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栏目深受人们喜爱,中华古诗词中不乏对生命现象的描述。下列诗句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朵朵葵花向太阳”所表现出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进行呼吸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下列古诗词中不含生物的是( )
A.枯藤老树昏鸦B.长河落日圆C.处处闻啼鸟D.浅草才能没马蹄
4.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惊弓之鸟B.蜻蜓点水C.杯弓蛇影D.望梅止渴
5.如图为显微镜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当视野①转到视野②时( )
A.转动反光镜,选择平面镜B.转动反光镜,选择凹面镜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6.《秋思》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A.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B.都有反射现象
C.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D.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7.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的影响,李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和乙两个花盆中种了花生,下表中一、二两处应是( )
A.20℃不充足B.20℃充足C.30℃不充足D.30℃充足
8.下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
A.甲和丁B.乙和丁C.甲和丙D.乙和丙
9.使用显微镜对光时,下列哪些结构应在同一条直线上( )
A. 目镜、物镜、通光孔、反光镜B. 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C. 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D. 目镜、物镜、转换器、反光镜
10.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这一假设的成立是由( )证明的。
A.达尔文B.巴斯德C.施莱登D.施旺
11.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是由( )决定的。
A.土壤类型B.温度C.湿度D.以上三项都是
12.要使视野中单个细胞最大,你应该选用的显微镜镜头组合是( )
A.1和4 B.2和6 C.3和4 D.1和6
1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排列顺序是( )
①提出问题
②作出假设
③表达交流
④制订计划
⑤实施计划
⑥得出结论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⑥③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④⑤③⑥
14.下列对生物圈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
C.生物圈包括地球的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全部
D.生物圈的厚度大约20千米
15.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改变环境D.环境影响生物
16.青蛙在水中产卵,卵发育成蝌蚪,蝌蚪长成青蛙( )
A.排出体内废物B.繁殖C.生长D.生长和繁殖
17.下列都属于非生物的一组是( )
A.竹和山石B.鱼和河水C.空气和阳光D.松和丹顶鹤
18.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
A.低温和干燥B.低温和潮湿C.高温和干燥D.低温和室温
19.以下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
A.感冒病毒B.变形虫C.细菌D.霉菌
20.①.②.③.④.⑤是有关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番茄果肉细胞,要将图(1)(2),下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或反光镜
④转动转换器
⑤移动玻片标本。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⑤C.⑤→④→③→②D.④→⑤→①→②
21.用显微镜观察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后再观察颜色较深的黑藻叶片细胞,此时应使用( )
A.平面反光镜、大光圈B.凹面反光镜、小光圈
C.平面反光镜、小光圈D.凹面反光镜、大光圈
2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处污点,移动装片和转动目镜,则污点可能在( )
A.反光镜B.装片C.物镜D.目镜
2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 )
A.鼠妇的数量B.土壤的干湿度C.温度的高低D.光线的明暗
24.要将如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下列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B.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左上方移动装片
C.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D.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25.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石狮子B.蘑菇C.泥沙D.音乐机器人
二、实验题
26.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如图为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物像,请据图回答(“[ ]”内填字母或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使用显微镜观察,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中的[ ]__________;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应调节显微镜的__________(填字母)。
(2)若视野②是使用目镜10×和物镜50×的组合来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__________倍。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应将装片向__________方移动。
(3)光线弱时需要调节的部件有__________,当光线较强时,我们使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来控制光线进入。
(4)实验完毕后,我们应该用__________将镜头擦拭干净。
三、读图填空题
27.如图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目镜(①和②)和物镜(③和④),以及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载玻片间的距离图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装片时,为了要观察到更多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载玻片间距离最为合适的组合是①和_________(用序号作答)。此时放大的倍数为_________。
(2)如果用②和④镜头组合看到视野中的一列细胞数为16个,那么目镜不动,用物镜③替代物镜④____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图象放大或缩小_________倍。
(3)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装片时,若是在外界光线很强的条件下,应选用的反光镜是_________(选填“平面”和“凹面”)镜。
(4)如果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偏左上方,要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那么载玻片应该向 _________方移动。
28.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显微镜结构的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④]_________;[⑨]________。
(2)在观察时,[①]上标有10×的字样,[④]上标有40×的字样_________倍。
四、填空题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是我国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_____________。
(2)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 _____________。
(3)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这属于_________现象;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_________现象。
