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第九章自然灾害第43课时地质灾害课件
展开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1.辨识常见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并说明其危害。2.运用地图,描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3.运用资料,分析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
2.地震构造(1)图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ab为____________、bc为__________。(2)弧线de为________线:把地面__________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影响烈度的因素
4.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________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间接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健康。(3)次生灾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________、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分布(2)我国: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知识链接] 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________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危害:滑坡可以破坏或掩埋______、________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________、________的特殊洪流。(2)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能力点 滑坡和泥石流的防避1.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1)产生原因
2.滑坡和泥石流的防避(1)防灾减灾措施(2)自救
[典例] [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答案: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速度。
答案: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
[2023·福建卷]沟口的冲出量与沟内残留物有关,2013、2019、2020年分别发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11.50、11.91、11.02平方米。据此完成1~2题。
1.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发前( )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 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C.沟口内空间较大 D.土壤含水量较低
解析:第1题,2013年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发前,沟口内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少,C正确;雨水冲刷作用强,径流的搬运能力也强,冲出量大,A错误;河道弯曲程度弱,洪水排泄畅通,流水搬运能力强,挟带的泥沙多,冲出量大,B错误;土壤含水量低,不易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C。
2.PQ切面堆积物为( )
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沟口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沟口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沉积岸,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物在沟口的东西并不是对称分布的,C错误;泥石流形成的冲积物在沟口的东侧沉积多,故最高点偏东,B错误;由于沟口的西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以侵蚀为主,沉积物的层面较平直,东侧以沉积为主,沉积面凹凸不平,A正确,D错误。故选A。
[2024·浙江宁波高三专练]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烈度越高,破坏越强。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 km,下图为此次地震部分地区烈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壳 B.上地幔C.下地幔 D.软流层
解析:第1题,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 km,青海当地的地壳厚度应更厚,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7 km,所以震源位于地壳。故选A。
2.图中四地( )A.甲震级最高 B.乙烈度最高C.丙破坏最强 D.丁震中距最大
解析:第2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四地震级相同,A错误;四地中丙处烈度最高,破坏最强,B错误,C正确;四地均位于以震中为圆心的圆上,震中距相同,D错误。故选C。
我国西南某地地质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型滑坡,滑坡体堵江后形成了大型古堰塞湖。古堰塞湖从形成到溃坝后,滑坡体上、下游水文特征均变化显著,对河床地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图为当地古堰塞湖、滑坡位置示意图,图中滑坡边界内含滑坡源区和堆积区。据此完成3~5题。
3.滑坡体滑动方向及滑坡边界内的河流主要流向分别是( )A.滑向西南,向北流 B.滑向东北,向南流C.滑向西南,向南流 D.滑向东北,向北流
解析:第3题,图中古堰塞湖的边界相当于等高线,据此可知河流流向是自北向南,说明该区域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滑坡是自高处向低处滑动,可推测滑坡体滑动方向为滑向西南,C正确。
4.经测定,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可推测( )A.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年前B.古滑坡的发生时间至少在3万年前C.古堰塞湖存活的时长大约为3万年D.古堰塞湖溃坝的时间约在2万年前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滑坡掩埋的阶地位于湖相沉积物的下游方向,可推测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早于湖相沉积物的形成时间,而新、老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故滑坡掩埋阶地的时间约为1万~3万年前,A错误;由图中古堰塞湖的位置可知,古滑坡发生在湖相沉积物形成之前,即3万年前,B正确;古堰塞湖的形成时间为3万年前,其下游的湖相沉积物形成于距今1万~3万年,由此无法推测古堰塞湖溃坝时间和存活时间,C、D错误。
5.能示意该河流河床纵剖面变化的是( )
解析:第5题,滑坡体阻塞河流,在其上游方向形成堰塞湖,导致其上游方向水流受阻,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A、D错误;同时导致其下游方向泥沙来源减少,河床侵蚀大于淤积,河床降低,B正确,C错误。
[2024·河北联考]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貌类型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在气候及地质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该区域内泥石流、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图一为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图二为各分区不同规模地质灾害分级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研究发现,综合分区Ⅰ小、中型地质灾害的主要动因是( )A.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变B.道路建设破坏沿途坡面的稳定C.人口增长带来的过度垦殖D.超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
解析:第6题,综合分区Ⅰ主要包括横断山区南部地区及青藏高原南部区域,人口密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道路的修建密度和强度高于综合分区Ⅱ和Ⅲ。该区因山高谷深,河流纵贯,降水集中多暴雨,修建道路会破坏山坡的植被和水系,进而破坏坡面物质的稳定性,最终酿成小型及中型地质灾害,B正确。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7章自然灾害课时规范练35地质灾害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7章自然灾害课时规范练35地质灾害课件,共16页。
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7章自然灾害第2讲地质灾害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篇自然地理第7章自然灾害第2讲地质灾害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强基础必备知识,提素养关键能力,目录索引,震中距,地质构造,环太平洋,房屋倒塌,山地丘陵,松散物质,提示甲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十章自然灾害第47课时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十章自然灾害第47课时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考点二,震源深度,震中距,破坏程度,震级和烈度,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防避措施,应急救援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