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巩固训练第九章自然灾害第43课时地质灾害
展开[2024·浙江宁波高三专练]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km,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B.上地幔
C.下地幔D.软流层
2.图中四地( )
A.甲震级最高B.乙烈度最高
C.丙破坏最强D.丁震中距最大
我国西南某地地质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型滑坡,滑坡体堵江后形成了大型古堰塞湖。古堰塞湖从形成到溃坝后,滑坡体上、下游水文特征均变化显著,对河床地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图为当地古堰塞湖、滑坡位置示意图,图中滑坡边界内含滑坡源区和堆积区。据此完成3~5题。
3.滑坡体滑动方向及滑坡边界内的河流主要流向分别是( )
A.滑向西南,向北流B.滑向东北,向南流
C.滑向西南,向南流D.滑向东北,向北流
4.经测定,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可推测( )
A.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年前
B.古滑坡的发生时间至少在3万年前
C.古堰塞湖存活的时长大约为3万年
D.古堰塞湖溃坝的时间约在2万年前
5.能示意该河流河床纵剖面变化的是( )
[2024·河北联考]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貌类型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在气候及地质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该区域内泥石流、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图一为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图二为各分区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分级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研究发现,综合分区Ⅰ小、中型地质灾害的主要动因是( )
A.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变
B.道路建设破坏沿途坡面的稳定
C.人口增长带来的过度垦殖
D.超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7.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在( )
A.地质地貌复杂,山高谷深地带
B.岩层深厚坚硬,对称分布地带
C.石灰岩面积广,溶洞发育地带
D.火山喷发活跃,内能释放地带
随堂巩固训练
1~2.解析:第1题,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7km,所以震源位于地壳。故选A。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误;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误,C正确;四地均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误。故选C。
答案:1.A2.C
3~5.解析:第3题,图中古堰塞湖的边界相当于等高线,据此可知河流流向是自北向南,说明该区域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滑坡是自高处向低处滑动,可推测滑坡体滑动方向为滑向西南,C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滑坡掩埋的阶地位于湖相沉积物的下游方向,可推测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早于湖相沉积物的形成时间,而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故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3万年前,A错误;由图中古堰塞湖的位置可知,古滑坡发生在湖相沉积物形成之前,即3万年前,B正确;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为3万年前,其下游的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由此无法推测古堰塞湖溃坝时间和存活时间,C、D错误。第5题,滑坡体阻塞河流,在其上游方向形成堰塞湖,导致其上游方向水流受阻,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A、D错误;同时导致其下游方向泥沙来源减少,河床侵蚀大于淤积,河床降低,B正确,C错误。
答案:
6~7.解析:第6题,综合分区Ⅰ主要包括横断山区南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南部区域,人口密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道路的修建密度和强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该区因山高谷深,河流纵贯,降水集中多暴雨,修建道路会破坏山坡的植被和水系,进而破坏坡面物质的稳定性,最终酿成小型及中型地质灾害,B正确。第7题,地质地貌复杂,山高谷深的地方,山坡陡峻,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松散物质多,重力作用显著,易促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A正确。岩层深厚坚硬不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云贵高原石灰岩面积广,溶洞发育;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火山很少,B、C、D错误。
答案:6.B7.A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考点二地质灾害: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训练题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七章自然灾害考点二地质灾害,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1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3] 第18章第3讲 中国的区域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43] 第18章第3讲 中国的区域地理(含解析),共7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47地质灾害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47地质灾害新人教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