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湖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模拟卷一(解析版)
展开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科学家经研究认为,人类和长臂猿、猩猩、大猩猩的共同祖先是( )
A.北京猿人B.大猩猩
C.黑猩猩D.森林古猿
【答案】D
【分析】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为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纪录片《人类溯源》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谱写了由类人猿到人的进化历程。有关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B.人类祖先和猿的分别的重要标志是会使用工具
C.现代类人猿在现在生活条件下仍然可以进化成人类
D.森林的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分析】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
【详解】A.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但是目前为止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剧烈的东非大裂谷,使得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到陆地生活,根据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说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因此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的说法正确,A正确。
BD.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森林的大量消失等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来,由臂行慢慢变为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BD错误。
C.现代的类人猿不可能进化成人类。因为,一方面现代类人猿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与森林古猿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现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森林古猿进化时的情况不同。古猿是我们现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现代类人猿与能变成人的古猿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且生活的环境与原来有很大不同,所以现代类人猿不能再变成人了,C错误。
故选A。
3.为优化年龄结构,我国实施三胎生育政策。小红的妈妈想再生一个孩子,但经检查发现输卵管堵塞,输卵管堵塞造成的后果是( )
A.不能产生卵细胞B.胚胎的发育得不到营养
C.不来月经D.精子与卵细胞不能结合
【答案】D
【分析】输卵管是女性体内生殖器的组成部分,其外观是一对细长而弯曲的管道,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上缘,内侧与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与卵巢接近,全长为8~15cm。自然状态下,女性输卵管堵塞后,卵细胞不能与精子相遇并结合,导致不能怀孕。
【详解】A.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呈葡萄状,位于腹腔内,左右各一个,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故输卵管堵塞不影响卵细胞的产生和雌性激素的分泌,A错误。
B.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可见,输卵管堵塞不会导致“胚胎的发育得不到营养”,B错误。
C.女孩进入青春期,卵巢内的卵细胞陆续发育成熟并排出;同时,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和血管增生,如果排出的卵细胞没有受精,雌性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会很快减少,引起子宫内膜组织坏死脱落,血管破裂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由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输卵管堵塞不影响卵细胞的产生和雌性激素的分泌,因此,会来月经,C错误。
D.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可见,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故输卵管堵塞,卵细胞不能与精子相遇并结合,D正确。
故选D。
4.青春期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下列做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是( )
A.摄入充足营养B.集中精力专注学业
C.心情不好,借酒消愁D.了解遗精和月经知识
【答案】C
【分析】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特征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渴望交流和友谊,易冲动并富于幻想,性意识萌动并表现为初期的与异性琉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等正常的心理变化。
【详解】A.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要摄入充足营养,A正确。
B.青春期是一生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要集中精力专注学业,B正确。
C.心情不好时可以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酒精对身体各系统有损害作用,青少年不能饮酒,C错误。
D.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这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要了解遗精和月经知识,D正确。
故选C。
5.同学们的身体在青春期会发生很大变化。下列与青春期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身高体重迅速增长B.生殖器官迅速发育
C.生殖器官停止发育D.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增强
【答案】C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次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
【详解】A.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和体重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A正确。
BC.生殖器官迅速发育和成熟是青春期的突出特征,B正确,C错误。
D.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D正确。
故选C。
6.人体缺乏某种营养素会患相应的缺乏症。下列缺乏症与所缺营养素不匹配的是( )
A.坏血病与缺乏维生素C有关
B.佝偻病与缺乏维生素D或钙有关
C.贫血与铁摄入过多有关
D.夜盲症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
【答案】C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A.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A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等,B不符合题意。
C.铁是构成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C符合题意。
D.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维生素A时引起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黑枸杞具有明目、延缓衰老、滋补肝肾等功效,非常受人们的欢迎。黑枸杞之所以可以明目是因为可以提高视力,防止出现夜盲症,由此可以推测黑枸杞中含有大量的( )
