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模块第七单元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优秀教案
展开统编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七单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和物候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审美发现与鉴赏: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及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文化传承与参与: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导入
播放视频。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图片联系学过的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词抢答。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宛敏渭:安徽省庐江县城关镇人,气象学家。他从30年代就开始气象学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的农业气象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与竺可桢著有《物候学》等书。
2.题目解析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3.文体知识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科学客观地介绍事物,阐明整理的一种文体。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充分具体) 列数字(具体准确)
打比方(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下定义(科学严密) 作比较(突出)
作诠释(详细) 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
摹状描 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
整体感知
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参考课文旁批,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字词积累
贾思勰(xié) 黄宗羲(xī) 瀛洲(yíng) 瀼西(ráng)
縠文(hú) 花卉(huì) 譬如(pì) 疾苦(jí)
称道(chēng) 吹嘘(xū) 参天(cān) 滹沱(hū tuó)
蕃(fān) 涪(fú) 绉(zhòu)
称道不置:表示常常谈起,置:停止
至理名言: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说明的内容及目的。
第二部分(3—7):列举唐宋诗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
第一层(3—5):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一层(6—7):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三部分(8):总写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指出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精读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3、“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无言,但它有标示自己年龄的方法;花卉无言,却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话语”系统一一花开花落,彰显四季的变化。
从课文内容来看,很多植物、候鸟虽不能言语,但都能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定的物候现象,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本质,反映物候规律。
2、唐宋大诗人为什么能对物候的歌咏有杰出的成就?
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3、作者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
(三)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什么?
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域广。
(四)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请填写下表
诗人
诗文
物候现象
(五)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提醒读者注意物候变化是有区域性的,而且古今也有差异,要注意把我国的物候现象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物候现象结合起来分析研究,为我们学习物候知识指出了正确的方法,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说明,使文章的说明更严密。
结构上:总结全文。
体会特色
(1)写说明文讲究一定的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本句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从而______地说明了事物 特点。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等。)
(2)语言:哪些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了准确性?
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明确:“三四十亿年” “到如今”——表示时间上的限定,“初步”表示程度上的限定,“从这一角度看来”表示范围上的限定,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物候的关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他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明确:引用谚语和俗语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本文作者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把情感的表达、哲理的思考融入其中。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说明。
如课文开头就提到,做科学研究,主要的任务就是“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最终达到“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目的。在介绍唐宋诗人时,说他们之所以能在物候的歌咏方面作出杰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表现出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课文最后,作者指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共同讨论,指明了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
课堂小结
本文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诗人的优美语句让我们陶醉,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让我们敬佩,希望大家多思考,多积累,做一个爱学习的有心人。
课堂练习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
(2)表示夏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
(3)表示秋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
(4)表示冬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语文职业模块书愤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书愤一等奖教案</a>,共5页。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三 品质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 品质优秀教案</a>,共9页。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09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任务一,任务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