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24分。)
1. 从自然界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菌种的一般步骤为:采集样品→富集培养(使菌体数量增多)→纯种分离→性能测定,如图a、b是采用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纯化培养的效果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用的培养皿、培养基均可采用干热灭菌法
B. 获得图a所示结果的接种过程中,接种环需灼烧灭菌3次
C. 可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富集培养
D. 利用图b计算出样品中菌体浓度为5. 85×108个/ml,则接种稀释液的稀释倍数为107倍
【答案】C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实验用的培养皿可采用干热灭菌法,培养基应采用湿热灭菌法,A错误;
B、图a所示结果的接种次数为3次,接种环需灭菌4次,B错误;
C、与使用固体培养基相比,使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菌种时,菌体可以分布在整个培养基中,可充分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提高培养液中氧气含量,菌体数量增加的更快,C正确;
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算菌体浓度的方法为菌落数÷接种液体积×稀释倍数,而用于计数的平板的菌落数应在30-300之间,因此58.5个÷0.1ml×稀释倍数=5.85×108个/ml,计算得出稀释倍数为106倍,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中的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必须检测其抗病毒能力
B. 利用早期胚胎进行移植前需要对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
C. 利用杂交瘤细胞或转基因动物生产特异性抗体时均需要多次检测
D.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植株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灭活的病毒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答案】C
【详解】A、利用茎尖组织培养可获得的脱毒苗,因为茎尖不带毒或带毒很少,但不必检测其抗病毒能力,且脱毒苗未必具有抗病毒能力,A错误;
B、受体母畜对供体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不需要进行免疫学检验,B错误;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用到两次次筛选,转基因动物的获得需要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导入了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是否正常表达形成蛋白质产物,因此利用杂交瘤细胞或转基因动物生产特异性抗体时均需要多次检测,C正确;
D、灭活病毒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而不能诱导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D错误。
故选C。
3. 生殖性克隆就是以产生新个体为目的的克隆,即用生殖技术制造完整的克隆人。治疗性克隆的目的不是将胚胎培育成人,而是为了提取全能型的胚胎干细胞。治疗性克隆对解决供体器官缺乏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从囊胚期开始的过程中,存在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
B. 克隆过程中如需进行基因改造,获得目的基因只需要用到限制酶
C. 若将图中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至个体A 或者B,均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D. 囊胚中分离出的胚胎干细胞能分化出多类组织或器官
【答案】D
【分析】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内,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胚胎干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中,具有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
【详解】A、上述从囊胚期开始的过程中,存在的可遗传变异只有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克隆过程中如需进行基因改造,获得目的基因需要用到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 DNA 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载体,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B错误;
C、重组细胞C的遗传物质来自个体B(核遗传物质)和个体A(质遗传物质),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个体B一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错误;
D、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囊胚中分离出的胚胎干细胞能分化出多类组织或器官,D正确。
故选D。
4. 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结构决定着种群内个体被捕食风险的高低,研究者对某种北方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A. 高原上所有的植被、鼠兔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 植被群落既影响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也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C. 由图1可知,一定范围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降低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
D. 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捕食者数量等
【答案】B
【分析】该实验以警戒距离为观察指标,研究高原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自变量为鼠兔种群密度和植被群落高度。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详解】A、高原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
B、据图2可知,随植被群落高度增加,警戒距离减小,即被捕时风险增加,可见植被群落影响高原鼠兔被捕食风险,植被群落能为高原鼠兔的生存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B正确;
C、据图1可知,随鼠兔种群密度增加,警戒距离增加,即被捕时风险减小,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升高会降低个体被捕食的风险,C错误;
D、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D错误。
故选B。
5. 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
B. 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 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 异养细菌依赖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详解】A、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虾池中有机碎屑含量增加,水体中N、P等无机盐增多,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加重,A正确;
