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06 生物的进化(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易错必刷90道(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试卷 0 次下载
- 期末模拟卷(一)(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期末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 选择题专练60道(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试卷 1 次下载
非选择题专练40道(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展开(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F1全部是淡紫色植株。则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
(2)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 ,则A,a和B,b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 ,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 ,则A、a和B、b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
(3)若A、a和B、b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种个体占 。
2.(23-24高一下·山东·期末)玉米的紫花和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用Aa 表示),长粉粒和圆粉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用 B、b 表示)。用三种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进行杂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及其他突变),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1)据上表推测,玉米的显性性状是 ,①②③的基因型分别为 。
(2)取第一组子一代玉米自由交配,子二代紫花长粉粒玉米的比例为 ;配子之间的结合 (填“是”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 。
(3)要想进一步确定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应选用上述三个亲本中的 进行自交,请简要写出实验结论: 。
3.(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番茄的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下表是利用这两对相对性状进行的三组不同杂交实验的结果:
(1)依据组 ,可以判定 (紫茎/绿茎)为显性。
(2)如果用A、a表示控制紫茎、绿茎的基因,用B、b表示控制缺刻叶、马铃薯叶的基因,请写出杂交组合①中亲本的基因型: 。
(3)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若要证明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满足分离定律可选取组③后代中的 (填表型)植株进行自交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和比例。
4.(22-23高一下·吉林通化·期末)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杂交实验(如图)。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 、 ,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 定律。
(2)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另选两种基因型的亲本杂交,F1和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图中结果相同,推断亲本基因型为 。
(3)现有3包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完成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实和卵圆果实)的荠菜种子可供选用.实验步骤:
①用3包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1种子;
② ;
③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
结果预测:
Ⅰ.如果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Ⅱ.如果F2植株上果实形状为三角形:卵圆形=27:5,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 ;
Ⅲ.如果F2植株上果实形状为三角形:卵圆形=3:1,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 。
5.(22-23高一下·山西朔州·期末)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D、d控制),抗锈病与感锈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R、r控制),这两对性状的独立遗传。以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植株。再用F1与丙进行杂交得F2,F2有四种表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进行统计,结果如图:
(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 、 。
(2)亲本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 。
(3)丙的基因型是 , F2中基因型为dd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4)若让F1进行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5)若让F1自交,后代中毛颖抗锈病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毛颖感锈病植株的基因型是 。
6.(22-23高一下·广西·期末)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玉米黄粒和白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Y和y控制),将纯种黄粒和白粒玉米间行种植(如图),收获时所得玉米粒如表:
(1)在玉米中,黄粒对白粒是 性,在黄粒玉米果穗上,黄粒玉米中胚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白粒玉米果穗上黄粒胚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2)杂交实验中,对母本的处理是 。
(3)图中 (填标号)类型授粉方式的长期进行对植株有利,其原因是 。
(4)玉米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有哪些优点?(至少答两点) 。
7.(22-23高一下·山西忻州·期末)已知苹果树的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苹果的锥形与圆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锥形对圆形为显性。下表是苹果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组别 的结果,可判断苹果树乔化与矮化性状的显隐性。
(2)乙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根据乙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填“是”或“否”),理由是 。
