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湖北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模拟卷二(解析版)
展开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类生命的延续离不开生殖和发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脐带
B.精子和卵细胞在子宫内形成受精卵
C.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且分泌雌性激素
D.体重突增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
【答案】C
【分析】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其中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详解】A.胎儿生活在母亲子宫内半透明的羊水中,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A错误。
B.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形成受精卵,B错误。
C.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C正确。
D.身体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突增,D错误。
故选C。
2.进入初中以来,同学们陆续进入了青春期。男生会长胡须、声音变粗;女生会声音变细、脂肪积累增多。下列与青春期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变化与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成熟有关
B.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明显增强
C.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可促进身体发育
D.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情绪稳定,遇事可自作主张
【答案】D
【分析】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体重增加,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内脏器官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青春期心理上也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性意识开始萌动,独立意识增强,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详解】A.进入青春期后,生殖器官发育成熟,会分泌性激素,促使人体出现第二性征:男生会长胡须、声音变粗;女生会声音变细、脂肪积累增多等。A正确。
B.进入青春期,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发展,使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明显增强,B正确。
C.体育锻炼使青少年的肌肉和骨骼承受适度的外界刺激,有利于其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增强心肺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C正确。
D.进入青春期心理上也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性意识开始萌动,独立意识增强,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D不正确。
故选D。
3.比较各种生物的同一种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可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几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与人类的相比,存在差异的氨基酸数目如图所示,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猕猴B.果蝇C.小麦D.向日葵
【答案】A
【分析】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序列差异,能反映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
【详解】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作为分子生物学证据,来研究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结合题图可知,猕猴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差异最小,因此两者的亲缘关系最近,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某同学身体不适,几天吃不下食物,身体明显消瘦。这主要是因为贮存在体内的备用能源物质被大量消耗,请问人体内备用能源物质是( )
A.淀粉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答案】C
【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详解】A.淀粉属于糖类,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70%,A错误。
B.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B错误。
C.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可见,该同学生身体明显消瘦,主要是因为脂肪被大量消耗,C正确。
D.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很小。但是,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患病,D错误。
故选C。
5.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燃烧食物并观察水温的变化。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 )
A.食物中的能量通过燃烧可释放出来
B.谷类、豆类等食物中贮存有能量
C.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有差异
D.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D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详解】A.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可通过该装置,燃烧测量出来,A正确。
B.谷物的主要成分是糖类,豆类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有机物能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可通过该装置测出,谷类、豆类等食物中贮存有能量,B正确。
C.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有差异,在体内分解所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可通过该装置测出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有差异,C正确。
D.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错误。
故选D。
6.为了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支试管应放到适宜温度下持续相同时间
B.两支试管加入的液体、馒头碎屑应等量
C.滴加碘液后摇匀,①号试管中馒头碎屑变成蓝色
D.该实验可以证明唾液中含有分解淀粉的酶
【答案】C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为了控制单一变量,两支试管应放到适宜温度下持续相同时间,故A正确。
B.两支试管的变量是唾液,除此之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因此两支试管中的馒头碎屑和液体的量要相同,故B正确。
C.滴加碘液后摇匀,①号试管中颜色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故C错误。
D.该实验可以证明唾液可以将淀粉分解,唾液中含有分解淀粉的酶,故D正确。
故选C。
7.如图所示消化系统组成,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①是初步消化淀粉的器官
B.②中的消化液可初步消化蛋白质