B、藻类作为生产者,在物质循环中占主要地位,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流入生态系统,B正确;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同时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6. 研究者对某些地区进行生态调查,下图是这些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图的部分内容,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图为草原生态系统,需确定合理的B值,避免草场退化
B. 若该图为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由于存在其他消费者,居民获得的能量小于(10%~20%)
C. 若图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多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肥沃
D. 若图为农田生态系统,秸秆饲料喂牲畜,牲畜的粪便用于沼气发酵,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表示生产者流入植食动物的能量,B1表示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B2表示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表示植食动物流入肉食动物的能量,C1表示植食动物呼吸散失的能量,C2表示植食动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详解】A、若该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当图中的B数值过大时,植食动物过度啃食植物,会导致草场出现退化,所以要合理放牧,确定合理的B值,A正确;
B、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而在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即使存在其他消费者,也不会影响传递效率的大小,B错误;
C、若该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多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可以充分地利用光能,固定的总能量就比较多,C错误;
D、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再利用牲畜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
7. 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化感作用。研究发现,冷蒿叶子分泌的樟脑等萜烯类物质,能抑制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进而逐渐取代一年生草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感作用是影响群落演替的外部因素
B. 化感作用一定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群落演替
C. 化感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D. 可利用化感作用开发“绿色”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详解】A、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不属于影响群落演替的外部因素,A错误;
B、化感作用是指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形成有利或不利的作用,所以可能会影响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及群落演替,B错误;
C、化感作用发生在不同植物之间,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
D、化感作用是植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可利用化感作用开发“绿色”除草剂抑制杂草生长,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C。
8. 人体剧烈运动时,血液中CO2浓度升高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使其传至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和呼吸幅度加大,从而排出CO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导致感受器兴奋属于神经调节
B. 人体细胞内的CO2都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
C.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总是低于组织液
D. 正常人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等增多,会导致血浆pH 明显低于7.35
【答案】B
【分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刺激呼吸肌,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
【详解】A、血液中CO2浓度升高导致感受器兴奋,在这过程中CO2作为体液调节因子,属于体液调节,A错误;
B、人体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人体细胞内的CO2都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B正确;
C、组织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会产生CO2,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自由扩散的方向为顺浓度梯度的,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总是高于组织液,C错误;
D、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由于体内的缓冲物质而不会导致pH明显降低,D错误。
故选B。
9. 下图为血糖升高时人体胰岛素释放的调节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细胞为胰岛B细胞,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释放胰岛素的细胞
B. ATP 含量升高通过调节最终会导致细胞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 据图可利用抑制K+通道关闭的药物治疗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
D.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不利于胰岛素的释放
【答案】C
【详解】A、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图示细胞为胰岛B细胞,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释放胰岛素的细胞,A正确;
B、题图可知,ATP含量升高,进而导致ATP/ADP比值升高,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导致细胞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B正确;
C、据图分析K+通道关闭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可利用促进K+通道关闭的药物治疗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患者,C错误;
D、据图分析,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为协助扩散,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导致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减少,不利于胰岛素的释放,D正确。