(3)已知现有的锥形果苹果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苹果树中的锥形果树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让锥形果苹果树(Bb)自交,分析比较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子代表型为 ,则锥形果树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若子代表型为 ,则锥形果树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8.(22-23高一下·湖南岳阳·期末)图1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2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数字分别表示不同的分裂过程,其中①是 ,②与①相比,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 (任写2种)。
(2)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 条染色体。
(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 (用图1中序号表示)分裂过程中。
(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2中标号(甲、乙、丙)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9.(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某昆虫灰体和黑体、红眼和白眼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
(1)取多对红眼♀和白眼♂杂交,逐对统计子代表现型,产生的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F1全是红眼,另一种F1中红眼♂∶红眼♀∶白眼♂∶白眼♀=1∶1∶1∶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 为显性性状。
(2)为了确定控制眼色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可利用上述实验的子代为材料设计两个杂交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 。(只需写出杂交亲本的表型)
(3)通过实验确定了控制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确定控制体色基因的位置,取纯合的灰体红眼雌性和黑体白眼雄性杂交,F1全为灰体红眼。让F1随机交配,F2中灰体红眼∶灰体白眼∶黑体红眼∶黑体白眼=9∶3∶3∶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能否确定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请在此实验基础上,用简单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确认。 (“能”或“不能”);理由或进一步确认的方法: 。
10.(22-23高一下·甘肃临夏·期末)昆虫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布于甘肃小陇山的三尾凤蝶(2n=56)是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昆虫,是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 条染色体。
(2)科学家在甘肃临夏炳灵石林新发现一种昆虫,某生物兴趣小组获得了以下信息:该种昆虫的圆眼对棒状眼为显性,且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他们想知道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XY型或ZW型)。现有纯合的该种昆虫若干,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来判断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不考虑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实验思路:选择 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
实验结果和结论:
若 ,则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
若 。则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11.(22-23高一下·吉林通化·期末)下图甲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雌性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丙表示该动物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丁表示该动物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与动物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 。
(2)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图甲中含有等位基因的细胞有 。
(3)图甲中B、E细胞各含有 、 条染色体;其中E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乙图中的 (填标号)阶段。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处在乙图中的 (填标号)阶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 。
(5)细胞丁的名称为 ,图丁对应于图丙中的细胞 (选填“①”、“②”或“③”);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 。
12.(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某雌雄异株植物的性别决定为XY型,叶形有圆形和心形两种,由基因D、d控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由基因R、r控制。现有表型均为圆形叶红花的雌、雄两株植株,对其中一株植株进行诱变处理,使其产生的某种基因型配子不育,然后让这两株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不考虑XY同源区段。
(1)该植株的叶形和花色的遗传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D、d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
(2)亲本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 。若不进行诱变处理,理论上F1中圆形叶白花植株中雌雄之比为 。
(3)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诱变处理可能致使基因型为 的 (填“雌”或“雄”)配子不育。利用亲本和F1植株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较为简单的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后代中有无圆形叶红花植株出现即可证明上述推论(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
(4)假设诱变处理对植株的影响同样适用于F1植株,则F1中的圆形叶红花雌株和心形叶白花雄株杂交,子代雌性植株中心形叶红花植株占 。
13.(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左图是某个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如图是该动物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图B细胞中的DNA分子有 条,染色单体有 条,染色体组有 个。
(2)图C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为 ,其名称是 。
