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暑假衔接】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
展开1、帮助孩子系统梳理上学期所学知识。带领孩子构建完备、扎实牢固的知识体系;
2、帮助孩子预习新学期功课。提前掌握重难点、考点、易错点,领先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3、假期持续稳定的学习。避免孩子长时间沉迷于电视、手机,养成坏习惯,影响新学期学习。
【暑假预习】最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梳理】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
(2)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背记卡片一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1、原因:社会动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王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2、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背记卡片二.王室衰微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
背记卡片三.诸侯争霸
3.影响:(1)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2)积极影响:①加快统一的步伐。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在不断的战争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②促进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4.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天子,攘四夷”为旗号,通过葵丘会盟成为首霸。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利弊:给社会带来了重重灾难(春秋无义战)。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在不断的战争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少数民族交流不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图片解读】
春秋争霸形势图
解读:形成了多个政治中心,周王室已失去号令诸侯的实力,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争战
【习题精选】
1.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空白处应填入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 B.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
C.八王之乱造成人口大量死亡 D.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上,周王室衰落,大国争霸,士大夫开始掌握政权;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思想上出现 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A。
2.《太史公自序》载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答案】C
【分析】依据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之上的。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长,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打破了周王室分封的政治格局,分封制走向崩溃。题干内容反映了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哪一幅图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A.B.
C.D.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4.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商周开创了井田制;西周时期国家上层建筑已相当完备,他们经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农民传达政府命令并组织农民从事生产活动;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我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始于
A.刀耕火种时期B.原始农耕时期C.夏朝建立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出现铁质农具和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D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的耕作方式,排除A;原始农耕时期是农耕出现时期,耕作方式是粗放的,排除B;夏朝受限于工具技术,无法实现精耕细作,排除C。故选D。
5.下列关于春秋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快了统一步伐。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著名的有商鞅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所以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而④表述不正确,排除。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6.“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A.周王室势力大减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D.周朝政局稳定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周王室势力大减,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BCD的内容,排除。故选A。
7.阅读下图,它们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
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生活用具的发展 D.文物纹饰的演进
【答案】A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幅图片依次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朝的青铜器和春秋铁农具,说明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中华文明不断进步,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人面鱼纹彩陶盆和司母戊鼎不是生产工具,排除;C项司母戊鼎和春秋铁农具不是生活用具,排除;D项春秋铁农具是农具,但其本身并无纹饰,排除。故选A。
8.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贌(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曾低声下气地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这表明
A.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动荡不安B.天子大权旁落,王室衰微
C.天子与诸侯和谐共处D.经济发展,诸侯富可敌国
【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周桓王、周顷王和周襄王都曾向诸侯进行求助或接受诸侯的召唤,这说明周天子的地位衰微,即天子大权旁落,故选B;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周天子权力的衰微,而非诸侯争霸,排除A;“和谐相处”的说法与题意主旨明显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诸侯的经济实力,排除D。
9.“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推动这一时期“大变革、大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促使生产力发展,私田广泛出现,从而导致了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导致诸侯势力扩大。诸侯为了在争霸、兼并战争中获得胜利,纷纷通过变法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就为诸子百家提供了历史舞台。因此C正确;A和D是C的结果,AD错误;B不合题意,B错误。综上故选C。
10.《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楚庄王问鼎中原,鼎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中原说明了当时诸侯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从而反映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遭到了破坏,C正确;材料虽然反映出周王室的衰微,但是尚未达到“王命不行”的地步。A错误;“尊王攘夷”是齐桓公进行征战的借口,B错误;诸侯兼并战争是在战国时期,而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C。
11.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诸侯争霸战争促使了山戎的灭亡 B.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经济的交流
C.诸侯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诸侯争霸战争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
【答案】B
【详解】题干反映了齐桓公征伐山戎导致了山戎所特有的“戎菽”传播到各地,体现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经济的交流,丰富了当时的农作物种类,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ACD的内容,排除。故选B。
12.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也会因历史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阅读以下两幅图片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是哪朝开创的?阅读材料一中第二幅图,写出位于今山东的两个诸侯国的名称?
材料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2)“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根据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政治局势有何特点?“诸侯强并弱”有何利弊?
【答案】(1)①分封制②西周③齐鲁
①东周(春秋);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③利: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一层意思即可),弊: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两幅图反映的是分封制,是西周开创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保卫王室。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而位于今山东的两个诸侯国是齐国和鲁国。
(2)依据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所以“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东周的开始;依据材料分析可知,这一时期政治局势的特点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而“诸侯强并弱”的利:促进局部统一和民族交融。弊: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
【真题检测】
1.(2020年浙江绍兴)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虽然昙花一现,但它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两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B
【解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3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选项B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排除A;秦汉时期从公元前306年至公元220年,排除C;两晋南北朝时期指的是220年—589年,排除D。故选B。
2. (2022年陕西)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A. 铁农具B. 耧车C. 翻车D. 筒车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耧车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排除B项;翻车是三国时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筒车是隋唐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0年重庆A)古代重庆是巴族的主要活动地。在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精美的剑、矛、钺、戈等巴式铜兵器。由此可推断当时的巴族
A. 有较发达的稻作农业B. “武舞”与“跳歌”并存
C. 掌握了金属冶铸技术D. 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
【答案】C
【解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墓中出土了……巴式铜兵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族掌握了金属冶铸技术,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铜兵器”与农业、祭司无关,AB错误;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自然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材料与之不相关,因此D错误。综上故选C。
4.(2021年广西玉林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是春秋时期的铁制器物。据此可以判断,春秋时期
A.铁制器物开始出现B.铁制武器种类丰富
C.铁制农具已经使用D.铁器已经取代铜器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器物,故选A;图示仅展示了铁制器物,但无法说明种类丰富和铁制农具已经使用,排除BC;铁器取代铜器的信息更是无从体现,排除D。
5.(2021年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仅六七万人。战国时期,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助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人们踊跃参军作战B.作战方式发生改变
C.战争破坏越来越大D.统一已成必然趋势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每个分裂时期的后期,割据政权数目减少,或某些力量的衰弱和某些力量的增长,都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方便且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故D正确;ABC题干中未体现,故错误。综上故选D。
6.(2020年青岛)“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
A.周王室势力大减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反映了周王室势力大减,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BCD的内容,排除。故选A。名称
时间
历史特征
社会特点
春秋
前770——前476年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战乱与纷争;春秋以争霸为主;战国以兼并为主
战国
前475——前221年
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第1-2单元复习-【暑假衔接】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1-2单元复习-【暑假衔接】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文件包含第12单元复习原卷版-暑假起跑线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docx、第12单元复习解析版-暑假起跑线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8课 百家争鸣-【暑假衔接】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8课 百家争鸣-【暑假衔接】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文件包含第8课百家争鸣原卷版-暑假起跑线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docx、第8课百家争鸣解析版-暑假起跑线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暑假衔接】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 这是一份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暑假衔接】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文件包含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原卷版-暑假起跑线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docx、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解析版-暑假起跑线新七年级历史新课知识点梳理预习部编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