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张家界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2.B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推断,全面评估信息来源的能力。B项,“辟谣或产品警示信息只会导致受众更相信谣言”理解有误。由第3段中的“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一做法进行调查,发现科普文章虽然显著纠正了人们的误解”和“除了辟谣信息以外,产品警示信息可能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可知,辟谣的科普文章,能够显著纠正人们的误解,并非只会导致受众更相信谣言。并且,产品警示信息只是有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并非一定会带来负面效果。
3.A 解析:本题考查文外信息推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体现了“名人效应”,即通过有号召力的人的观点来引人注意,扩大影响,不符合“逆火效应”的观点。B项符合动机性推理的观点,人们在接触对他们的信念或偏好产生挑战的信息时,会忽视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C项表现出“产品警示却导致受众更多地购买这些产品”的“逆火效应”。D项体现了“心理抗拒”的理论,捐赠个体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威胁时,便会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从而降低捐赠意愿。
4.(1)文章先由当前的公共舆论环境引出“逆火效应”的话题,并举实例来说明这一现象。(1分)
(2)其次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从动机性推理、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心理抗拒三方面来解释“逆火效应”形成的原因。(2分,点出论证方法1分,概括出逆火效应形成的原因1分。)
(3)最后又分别从辟谣者和大众的角度指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削弱“逆火效应”。(1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懂文章大意后,首先梳理文章层次,概括各段落的内容,然后按照论述思路的先后顺序分点作答即可。材料共9段,第1~3段,由当前的公共舆论环境引出中心话题“逆火效应”,并举了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第4~6段,从三个方面解释了“逆火效应”的成因,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第7~9段,从辟谣者和大众的角度展开,论述如何最大限度地削弱“逆火效应”。本文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5.(1)富裕家庭接触到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节约用水”这一限制性信息让富裕家庭的人感到面子或自主权受到威胁,因而对此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导致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这是心理抗拒导致的“逆火效应”。(2)某一家庭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图,提示的是社会规范,可以促使家庭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接受“节水”的信息,从而削弱已有的“逆火效应”。(3)曲线图及笑脸和哭脸的标志,与文字相比更简明易懂,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因此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愿意接受“节水”的说服信息。(4)节水倡议中强调的“本地居民”提示了社会身份,使人们获得了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带来的良好感受,利用这种从众心理促使人们接受“节水”信息,从而抑制“逆火效应”。(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文本观点,解读题目情境中的新材料的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将题干中所给的现象分层理解。然后,找到文中相应的理论观点,以此来阐释题干中所给的现象。“富裕家庭接触到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对应第6段中的“心理抗拒导致的‘逆火效应’”;“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对应第8段中的“提示社会规范”这一措施;“曲线对比图”“笑脸”“哭脸”对应第7段中的“图表等清晰易读的形式”;节水倡议中强调的“本地居民”“身份标志”对应第8段中的“提示社会身份”这一措施。最后进行整理并分条表述即可。
6.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现代人省吃俭用,崇尚节约”错误,文章倒数第三段只是说现代人生活条件变好了,米变得廉价,人们可选择的食物变多了,故选D。
7.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写出了大米艰难的生长历程”错误。应该是写出了米在人类的演变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B项,“将稻子人格化”错误,是将“我”物象化,赋予“我”以稻子的特征。D项,“‘我’ 对大米的深情贯穿全文”错误。文章先是客观写不同的人对稻米的描述,之后才是写“我”对大米的深情。故选C。
8.①李诗表达稻米粒粒饱含辛苦(1分),黄诗表达困顿时的感恩之情(1分),辛词表达了丰收的喜悦之情。(1分)②三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人们对稻米的感情是深沉的,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2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二段中,李绅的《悯农》描绘农民弯腰弓背,汗流浃背,辛勤劳作的场景,说明稻米粒粒饱含辛苦;黄庭坚的《答杨明叔送米颂》表达在遭受贬谪,陷入无米之炊的生活困顿时,感恩好友送米;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夜行在江西上饶县的黄沙道上乐见丰收的喜悦之情。三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人们对稻米的描述是唯美的,对稻米的感情是深沉的,为文章增色不少。
9.= 1 \* GB3①讴歌稻米,强调稻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 \* GB3②暗含对当今一些人视稻米为“敌人”的错误态度的批评;= 3 \* GB3③委婉表达了对当今粮食种植现状的深切忧虑;= 4 \* GB3④呼吁人们要敬畏每一粒稻米,爱惜每一粒粮食,尊重每一份劳动;= 5 \* GB3⑤抒发了对稻米的热爱之情,由对稻米的热爱上升到对生活的感恩之情。(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任意答对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联系文章第1段的关键句“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书写了人类,还原了历史。”“谁掌控了大米,谁就掌控了政权和命脉。”“我们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什么?与其说是血液,还不如说是米浆。”可解读出要点①;联系文章第8段可以得出要点②③;联系文章第9段和第10段,结合全篇则可以归纳出④⑤三个要点。
10.CEF (本题评分要求:答对1个1分,答对3个满分,答案超过3个选项,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句句意: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故选CEF。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能力。A项正确。材料一中的“奈何”是怎么办的意思,与《鸿门宴》中“且为之奈何”的“奈何”意思相同。B项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有何厌”“必不受吾”。句意:有什么满足呢?/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C项错误。前者“辅”是名词,车辅的意思;成语中的“辅”是动词,配合,辅助。句意:就像车牙跟车辅。/两件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进。D项正确。前者“厚”名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后者“厚”是名词,厚度。句意:邻国的实力变雄厚。/用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 故选C。