(3)图A所示细胞对应曲线图中的 段,曲线图中a~b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曲线图中c~d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4)若图C细胞的基因型是通过交叉互换产生的,则与该细胞来自同一性母细胞的另一个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 。
14.(22-23高一下·吉林·期末)图1表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的变化,图2表示该种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动物是 (雄性/雌性)动物 ,原因是 ;图2丁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 。
(2)图1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 ,DE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对应的时期为 。
(3)图2细胞中对应图1CD段的有 ,从染色体的组成考虑,该生物能产生 种配子(不考虑互换),这与减数分裂的 时期密切相关。
(4)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图1的 段;在观察减数分裂时,常常用 (雄性/雌性)生殖器官作为材料。
(5)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能形成 个四分体 ;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 细胞。
15.(22-23高一下·贵州贵阳·期末)真核细胞中DNA复制的速率一般为50~100bp/s(bp表示碱基对)。下图为果蝇DNA的电镜照片,图中箭头所指示的泡状结构叫做DNA复制泡,是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DNA复制是在 (填“分裂前的间期”或“分裂期”)完成的,其复制方式是 。
(2)在DNA复制过程中,参与的酶有 和 。
(3)据图分析可知,果蝇的1个DNA有 (填“多个”或“单个”)复制起点。在DNA分子复制的过程中,保证复制能精确进行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4)若果蝇某基因模板链中一段序列为:5′—GATCCCG—3′,则其互补链对应序列应该为 。细胞中通过复制合成这一段互补链需要的条件有 (答出两点即可)。
16.(22-23高一下·湖北恩施·期末)绿脓杆菌是常见病原菌,种类繁多。烧伤病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等往往容易受其侵染。实验室中可用富含有机物和无机盐的天门冬增菌肉汤培养基等对其进行直接培养。由于该细菌存在自然和获得性机制抵抗多种抗生素从而导致治疗效果极差。因此对于人类而言,目前缺乏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抗菌制剂。经研究发现,有多种类型的绿脓杆菌噬菌体可寄居在绿脓杆菌细胞内增殖并裂解宿主细胞,从而杀灭绿脓杆菌。为进一步探究使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对不同类型的噬菌体以及绿脓杆菌进行了侵染实验:首先用噬菌体PaP1的DNA和噬菌体JG的蛋白质外壳构建成重组噬菌体,然后用重组噬菌体、噬菌体JG、噬菌体PaP1分别对绿脓杆菌的两种不同类型(PA1、PAO1)进行侵染吸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绿脓杆菌细胞与人体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 。
(2)培养绿脓杆菌噬菌体的方法是 。该方法与培养绿脓杆菌的方法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培养方法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3)根据B、C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比较A、B、C三组的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对绿脓杆菌的吸附主要取决于其 (填“DNA”或“蛋白质外壳”)的种类。
(4)重组噬菌体增殖产生的子代,主要侵染哪种类型的绿脓杆菌? ,判断理由是 。
(5)若医学上采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活性制剂治疗绿脓杆菌感染,你认为突出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17.(22-23高一下·湖南长沙·期末)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大经典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体内存在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了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化学成分是 ,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DNA可以从一个生物个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个体。
(2)若合成DNA的原料用32P标记,用含此原料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填“能”或“否”)获得DNA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若用DNA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则子代T2噬菌体的DNA含P的情况是 ,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主要存在于 (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
(3)细胞生物、T2噬菌体以及新冠病毒中,遗传物质是RNA的生物是 。为探究某病毒(能使小鼠致病)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具:该病毒核酸提取物、DNA酶、RNA酶、小鼠、等渗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
I.取健康且生长状况等基本一致的小鼠若干,随机均分成四组,编号为A、B、C、D;
Ⅱ.向A组鼠体内注射适量的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DNA酶,向B组鼠体内注射等量的该病毒核酸提取物和RNA酶,向C组鼠体内注射等量的 ,向D组鼠体内注射等量的等渗生理盐水;
Ⅲ.将四组小鼠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各组小鼠的发病情况。
预期结果及结论:
①若B组和C组的小鼠发病,A组和D组的未发病,则说明 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②若 ,则说明 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18.(22-23高一下·广东·期末)I、同位素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图甲为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遗传物质研究的过程;图乙为科学家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过程,三种不同密度类型的DNA分子在试管中形成了三种不同条带类型。根据离心后试管中不同类型DNA分子的分布位置可推测DNA的复制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15N标记DNA,则DNA分子被标记的部分是 。
(2)科学家关于DNA的复制方式曾提出过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等假说。①他们选用含有15NH4Cl的原料来培养大肠杆菌若干代作为亲本,培养若干代的目的是 。②进行如图乙的实验,若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子一代DNA位于离心管 (填“轻带”、“中带”或“重带”,下同),子二代DNA位于离心管 ,则否定全保留复制。③有人认为,将子一代的DNA分子用解旋酶处理后再离心,离心管出现1/2为轻带,1/2为重带,说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你反驳他的理由是 。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 ,否定了这种说法。