故选C。
10.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下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 含量的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蛙的红细胞在进行无丝分裂时也会出现上述曲线变化
B. 细胞中染色数目最多时期出现在图中 BC段
C.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CD段出现的原因不相同
D. DE 段细胞分裂会形成两个核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的子细胞
【答案】D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没有染色体的变化,不会出现上述曲线的变化,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BC段不包括有丝分裂后期,DE段包括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无论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CD段的出现都是染色体着丝粒分裂的结果,C错误;
D、DE 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核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如:发生互换),D正确。
故选D。
11. 如图是某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细胞是鸟类胸肌细胞,则细胞中1的数量较多
B. 如果该细胞是人体的浆细胞,则与抗体合成、分泌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有1、3、4、6
C. 如果该细胞来自低等生物,则由5 可知该生物一定为低等植物
D. 如果该细胞来自老年人,则2中的染色质相对年轻人的同种细胞染色后颜色更深
【答案】C
【分析】分析图可知,图中1表示线粒体,2表示细胞核,3表示内质网,4表示核糖体,5表示中心体,6表示高尔基体。
【详解】A、1是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鸟类胸肌细胞消耗能量多,则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A正确;
B、抗体是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其中,核糖体是合成肽链的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线粒体可为该过程提供能量,B正确;
C、5表示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以及周围物质组成,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若该细胞来自某低等生物,则由5可知该生物可能为低等植物,也可能为低等动物,C错误;
D、衰老细胞中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D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关于探究实践活动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成熟黑藻叶观察质壁分离时,因细胞质中含叶绿体而使原生质层易于分辨
B. 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同一小桶中的两种彩球数量可以不等
C.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自来水和缓冲液都是作为对照
D. 探究生长素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中,无需再设置对照组
【答案】B
【详解】A、用成熟黑藻叶观察质壁分离时,因细胞质中含叶绿体而使原生质层易于分辨,A正确;
B、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同一小桶中的两种彩球数量必须相等,B错误;
C、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实验中自来水和缓冲液都是作为对照,前者是空白对照,后者是标准对照,C正确;
D、探究生长素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中,无需再设置对照组,因为经过预实验已经找到了大致的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D正确。
故选B。
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两个到多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得0分,漏选得2分。)
13. 假设某生物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A、a和B、b控制,A对a为完全显性,B对b为完全显性,下列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不能说明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AaBb×aaBb=3: 3: 1: 1
B. Aabb×aaBb=1: 1: 1: 1
C. AaBb×aabb=1: 1: 1: 1
D. Aabb×aaBB=1: 1
【答案】BD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AaBb与aaBb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3:1:1=(1:1)(3:1),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判定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用基因型为Aabb与aaBb杂交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子代均会出现此结果,B错误;
C、AaBb×aabb,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属于测交类型,说明能AaBb产生4种配子,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C正确;
D、Aabb×aaBB后代只有两种表现型,不能说明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BD。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这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某生态小组调查某种群动态的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1和Nt+1分别表示种群初始个体数和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个体数,虚线表示Nt=Nt+1,A点为现阶段该种群所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一般来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营养结构
B. 调查黄河三角洲某地区植物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可用样方法
C. 图示该种群数量,在A 点经历一个繁殖周期,种群数量会变少
D. 黄河禁渔措施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BC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其中Nt和Nt+1分别表示种群初始个体数和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个体数,则Nt/Nt+1比值代表一个繁殖周期前后的增长倍数,虚线表示Nt=Nt+1,当种群处于虚线上的点时,一个繁殖期后,种群数量没有变化。虚线以下的曲线代表Nt大于Nt+1,即经过一个繁殖期种群数量变小,即种群具有衰退趋势,由图可知,A点在虚线以下,即处于A点时,经历一个繁殖期,种群数量会变小,若长期处于该点,种群有灭绝风险,因此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详解】A、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能量)和营养结构,A错误;