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
【答案】A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人体对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需求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缺乏时容易引起疾病。
【详解】A.维生素A的作用是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时人体会患夜盲症,即傍晚看不清东西。因此,黑枸杞之所以可以明目是因为可以提高视力,防止出现夜盲症,由此可以推测黑枸杞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A正确。
B.维生素B族有十二种以上,被世界一致公认的人体必需维生素有九种,全是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只有数小时,必须每天补充。B族是所有人体组织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是食物释放能量的关键,B错误。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C错误。
D.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缺乏维生素D时引起佝偻病、骨质疏松等,D错误。
故选A。
8.科学合理的营养有助于身体健康。下表列出了甲、乙、丙、丁、戊5种食物(各100克)中除水和无机盐以外的主要成分含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儿童、青少年的膳食中应适量增加丙的比例
B.膳食中适量补充戊有助于我们预防坏血病
C.膳食中适量补充乙有助于我们预防夜盲症
D.为满足机体能量的需求膳食中应以甲为主
【答案】D
【分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六大类,对人体各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
【详解】A.丙食物中蛋白质含量高达65克/100克,而蛋白质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物质,A正确。
B.戊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非常高,达到220毫克/100克。维生素C对于预防坏血病至关重要,B正确。
C.乙食物中维生素A的含量为40毫克/100克,相对较高。维生素A对于维护视力、预防夜盲症有重要作用,C正确。
D.甲食物中脂肪的含量非常高,达到90克/100克,而糖类的含量只有0.4克/100克。虽然脂肪也是能量的来源之一,但糖类是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且脂肪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因此,为满足机体能量的需求,膳食中应以富含糖类的食物为主,而不是富含脂肪的食物,D错误。
故选D。
9.制作模型可很好地帮助理解生物学知识。某同学制作了小肠“消化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模型,其相关记录如下,正确的是( )
A.长,模型约5~7m,只利于吸收
B.平,模型内表面平整,利于食物顺利通过
C.多,模型内壁有许多小孔,意与多个消化腺相连
D.厚,模型内壁足够的厚利于分布丰富的毛细血管
【答案】C
【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详解】A.小肠很长,约5~6米,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A不符合题意。
B.小肠内表面不平整,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B不符合题意。
C.小肠与多个消化腺相连,这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胆汁和肠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帮助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使其变成可以被小肠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因此,模型内壁有许多小孔,可模拟小肠与多个消化腺相连,C符合题意。
D.小肠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图甲、乙表示人体呼吸时的不同状态,图丙是肺容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肋间肌和膈肌都舒张
B.由甲到乙,对应曲线ab、cd段
C.c点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D.b→c→d表示完成了两次完整的呼吸运动
【答案】B
【分析】图甲表示吸气状态;图乙表示呼气状态;图丙中,ab段、cd段表示吸气,bc段表示呼气。
【详解】A.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图甲为吸气状态,此时,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A错误。
B.由甲到乙为呼气状态;图丙中,曲线ab段、cd段时,肺容量减小,肺内气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排出体外,进行呼气。因此,由甲到乙,对应曲线ab、cd段,B正确。
C.c点时为吸气结束呼气还没开始的瞬间,此时即不吸气也不呼气,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C错误。
D.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bc段时,肺容量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进行吸气;cd段时,进行呼气。因此,b→c→d表示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呼吸运动,D错误。
故选B。
11.下图表示人体的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管A表示肺动脉,内流含氧丰富、颜色暗红的动脉血
B.血管B表示肺静脉,内流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C.血管A表示肺动脉,内流含氧较少、颜色鲜红的静脉血
D.血管B表示肺静脉,内流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答案】D
【分析】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人体经过吸气,肺泡内充满了新鲜的空气,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图中A肺动脉,B肺静脉。
【详解】由图及分析知,A是肺动脉,B是肺静脉;肺动脉内流动含氧较低的静脉血,颜色暗红;这些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颜色鲜红;所以,肺静脉里面流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关于“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躯干即可B.应选尾鳍色素多的小鱼来观察
C.血管①中的血液流动速度最慢D.血管②和③分别为静脉和动脉
【答案】C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图中①毛细血管,②动脉,③静脉。
【详解】A.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A不符合题意。
B.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流情况时,为了便于观察,应选取尾鳍色素少的活鱼,因为色素少容易观察实验现象。若尾鳍的色素较深时,不易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况,B不符合题意。
C.图中①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C符合题意。
D.从较粗的主干流向较细的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较细的分支汇集而成的较粗的血管是静脉,所以②为动脉,③为静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以下是健康人正常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在①②部位发生了重要生理作用,“•”表示某种成分。能模拟尿素排出过程的是( )
A.B.
