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教师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
    • 学生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学生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01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02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03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01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02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03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暑期复习专题07记叙文阅读教师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暑期复习专题07记叙文阅读学生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考点聚焦
    1、人物形象分析
    2、情节梳理,结构特点
    3、环境描写
    4、词语赏析及表达效果
    5、文章的语言特色
    6、句段的作用
    7、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8、常见的表现手法
    中考考点聚焦
    考点1: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中考小说人物形象考题主要包括人物的形象特征和人物的作用两类。
    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形象”包括人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人物的作用需要清楚题干是就主要人物形象还是次要人物形象设问,分清次要人物是线索人物还是陪衬人物。设题方向不同,答题的指向就有所变化。
    考点2:情节概括及作用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
    目录
    考点聚焦:核心考点+中考考点,有的放矢
    重点速记:知识点和关键点梳理,查漏补缺
    难点强化:难点内容标注与讲解,能力提升
    学以致用:真题感知+提升专练,全面突破
    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考点3: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特点概括也就分为自然环境特点概括和社会环境特点概括两类。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自然环境(具体场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考点4:散文词语赏析及表达效果
    加点词的赏析分为“有明显手法(用词用语特征)”和“完全没有手法”两种形式。“有手法”的加点词赏析,手法往往集中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技巧三个方面,答题时注意判别各个手法之间的区别,避免丢分。
    “没有手法”的赏析考查学生语言的敏感度。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带入”文章,体味作者所处场景的感受或表达的意蕴。在用语言提炼关键词、概括化答题上,这个考点的能力等级要求有所提升。
    考点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散文语言:抒情性强,一般富有哲理。自由灵活、活泼多样。用词精彩纷呈,句式变化多端,篇章千姿百态,辞格运用广泛。
    小说戏剧:贴切人物身份、思想、感情、精神,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科学小品:准确性、严密性与逻辑性。限制性词语限制,语序安排合理,关联词语使用得当。有时还有一定的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考点6:段落的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段的把握。
    考点7: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既然是“眼睛”,那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即文章的精要内
    容的提炼概括。因此,正确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中考时,从标题上出题常常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考点8: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铺垫、象征、对比、衬托(烘托)、抑扬(欲扬先抑)、照应、渲染、正侧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开门见山、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用典、白描、讽刺等。
    知识点一、分析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1、说明:此题一定要注意审题,分清是概括还是分析,还是先概括再分析;是概括或分析形象还是性格。
    A、若概括,只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即可。
    B、若分析,需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文中人物具体的行为进行分析。
    C、“性格”范围小于“形象”,若概括性格,只写出性格特征即可;若概括形象,还需考虑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2、答题思路:
    A、抓典型事例。
    B、抓人物描写的语句。
    C、抓文中交代的有关人物身份、地位、经历、言行等语句。
    D、关注作者或他人对人物的评价。
    E、通过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补充人物性格。
    3、答题模板:
    A、(概括类)xx是一个……(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B、(分析类)xx是一个……的人。特点一+事例;特点二+事例……
    (二)揣摩人物心理
    答题思路:
    A、抓关键词:体现人物心理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修饰词、限制词。
    B、抓人物描写句: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的句子。
    C、抓环境描写: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揣摩人物心理。
    D、抓情节: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心理。
    E、抓主旨:结合主旨,分析在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理。
    (三)人物作用分析
    (1)主要人物作用
    A、答题思路:
    ①剖析人物的活动,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②揭示人物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折射人物所处时代特点。