C.③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D.⑤的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
【答案】D
【分析】图示为消化系统模式图,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其中①是口腔,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大肠,⑤是小肠,⑥是肝脏。
【详解】A.①是口腔,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A正确。
B.②是胃,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B正确。
C.③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多种消化酶,C正确。
D.⑤小肠的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通过,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与消化无关,D错误。
故选D。
8.下列关于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常吃含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防腐剂的食品
B.如果早餐来不及吃,可以通过多吃中餐来弥补
C.有“虫眼”的蔬菜最安全,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
D.炎炎烈日,可以多吃冰箱里的冷饮降温消暑
【答案】A
【分析】(1)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食物多样、讲究荤素搭配,清淡少盐,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详解】A.大量的防腐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不能常吃含有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钠等防腐剂的食品,A正确。
B.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B错误。
C.蔬菜在生长过程中,有可能受到病虫害的威胁,有的人可能提前喷药预防,并经常喷药,蔬菜没有虫害,因此没有虫眼;有的人可能没有预防,后来发现有了虫害,可能要喷药灭虫,尤其是在后期喷药,农药残留更多。因此,带“虫眼”的蔬菜农药含量不一定少,C错误。
D.炎炎夏日,冷饮虽能消热解暑,但过量的饮用会刺激肠胃,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D 错误。
故选A。
9.同学们在测量肺活量时,要尽力吸气和呼气,题图是尽力肺内气压呼吸一次中,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的AC段表示呼气状态
B.膈肌收缩时,肺内气压变化如AC段所示
C.图中曲线的CE段变化中,胸廓由小变大
D.E点是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B
【分析】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曲线CE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详解】AB.曲线A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A错误,B正确。
C.曲线CE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肋骨下降,膈顶上升,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大变小,胸廓容积变小,C错误。
D.CE段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E点是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 0,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D错误。
故选B。
10.如图表示膈肌的运动,“→”表示膈肌位置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呼气,膈肌收缩
B.图甲表示吸气,胸廓扩大
C.图乙表示呼气,膈顶下降
D.图乙表示吸气,胸廓缩小
【答案】B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
【详解】AB.甲图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吸气过程,故A错误,B正确。
CD.图乙中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表示呼气过程,故CD错误。
故选B。
11.严重的肺炎可能导致肺泡纤维化,肺的弹性逐渐丧失,患者会出现长期干咳、呼吸困难、缺氧等症状。下图为人体呼吸过程示意图,肺泡纤维化会使( )
A.①肺的通气能力下降B.②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能力下降
C.③血液中红细胞运送氧气的能力下降D.④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能力下降
【答案】A
【分析】如图中,①表示肺的通气,②表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气体在血液内的运输,④表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详解】A.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外界气体进入肺;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因此,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所以,严重的肺炎可能导致肺泡纤维化,肺的弹性逐渐丧失,会使①肺的通气能力下降,A正确。
BD.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因此,严重的肺炎可能导致肺泡纤维化,肺的弹性逐渐丧失,不会使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能力下降,BD错误。
C.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能运输氧气;血浆能够运用二氧化碳;通过血液的循环流动将气体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因此,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完成的。所以,严重的肺炎可能导致肺泡纤维化,肺的弹性逐渐丧失,不会使③血液中红细胞运送氧气的能力下降,C错误。
故选A。
12.成先生在医院做了血常规检查,其中部分指标如下表。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成先生患贫血症B.成先生体内有炎症
C.成先生患坏血病D.成先生凝血功能较差
【答案】A
【分析】血液中的三种血细胞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白细胞具有防御疾病的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红细胞过少或其中的血红蛋白过少时会患贫血,白细胞过多说明有炎症,血小板过少会止血困难。因此,可以通过血常规化验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详解】A.贫血是指一定体积的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由血液常规检查的结果可知,该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值低于正常值,他可能患有贫血病,应多吃一些含铁或是蛋白质丰富的食物,A正确。
B.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当病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数量增多,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聚集在发炎部位并将病菌吞噬,炎症消失后,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由血常规化验单可知,该患者的白细胞在正常范围,体内没有炎症,B错误。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骼、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血常规化验单,不能体现体内维生素C的含量,C错误。
D.血小板能促进血液凝固,起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由血常规由化验单可知,该患者的血小板处于正常范围内,凝血功能正常,D错误。
故选A。