1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晋文公制止了子犯要求出击秦国的请求,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国退兵,最主要的是“利”字使然,并不是因为“不仁”。故选B。
13.(1)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虞公贪求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
(2)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假”,借;滥,贪求;“许”,答应。关键字各占1分,“以假道于虞”状语后置句,句式1分。
(2)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边境;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焉,从哪里。关键字各占1分。
14.材料一中,宫之奇的劝说技巧:运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进谏,将虞与虢的关系比作车与辅的关系,告诉虞公两国相互依存的重要性,认为虞国和虢国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关系,如果借道给晋国,虞国也会随着虢国的灭亡很快灭亡。(2分)
材料二中,烛之武的劝说技巧:①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1分)②善于对比,陈述利弊,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贪求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
材料二: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C 解析:尾联的“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
16.(1)感慨:①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表现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历史兴亡之感。②诗人借古讽今,说陈朝灭亡皆因后主纵情声色,讽谏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陈朝灭亡覆辙。
(2)手法:①采用对比手法。颔联将南朝昔日的繁荣盛况,与今日的荒芜破败进行对比。曾经达官贵族的坟冢现在已被松楸所掩盖;巍峨豪华的宫殿,现在已长满禾黍,(或:尾联“豪华尽”,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表明今日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一切都大不一样。)抒发了诗人对于兴亡变迁的感慨;
②借景抒情。颔联借眼前所见到的被远近的松楸所掩盖的坟冢和长满高高低低的禾黍的衰败荒芜景象来抒发兴亡变迁的感慨;
③比兴手法。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抒情手法和情感主旨的综合类考题,考生要准确抓住手法,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题材和关键词句。可以根据颔联和尾联分析对比的手法,根据颈联分析借景抒情和比兴的手法。
评分要求:(第一问感慨共2分,任意答对一个点得2分;第二问手法共4分,任意答对两个点得4分,其中每个点的答案点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17.(1)浴乎沂,风乎舞雩(2)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8.D 解析:文中加点处“乌台诗案”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强调;D表示特定称谓。故答案为D。
19.A心有余悸 B穷困潦倒(填写其他意思相近的成语也可得分)
20.序号②改为: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
序号⑤改为: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载体。(或: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解析:第②句成分残缺,缺主语。第⑤句搭配不当。
21.①精神上的被抛弃和被孤立。(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②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解析:第①处,对应前文“相较于物质上面的窘迫”,这里应是说对苏轼“精神”层面的影响,再结合后面苏轼对朋友袒露心声的内容,可见是精神上的被抛弃和被孤立,所以可填:精神上的被抛弃和被孤立。第②处,依据下文“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可知,这里是统领句,可填: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22.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 “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一种……”运用比喻(博喻)的手法,将成熟比作“光辉”“音响”等,解释了前文所说的“成熟境界”中的“成熟”的内涵,体现了苏轼在经过了黄州的几年生活后,在经历困难之后,在自我剖析之后的从容大气。同时,句式上构成排比句式,气势磅礴,节奏铿锵,更能表达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3. 写作
【题目解读】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材料的第一句话阐述了期望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差距,接着又具体指出了这种差距可能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最后一句话则引导我们思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差距背后的原因、解决差距的办法等深层次的问题。材料给了我们相当大的思考空间,我们可以从个人具体的期望与现实入手,也可以引申讨论古代先贤、革命志士等是如何面对现实与期望的差距的,还可以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谈谈如何缩小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构思】通过理解和探索期望与现实的关系,我们能够学会适应现实、调整期望,并以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的办法。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往往是复杂和多变的,期望的实现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望时,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调整期望和目标,并积极采取实际行动来缩小差距。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差距产生的原因,如从自身能力、社会环境、目标的设定等因素进行思考,通过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使期望逐渐与现实接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现实中的每一次机会,努力从每次的经历中获得成长和启示。只有不断探索和努力,我们才能不断缩小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参考立意】①心怀期望,正视差距;②降低期望,缩小差距;③期望不同,差距不同;④差距背后的期望等等。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定稿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张家界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张家界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张家界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3张家界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23道小题,共8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