C.D.
【答案】D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①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等。
【详解】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排出尿素的途径是: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集合管→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结合题图可知,若“•”表示尿素,AB图的肾小管中没有尿素,不符合;C图中肾小管末端尿素含量小于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不符合。可见,符合尿素排出途径的是D图所示,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下列不属于排泄途径的是( )
A.皮肤的汗腺分泌汗液B.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
C.泌尿系统排出尿液D.食物残渣以粪便的形式排出
【答案】D
【分析】排泄有三条途径:
(1)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2)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3)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详解】皮肤的汗腺分泌汗液、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泌尿系统排出尿液都属于排泄。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通过肛门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叫排遗,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5.下图为人体的泌尿系统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B.乙能重吸收尿液中的水分
C.丙可以暂时储存尿液D.尿液通过丁排出体外
【答案】B
【分析】(1)如图中,甲是肾,乙是输尿管,丙是膀胱,丁是尿道。
(2)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A.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图中甲所指为肾脏;故甲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析(2)可知,能重吸收尿液中的水分等成分的是肾小管;乙所指是输尿管,其作用是输送尿液,B符合题意。
C.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但是尿液排出却是间歇的,原因是膀胱能暂时储存尿液;丙所指是膀胱,可以暂时储存尿液,C不符合题意。
D.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通过丁尿道排出体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如图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曲线图和人体泌尿系统有关结构及生理活动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当血液流经D时,营养物质增加,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B.X代表物质的最终消化产物可以经过①过滤到肾小囊
C.正常情况下,尿素在b中浓度低于a中的浓度
D.若某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发生病变的部位一定是③
【答案】B
【分析】观图可知: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调查、X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Y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Z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①肾小球、②肾动脉、③肾小管。
【详解】A.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D小肠时,血液变成营养物质增加,氧气减少的静脉血,故A错误。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X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是淀粉的消化过程,最终产物是葡萄糖,所以X代表物质的最终消化产物可以经过①过滤到肾小囊,故B正确。
C.b收集管流出的是尿液,a肾小囊腔内的液体是尿液,正常情况下,b中浓度高于a中浓度的物质是尿素,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当尿液中发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在①肾小球,故D错误。
故选B。
17.褪黑素是一种激素,可以调节人体昼夜节律。当人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光暗信号会引起反射活动,使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如图所示。可见光中的蓝光对褪黑素分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分泌褪黑素的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B.分泌褪黑素反射的反射弧由①②③④⑤构成,视网膜是感受器
C.光线依次穿过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到达视网膜
D.睡前长时间看手机,手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答案】C
【分析】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对人体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图中分泌褪黑素的反射弧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详解】A.引起分泌褪黑素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分泌褪黑素的反射弧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视网膜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暗信号,产生神经冲动,因此,视网膜是感受器,B正确。
C.光线依次穿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到达视网膜,C错误。
D.由题干可知,可见光中的蓝光对褪黑素分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睡前长时间看手机,手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D正确。
故选C。
18.下图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细胞体(胞体)是( )
A.aB.bC.cD.d
【答案】B
【分析】图中:a树突;b细胞体;c轴突;d轴突末梢。
【详解】A.a通常代表神经元的树突,它们是神经元细胞体向外延伸的短而分支多的突起,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神经冲动,A不符合题意。
B.b是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称胞体),它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B符合题意。