30.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1)曲中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即可)
(2)曲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即可)
(3)以上生物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范围叫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31.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哪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_______。
(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_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_______________。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属于________________。
32.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是_______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部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_______实验。
B.把甲放在光下,乙放在_______处培养。
C.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_绿,乙中的黄豆芽_______绿。(填“变”或“不变”)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体的形成需要_______。
33.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成功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植物开花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属于生命现象。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明生物能够繁殖,属于生命现象。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命现象。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描写的都是无生命的景观,没有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D
解析:“葵花朵朵向太阳”所表现出的是生物(葵花)能对外界的刺激(太阳)作出反应(向太阳);该特征体现不出产生废物和进行呼吸;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太阳不是营养物质。
3.答案:B
解析:藤、树、草、鸦、鸟、马都属于生物,而落日不属于生物,因此,诗句中“长河落日圆”不含生物,故B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选项A是鸟对弓的声音作出的反应;选项B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选项C是人对弓的倒影作出的反应;选项D是人对梅子作出的反应。
5.答案:D
解析: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①图中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上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故选:D。
6.答案:A
解析:A项和C项,树、鸦、马都是生物,符合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能生长繁殖和生物需要营养,但树属于生产者可以自己制造有机物供自身所需,不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马和鸦是消费者,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需要从外界获取,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生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做反射,树是植物不具有神经系统这一结构层次,没有反射现象,故B项错误,D项,树、鸦、马是三种生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7.答案:B
解析:“为研究阳光对花生发芽影响”的探究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其它条件如温度、水都相同,因此表中①②两处分别是20℃和充足。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答案:D
解析:甲、乙无螺纹,为目镜,丙、丁有螺纹,为物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题图中放大倍数最大的目镜和物镜,即长物镜丙和短目镜乙。
9.答案:C
解析: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先通过通光孔,再通过物镜、镜筒、目镜,这样观察者就能看到比较明亮的视野。因此,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使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在一条直线上。
10.答案:B
解析:巴斯德为证明使肉汤变酸的细菌来自空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将甲、乙两瓶中的肉汤煮沸、冷却、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乙瓶中的肉汤由于与空气接触而很快变酸.而甲瓶中的肉汤由于鹅颈的作用而使空气中的细菌不能落到肉汤里,因此放置了四年之久都没有变质,由此可见,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空气。故选:B。
11.答案:D
解析: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地,如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各种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类群,故选:D
12.答案:C
解析:1、2、3—端无螺纹为目镜,4、5、6有螺纹为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倍数越高,镜头越短。显微 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3和长物镜4。
13.答案:B
解析:
14.答案:C
解析: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所有生物的家,故A正确;B.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各种各样的生存条件,故B正确;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故C错误;D.生物圈的厚度为海平面以上和以下各约10千米,大约20千米的厚度,故D正确
15.答案:D
解析: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的,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一段时间就会死亡,说明生物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环境能影响生物。故选:D。
16.答案:D
解析:青蛙能在水中产卵,体现了生物能繁殖,蝌蚪能长成青蛙。因此青蛙能在水中产卵,蝌蚪能长成青蛙。这一过程主要体现的生命现象是生长和繁殖。
17.答案:C
解析:C、空气和阳光属于非生物,C错误
18.答案:D
解析: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余条件要相同且适宜。低温、室温是针对温度这一条件设置的变化,能够形成对照。
19.答案:A
解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感冒病毒是病毒,因此没有细胞结构;变形虫是单细胞原生动物,霉菌属于真菌,因此变形虫、细菌、霉菌都是有细胞构成的.故选A
20.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乙中的物像比图甲大,应选用放大倍数较大的物镜或目镜。具体操作应为:我们在使用显微镜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在低倍镜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即⑤移动装片,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视野中了。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即④转动转换器;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即③调节光圈;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物像更加清晰即②转动细准焦螺旋。故选:B。
21.答案:D
解析: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由于需要观察的黑藻叶片细胞颜色较深,需要光线进入的多,才能看清它的结构,所以需要选用的是凹面镜和大光圈,故选:D。
22.答案:C
