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福州八县()协作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齐民要术》中描述“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这段话所描述的是该植物的( )
A. 性状分离B. 性状重组C. 交叉互换D. 相对性状
2. 研究小组将一批基因型为AA、Aa(AA和Aa各占一半)的豌豆均匀种植,自然条件下收获的豌豆籽粒中,基因型为aa的豌豆籽粒所占比例为( )
A. 1/16B. 1/8C. 1/4D. 1/2
3. 基因型为Rr豚鼠产生了R和r两种类型的雄配子,其细胞学基础是( )
A. 染色单体交叉互换B.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 同源染色体分离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 以下支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证据是( )
A. 杂交实验所用豌豆均为纯合子B. 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杂交实验
C. 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D. 杂合子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3:1
5. 某红绿色盲女人(XbXb)与一个正常男子(XBY)结婚,生了一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则父母在形成决定该孩子的配子过程中( )
A. 精子异常,减Ⅰ异常B. 精子异常,减Ⅱ异常
C. 卵细胞异常,减Ⅰ异常D. 卵细胞异常,减Ⅱ异常
6. RNA按照结构和功能不同,主要分为mRNA、tRNA、rRNA三大类,也有一些小分子RNA,如snRNA(参与核仁内rRNA前体的加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和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B. 一个tRNA中含有一个反密码子
C. 基因表达过程中不需rRNA参与
D. snRNA基因发生突变真核生物可能无法产生核糖体
7. 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或极端pH,可使DNA双链解旋变为单链,导致DNA变性;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双链DNA分子加热变性过程中不会破坏磷酸二酯键
B. 双链DNA分子中A、T含量越多,变性所需要的温度越高
C. 复性后DNA分子的功能会发生改变
D. 复性后的双链DNA分子按照同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8.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及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图所示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丁图所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B. 乙图所示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含有2个b基因
C. 甲图所示细胞有两个四分体,含有8个姐妹染色单体
D. 甲图所示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同时产生AB、Ab、aB、ab四种类型的子细胞
9. 某同学用肺炎链球菌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时,若发现乙试管中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则物质X不可能是( )
A. 蛋白酶B. DNA酶C. RNA酶D. 酯酶
10. 关于生物体变异或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的变异一定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造成
B. 染色体变异一定会导致细胞内基因数量的改变
C. 染色体间发生片段的互换不一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 自然选择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和新物种形成
11. 下图表示某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X表示某种酶。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过程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内,但I和Ⅱ不可以同时进行
B 该图中最多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
C. 转录时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RNA上
D. 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多个核糖体合成不同的肽链
12. 鹦鹉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b1、b2(显隐性关系为B>b1>b2)分别控制鹦鹉的黄毛、红毛、绿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让黄毛雄鹦鹉与多只绿毛雌鹦鹉杂交可以判断该雄鹦鹉的基因型
C. 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产生的多只后代中共有两种表型
D. 若基因B纯合致死,则任意黄毛雌雄鹦鹉杂交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
13. 某研究小组在观察果蝇细胞时,发现一个正在正常分裂的细胞,该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16个DNA分子,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形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果蝇一定是雄果蝇,此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
B. 该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C. 若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此时可能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
D. 若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此时可能有4个染色体组
14. “中普彩色小麦”是我国著名育种专家周中普应用独创的三结合育种法(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及航天育种技术精心培育而成,避免了育种界常用的“近亲繁殖”造成的抗性差、易退化等缺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诱变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一定能获得所需性状
B. 通过远缘杂交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
C. 该育种方法的目的性较强,无需处理大量材料
D. 发生在配子和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都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15. 某岛上一种动物的肤色有A、B1、B2、C四种,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B. 此种群内基因突变具有定向性,但是进化具有不定向性
C. 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共5个大题,共60分)
16.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种群中有蜂王、工蜂(不育)和雄蜂。蜂王和工蜂均为雌性,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32;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下图为雄蜂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乙进行减数分裂Ⅱ时,细胞中含有的核DNA数是_______个。
(2)甲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Ⅰ时,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不会发生联会等行为。由此推测,蜜蜂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主要与_________(填“蜂王”、“雄蜂”或“蜂王和工蜂”)有关。
(3)结合上述信息可知,雄蜂的“假减数分裂”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但却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存在相似之处,试写出其中一处:__________。