C.c能代表神经元的轴突,它是神经元细胞体向外延伸的长而分支少的突起,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C不符合题意。
D.d轴突末梢,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进而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完成信息的传递,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下列疾病都可能是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是( )
A.糖尿病和呆小症
B.侏儒症和乙型肝炎
C.佝偻病和脚气病
D.坏血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
【答案】A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详解】A.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导致的,故A符合题意。
B.侏儒症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故B不符合题意。
C.佝偻病却是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脚气病是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坏血病是维生素C缺乏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缺碘引起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某生物学社团开展了制作宣传标语活动,主题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下列标语中不宜的是( )
A.保护生态环境,惠及万代子孙
B.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
C.保卫大舞台,少我一人没关系
D.清洁同出力,环境优美同受益
【答案】C
【分析】我国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文明、生活富裕的发展之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是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
【详解】宣传标语要围绕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知识展开;保护生态环境,惠及万代子孙;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清洁同出力,环境优美同受益等都能够体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知识;但保卫大舞台,少我一人没关系,不能体现宣传环境保护。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0分。
21.镉可以诱导生物发生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进而破坏生物体内的免疫细胞并降低其免疫防御能力。科学家以转基因斑马鱼为实验对象,研究镉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
【实验步骤】
(一)收集受精后半小时内的健康的斑马鱼胚胎置于6个玻璃皿中,每皿100颗。
(二)分别用浓度为0,4.44,8.90,17.80,26.70,35.60μml/L的6个镉溶液暴露处理胚胎。
(三)将镉暴露处理后的胚胎置于28.5℃光照培养箱中使其继续发育。发育至2,6,10,24hpf(小时)后,每组随机选择20颗胚胎,用显微镜观察胚胎发育情况,计算死亡率和畸形率。
结果如下,请回答下面问题。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镉浓度为0μml/L这一组的作用是 。实验步骤(三)中“发育至2,6,10,24hpf(小时)后,每组随机选择20颗胚胎”而不是一颗胚胎的目的 。
(3)分析图甲可知,相对于对照组,镉暴露处理后胚胎发育至2hpf时,死亡率变化 (选填“不明显”或“明显”),而6,10,24hpf的胚胎在镉浓度高于 μml/L时其死亡率极显著增加。
(4)分析图乙可知,随着镉浓度的升高,斑马鱼胚胎的畸形率 。该实验证明,镉对早期斑马鱼胚胎发育具有较强的 。
(5)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铅、汞,镉等重金属,若没有处理好,最终影响人体健康。请分析其原因及对策? 。
【答案】(1)镉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有毒性作用吗?(镉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无毒性作用吗?)
(2) 镉浓度 作对照 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3)不明显 8.90(8.9)
(4) 升高/上升/提高 毒性作用
(5)原因: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对策:①废旧电池分类回收;②使用新能源电池。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研究镉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因此提出的问题是:镉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有毒性作用吗?
(2)实验中“分别用浓度为0,4.44,8.90,17.80,26.70,35.60μml/L的6个镉溶液暴露处理胚胎”。因此6组唯一不同的量是镉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所以,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镉浓度。镉浓度为0μml/L这一组属于对照组,起对照作用。一颗胚胎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会导致实验结论不准确。因此,该实验每组随机选择20颗胚胎,而不是一颗。
(3)由甲折线图可以看出,镉暴露处理后胚胎发育至2hpf时,死亡率变化不明显,而6,10,24hpf的胚胎在镉浓度高于8.90μml/L时其死亡率明显增加。
(4)根据图乙中数据,分析该实验的结果:镉会导致斑马鱼的胚胎畸形率升高,且镉浓度越高,影响效果越明显。该实验证明:镉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5)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废旧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铅、汞,镉等重金属,若没有处理好,会污染环境,最终影响人体健康。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采取的措施有:废旧电池要做到分类回收;多使用新能源电池等。
食物
糖类(克)
脂肪(克)
蛋白质(克)
维生素A(毫克)
维生素C(毫克)
维生素D(毫克)
甲
0.4
90
6
4
7
40
乙
48.2
7
38
40
12
0
丙
8.8
9.5
65
7
10
14
丁
52
0.1
2.5
0
1
0
戊
18
2
6
3
220
0
[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长沙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长沙专用)(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识图作答题,实验探究题,资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云南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云南专用)(解析版),共25页。
[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资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