B、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调查黄河三角洲某地区植物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可用样方法,B正确;
C、根据题干可知,虚线代表Nt=Nt+1,当种群处于虚线上的点时,一个繁殖期后,种群数量没有变化。虚线以下的曲线代表Nt>Nt+1,即经过一个繁殖期,种群数量变小,即种群具有衰退趋势,由图可知,A点在虚线以下,即处于A点时,经历一个繁殖期,种群数量会变小,C正确;
D、为了保护黄河生态,实施了禁渔计划,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BCD。
15. 下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模式图,其中甲~丁表示不同的分泌细胞,①~④表示不同的靶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①能分泌含碘元素的激素,则①②③④都有可能是其靶细胞
B. 若②接收的信息分子可促进肝糖原水解,则乙可能是胰岛A 细胞
C. 若③能对原尿中的Na+进行重吸收,则丙可能为肾上腺髓质细胞
D. 若④能对原尿中的水分进行重吸收,则图中丁释放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
【答案】CD
【分析】据图可知,图中主要为体液调节,丁细胞为神经内分泌细胞。甲、乙、丙、丁均可产生信息分子,通过血液运输,因此图中信息分子可能都是激素。
【详解】A、若①能分泌含碘元素的激素,则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作用全身各处细胞,则①②③④都有可能是其靶细胞,A正确;
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水解,B正确;
C、若③能对原尿中的Na+进行重吸收,则丙可能为肾上腺皮质细胞能分泌醛固酮,C错误;
D、若④能对原尿中的水分进行重吸收,则图中丁释放的是抗利尿激素,D错误。
故选CD。
16. 为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研究人员将抗病基因(含大约260bp)转入到A 植物中,然后通过PCR 和电泳技术对1~4号A 植物的细胞进行检测。该过程所用质粒与含抗虫基因的DNA上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如图1、2所示,电泳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是培育转基因A 植物的核心步骤
B. 构建表达载体时应选用BamHI和BclI 这两种限制酶
C. 受体细胞发育为转基因A 植物的过程需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D. 由图3 电泳结果可知,4号植株转基因获得成功
【答案】ABD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
【详解】A、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核心步骤,A错误;
B、由图可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选用BclⅠ和HindⅢ这两种限制酶,若用BamHⅠ,则目的基因两端会因为产生相同的末端而出现自身环化的现象,而且会破坏质粒的2个标记基因,B错误;
C、受体细胞发育为转基因A植物的过程需要应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需在特定营养条件下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C正确;
D、抗病基因片段大约260bp,由图3电泳结果可知,4号植株电泳结果没有任何条带,所以很可能失败,D错误。
故选AB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 小题,共60分)
17. 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大豆是 C3植物,而玉米是一类具有高光合作用效率的C4植物。下图表示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光呼吸过程,由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共同完成。Rubisc酶是一个双功能酶,CO2浓度高时,倾向于催化五碳糖和CO2反应:O2浓度高时,倾向于催化五碳糖和O2反应生成CO2(称为光呼吸)。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在提取玉米叶片色素时,发现滤液偏黄,原因是少加入__________;与改正之后相比,该色素提取液对___________光(填“红光”“蓝紫光”或“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减少。
(2)据图分析,固定CO2的受体是___;夏季正午C4植物光呼吸强度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 C3 植物。
(3)已知光照强度增大会导致光呼吸速率增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若研究员欲用14C 追踪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转移过程,采用_________法进行研究。利用玉米叶片进行有关实验,实验中多次打孔获得叶圆片,并对叶圆片进行干燥称重,结果如下表(假设整个实验过程中叶圆片的细胞呼吸速率不变)。则叶圆片光照1h后的有机物积累量表达式是(用表中相关字母表示)___________。
【答案】(1)①. CaCO3 ②. 红光和蓝紫光
(2)①. PEP和五碳糖 ②. 小于
(3)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消耗更多CO2产生更多O2,CO2/O2的比值减小,从而使Rubisc催化RuBP与O2反应加快
(4)①.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②. z-y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同时合成ATP。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 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实验室在提取玉米叶片色素时,发现滤液偏黄,说明叶绿素被破坏,少加了碳酸钙;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与改正之后相比,该色素提取液对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减少。
【小问2详解】
分析题目图可知,当CO2浓度低时,会和PEP反应,当CO2浓度高时,会和五碳糖反应,因此固定CO2的受体是PEP和五碳糖;C4植物有特殊的机制能提高对CO2的固定效率,夏季正午气温高,气孔关闭,C3植物会因CO2不足导致光呼吸增强,而C4植物受影响较小,所以C4植物光呼吸强度小于C3植物。
【小问3详解】
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消耗更多CO2产生更多O2,CO2/O2的比值减小,从而使Rubisc催化五碳糖与O2反应加快,导致光呼吸速率增强。
【小问4详解】
研究员欲用14C追踪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转移过程,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进行研究,黑暗后1h叶圆片的干重为y,则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为x-y,再光照1h叶圆片的干重为z,光照一个小时后的干重的差值就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即有机物的积累量,所以叶圆片光照1h后的有机物积累量是z-y。
18. 某种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不含其等位基因。基因A、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紫色眼,基因A 存在而B不存在时表现为红眼,其余情况表现为白眼。下图为某只果蝇的染色体和部分基因组成图,请分析回答:
