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李辉《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
首先,家书是一笔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家书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代代相传,积累丰富,特别是近百年来,留下了大量的家书文献。这些文献是人们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原始物证,也是记录社会变迁的历史档案。其次,家书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文化空间,有着相对固定的书写格式、礼仪称谓、寄递送达等操作规范,符合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一封典型的家书往往会见证一个时代的景象,这是家书独有的价值体现。各个时期五彩斑斓的家书,从一个侧面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后人全面认识那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家书内容的广泛性、真实性、情感性,不仅可以丰富重大历史事件,补充国家历史的细节,而且可以使那些尘封多年的个人史、家庭史和家族史浮出水面,还原那些被遗忘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细节。
家书从称呼、行文,到祝颂、落款,都体现出较为严格的礼仪规范,是家庭伦理及社会伦理的直接反映。其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兄友弟恭等情感,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优良的道德操守。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体现了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晚辈写给长辈的信,反映了传统的敬老美德;兄弟姐妹同学之间的通信,表现了同辈人之间的互相关心、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
中国家书史还可以说就是一部书法史。家书是用美丽的中文方块字写在特制信笺上的作品,其书法和信笺的完美结合就是一幅艺术品。与有意写成的书法作品相比,家书里的书法更加率真和自然,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具有感染力,从而使家书成为有生命的书法作品。家书是集邮的母体。那些带着邮史信息的信封、邮戳和邮票早就成为收藏者的宠儿,其中各个时期经过实寄的家书就更加受到重视。
(选自张丁《珍惜家书文化》,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列举朱自清和蔡元培的家书进行对比,就是为了论证家书的风格、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多样性。
B. 袁枚认为,家书创作既要强调风格的创新,也要强调风格的独特性,后者更能表达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C. 家书的个性风格根据写信人的抒情需求而异,有的语气平淡冲和,有的则是声泪俱下,其中并没有高下之分。
D. 我们若能整体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用心领略家书传达的心理体验与深厚内蕴,就能产生共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不少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B. 家书虽然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又具有与端午节、中国书法等文化艺术形式一样的文化遗产属性。
C. 传统家书在信息时代受到冲击,但其文化熏陶作用依然为时代所需要,我们应倡导手写家书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回归。
D. 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3.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1954—1966年间,傅雷先生及夫人给自己的孩子傅聪、傅敏写了一系列的家书,教育孩子做人、成家的道理。
B.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宇一直和远在云南的同龄小朋友保持着书信往来。两位小朋友通过写信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C. 在外地读书的王华和妈妈每天微信聊天,每月还相互写信深入交流,王华常在一个人的时候反复读妈妈的信件。
D. 身处都市的小华非常重视亲情。工作再忙,他也会定期挤出时间来,跟家乡的爷爷奶奶视频聊天或者发微信问候。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三各自论述侧重点。
5. 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这则家书所蕴含的价值。
“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②自馁也。”
【注释】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凶犯
【俄】契诃夫
在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瘦弱无比的庄稼汉,穿着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他的脸上胡子拉碴的,一脸的麻子,两条浓眉耷拉着,让人很难看清他的眼睛。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他还光着脚。
“丹尼斯·格利果利耶夫!”审讯官开口说道,“你往前站一点儿,回答我们的问题。本月7日,也就是7月7日早晨,铁路护路员巡查路况时,在141俄里处,当场发现你在拧铁轨上用来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就是这种螺丝帽……他便把你和螺丝帽扣留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护路员说的那样吗?”
“是的。”
“好的。嗯,那你拧螺丝帽干嘛?”
“啥?”
“你别老‘啥、 啥的’,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你拧螺丝帽干嘛?”
“要是不干嘛,我就不去拧了。”丹尼斯声音嘶哑地说,斜着眼睛看着天花板。
“那你用螺丝帽做什么?”
“就那种螺丝帽吗?我们用它做钓鱼坠儿。”
“你说的‘我们’是指哪些人?”
“我们,就是老百姓呗……也就是克利莫夫斯克村的农民。”
“听着,老兄,你别跟我装糊涂了,用不着胡扯什么钓鱼坠儿!”