(4)1只亲本蜂王和1只亲本雄蜂交配产生F1代,F1代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 4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 4种,则亲本蜂王和亲本雄蜂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有关DNA的某一过程示意图1,其中a、b、c、d表示相关的核苷酸链,A、B:为相关的酶,将图1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2所示,图3是M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DNA的复制过程,B是_____酶,A酶作用______________;图2中序号“7”表示的物质名称是 _____________,DNA分子中的_____________构成基本骨架。
(2)图3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过程②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图3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填“a→b”或“b→a”),该mRNA上结合了3个核糖体,这3个核糖体上最终合成的三条肽链结构是否相同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图3过程①产生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5%,其模板链对应区域中腺嘌呤占27%,则模板链中胞嘧啶所占比例_________。
(4)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第一代(Ⅰ)细菌DNA分子(N标记情况)_________;将第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将试管中DNA分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在图5标出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番茄是两性植物,既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杂种优势能极大提高番茄的产量、抗病及抗逆表现,因此番茄生产基本上都是应用杂交种。科学家通过育种获得了位于4号染色体的A基因的隐性突变体,表现为雄性不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株在杂交育种中有特殊意义,其优点是__________,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对基因_______(“可能”或“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
(2)果皮颜色黄果(D)和红果(d)是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番茄的果皮颜色及育性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科研人员用雄性不育红果番茄与野生型番茄杂交获得了可育的黄果番茄(F1 ),该黄果番茄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让该黄果番茄连续自交两代,F3可育黄果中纯合子占________。
19.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图示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和_______四种类型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果蝇的概为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______。
结果预测:
I.若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20.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C湖泊中独特的气候和环境让全部鳉鱼生存下来,达尔文认为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群体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各个湖泊中的鱼之间由于长期________________,不能进行______________,从而有许多表型差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2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鲫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 生物试卷
完卷时间: 75分钟 ;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齐民要术》中描述“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这段话所描述的是该植物的( )
A. 性状分离B. 性状重组C. 交叉互换D. 相对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性状是指可遗传的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总和;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成熟的“早”与“晚”是一对相对性状,苗秆的“高”和“下”是一对相对性状,收实的“多”和“少”是一对相对性状,质性的“强”和“弱”是一对相对性状,米味的“美”与“恶” 是一对相对性状,以及谷粒的“息”与“耗”是一对相对性状,故这段话所描述的是该植物的相对性状。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 研究小组将一批基因型为AA、Aa(AA和Aa各占一半)的豌豆均匀种植,自然条件下收获的豌豆籽粒中,基因型为aa的豌豆籽粒所占比例为( )
A. 1/16B. 1/8C. 1/4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自然条件下豌豆自花授粉,因此基因型为AA、Aa(AA和Aa各占一半)的豌豆均匀种植,自然条件下收获的豌豆籽粒中,基因型为aa的豌豆籽粒所占比例为1/2×1/4=1/8,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 基因型为Rr的豚鼠产生了R和r两种类型的雄配子,其细胞学基础是( )
A. 染色单体交叉互换B.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C. 同源染色体分离D.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遗传因子组成为Rr的豚鼠,产生了R和r两种类型的雄配子,实质是R和r一对等位基因相互分离,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 以下支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证据是( )
A. 杂交实验所用豌豆均为纯合子B. 用人工授粉的方法进行杂交实验
C. 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D. 杂合子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3: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 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杂交实验所用豌豆均为纯合子,是孟德尔选用豌豆进行实验的有点,但并不是支持分离定律的证据,A错误;
B、用人工授粉进行杂交实验只是实验方法,不是实验结果,无法作为支持分离定律的证据,B错误;
C、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支持分离定律的证据,C错误;
D、杂合子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3:1符合分离定律,能够作为支持分离定律的证据,D正确。
故选D。
5. 某红绿色盲女人(XbXb)与一个正常男子(XBY)结婚,生了一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则父母在形成决定该孩子的配子过程中( )
A. 精子异常,减Ⅰ异常B. 精子异常,减Ⅱ异常
C 卵细胞异常,减Ⅰ异常D. 卵细胞异常,减Ⅱ异常
【答案】A
【解析】
【分析】色盲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双亲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而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这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结果。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双亲的基因型为XBY和XbXb,而孩子的基因型为XBXbY,是由XBY的精子和Xb的卵细胞结合而成,所以判断父方的XB与Y在减数第一次后期未分离,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 RNA按照结构和功能不同,主要分为mRNA、tRNA、rRNA三大类,也有一些小分子RNA,如snRNA(参与核仁内rRNA前体的加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和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的结合位点
