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记者: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榫卯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呢?
刘岩松:木构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为常见的形式,因为它取材更为容易。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抗震,虽然部件很多,但每个都有独特的功能,无数个不稳定的部件组成了稳定的系统,这是中国古建筑系统性的科学体现。
北京故宫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古建筑群。虽然历史上曾遭遇数百次地震,但仍然保持完好,关键在其科学合理的斗拱撑梁榫卯连接结构,能很好地传导和释放瞬间多余的外力,起到了良好的抗震作用。
中国古建筑由榫卯连接组成系统稳定的框架,能轻松支撑屋顶材料重量,墙体仅起保护安全的作用。“墙倒而屋不塌”,是因为建筑立柱的柱根并非插入地底下,而是浮放在地基的石头上,这种柱根的放置方式称为“平摆浮搁”,其连接方式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柱根平摆浮放在柱顶石上,发生地震时,其反复在柱顶石表面运动,不仅隔离了地震,而且地震结束后,柱根可基本恢复到初始位置,不产生任何破坏。同时,柱和梁互相管制、互相制约、互相协作,形成的稳定系统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此,我们在故宫修缮旭辉庭、奉先殿、符望阁、乾隆花园古华轩、碧螺亭等多处古建筑时,更加关注古建筑结构的部件关系,以及通过榫卯关系展示出的中国关系和中国智慧。
“--阴一阳之谓道”,从我国传统木构建筑最基本的榫卯构造形式来看,凹件为“阴”,凸件为“阳”,凹凸相嵌如“阴阳”相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部件。
一凸一凹、一阴一阳、一转一折,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数学、力学、美学及哲学的大成智慧。加工简便,结构结实,松紧适度,恰到好处。
榫卯作为中国式的连接方式,思维方式,体现了“和合之美”的中国智慧,不仅适用于建筑、家具的设计,也让居住者和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和合之美”的中国关系,并以之理解夫妇关系,社会关系,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松紧适度,恰到好处,体现了“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
记者:
刘岩松:让传统榫卯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是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榫卯的优秀著作,如种桂友先生与我合著的《榫卯:京作硬木家具传统结构营造技艺及图解》等著作,被译为英文、西班牙文,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同时,我们还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举办榫卯特展、开展榫卯技艺讲座、组织榫卯体验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榫卯,激发年轻人自觉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
用好榫卯这种惊艳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我们可以通过展示、讲述实际的例子,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能听得懂、能理解。例如,榫卯结构的家具,不会因为年久而产生松动摇摆。当需要更换维修某--部件时,易于拆换,修整好的家具坚固如初、经久耐用。同时,因为不使用钉子和胶黏剂,也更加环保,等等。
(摘编自张爱龙、刘渝西《榫卯,何以能撑起广厦千万间?》)
材料二:
千百年来,崇尚自然的中国人对木头有着独特的感情。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筑的概念,中国古人认为,木头象征着春天和早晨,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是大自然生命力和阳光的体现。人住在木头盖的房子里,使用木制家具,便也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气息,获得了来自大自然的能量。由此衍生出的榫卯文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古代文人笔下,藏在木制器具中的榫卯是大自然的精灵。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凿掉之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握着,不再分开。《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相传在凤翔佛寺有个叫作郭璩的僧人,某次锯木头,几经尝试都锯不开。郭璩怀疑木头里面有铁石,于是换了一把新锯,然后才成功锯入木头里面。及至分开时,居然发现里面的木纹生成两匹马的形象,一红一黑,互相啃咬着,口鼻鬃尾,蹄脚筋骨,皆栩栩如生。”在古人眼中,由一凹一凸两块木头组成的榫卯,恰如太极的两极,一阴一阳,互补共生。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又不着痕迹,隐含着古人含而不露、相生相克和相互制衡的价值观。以木材本身力量作为制衡力量,而非使用铜、铁等金属物,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
榫卯是匠人匠心的最佳诠释。中国古代木匠大都是学徒出身,没有多少文化,没有学过结构力学,但他们通过长时间的亲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劳动经验,练就了一身因材施用的本领,能够选择合适的木材运用在恰当的位置,甚至通过目测就能判断每块木头所能承受的力量。匠师们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一榫一卯上,让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人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明末文学家张岱赞木材工匠道:“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置其厚薄深浅,浓淡疏密,适与后世鉴赏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盖技也而近乎道矣。”技艺精湛的匠师苦心孤诣创造出的榫卯精品,已经不只是形而下的技术性表现,而是近乎形而上的“道”了。
榫卯也体现了中国人简约自然的美学理念。为了在器物上体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中国人发明了榫卯。榫卯结构通过组成部件的排列、组合,完成上下,左右、方圆、曲直等各种形式的接合,让木制器物的轮廓简练而舒展,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木材本身的美感。这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很懂得欣赏自然本质的美,崇尚简单、素雅的风格。
(摘编自林菲《榫卯:方寸之间的力与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建筑常采用木构建筑,就因为其能抗震,无数个不稳定的部件组成了稳定的系统。
B.中国古建筑中柱根采用“平摆浮搁”的放置方式,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做到“墙倒而屋不塌”。
C.中国古人认为,木结构建筑中恰当地使用铜等金属物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
D.中国古代木匠没有多少文化,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已经总结出一整套形而上的“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故宫木构古建筑群的斗栱撑梁榫卯连接结构能很好地传导和释放瞬间多余的外力,在历史上起到了良好的抗震作用。
B.榫卯作为中国式的连接方式,思维方式,也可以用来理解夫妇关系、社会关系,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中国古人对木头有很独特的感情,他们眼中的木头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的春天和早晨的象征,体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
D.中国人为了发明榫卯,特别重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想,让木制器物的轮廓简练而舒展,展现出美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横线处记者所提问题的一项是( )(3分)
A.在面对现代科技冲击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榫卯传统工艺
B.榫卯历史悠久,如何让传统榫卯走进更多国人的视野从而让他们了解