II、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促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的“转化因子”。他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去除大部分的蛋白质、脂质、糖类等物质后,制得细胞粗提取物,再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4)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即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 ,从而鉴定出DNA是转化因子,由此推测第5组的实验现象是 。
(5)现提供显微注射器、活鸡胚细胞、H9N6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提取液、DNA酶、RNA酶、生理盐水等材料用具,探究H9N6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类型。补充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和结论。
实验步骤:
①取三支相同的试管a、b、c,分别加入等量的病毒核酸提取液,然后在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在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
②取等量的活鸡胚细胞分成甲、乙、丙三组,用显微注射器分别把第1步处理过的a、b、c三支试管中的核酸提取液等量注入甲、乙、丙三组的活鸡胚细胞中。
③把三组活鸡胚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分别检测细胞中是否有病毒产生。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 ,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②若 ,则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19.(22-23高一下·黑龙江七台河·期末)下图为DNA分子部分片段的示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DNA除了分布于细胞核中,还分布于动物细胞的 中。
(2)DNA的一条单链具有两个末端,分别称作5’端和3’端,图中⑥为 端。研究表明,DNA分子中G+C的比例越高,加热解旋所需要温度就越高,原因是 。
(3)DNA复制开始时,在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作用于 (选填图中的序号),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游离的 在 酶的作用下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
(4)下列有关双链DNA分子的描述中,相关比值为1:1的是
①脱氧核糖与磷酸的数量比②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之比③磷酸二酯键数目与氢键数目之比④一条单链中A+C与其互补链中T+G之比
20.(22-23高一下·海南·期末)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 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以下是某同学总结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步骤:
①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②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使噬菌体被标记→③把上述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④经过长时间保温后进行搅拌、离心→⑤分别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上述步骤存在 处错误。
(2)选择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 。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下图1所示的实验结果,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35S的放射性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 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噬菌体的 进入细菌。图1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 。
(4)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其中32P标记的部位应是图2中的 (填序号)。
21.(22-23高一下·福建宁德·期末)根据细胞增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相关知识,请完成下列小题:
第一部分:甲图是某一动物体内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乙图表示某高等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BCDEFG表示细胞,①②③④表示过程;丙图表示在细胞分裂时期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是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甲中 (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图甲中 (填字母)。
(2)着丝粒的分裂发生在乙图 (填字母)细胞中。
(3)乙图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是 (填数字),其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 。
(4)若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Xb,该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仅一次分裂异常,产生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则E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
(5)在图丙中,D'E'段所能代表的分裂时期对应甲图中的 (填字母)细胞。
第二部分:下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6)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应是 。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8)图中A表示噬菌体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过程。蛋白质外壳是以 为原料合成的。
(9)图中D表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是 。
22.(22-23高一下·湖南岳阳·期末)我国繁育大白菜(2N=20)有7000多年的历史,自然界中的大白菜为野生型,为研究大白菜抽薹开花的调控机制,某科研单位将野生型大白菜经过诱变育种纯化得到了抽薹早突变体甲和抽薹晚突变体乙。然后进行如下实验:
突变体甲×野生型→F1(表型与突变体甲相同)
突变体乙×野生型→F1(表型与突变体乙相同)
F1(表型与突变体甲相同)×F1(表型与突变体乙相同)→F2(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1:1:1:1)