B. 一个tRNA中含有一个反密码子
C 基因表达过程中不需rRNA参与
D. snRNA基因发生突变的真核生物可能无法产生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1、转录的条件:
(1)原料:核糖核苷酸;
(2)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3)能量;
(4)模板:DNA的一条链。
2、翻译的条件:
(1)原料:氨基酸;
(2)酶;
(3)能量;
(4)模板:mRNA;
(5)tRNA: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A、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6个碱基的位置,2个tRNA的结合位点,A正确;
B、一个tRNA中含有一个反密码子,B正确;
C、rRNA和蛋白质构成核糖体,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故基因表达过程中需rRNA参与,C错误;
D、通过题干信息可知,snRNA参与核仁内rRNA前体的加工,而rRNA和蛋白质构成核糖体,故snRNA基因发生突变的真核生物可能无法产生核糖体,D正确。
故选C。
7. 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或极端pH,可使DNA双链解旋变为单链,导致DNA变性;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双链DNA分子加热变性过程中不会破坏磷酸二酯键
B. 双链DNA分子中A、T含量越多,变性所需要的温度越高
C. 复性后DNA分子的功能会发生改变
D. 复性后的双链DNA分子按照同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双链DNA分子加热变性过程是通过破坏双链之间的氢键而解旋,不会破坏磷酸二酯键,A正确;
B、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双链DNA分子中G、C含量越多,变性所需要的温度越高,B错误;
C、复性后DNA分子双链结构恢复,复性后DNA分子功能不变,C错误;
D、复性后的双链DNA分子按照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A。
8.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及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丙图所示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丁图所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
B. 乙图所示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含有2个b基因
C. 甲图所示细胞有两个四分体,含有8个姐妹染色单体
D. 甲图所示细胞经减数分裂可同时产生AB、Ab、aB、ab四种类型的子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知:甲为有丝分裂前期,乙为有丝分裂后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丙图所示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图所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A正确;
B、乙为有丝分裂后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错误;
C、甲为有丝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故无四分体,C错误;
D、甲图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经减数分裂产生AB、aB、ab三种配子或Ab、aB、ab三种类型的子细胞,D错误。
故选A。
9. 某同学用肺炎链球菌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时,若发现乙试管中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则物质X不可能是( )
A. 蛋白酶B. DNA酶C. RNA酶D. 酯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详解】因为乙试管中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说明乙试管中存在S型细菌的DNA,因此物质X不可能是DNA酶,因为DNA酶会水解DNA。
故选B。
10. 关于生物体变异或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的变异一定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造成
B. 染色体变异一定会导致细胞内基因数量的改变
C. 染色体间发生片段的互换不一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 自然选择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和新物种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变异的类型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
【详解】A、生物体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
B、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会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例如倒位,B错误;
C、染色体间发生片段的互换不一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如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能发生,C正确;
D、自然选择可能会导致某些基因频率改变,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D错误。
故选C。
11. 下图表示某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X表示某种酶。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过程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内,但I和Ⅱ不可以同时进行
B. 该图中最多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
C. 转录时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在RNA上
D. 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多个核糖体合成不同的肽链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可知,图中Ⅰ为转录过程,其中a为DNA,b为转录模板链,X为RNA聚合酶;Ⅱ为翻译过程,在该细胞内,基因表达过程的特点是边转录边翻译。
【详解】A、据图可知,Ⅰ为转录过程,Ⅱ为翻译过程,而且边转录边翻译。在真核细胞中,核基因的表达特点是先转录后翻译,质基因的表达特点是边转录边翻译,A错误;
B、图中Ⅰ为转录过程,其中a为DNA,b为转录模板链,转录产物为mRNA。因此,图中即DNA也有RNA,碱基最多有5种(A、T、C、G、U),核苷酸最多有8种(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B正确;
C、转录时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C错误;
D、一条mRNA上结合的不同核糖体翻译同一条mRNA,合成出相同的肽链,且先翻译出来的肽链比后翻译出来的肽链长。据图可知,左侧的肽链比右侧的肽链长,由此可知,翻译的方向由右向左,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也是由右向左,D错误。
故选B。
12. 鹦鹉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b1、b2(显隐性关系为B>b1>b2)分别控制鹦鹉的黄毛、红毛、绿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在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让黄毛雄鹦鹉与多只绿毛雌鹦鹉杂交可以判断该雄鹦鹉的基因型
C. 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两只鹦鹉杂交产生的多只后代中共有两种表型
D. 若基因B纯合致死,则任意黄毛雌雄鹦鹉杂交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显隐性关系为B>b1>b2,基因B控制黄毛,基因b1控制红毛,基因b2控制绿毛,则黄毛的基因型有BB、Bb1、Bb2三种,红毛的基因型有b1b1、b1b2两种,绿毛的基因型只有b2b2一种。
【详解】A、鹦鹉的毛色由复等位基因控制,复等位基因B、b1、b2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正确;
B、让黄毛雄鹦鹉(BB、Bb1、Bb2)与多只绿毛雌鹦鹉(b2b2)杂交(BB与b2b2杂交后代全为红毛,Bb1与b2b2杂交后代黄毛:红毛=1:1,Bb2与b2b2杂交后代黄毛:绿毛=1:1),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可以判断黄毛雄鹦鹉的基因型,B正确;