“我打娘胎里生下来就没撒过谎,在这里我敢撒谎吗?”丹尼斯嘟囔着,眨巴着眼睛,“再说了,大人,没有坠儿能行吗?你把鱼饵或者蚯蚓挂到鱼钩上,要是没有坠儿,它能沉到水底吗?我撒谎了吗……”丹尼斯发出了一阵冷笑。
“这样说来,你拧下这个螺丝帽就是为了拿它做钓鱼坠儿了?”
“不为这个又为啥呢?它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
“你也可以拿铅块、子弹壳做坠儿啊,或者钉子什么……”
“铅块在路上捡不到,得去买,而钉子又不合适。螺丝帽虽然难弄,但比其他东西都要好……很沉,而且有个窟窿。”
“你装什么糊涂!难道你还没弄清楚,笨蛋,你这一拧会拧出什么后果?如果护路员没有发现,火车就有可能出轨,就会死很多人!而这些人是你害死的!”
“大人!我干嘛要害他们呢?难道我是恶棍吗?”
“在你看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火车出了事故呢?虽然你只拧掉了两三个螺丝帽,但也许火车就是因为这而出了事!”
丹尼斯阴笑着,半信半疑地眯起眼睛看着审讯官:
“得了吧!这些年来,全村人都在拧螺丝帽,还不是照样平安无事?假如我撬了铁轨或是搬了一根木头放在铁路上,哎呀,那么,火车可能会被撞翻,可是……呸!就那么一个螺丝帽!”
“你知道不,就是那些螺丝帽把铁轨固定在枕木上的!”
“这个我们懂……我们又没拧下所有的螺丝帽……还留着许多呢。”
丹尼斯打了个哈欠,并在嘴巴上画了个十字。
“去年这里就有一列火车出轨,”审讯官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去年的火车脱轨了……我终于弄明白了!”
“您可是读过书的人,所以您是懂道理的人,您刚才所说的,句句在理。而那个护路员不过就是个乡巴佬,什么都不懂。他抓住我的衣领就把我给拽来了……”
“你听着,《刑法》第一千零八十一条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有可能将造成灾……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会引发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您当然知道得最清楚了……可我们是睁眼瞎……我们哪懂这些啊!”
“你其实什么都懂!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
“我为什么要撒谎呢?如果您不信,就到村里去问问……没有钓鱼坠儿只能钓到欧鳇鱼。”
“嗨,住嘴……”
整个法庭鸦雀无声。丹尼斯不时地变换双腿的位置,望着铺着绿色桌布的桌子,使劲儿眨巴着眼睛,仿佛他看到的不是铺着绿绒布的桌子,而是刺眼的阳光。审讯官在快速地写着什么。
“我可以走了吗?”丹尼斯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不行。我得先把你抓起来,然后让你去坐牢。”
丹尼斯不再眨眼,微微抬起浓眉,疑惑地望着审讯官。
“为什么要坐牢呢?大人,我没空,我还得去赶集呢,还得到叶戈尔那里要回三卢布的油钱……”
“住嘴,别吵了……”
“如果真的犯了事,我也认了,可就这样去……要是您怀疑我欠税,我的大人,您可别相信村主任……村主任算账时净作假,这一点我可以向老天爷赌咒……”
“我烦透你了,喂,谢敏!”审讯官吼道,“把他带下去!”