    ③推动了情节发展。
    ④表达主题,升华主旨。
    C、答题模板:
    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内容,塑造了其……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深化了……主题。
    (2)次要人物作用
    答题思路:
    情节: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制造波澜;设置悬念。
    人物: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成对比。
    环境、主题、结构:交代或暗示环境背景;揭示或暗示主题;充当线索人物。
    知识点二、情节的概括
    1、解题思路
    思路一:根据结构来梳理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思路二:根据场景来梳理
    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
    思路三:根据线索来梳理
    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 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高考考查的小说往往较简单,线索也趋向于单线式结构。
    2、答题模板
    模板一: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尤其是“何人”“何 事”不能少。“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模板二: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
    按照“ 某人做了 什么事” 的格式加以概括,当文本故事较复杂、关涉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知识点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等。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
    (一)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环境方面:(1)交代人物背景,表现地域风光; (2)展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特征(人物关系);
    (3)渲染故事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人物方面:(1)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2)引导人物出场,交代人物身份;
    (3)体现身份地位,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方面:(1)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呼应标题内容,线索制造悬念。
    4、主题方面:揭示深化主旨,象征暗示主题。
    5、读者方面:开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1、展示时代背景(人物活动)。 2、揭示社会基础(人物性格)。
    人物:3、烘托人物形象(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4、触发转变(思想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主题:5、揭示本质特征(社会),凸显小说主题。
    知识点四、散文词语赏析及表达效果
    【题型分析】
    加点词的赏析分为“有明显手法(用词用语特征)”和“完全没有手法”两种形式。“有手法”的加点词赏析,手法往往集中在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技巧三个方面,答题时注意判别各个手法之间的区别,避免丢分。
    “没有手法”的赏析考查学生语言的敏感度。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带入”文章,体味作者所处场景的感受或表达的意蕴。在用语言提炼关键词、概括化答题上,这个考点的能力等级要求有所提升。
    【题型答法】
    ①点出词的修辞手法、词语特征等;②写了什么;③手法效果;④情感态度。
    词语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回答此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应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知识点五、句段的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段的把握。
    (一)记叙文开头的作用
    内容上:(1)开篇点题;(2)点明中心;(3)与下文……形成对比(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1)总领全文(全段、全层)(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内容作铺垫;(3)与后文……相照应;
    (二)记叙文中间语段的作用
    ⑴(结构)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做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和下文形成对比。 ②照应标题/开头/上文;
    ⑵内容上: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暗示中心;
    (3)答题格式: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⑶文章由……转为……
    (三)记叙文结尾语段的作用
    内容上:⑴篇末点题; ⑵点明(深化、升华)中心:…… ⑶抒发了……感情;(4)突出……品质;(5)告诉了……道理。
    结构上:(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呼应开头或标题);(3)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思考;(4)结构严谨。
    小结:无论分析文章哪一个段落的作用,都不能孤立的去理解,必须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分析。多读多做,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技巧,阅读就不是难题了!
    知识点六、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①表层含义即标题的本义、字面义、(语境义)文中义
    ②深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从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考虑。
    注:考虑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
    2.标题的作用
    ①(内容上)表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点明故事的背景。
    ②(结构上)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写景状物类散文多是如此)