(1)图示的这只果蝇的表型为_________。在果蝇群体中,白眼果蝇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2)现有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得F1,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红眼果蝇:紫眼果蝇:白眼果蝇=3:3:2,且各眼色果蝇中雌雄个体数量基本相等,则F1中雌果蝇基因型为_________。若让F2中全部紫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白眼雄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若在果蝇的Ⅱ染色体上还存在一对等位基因D和d,这对基因不控制具体性状,但纯合时致死(即DD和dd个体均不能成活),让基因型AaXbXb和AaXBY的个体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基因G 对g为完全显性。用一对该性状表现不同的雌雄果蝇交配,F1果蝇中雌:雄=2:1,且雌性有两种表型。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运用假说-演绎法对这个现象作出假说:基因G、g位于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受精卵中无_________基因时致死。演绎推理若将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则F1果蝇中雌:雄=__________。
【答案】(1)①. 紫色眼雌果蝇 ②. 5
(2)①. AaXBXb ②. 1/6
(3)紫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
(4)①. X ②. g ③. 4:3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已知基因 A、B 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紫色眼,基因 A 存在而 B 不存在时表现为红眼,其余情况表现为白眼。图示果蝇有基因 A,且 X 染色体上有基因 B,所以这只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表型为紫眼紫色眼雌果蝇。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有 aaXBXB、aaXBXb、aaXbXb、aaXBY、aaXbY,共5种 。
【小问2详解】
因为红眼和紫眼的基因型差异在于B和b,根据F2中红眼果蝇:紫眼果蝇=1:1,且无性别差异,可知F1果蝇为XBXb和XbY;又因为(红色+紫色)和白色的基因型差异在于A和a,根据F2中(红眼果蝇+紫眼果蝇):白眼果蝇=3:1,可知F1果蝇均为Aa;因此可知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2中全部紫眼雄果蝇(1/3AAXBY、2/3AaXBY)与白眼雌果蝇(1/2aaXBXb、1/2aaXbXb)随机交配,后代白色雄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2/3×1/2(aa)×1/2(Y)=1/6。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果蝇的Ⅱ染色体上还存在一对等位基因D和d,这对基因不控制具体性状,但纯合时致死(即DD和dd个体均不能成活),因此可知由于该对等位基因的存在,果蝇群体中无AA和aa纯和个体,让基因型AaXbXb和AaXBY的个体杂交,后存活个体为AaXBXb和AaXbY,可知后代表型紫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
【小问4详解】
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该性状表现不同的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性有两种表型。这说明该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说明基因G、g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XGXg、XgY,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XGXg、XgXg、XGY、XgY,F1果蝇中雌:雄=2:1,由于亲本雄果蝇的的基因型为XgY,故XGY致死,即受精卵中无g基因时致死。
19. 过敏性鼻炎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环境变应原引起的鼻黏膜慢性炎症。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DC)可以通过有效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来引起免疫耐受,也能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和活化来引起免疫耐受,从而减轻上呼吸道炎症反应,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初始T细胞指未受抗原刺激的原始T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注: tDCs为耐受型树突状细胞, IL-10、IL-21、TGFβ、IL-35、IDO 等均为细胞因子。
(1)B 淋巴细胞除了过敏原的直接刺激外,往往还需要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的刺激才能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只有特定的人群会发生过敏性鼻炎,且常有家族遗传史,体现该病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初始T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调节性T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据图分析 IL-10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表现为___________。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推测糖皮质激素属于___________(填“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但是大剂量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辅助T细胞和细胞因子 ②. 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①. 初始T细胞接受到的信号刺激有差异,不同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表达出现差异 ②. 作用于初始T细胞促进其活化为调节性T细胞,作用于APC抑制其活化。
(3)①. 免疫抑制剂 ②. 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
【小问1详解】
B淋巴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信号是抗原与B淋巴细胞接触,第二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与B淋巴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才能迅速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特定的人群会发生过敏性鼻炎,且常有家族遗传史,体现该病的特点是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小问2详解】
由图可以看出,初始T细胞接受的信号刺激具有差异,不同的信号刺激下初始T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出现差异,因此分化为不同的调节性 T 细胞。据图分析 IL-10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表现为作用于初始T细胞促进其活化为调节性T细胞,作用于抗原呈递细胞(APC)从而抑制其活化。
【小问3详解】