C、基因型分别为Bb2、b1b2的两只鹦鹉杂交,后代可能会出现黄毛(B_)、红毛(b1_)和绿毛(b2b2)三种表型,C错误;
D、若基因B纯合致死,黄毛鹦鹉的基因型为杂合子,如Bb1与Bb2,其杂交后代Bb1:Bb2:b1b2=1:1:1,后代中黄毛鹦鹉理论上都占2/3,D正确。
故选C。
13. 某研究小组在观察果蝇细胞时,发现一个正在正常分裂的细胞,该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16个DNA分子,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形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果蝇一定是雄果蝇,此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
B. 该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C. 若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此时可能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
D. 若该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此时可能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果蝇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16个DNA分子,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形态,说明该果蝇为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是雄果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
【详解】A、该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16个DNA分子,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形态,说明该果蝇一定是雄果蝇,且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Ⅰ,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A正确;
B、该细胞共有8条染色体,16个DNA分子,染色体呈现5种不同形态,可表示雄果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因此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若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则可表示减数分裂Ⅰ过程,此时可能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二倍,核DNA数与染色体数相同,因此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内应含有16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14. “中普彩色小麦”是我国著名育种专家周中普应用独创的三结合育种法(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及航天育种技术精心培育而成,避免了育种界常用的“近亲繁殖”造成的抗性差、易退化等缺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诱变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一定能获得所需性状
B. 通过远缘杂交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
C. 该育种方法的目的性较强,无需处理大量材料
D. 发生在配子和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都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答案】B
【解析】
【分析】杂交育种:杂交→自交→选优;诱变育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生物,诱导突变;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加倍;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基因工程育种: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
【详解】A、通过诱变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但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不一定能获得所需性状,A错误;
B、远缘杂交通过减数分裂基因重组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B正确;
C、该育种方法的主要原理之一是基因突变,需要对大量实验材料进行人工诱变,C错误;
D、发生在配子中的基因突变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无性繁殖传递给后代,D错误。
故选B。
15. 某岛上一种动物的肤色有A、B1、B2、C四种,不同肤色的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B. 此种群内基因的突变具有定向性,但是进化具有不定向性
C. 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T5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此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基因构成基因库,A错误;
B、种群内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使种群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在题图中表现为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C正确;
D、B2、A属于同种动物不同肤色的个体,两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个大题,共60分)
16. 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种群中有蜂王、工蜂(不育)和雄蜂。蜂王和工蜂均为雌性,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32;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下图为雄蜂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过程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乙进行减数分裂Ⅱ时,细胞中含有的核DNA数是_______个。
(2)甲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Ⅰ时,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不会发生联会等行为。由此推测,蜜蜂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主要与_________(填“蜂王”、“雄蜂”或“蜂王和工蜂”)有关。
(3)结合上述信息可知,雄蜂的“假减数分裂”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但却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存在相似之处,试写出其中一处:__________。
(4)1只亲本蜂王和1只亲本雄蜂交配产生F1代,F1代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雄蜂基因型共有AB、Ab、aB、ab 4种,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 4种,则亲本蜂王和亲本雄蜂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初级精母细胞 ②. 32
(2) ①. 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②. 蜂王
(3)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或一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只产生一个配子) (4)aabb、AB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由于雄蜂为单倍体,通过“假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精原细胞复制DNA,甲为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分裂Ⅰ,乙为次级精母细胞,其中减数分裂Ⅰ、Ⅱ均进行不均等分裂,最终产生1个染色体数为16的精细胞。
小问1详解】
精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产生的初级精母细胞体积略有增大,故图中甲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乙进行减数分裂Ⅱ时,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故含有的核DNA数是32个。