    ③(写法上)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双关、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起到双关和象征的作用。
    ④(情感上)表达作者情感;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主旨上)文章的文眼,暗示(点明、凸显)文章主旨,含蓄地或形象地揭示了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突出主题,点明主旨;暗示文章中心;对主题的体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形式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以上,推荐记住一个口诀:即,“心悬一线,情感双关”。
    难点一: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一、答题角度
    (一)遣词角度:
    1.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表程度或范围的副词、虚词等。
    2.词类活用。
    3.叠词、连绵词(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仿佛、伶俐)、拟声词等。
    4.感情色彩,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5.语体色彩:口语和书面语。
    (二)句式及标点角度:
    1.常式句和变式句。变式句,即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强调被移动的成分。
    2.长句和短句。
    长句结构复杂,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
    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表达欢快、激动、愤怒的感情,渲染紧张、激烈、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3.整句和散句。
    整句形式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句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散句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整散结合使语言表达错落有致、婀娜多姿。
    4.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口语句式结构松散,短句较多,用语多为通俗口语。口语句式灵活多变,通俗流畅,关联词用得较少。
    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拉进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符合人物身份和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书面语句式结构严谨,长句较多。书面语句因为严密的逻辑性,关联语句用得较多。比较注意加工润色,讲究句子的锤炼,有时沿用一些文言句式。
    语言书面化,端庄典雅,更加正式。
    5. 问句:反问句,设问句。
    6. 句子语气: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7. 特殊标点运用。
    (三)整体语言风格角度
    文章的语言风格具有多样性,常见的语言风格有:
    庄重严肃、幽默风趣(诙谐、讽刺)、形象生动、华丽绚烂、质朴平实、繁复铺陈、简洁明快、含蓄深沉、雄浑豪放、严谨细腻、尖锐犀利、柔和温婉、委婉缠绵、优美抒情等。
    我们可以对这些词进行粗略分类:
    豪放类:感情奔放、笔恣纵横、气势磅礴、豪放粗犷、豪放旷达等。
    柔婉类:柔和温婉、委婉缠绵、凝练含蓄等。
    质朴类:质朴平实、明白晓畅、简洁明快等。
    绚丽类:绚丽华美、旖旎华丽等。
    庄重类:庄重严肃、严谨细腻、典雅凝重等。
    诙谐类:幽默风趣、诙谐幽默等。
    其他:亦庄亦谐、批判讽刺、沉郁悲慨、隐讳曲折等。
    (四)修辞手法角度:
    比喻、比拟、夸张、引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反语、反复、对比、借代、通感、双关、互文、顶真等。
    (五)表现手法角度:
    借物寓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伏笔、铺垫、悬念、蓄势、渲染、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以小见大、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点面结合等。
    (六)作家特定风格角度
    对于教材中或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应晓其语言风格。
    老舍: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汪曾祺:淡而有味、平易近人、明白如话、雅俗杂糅
    (七)不同文体的语体风格角度
    散文语言:抒情性强,一般富有哲理。自由灵活、活泼多样。用词精彩纷呈,句式变化多端,篇章千姿百态,辞格运用广泛。
    小说戏剧:贴切人物身份、思想、感情、精神,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科学小品:准确性、严密性与逻辑性。限制性词语限制,语序安排合理,关联词语使用得当。有时还有一定的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难点二:常见的表现手法
    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 承上启下 卒章显志 点面结合 悬念 伏笔 呼应
    (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
    “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2.从手法上看:联想、象征、铺垫、渲染、抑扬、对比、衬托、烘托、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1)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4)烘托: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侧面描写。
    (5)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6)衬托:是指用事物剑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突出主体事物。“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7)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a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b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8)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之分。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9)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10)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11)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12)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真题感知