(1)若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是染色体上两个不同位点基因突变的结果,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的性状分别对野生型性状是 (填“显性”或“隐性”)。要确定两个不同突变位点是否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将F2中的新性状个体进行自交,统计其所有后代。若后代中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 (填比例),说明两个不同突变位点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中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 (填比例),说明两个不同突变位点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为探究上述白菜抽墓早的原因,对野生型基因与突变体甲基因进行相关检测和比较,结果如图1:
F基因表达相对水平
①由图1可知,白菜的抽墓时间提前是因为野生型基因中某碱基对突变,导致mRNA上的 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最终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功能异常。②研究发现上述野生型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种甲基转移酶,其可通过催化染色体中组蛋白的甲基化来影响调控抽墓的F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抽薹,野生型个体与突变体甲的F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如图2(野生型个体与突变体甲的F基因均为正常)。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突变体甲抽墓提前的原因: 。
23.(22-23高一下·安徽·期末)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由肾脏的部分细胞分泌,是一种能够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红细胞的蛋白。研究发现,在氧气供应不足时,低氧诱导因子(HIF)可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mRNA的含量增多,促进EPO的合成,最终导致红细胞增多以适应低氧环境,相关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HIF基因与EPO基因的根本区别在于 。
(2)过程①必需的酶是 ;除mRNA外,参与过程②的RNA还有 。
(3)HIF在 (填“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
(4)上述图示过程反映了基因与基因、 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24.(22-23高一下·甘肃白银·期末)大肠杆菌细胞内核糖体由多种蛋白质和rRNA组成。基因1编码的r蛋白是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之一,基因2编码rRNA,合成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③代表相关生理过程,mRNA上的RBS是核糖体结合位点。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表示 过程,参与该过程的酶是 。
(2)图中进行过程②的细胞器是 。
(3)当细胞中r蛋白过多时,r蛋白会与mRNA上的RBS位点结合,使 (用序号表示)过程 (填“减弱”或“增强”),有利于使细胞内的r蛋白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5.(22-23高一下·甘肃临夏·期末)香豌豆的花色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C/c和P/p)控制,下图为基因控制物质合成的途径(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干信息,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上分析,能够得出的结论:①基因通过控制 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② 。
(2)开紫花的基因型有 种。基因型为CcPp的紫花香豌豆自交,后代植株的花色中紫色:白色= ,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白花香豌豆的基因型是 。(提示:共5种)
(3)两株白花香豌豆杂交的后代中紫花香豌豆占1/4,这两株香豌豆的基因型为 。
26.(22-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如图为真核生物 DNA 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图乙、丙、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 DNA 的结构示意图,其基本骨架由 和 (填序号)交替连接构成,④为 。图甲含 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从图乙可看出,DNA复制具有 的特点。该过程是从多个起点开始复制的,从而可 复制速率;图乙中所示的酶作用于图甲中的⑨,称为 酶。
(3)图丙中的酶1称为 ,催化形成图甲中的 (填序号)。图丙中a链和d链的碱基序列是 的(填“互补配对”或”“相同”)。
(4)图丁过程所需要的酶为 ,2称为 ,5称为 。
27.(22-23高一下·湖南湘西·期末)先天性夜盲症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X染色体上的A基因编码视杆细胞的钙通道蛋白,若该基因突变则导致视杆细胞释放谷氨酸(神经递质)减少,引起“静止性夜盲症”;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编码的是谷氨酸受体蛋白,该基因突变则使人患“进行性夜盲症”。如图甲、乙两个家族分别出现了上述两种不同类型的夜盲症,且两家族成员之间不含另外一个家族的致病基因。根据家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家族出现的是 夜盲症,甲、乙两个家族所患夜盲症的遗传方式分别为 、 。
(2)甲家族Ⅲ-1与乙家族Ⅲ-2结婚,所生孩子患夜盲症的概率是 。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的有效手段,甲家族Ⅲ-2与乙家族Ⅲ-4结婚, (填“需要”或“不需要”)对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其理由是 。
(3)先天性夜盲症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为 (写出两点)。
28.(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请回答:
(1)DNA的基本骨架是由 构成的,DNA复制的方式为 ,过程①所需要的酶为 。
(2)过程②需要 酶的催化,以 为原料,该过程的产物通过 进入细胞质。
(3)过程③表示 过程,该过程中携带原料的工具为 ,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 (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其中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 。
(4)基因能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9.(22-23高一下·福建·期末)回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问题:
(1)2013年8月18 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搭载的“大红袍1号”和“正山小种1号”等茶种顺利移交给武夷山茶叶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进入基地的培育与筛种阶段。这是利用太空条件使相关茶种发生了 (填变异类型),进而选育出品优或量高的新品种。但实际培育过程中,会出现处理过的种子有的出苗后不久就死亡,绝大多数的产量和品质下降等情况,这说明了该变异具有 的特点。为克服这一缺点,可进行的操作是大量处理材料。
(2)图甲中②表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一个环节,②过程表示 。图甲表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机理,该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 ,其中β上的三个碱基分别是 ,这是决定缬氨酸的密码子。