C.如何借助榫卯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做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D.如何开展中外文化交流而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哪些思想理念和智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烊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有古籍要修复。”
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棕刷、镊子、铁锥、砑石、竹起子……①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②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钤朱印。学徒再三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绺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挲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
学徒切齿:“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籍。③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他斫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口。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插叙古籍受损的过程、补叙“师弟”变盲的经历,这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C.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D.小说以“完璧”为标题,不仅意味着被损坏的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也意味着师兄弟二人的误会即将化解。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同时运用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B.句子②中“缓放”“挡回”两处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看重,也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
C.句子③运用短句和动作描写,写出在面对战乱和日本人的觊觎时,“他”守护古籍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师弟认为日本人是想要借书一观,故而与师兄发生争执。
8.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形象鲜明可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师弟”的形象。(4分)
9.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评委评价本文具有“古典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古典美”。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物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退而A与万章之徒B序《诗》《书》C述D仲尼之意E作《孟子》F七篇G其后H有驺子之属。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乘之国”与“千乘之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乘”的意思相同。
B.“万取千焉”与“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焉”的意思不同。
C.“时日害丧”与“日与子弟角”(《促织》)两句中“日”的意思不同。
D.“道既通”与“家中诸母皆通文”(《与妻书》)两句中“通”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孟子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将给他们国家带来利益。
B.孟子说,如果从君王到百姓都只追逐私利,不顾仁义,那么个人会丧命,国家会灭亡。
C.孟子认为,周文王有德行,能享受欣赏鸟兽的快乐,夏桀没有德行,无法享受这种快乐。
D.太史公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说的那句话“何以利吾国”时,总会有所感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4分)
(2)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4分)
14.孟子游历诸国,为什么未获重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①作
刘克庄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②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
【注】①牛山:春秋时齐国景公登临牛山,观览都城临淄风景而堕泪,感叹自己如果能够长生不死该有多好。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词标题点明写作时间,词人顺应习俗而登临,并因登临之地而产生怀古之幽情。
B.词人以“吹帽插花”的风流与“残照西风”的萧索相应,表达人到暮年的独特况味。
C.“炊烟三两人家住”用语平易自然,不事雕饰,意蕴与陶潜的“依依墟里烟”相近。
D.词作中典故运用不落斧凿,包有登临传统、田园意象和行旅之感,文化意味浓厚。
16.面对“日月跳丸,光阴脱兔”和“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的现实,作者陷入力图自我宽慰,却又无法消解的矛盾之中,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在“殷忧”与“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不同的态度导致的两种结果是“ , ”。
(2)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展现的雄壮宽广的气度与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异曲同工。
(3)“关山”一词既是具体的地理概念,又是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艺术表现力,如“ ”,又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开镰割麦的日子终于到了。( )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在很短的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块、一片、一行,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麦收地里无闲人,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
B.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迫不及待地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
C.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
D.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冲出来。
19.下列各项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D.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不仅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也缺少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当屈原二十岁行冠礼作《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高贵,而孔墨孟荀等人年轻时都曾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心酸,为实现理想抱负,委曲求全地过活。
而屈原,他那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
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针锋相对,毫不妥协。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将自己摆在与邪恶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上。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做不到和他们狼狈为奸,哪怕是表面上迎合应付。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
(节选自鲍鹏山《端午说屈原》,有删改)
21.下列句子中的“使”与文中加点的“使”,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B.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C.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这怎么能行呢?