“我们家三兄弟,”丹尼斯嘟囔着,两名强壮的法警正拽着他走出审讯室,“兄弟帮兄弟又不是义务……兄弟交不上税,而我丹尼斯却去承担什么责任……你是什么狗屁法官! ……你们应该靠本事断案,不应该无中生……哪怕是该被刀剐,也得犯了事才行啊,也要凭良心啊……”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丹尼斯因为拧铁轨上的螺丝帽而被带上法庭,成为审判对象,理由是他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这篇小说逼真地刻画了丹尼斯的真实状态,为我们展现了他受审的全过程。
B.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及关系。丹尼斯下意识地将“我”说成“我们”这个细节,表明他的言行举止完全是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遵从了本阶级固有的认知与习惯。
C. “你只是在撒谎,装糊涂而已!”属于语言描写,这里丹尼斯是真诚的,他是真的不懂,他完全没有“撒谎”。在有没有撒谎这个细节上,审讯官是真的冤枉了丹尼斯。
D. 丹尼斯开始并不懂法,但是文中提到他仿佛看到了“刺眼的阳光”,意味着经过这场审判他终于意识到自己触犯了法律。他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也反映了从无知到醒悟的转变。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篇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小说开门见山,引出主要人物,从正面交代了庄稼汉的贫穷。“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冷漠”这一细节,为后文丹尼斯审判时的反应和态度埋下伏笔。
B. 本文擅长使用典型的生活语言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如丹尼斯说“又不能当羊拐子玩儿”,从中仿佛能看到丹尼斯作为庄稼汉的生活日常,使读者身临其境。
C. 丹尼斯与审讯官身份、看法迥异,这构成了基本的矛盾冲突,二人的对话带来了极具感染力的讽刺幽默效果。从“笨蛋”“住嘴”可看出作者对丹尼斯这类顽劣之人的鄙夷和强烈的批判。
D. 契诃夫的小说多短小精悍,朴素精练,学者称这种写作特色为“加倍的简练”。本文运用大量的白描,主要通过审判官与丹尼斯的动作、语言呈现了一出法庭荒诞剧,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
8. 全文有多次对丹尼斯眼神的描写,请结合前后文,分析划线处几次眼神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活动。
9. 契诃夫短篇小说以结构紧凑著称,本文使用了哪些方式来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文本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上益厌之,罢相。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曰文。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0.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民流离A帝忧B形于色C对朝D嗟叹E欲尽F罢G法度H之不善者
11.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益厌之”与“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两句中的“厌”含义不同。
B. “能以辨博济其说”与“日观以西峰”(《登泰山记》)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C.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与“思国之安者”(《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D. “其属文动笔如飞”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王安石先阐明给司马光回信的原因和目的。既而直陈二人分歧所在,也向司马光解释了为什么上次简短回复而这次“具道所以”。
B. 文本一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责难进行了辩驳。他先立后破,认为在名实相符这个前提下,司马光对他的种种指责都是没有根据的。
C. 文本二中,面对国内严重旱灾,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应以治理人事应对,皇帝对此表示赞同,并说自己也正为人事而忧虑。
D. 文本二中,郑侠上奏说,天下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皇帝虽然也感到怀疑,但还是将王安石贬到江宁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安石之再相也,屡谢病求去。
14. 《王安石传》中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何以知之?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15.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的繁忙,画面形象生动。
B. 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
C. 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 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16. 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湖面静谧、开阔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回溯历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六国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搜刮,所掠夺的财宝堆积如山的情景,以此揭示统治者的贪婪与残暴。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弟子各述其志:同样是短短三年,子路“____________”,还可以使百姓知道义理;冉有“可使足民”,对于礼乐则“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 ① ,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 ?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 ③ 。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你若想要摆脱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18.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B. 与其等到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些。
C. 你要是觉得对《红楼梦》感兴趣的话,就加入我们的阅读小组吧。
D. 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5年10月5日,一个名字在中华大地______①______,她就是“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时光倒流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引发疟疾的疟原虫出现强大的抗药性,原有治疗药物失效,疟疾重新开始_______②_____,消灭疟疾的国际努力遭受重挫。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1969年,年仅39岁却已在中医药研究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屠呦呦______③______,成为课题攻关组的组长。
简陋的设备、匮乏的资源、稀缺的人手,摆在屠呦呦面前的,是一个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艰难挑战。3个月里,屠呦呦带领组员从2000多个方药中精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开始逐一排查实验。在经历了190次失败,筛选了300余种中草药后,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一段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的启发,屠呦呦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临床试验阶段,屠呦呦又以身试药,亲自证实了青蒿素抗疟疗效的安全可靠。
如今,①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广泛在全世界应用,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一致公认的抗疟疾标准疗法。③作为青蒿素的重要发现者之一,④屠呦呦的这一成果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最恰当填入文中横线处。
荼毒 肆虐 临危授命 临危受命 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
21. 文中第四段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处使用了数字,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级组将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我报了林黛玉,如果要我演丫鬟,我可不愿意。”
“我要演就演项羽,项庄、曹无伤这类小角色我肯定拒绝。”
“可是总得有人演呀,如果人人都演主角,那不成戏呀!”
其实,不只是演戏,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面临做主角还是做配角的选择。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班级分享会上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附答案),共6页。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