(3)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该动物体的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发生了 (填“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4)图丙表示两种类型的变异。其中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填序号),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填序号),两种变异的主要区别是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30.(22-23高一下·甘肃白银·期末)我国著名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者。早期青蒿素主要从野生青蒿中提取,野生青蒿为二倍体(2n=18),随着对青蒿素的需求日益增加,为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科学家们利用野生青蒿人工培育出四倍体青蒿。回答下列问题:
(1)四倍体青蒿体细胞中具有 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
(2)低温可以诱导二倍体青蒿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获得四倍体青蒿,这种变异类型为 。
(3)若将四倍体青蒿与二倍体青蒿杂交,则获得的子代为 倍体,一般情况下,该子代植株 (填“能”或“不能”)通过自交产生后代。
(4)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了“抗药性”难题,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与抗药性基因的产生有关,这种新基因的产生是 (填变异类型)的结果。
31.(22-23高一下·江西宜春·期末)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 。
(2)根据F2表现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是 。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 。
(3)将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轩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全为高轩的记为F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Ⅱ,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Ⅲ。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 。用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进行相互杂交试验,能否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 。
32.(22-23高一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如图中的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填序号)为基因工程育种,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有(填序号) 。
(2)⑤的育种原理是 ,由于其具有 ,所以需要处理大量的种子,其优点在于
33.(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某雌雄同株的二倍体植物的窄叶对宽叶为显性(分别用B、b 表示),杂合子类型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基因位置如图甲所示,对其进行诱变处理得到图乙、丙 所示的变异类型。已知类型乙植株中含不正常染色体的雄配子的受精能力只有正常雄配子的一半;类型丙植株产生的不同配子活力相同,但受精卵中同时缺少B 和 b 基因时不能存活。
(1)乙、丙所发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分别为 、 这些变异能够 使排列在染色体上基因的 发生改变,导致性状的变异。
(2)类型乙植株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代中窄叶与宽叶的比例约为 类型丙植 株自交,理论上所得子代中窄叶植株约占 。
(3)若要判断类型乙植株自交后代中某窄叶植株是否为纯合子,最简捷的方法是让其 ,观察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若后代 ,则说明该植株为纯合子。
(4)上述诱变处理也可能引起染色体片段发生倒位,倒位片段的长度会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中 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下图所示变异属于染色体倒位的是 。
34.(22-23高一下·山西朔州·期末)如图是有关生物变异来源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指的是 ,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2)③指的是 ;若④是指,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 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则发生在 时期;⑤的含义是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 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3)②染色体变异包括⑥ 和染色体数目变异;⑦是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 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蜜蜂中的雄蜂是 倍体。
(4)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 。
35.(22-23高一下·黑龙江·期末)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为 ,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 (答出1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和 。
(3)利用普通小麦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 。
36.(22-23高一下·湖南岳阳·期末)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地蝽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1)材料一中,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 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 隔离。
(2)材料二中,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 (填“短喙”或“长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 (填“薄”或“厚”)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 的结果。
37.(22-23高一下·辽宁·期末)如图为甲、乙两岛屿上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上分布有S、L两种鸟,乙岛上的鸟类是迁移的S鸟的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岛上S鸟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一个 ,它是 的基本单位。
(2)由于甲岛与乙岛彼此独立,两岛上的S鸟存在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甲、乙两岛上S鸟的喙出现差异。让两岛上的S鸟雌雄个体交配,若 ,则说明两岛上的S鸟存在 ,已不是同一个物种。