【小问2详解】
因为雄蜂为单倍体,甲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Ⅰ时,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无法联会。雄配子没有多样性,因此多样性主要与提供雌配子的蜂王有关。
【小问3详解】
雄蜂的“假减数分裂”与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但却与卵细胞形成过程存在相似之处,结合题图可知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相同的是,雄蜂的“假减数分裂”也发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或一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分裂只产生一个配子)。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雄蜂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1个精子。若1只蜂王和1只雄蜂交配产生F1,在F1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中,雄蜂的基因型共AB、Ab、aB、ab四种,因此F1中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又因为F2雌蜂的基因型共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因此F1中雄蜂的基因型为ab,因此亲本蜂王和亲本雄蜂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B。
17. 有关DNA的某一过程示意图1,其中a、b、c、d表示相关的核苷酸链,A、B:为相关的酶,将图1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2所示,图3是M基因控制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DNA的复制过程,B是_____酶,A酶作用______________;图2中序号“7”表示的物质名称是 _____________,DNA分子中的_____________构成基本骨架。
(2)图3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__,过程②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图3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填“a→b”或“b→a”),该mRNA上结合了3个核糖体,这3个核糖体上最终合成的三条肽链结构是否相同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图3过程①产生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5%,其模板链对应区域中腺嘌呤占27%,则模板链中胞嘧啶所占比例_________。
(4)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第一代(Ⅰ)细菌DNA分子(N标记情况)_________;将第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将试管中DNA分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在图5标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NA聚合 ②. 解开DNA双链 ③.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④. 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
(2) ①. 转录 ②. 氨基酸 ③. b→a ④. 相同 ⑤. 因为三个核糖体翻译所用的mRNA模板相同
(3)28% (4) ①. 一条链是14N新链,另一条链是15N母链(或14N/15N) ②.
【解析】
【分析】1、DNA分子结构:DNA分子一般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螺旋形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复制过程为: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图1所示为DNA的复制过程,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解旋酶把DNA双链解开后,DNA聚合酶结合在模板链上起作用。据此可推断,B是DNA聚合酶,A是解旋酶,A解旋酶的作用是解开DNA双链。据图可知,图2中与4互补配对的碱基是A,故4为T,则图2中序号“7”表示的物质名称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在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DNA分子外侧。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DNA分子经过程①产生的产物是mRNA,因此,过程①表示转录。mRNA经过程②合成肽链,因此,过程②为翻译过程,所需原料为各种氨基酸。一条mRNA链上会结合多个核糖体,这些核糖体翻译同一条mRNA上的信息,合成的肽链是相同的。因此,先结合在mRNA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肽链会更长,据此可知,图中结合在mRNA上的3个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b→a。
【小问3详解】
已知图3过程①产生的mRNA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5%,则其模板链中C与A之和比例为55%,其模板链对应区域中A腺嘌呤占27%,故模板链中C胞嘧啶所占比例28%。
【小问4详解】
依题意,亲代大肠杆菌的DNA为为15N/15N-DNA,培养基含14N,由此可推测第一代(Ⅰ)细菌均为15N/14N-DNA。因此,第一代(Ⅰ)细菌DNA分子处于中带。将第一代(Ⅰ)细菌(15N/14N-DNA)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会得到1/215N/15N和1/215N/14N,即一半的中带和一半的重带的DNA。因此,试管中DNA分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如图所示:
18. 番茄是两性植物,既可自花受粉也可异花受粉,杂种优势能极大提高番茄的产量、抗病及抗逆表现,因此番茄生产基本上都是应用杂交种。科学家通过育种获得了位于4号染色体的A基因的隐性突变体,表现为雄性不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株在杂交育种中有特殊意义,其优点是__________,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对基因_______(“可能”或“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
(2)果皮颜色黄果(D)和红果(d)是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番茄的果皮颜色及育性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科研人员用雄性不育红果番茄与野生型番茄杂交获得了可育的黄果番茄(F1 ),该黄果番茄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让该黄果番茄连续自交两代,F3可育黄果中纯合子占________。
【答案】(1) ①. 无需去雄,大大减轻了杂交育种的工作量 ②. 不可能 ③. 番茄是两性植株,无性染色体
(2) ①. 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 AaDd ③. 9/25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在以两性植物为材料进行杂交育种时需要进行去雄、套袋、授粉、套袋,选育雄性不育植株的优点是无需去雄,大大减轻了杂交育种的工作量,雄性不育与雄性可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对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番茄是两性植株,无性染色体。
【小问2详解】
控制番茄果色的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控制育性的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番茄的果皮颜色及育性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雄性不育红果番茄基因型为aadd,野生型番茄基因型为A----,两者杂交获得了可育的黄果番茄(F1 )基因型为AaDd,该番茄连续自交两代,由于aa雄性不育,F2中雄性可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2/3Aa,果皮颜色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2:1,因此F3中aa占比为2/3×1/4=1/6,Aa=2/3×1/2=2/6,AA=3/6,aa雄性不育,AA:Aa=3:2,DD:Dd:dd=(1/4+1/2×1/4):(1/2×1/4):(1/4+1/2×1/4)=3:2:3,所以F3可育黄果(A-D-)中纯合子(基因型为AADD)占3/5×3/5=9/25。