13.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A~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且D的壁最厚,①~④表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③均是静脉,内部的血液都是静脉血
B.打点滴时,药物流经心脏四腔的顺序是A→C→B→D
C.②④管壁厚、弹性大
D.图中C→②→a→①→B表示肺循环途径
【答案】A
【分析】人体血液循环:
图中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①肺静脉、②肺动脉、③上、下腔静脉、④主动脉、a肺部毛细血管网、b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网。
【详解】A.观图可知:①是肺静脉,内流动脉血,③是上、下腔静脉,内流的血液是静脉血,故A错误。
B.打点滴时,药物流经途径为:上腔静脉→A右心房→C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B左心房→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病灶。因此,经过心脏四腔的顺序是A→C→B→D,故B正确。
C.②肺动脉、④主动脉,管壁厚、弹性大,与其血管内血压高相适应,故C正确。
D.图中C右心室→②肺动脉→a肺部毛细血管网→①肺静脉→B左心房表示肺循环途径,故D正确。
故选A。
14.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下图为某志愿者的献血证(部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8~55周岁的所有公民均可献血
B.献血时采血针扎入的是静脉血管
C.一次献血300mL能较快恢复血量
D.该血样可少量缓慢输给B型血患者
【答案】A
【分析】(1)ABO血型是人类最常见的,也是最早被发现的血型系统,是由红细胞上所带的凝集原种类决定的,包括A型、B型、AB型、O型。一般来说,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2)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详解】A.我国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有传染病的居民不能献血,A错误。
B.由于动脉具有穿刺相对困难、压力高、容易出血的特点,一般不将动脉作为穿刺血管,而静脉具有穿刺容易、压力较小、局部按压相对容易等特点,所以在一般抽血检查血常规时,通常选用静脉作为穿刺抽血的血管,B正确。
C.一次献血200mL~300mL不影响健康,能较快恢复血量,C正确。
D.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可输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该血样是O型,可少量缓慢输给B型血患者,D正确。
故选A。
15.微穿刺法是利用显微操纵仪,将微吸管插入肾小囊的腔中,抽取其中液体进行微量化学分析的方法,一般用来诊断与肾脏相关的疾病。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组成了一个肾单位B.①中流动脉血,②中流静脉血
C.④是肾小囊,从中抽出的囊内液是尿液D.若囊内液发现蛋白质,说明③可能病变
【答案】D
【分析】(1)题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动脉、③是肾小球、④是肾小囊、⑤是肾小管。
(2)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A.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结合题图可知,一个肾单位由③肾小球、④肾小囊、⑤肾小管组成,A错误。
B.血液经过肾小球时没有发生气体交换,因此①入球小动脉、②出球小动脉都是小动脉,都流动脉血,B错误。
C.根据分析(2)可知,④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而不是尿液,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就进入了原尿。因此,若囊内液发现蛋白质,说明③肾小球可能病变,D正确。
故选D。
16.下图表示人体的血液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血液流过①时,血液由鲜红色变为暗红色
B.当血液流经②时,血红蛋白与氧结合
C.若②为小肠,则血液流经②后,营养物质减少
D.若②为肾脏,则血液流经②后,尿素减少
【答案】D
【分析】(1)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图中:①是肺部毛细血管;②是组织处毛细血管。
【详解】A.当血液流经①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血液由暗红色的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A错误。
B.当血液流经②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B错误。
C.小肠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经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②小肠后,营养物质变多,C错误。
D.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②肾脏后尿素明显减少,D正确。
故选D。
17.下列生理活动中,不属于人体排出废物的是( )
A.呼吸排出二氧化碳B.皮脂腺分泌皮脂
C.消化道排出粪便D.汗腺分泌汗液
【答案】B
【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种途径:①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②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③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详解】A.二氧化碳是人体呼吸作用产生的废物,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是人体废物排出体外,A错误。
B.皮脂有保护皮肤、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排出体外,不属于排泄,B正确。
C.粪便是食物残渣,消化道排出粪便属于排出废物,C错误。
D.汗液中含有水、尿素和无机盐等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汗液也是排出废物,D错误。
故选B。
18.实验室里有一个标签脱落的小瓶,已知瓶内装的是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某实验小组为确定瓶内激素种类,将20只生理状态相同且健康的小白鼠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饲喂添加该激素的饲料,乙组饲喂不添加该激素的等量同种饲料,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观察实验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变量是激素,乙组是对照组
B.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那么甲组小白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
C.如果甲组小白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高于乙组,那么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D.如果甲乙两组小白鼠表现相同,可注射适量该激素进一步实验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根据题干“甲组饲喂添加该激素的饲料,乙组饲喂不添加该激素的等量同种饲料”的描述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激素。甲组针对变量进行了处理,为实验组;乙组针对变量没做处理,是对照组,A正确。
B.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如果口服,会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而失效。因此,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那么甲组小白鼠口服后会失去药效,不会出现低血糖症状,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进入胃肠道后不会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如果甲组小白鼠的心率和呼吸频率高于乙组,那么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如果甲乙两组小白鼠表现相同,说明甲组小鼠口服该激素后不起作用,则该技术可能是胰岛素,可注射适量该激素进一步实验,D正确。
故选B。