过敏性鼻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防御过强引起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推测糖皮质激素属于免疫抑制剂。机体内糖皮质激素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控制合成的,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故大剂量使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20. 我国北方寒冷地带某原始森林存在如图所示的相互作用,科研人员针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有关森林群落演替和群落生产力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1)若生物A、B、C分别为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若生物A、B、C分别为在垂直方向上生活空间不同的动物,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的结果。若生物A、B、C在该森林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相同,这三个物种将来的发展结果可能是____________。
(2)与南方热带雨林相比,该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物相对含量多,有关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答出2 点即可)。
(3)二十年前该森林发生过大火,如今又重新演替为森林,在该群落演替过程中不需要经历地衣和苔藓阶段,原因是___________。
(4)在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提高森林群落生产力最重要的措施是____________,主要利用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
【答案】(1)①. 不同植物适宜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 ②. 协同进化 ③. 种间竞争使生态位分化,三个物种可能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也可能其中一方或两方消失
(2)微生物的种类、温度、水分
(3)大火后,森林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①. 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②. 自生
【小问1详解】
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的原因是不同植物适宜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若不同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产生种间竞争,使生态位分化,三个物种可能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也可能其中一方或两方消失。
【小问2详解】
与南方热带雨林相比,该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物相对含量多,与分解者有关,受微生物的种类、温度、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该群落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少。
【小问3详解】
大火后的森林由于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重新演替为森林不需要经历地衣和苔藓阶段。
【小问4详解】
增加物种多样性是提高森林群落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
21. 紫花苜蓿是栽培历史悠久牧草,但易造成家畜鼓胀病。为培育抗鼓胀病的新型牧草,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两种二倍体植物为材料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注:R-6G 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IOA 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1)在制备两种植物原生质体时,先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较高渗透压环境下,使细胞处于_________状态,从而有利于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2)①过程诱导细胞融合,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推测原因是___________。
(3)步骤②为脱分化,从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物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经过步骤②③获得再生植物的过程中体现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上杂种植株含有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对杂合新植株的染色体计数,发现部分植株染色体数目少于或多于双亲染色体数之和,推测两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若要检测上述技术是否成功改造牧草,如何设计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质壁分离
(2)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3)①. 激素和营养条件等 ②.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③. 4
(4)可能存在多个细胞的融合;融合后部分染色体可能会丢失
(5)取等量野生型牧草和杂合新牧草作为甲乙两组,分别喂饲家畜,一段时间后观察家畜是否出现鼓胀病
【小问1详解】
植物细胞分别置于较高渗透压环境下,细胞失水,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从而有利于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小问2详解】
同物种的原生质体可以融合,不同物种的原生质体也可以融合。用R-6G 处理清水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可阻止其线粒体的功能,因此清水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及同源融合体不能再生愈伤组织;用IOA处理里奥百脉根,IOA 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因此奥百脉根及同源融合体不能再生愈伤组织。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故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步骤②为脱分化,步骤③为再分化,从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物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所需的激素和营养条件等不同,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值不同,培养产物也不同。经过步骤②③获得再生植物的过程中体现的主要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杂种植株具备两个亲本细胞的遗传物质,因此理论上杂种植株含有4个染色体组。
【小问4详解】
细胞融合是随机的,当存在多个细胞的融合,杂合新植株中染色体数目多于双亲之和之和;也有可能在融合后部分染色体可能会丢失,导致杂合新植株染色体数目少于双亲之和。
【小问5详解】
取等量野生型牧草和杂合新牧草作为甲乙两组,分别喂饲家畜,一段时间后观察家畜是否出现鼓胀病,进而检测上述技术是否成功改造牧草,若改造成功,则野生型牧草出现鼓胀病,杂合新牧草不出现。
实验前
黑暗lh后
再光照1h后
叶圆片干燥称重 (g/cm2)
x
y
z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用15N标记果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期末]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江西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范围,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