(3)科学家对甲、乙两岛上的S鸟部分等位基因A/a、E/e的显性基因频率作了统计,甲岛上的S鸟A、E基因频率分别为40%与65%;乙岛上的S鸟A、E基因频率分别为90%与60%。则乙岛上的S鸟中Ee杂合子出现的频率是 %。
(4)近几年岛上鸟的数量明显减小,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 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8.(22-23高一下·吉林通化·期末)回答有关变异和进化的内容:
一、将水稻宽叶KYJ品系,用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获得窄叶突变体zy17。
(1)用甲基磺酸乙酯诱导水稻发生基因突变,会导致同一个体中有多个基因发生突变,如:A基因突变为a、B基因突变为b、c基因突变为C……,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的特点。
(2)纯合窄叶突变体zy17与纯合宽叶KYJ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
①若F2中出现宽叶和窄叶的性状分离比接近3:1现象,可判断此对相对性状受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窄叶为隐性性状。将控制窄叶性状的基因记为a基因。
②若B、b基因与A、a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上述突变体zy17(aabb)与纯合宽叶KYJ(AABB)杂交,得F1。F1经过 分裂过程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发生 。F1自交获得的F2中,窄叶群体的B基因频率 (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b基因频率。
二、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3)图中①指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4)④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多样性。
(5)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仅保留显性性状,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 ,经过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 ,原因是 。
39.(22-23高一下·山西朔州·期末)南美洲大陆上的地雀种群A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 了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甲海岛中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到乙海岛,并进化为物种D,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种群A的地雀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 。
(2)甲、乙两个海岛中的A1与A2原本属于同一物种,因为 隔离使得他们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不同海岛上的这两个地雀种群会出现不同的 ,而一个种群的 这种变化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同时,由于两个海岛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不 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久而久之,两个种群逐渐出现 ,标志着形成了不同的物种B和C。
(3)物种C和D有相同的祖先A,为研究C和D现在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采取的方法 是 。
(4)南美洲大陆的原始地雀种群中,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 55% (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若干年后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变为9%和49%。这段时间内,该地雀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 “否”),原因是 。
40.(22-23高一下·山东青岛·期末)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 各个种群通过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方向由 决定。
(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 。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 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 。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鳉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 (填“是”、“否”、“不确定”)。
(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鳉鱼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 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结果。
(4)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发现,甲、乙两种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最可能是 。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杂交组合 1
杂交组合 2
亲本
紫花长粉粒①╳红花长粉粒②
紫花长粉粒③╳红花长粉粒②
子一代表型
紫花长粉粒:紫花圆粉粒
紫花长粉粒:红花长粉粒:红花圆粉粒
对应分离比
3:1
2:1:1
后代亲本表现类型
后代表现类型及数目
紫茎缺刻叶
紫茎马铃薯叶
绿茎缺刻叶
绿茎马铃薯叶
①紫茎缺刻叶×绿茎缺刻叶
321
101
310
107
②紫茎缺刻叶×绿茎缺刻叶
722
231
0
0
③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
404
0
387
0
所结玉米粒
白粒
黄粒
白粒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玉米粒
有
有
黄粒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玉米粒
无
有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型
乔化锥形
乔化圆形
矮化锥形
矮化圆形
甲
乔化锥形×乔化圆形
30
15
0
15
乙
乔化锥形×矮化圆形
40
0
0
40
亲本
F1
圆形叶红花雌株×圆形叶红花雄株
圆形叶红花
心形叶红花
圆形叶白花
心形叶白花
雌株
1/3
1/6
雄株
1/12
1/4
1/12
1/12
期末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期末模拟卷二原卷版docx、期末模拟卷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模拟卷(一)(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卷(一)(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期末模拟卷一原卷版docx、期末模拟卷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易错必刷90道(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易错必刷90道(原卷版+解析版)备战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易错必刷90道原卷版docx、易错必刷90道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