19.研究表明,与人类学习说话相关的神经中枢在5岁左右发育完成。5岁前因耳蜗病变造成耳聋的患者,若在相关神经中枢发育完成后再植入人工耳蜗,仅能听到声音,无法正常说话。下列关于耳蜗和“5岁前耳聋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入人工耳蜗越早越好B.耳蜗位于中耳
C.失去听觉不会影响说话D.耳蜗形成听觉
【答案】A
【分析】(1).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外耳道经声波传到鼓膜;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鼓膜能将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听小骨能将振动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详解】A.对于5岁前因耳蜗病变造成耳聋的患者,尽早植入人工耳蜗有助于在相关神经中枢发育完成前恢复听觉,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耳蜗位于内耳,而不是中耳,B错误。
C.听觉对于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失去听觉会影响患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说话和理解语言,C错误。
D.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位于耳蜗,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才能形成听觉,D错误。
故选A。
20.在强光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眨眼。下列反射活动中,与此不同的是( )
A.缩手反射B.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C.谈虎色变D.膝跳反射
【答案】C
【分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详解】ABD.在强光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缩手反射、 吃食物时分泌唾液,膝跳反射均属于非条件反射,这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ABD不符合题意。
C.谈虎色变属于条件反射,这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C符合题意。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题,共10分。
21.日常生活垃圾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可回收有机物,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蚯蚓堆肥,可以回收一些有机废物。某科研机构为“研究蚯蚓堆肥能否促进农作物生长”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制备不同浓度蚯蚓堆肥浸提液的培养液:
步骤二:将长势一致的番茄幼苗移栽到培养杯,每杯5株幼苗,每5天更换一次培养液,培育20天后采样,测量植株的株高和叶绿素含量。
实验结果:
请根据实验回答:
(1)该实验的变量是 。
(2)步骤一中,①处应填 ;各组加入的无机营养液的量应 ,目的是 。
(3)步骤二中设置“每杯5株幼苗”的目的是 。
(4)从实验结果来看,添加一定浓度的蚯蚓堆肥浸提液对番茄幼苗的生长具有 作用,其中浓度为 蚯蚓堆肥浸提液的效果最佳。
(5)叶绿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 (结构)中,番茄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可以促进植株生长的原因是 。
(6)通过以上分析,在处理日常生活垃圾方面,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答案】(1)不同浓度的蚯蚓堆肥浸提液
(2)无机营养液 相等/相同/一样 保证单一变量
(3)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4)促进 7.5%
(5)叶绿体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6)日常生活垃圾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可回收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以堆肥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和腐败,同时转化为有用的肥料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就要以这种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其它条件都相同;即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详解】(1)根据表格可知,在“研究蚯蚓堆肥能否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实验中除了蚯蚓堆肥浸提液的浓度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变量是不同浓度的蚯蚓堆肥浸提液。
(2)步骤一中,①处应填无机营养液与其他组形成对照;对照实验的原则是单一变量,即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因此各组加入的无机营养液的量应相同,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3)如果用一株幼苗实验结果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会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因此步骤二中设置“每杯5株幼苗”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避免结果出现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从实验结果来看,添加有一定浓度的蚯蚓堆肥浸提液的幼苗株高比不添加的幼苗株高高,因此添加一定浓度的蚯蚓堆肥浸提液对番茄幼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浓度为7.5%蚯蚓堆肥浸提液的效果最佳,幼苗株高最高。
(5)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色素,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生成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叶绿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番茄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可以促进植株生长的原因是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6)通过以上分析,在处理日常生活垃圾方面:日常生活垃圾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可回收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以堆肥处理,这样可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和腐败,同时转化为有用的肥料。
红细胞(1012/L)
白细胞(109/L)
血小板(1011/L)
参考值
3.5~5.5
5.0~10.0
1.5~3.5
检测值
2.5
7.5
2.0
姓名:******
证件类型:身份证
证件号:43****************37
血型(初筛):O型
献血量:300mL
献血类型:全血
献血编码:0201*******2621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制备培养液
2.5%蚯蚓堆肥浸提液+无机营养液
5%蚯蚓堆肥浸提液+无机营养液
7.5%蚯蚓堆肥浸提液+无机营养液
10%蚯蚓堆肥浸提液+无机营养液
[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长沙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长沙专用)(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识图作答题,实验探究题,资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云南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云南专用)(解析版),共25页。
[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模拟卷02(广东专用)(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实验探究题,资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