解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装片,不动就不在装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装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题干中,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时,污点均不动。说明异物一定在物镜。 故选:C。
23.答案:D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本探究实验所要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要探究的条件为光,就要设置以光线的明暗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4.答案:D
解析: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为了使物像能出现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视野越亮,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因此,上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很明显的是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故选:D。
25.答案:B
解析:
26.答案:(1)b;物镜e
(2)500;右下
(3)遮光器和反光镜;小光圈;平面镜
(4)擦镜纸
解析:(1)使用显微镜观察,为防止压坏标本,下降镜筒时眼睛要注视图b物镜;视野①中的物像不清晰,要变为视野②中的清晰物像,应调节e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若视野②是使用目镜10×和物镜50×的组合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500倍。由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当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时,移动玻片应与玻片的位置一致,即当玻片位于视野的右边时,只有向右移动玻片时,物像正好向左移动到视野的中央。所以③图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下方,只有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
(3)在显微镜结构中,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有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大光圈能够让较多的光线进入,小光圈能够让较少的光线进入。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之分,凹面镜具有聚集光线的作用,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
(4)清洁镜身时应有纱布;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
27.答案:(1)④;50×
(2)减少;4
(3)平面
(4)左上
解析:(1)显微镜的镜头分为目镜和物镜*,物镜带螺纹,目镜不带螺纹,因而图中的①和②是目镜,③和④是物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反之,所以物镜④和目镜①放大倍数小;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小,数目越多。因而为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其放大倍数应该最小,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应是①和④,放大倍数是5×10=50倍。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如果用②和④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是100倍;用③号物镜替代④号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400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是16个,用③号物镜替代④号物镜,将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是16÷4=4个即。图像缩小了4倍。
(3)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装片时,若是在外界光线很强的条件下,应选用的反光镜是平面镜和小光圈。
(4)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所以如果显微镜视野中的物像偏左上方,要将其移至视野的中央,那么载玻片应该向左上方移动。
28.答案:(1)目镜;镜筒;物镜;反光镜
(2)400
解析:(1)图中:①目镜;②镜筒;④物镜;⑨反光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观察时,①目镜上标有10×字样,④物镜标有40×字样。那么,视野中的物像是原物的10×40=400倍。
29.答案:(1)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生长和繁殖
(3)遗传;变异
解析:(1)红杏出墙,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一种应激性。
(2)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这是植物的生长,果实掉落长出新杏树,这是植物的繁殖,反映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即具有相同的性状,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即性状的差异。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否是遗传,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是变异。
30.答案:(1)老树;昏鸦;瘦马
(2)小桥;流水;人家
(3)生物圈;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解析:(1)名曲《秋思》中的老树、昏鸦、瘦马、断肠人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2)枯藤、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1.答案:(1)生物能够生长
(2)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生物具有应激性
(5)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解析:(1)小猫长成大猫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
(2)猫生小猫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3)“猫生猫,鼠生鼠“体现了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4)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体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
(5)“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32.答案:(1)光
(2)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
(3)对照;阴暗;光
(4)变;不变
(5)光
解析:(1)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因而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做出的假设是依据问题做出的,假设的做出又与我们对结果的基本预测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黄豆芽是在遮光的条件下形成的,豆苗是在有光的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做出的假设应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
(3)设计实验方案: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B、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持变量唯一的原则。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甲放在有阳光处培养,乙放在阴暗处培养。C、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5)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33.答案: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可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乙
暗室
一
二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第五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第五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共6页。
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