    (19分)(2023·江苏盐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跪着起花生的父亲
    张淑清
    ①夜露已经被阳光吸干,风一下一下就把稻穗吹黄,把枝头的果子吹红,花生蔓也日渐枯萎。父亲凌晨四点钟就醒了,醒了的父亲窸窸窣窣穿好衣服,翻了翻墙上的日历,距离国庆节还有几天。连日来,父亲都是这时候去房后的花生地转转。
    ②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一树槐花开的季节,父亲将房后那块地深挖细犁,点了花生种,就去医院手术了,住院期间,仍不忘在电话里叮嘱母亲,看管好花生苗,别
    让野鸡田鼠糟蹋。
    ③花生苗吹吹风,淋淋雨,晒晒日头,一地月色陪伴,满天星斗交流,有时还来几只青蛙,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虽然这只是昙花一现的激情,但丝毫不影响植物和小动物热爱生命抱团取暖的信心。当然也有母亲的参与,母亲给花生苗拔草,施农家粪;旱了,在坡下的一道溪流内挑水,一担一担地爬坡,浇花生苗。有虫子吃花生叶片,母亲顶着烈日捉虫子,母亲和父亲一样,对花生苗的感情很深。
    ④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
    ⑤八月的花生地,绿黄相间,垄上有的花生秧裂口了,父亲明白,今年的花生又是丰收。干瓜涝枣,这片地是沙质土,适宜栽红薯、种花生。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花生收了后,他要好好分配的。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
    ⑥父亲来地里巡逻一遍,坐堤坝,摸摸口袋,没带烟。想起刘教授不准抽烟喝酒的叮咛,父亲突然湿了眼眶,烟酒像他的老兄弟,跟着他几十年。现在,他不得不放下它们,烟瘾来了,就冲着花生地唱支曲子:酒瘾上来,他猛灌白开水。父亲,就这么安静地守着,直至把花生守到月末,守到成熟。
    ⑦父亲的眉眼欣喜无限,饭桌上,父亲说:“北风一阵比一阵紧了,数数日子,该起了。”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
    ⑧起花生前,父亲闭上眼,虔诚地拜了拜苍天,才慢吞吞跪向大地。他股骨头坏死的左腿,不能“咕咚”跪下,唯有慢慢地,试探着跪,父亲跪在一大片花生面前,眸子里闪耀着星星般的光辉,他双手拔起一棵花生秧,白晶晶的花生,令父亲满眼惊喜。父亲跪着,一点一点朝前腾挪,母亲怕累着父亲,劝父亲歇一歇,父亲喜滋滋地说:“花生高产,丰收了,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
    ⑨父亲剥开一枚,好家伙!居然有五粒花生米,且个个饱满、圆润!罗锅的花生特别多,在北方,人们将多籽粒的花生,叫罗锅。父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顾不得跪着的膝盖有些难受,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母亲坐着起,两个人谈笑风生,麻雀飞来,喜鹊飞来,凑热闹似的,啁啾一会儿,捡一两粒落花生,尝尝。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
    ⑩五分地的花生,父亲跪着起了两天,大功告成!那晚,父亲吩咐母亲用柴火煮了一钵子花生,一弯月牙悬在树梢,父亲倒了一杯老窖,倒在地上,祭祀上天。他没呷酒,闻一闻酒香,吃一粒花生米;再吃
    一粒花生米,闻一闻酒味。
    ⑪父亲的思绪,铺了一地银白的月色。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3分)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2.(4分)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
    (2)朗读第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你会用哪种语气?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
    A哀伤忧叹 B.激动喜悦 C.温柔和缓
    我选( )(填序号),理由:
    3.(4分)第⑧段画横线句中“跪”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4分)“父亲”有哪些优秀品质?请联系全文分析。
    5.(4分)文章以“跪着起花生的父亲”为题,却用较多笔墨写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1)买花生种子(2)父亲出院后(3)起花生 2.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青蛙、蚂蚁、花生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生与小动物们和谐共生、其乐融融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花生欢快成长的喜爱。 B从“高兴着呢”“不累”“越起越开心”可以看出,父亲面对花生高产丰收的情景,内心的愉悦兴奋之情,故应该用激动喜悦的语气来读。 3.对苍天给予好天气的感激,对土地的虔诚,即使腿脚不便,也要参与丰收的执着。 4.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土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父亲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想着等花生收获后,给救了自己一命的医生送一些,给儿女一些,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他自己腿脚不便,仍然要跪着收花生;父亲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不让母亲撵走鸟雀,给鸟雀留一口吃的。 5.①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是本文的线索;②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每一个阶段都有父亲的身影,有力的凸显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解析】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为鱼骨图思维导图,上面一排表示时间,下面一排对应的是事件。
    第一空:根据题干信息“开春”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②段,由“今年开春,父亲在镇种子站买了丰产且成熟时间短的花生种子”可以归纳事件为:买花生种子;
    第二空:根据题干信息“守花生”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④段“后来,父亲终于出院回来了,他的身体不允许他干重活了,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蹲下身十分费劲,每蹲一回,疼得他满头大汗。父亲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花生地走走”,第⑤段“父亲自医院回家那日开始,早晚都来花生地巡视一番”,由此可以归纳时间:父亲出院后;
    第三空:根据题干信息“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可以定位到文章第⑦段“父亲选择了农历八月二十四起花生,四平八稳,事事如意,这是父亲认为的,起花生,趁北风,风一刮,花生上的泥沙就干燥得快”,由此可以归纳事件为:起花生;
    据此回答即可。