19.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图示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和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果蝇的概为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______。
结果预测:
I.若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1)染色体数目变异
(2) ①. XrY ②. Y ③. XRXr、XRXrY
(3) ①. 3∶1 ②. 1/18
(4) ①. 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②.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③. 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④. 无子代产生
【解析】
【分析】1、染色体组数的判断方法有:①看N前面的系数,系数是几就是几个染色体组。②看同种形态的染色体的条数,如果每种形态均为3条,即为3个染色体组,如果几乎每种形态都是两条,只有其中一条是三条(单条)的,则是三体(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别增添(缺失),仍为2个染色体组。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正常果蝇是二倍体生物,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虽然分离,但仍在一个细胞中,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仍为8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此时染色体组数为2个。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XXY个体中多了一条X染色体,XO个体少了一条X性染色体,XXX个体多了一个X染色体,OY个体少了一条性染色体,因此上述果蝇中染色体数目多出一条或者少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小问2详解】
白眼雌果蝇(XrXrY)产生配子的过程中,由于性染色体为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两条或一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Xr或者Y单独移向一极,配子种类及比例为2Xr:2XrY:1XrXr:1Y。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RXr、XRXrY。
【小问3详解】
aaXrXr与AAXRY,F1的基因型是AaXRXr、AaXrY,F2中灰身红眼(A_XR_)的概率是3/4×1/2=3/8,黑身白眼(aaXrXr和aaXrY)果蝇的概率是1/4×1/4+1/4×1/4=1/8,所以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F2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Xr或是2/3AaXRXr,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1/3AAXrY或是2/3AaXrY,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的概率是aa=2/3×2/3×1/4=1/9,子代中出现白眼的概率是XrXr+XrY=1/2,所以子代中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1/9×1/2=1/18。
【小问4详解】
分析题干可知,三种可能情况下,M果蝇基因型分别为XRY、XrY、XrO。 因此,本实验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第一种情况,M应为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雌性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性果蝇全部为白眼,则为环境引起的表现型改变;第二种情况,M应为 XrY,XrY与XrXr杂交,若子代全部是白眼,则为基因突变一起表现型改变;第三种情况,M应为XrO,由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rO不育,因此M与XrXr杂交,若没有子代产生,则为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没有分离。
20. 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C湖泊中独特的气候和环境让全部鳉鱼生存下来,达尔文认为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群体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各个湖泊中的鱼之间由于长期________________,不能进行______________,从而有许多表型差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方向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对该种群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该种群在这一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填“是”或“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_____(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2鱼的差异体现了_____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鲫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_____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 环境的定向选择 ③. 地理隔离 ④. 基因交流 ⑤. 自然选择
(2) ①. 基因库 ②. 否 ③. 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了改变 ④. 不确定
(3) ①. 物种 ②. 基因(遗传) ③. 协同进化
(4)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萌发种子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种群是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基因库;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小问1详解】
溪流消失后,C湖泊中独特的气候和环境让全部鳉鱼生存下来,达尔文认为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各个湖泊中的鱼之间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从而有许多表型差距。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小问2详解】
C湖泊中的所有鳉鱼构成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湖中的所有鳉鱼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对该种群调查发现,第一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16%、50%,Aa占34%,A的基因频率为16%+1/2×34%=33%,a的基因频率为67%,第二年再次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分别占24%、58%,Aa占18%,A的基因频率为24%+1/2×18%=33%,a的基因频率为67%,在这一年中基因频率没有改变,种群没有进化。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图示过程基因频率没有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没有进化,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
【小问3详解】
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2个物种,因此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小问4详解】
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属于多倍体,自然条件下多倍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
2024福州八县()协作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福州八县()协作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生物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试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试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