D.使用这些材料,我们能够建造更加坚固的桥梁。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屈原面对失败的种种情状,富有感染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罗振宇在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说:“面对困难,有三种结果。最好的,当然是打赢困难,其次是被困难击败,但还有没有更糟糕的结果呢?有。那就是被困难定义。什么叫被困难定义?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个人在树前赢了一次,就把自己定义成了‘可以靠运气活下去的人’。被锁死在一次成败之中,这太糟糕了。”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淮滨县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 2.D 3.C 4.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了藏在榫卯结构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②多运用引用论证,如引用《太平广记》记载的故事、明末文学家张岱赞木材工匠的言论和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使说理更加充分、有说服力。 5.①体现了“和合之美”的中国智慧。
②体现了“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
③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④体现了古人含而不露、相生相克和相互制衡的价值观。
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⑥体现了中国人简约自然的美学理念。
6.B 7.D 8.(1)善良仁慈。同情并收养藏书楼主之子,并传授其全部技艺。(2)舍生取义。师弟为保护古籍,选择自戳双眼,体现师弟的爱国、珍视古籍。(3)以人为本。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认为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4)技艺精湛。“他”不放心技艺高超的徒弟修书,坚持要让师弟修书,并声称修书“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 9.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
10.CEG 11.D 12.B 13.⑴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
⑵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益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 14.孟子学习的是孔道,主张仁义,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而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攻伐,需要的是能攻善伐的人才,孟子的主张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因此孟子未获重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长途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以仁存心的人是会遗弃他的父母的,没有以义存心的人是会怠慢他的君王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孟子觐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一边欣赏着鸿雁、麋鹿,一边说:“有德行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怎么这样说呢?我拿周文王和夏桀的史实为例来说说吧。)《诗经·大雅·灵台》中说:”开始筑灵台,勘测又标明,百姓都来做,慢慢就完成。王说才开始,不要太着急,百姓如儿子,都来出把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栖息,母鹿肥又亮,白乌毛如雪。王到灵沼上,满池鱼跳跃。,虽然周文王用了百姓的力量筑高台,挖深池,但百姓乐意这样做,他们管这台叫‘灵台’,管这池叫‘灵沼’,还乐意那里有许多麋鹿和鱼鳖。古时候的圣君贤王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夏桀却恰恰相反,百姓诅咒他死,他却自比太阳:“太阳什么时候消亡,我才什么时候死亡。')《汤誓》中便记载着百姓的哀歌:“这太阳什么时候消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材料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夫子极少讲利益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5.C 16.上片写登临。重阳节词人登上牛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流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喟;他登高望远,“不用深怀古”表明词人要从这种怀古之情中超脱出来;“向来”二句写岁月的无情是普遍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作者自我安慰,进入一种旷达超脱的境界。
下片写写客中孤寂落寞的心绪。词人虽然超脱,但仍不免感叹自己的岁月迟暮和漂泊流离,客中的寂寞更增添了他心境的悲凉;“欲携”二句,写他试图振起豪兴,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只能归于破灭,准确地表达了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文人,凄凉悲哀的心态。
17.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戎马关山北 关山度若飞(风吹一夜满关山)
18.C 19.A 20.可改为:橙黄的麦地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
21.A 22.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四个“不能”的相似句子(或“他呼喊,他叫屈……”四句),写尽屈原的不屈与决绝,气势十足;
②善于运用长短相结合的句式(多用短句也可)。两组短句,写屈原的不屈从与抗争,简洁明快又掷地有声;长短句结合,委婉细腻又饱含深情,富有变化性又节奏感强烈,声气豪迈。
23.立意:
1.不要被困难定义。
2.人生要有随时重启的心态。
3.人可以被困难打败,但不可以被困难定义。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试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证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3页。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