    2.(1)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分析了这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由“一群蚂蚁,在花生秧下安一个家,同花生谈一场恋爱”可知,该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这些动物人类的特性,使得它们的行为和情感更加生动和有趣,准确地分析了拟人在描述动物行为和画面中的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动物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并通过拟人和描述动物们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花生和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考查朗读。从句子中可以看出,父亲在起花生时感到非常高兴,甚至不感到累,越起越开心。因此,朗读这个句子时应该用激动喜悦的语气,表现出父亲的高兴和兴奋。这种语气能够准确地传达出父亲的情感状态,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父亲的心情。而哀伤忧叹和温柔和缓的语气则不符合句子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意图。
    据此回答即可。
    3.考查人物描写。
    首先,父亲虔诚地拜了拜苍天,这个动作表明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他深知花生的生长离不开大地的滋养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因此他以跪拜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意和感激。其次,父亲慢吞吞跪向大地,这个动作表明他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土地不仅是花生的生长之地,也是父亲赖以生存的根基。父亲通过跪拜的方式,表达了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表达了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最后,父亲在起花生前的“跪”这一动作,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庄重和认真。父亲深知花生的收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因此他以最庄重的方式,表达了对花生的重视和感激之情。
    据此回答即可。
    4.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是懂土地的人,他知道哪块地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可知,父亲是一个懂土地的人,他深知土地的特性和价值,知道如何利用土地创造最大的收益。他懂得哪块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而不
    是盲目地种植。这种对土地的了解和尊重,表明他是一个经验丰富、有智慧的农民。
    根据文章第⑤段“父亲想好了,一部分上等的花生,留着来年做种子;一部分年底到医院复查时,带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一部分给儿子、女儿;最后少留一部分他和母亲吃”可知,父亲也是一个淳朴、懂得感恩的人。他一直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尤其是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刘教授。他计划在花生丰收后,将一部分送给刘教授,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此外,他还想着给儿女留下一些,而只给自己和母亲留一小部分。这种感恩和分享的精神,展现出他的淳朴和善良。在收花生时,尽管他的左腿股骨头坏死,不能跪下,但他仍然坚持跪着收花生。这种执着和坚韧的精神,表明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勤劳努力的人。他不放弃任何努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工作。
    根据文章第⑨段“母亲想撵走鸟雀,被父亲阻止了,丰收了,总得给鸟儿们留口吃的”可知,父亲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看到鸟雀飞来捡落花生吃,并没有驱赶它们,而是认为丰收了总得给鸟们留口吃的。这种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表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也关心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福祉。
    据此回答即可。
    5.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是文章的线索。通过这条线索,文章将父亲的形象和花生的生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种植花生开始,到生长过程中的管理,再到最后的收获,每一个阶段都与父亲息息相关。这样的安排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连贯。
    (2)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父亲的身影。通过描述父亲在各个阶段的付出和努力,文章有力地凸显了父亲的人物形象。从选地、整地、播种到除草、施肥、喷药,再到收获、晾晒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父亲的辛勤劳动。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父亲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也突出了他勤劳、坚韧、有责任心的优秀品质。
    (3)通过花生的种植、生长与管理的过程来衬托父亲的形象,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花生作为一种农作物,不仅是一种经济收入来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的象征。父亲通过种植、管理花生,不仅收获了物质上的回报,更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和提升。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正是文章所要传达的主题。
    据此回答即可。
    (16分)(2023·浙江湖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媲美①
    林青
    ①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但是,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
    ②远处走来几个身背照相机的年轻人。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这群市大学生摄影协会会员准备捕捉大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心情舒畅地说笑着,渐渐地走近这棵倾斜的龙柏。
    ③“在文史楼前拍张雪景吧!”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提议。
    ④“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喏,到生物系的小植物园去,那儿不仅有龙柏,还有雪松、扁柏呢。”
    ⑤她的声波在清冽的空间扩散,像清甜的冰糖渐渐融化。年轻人留下了一串无邪的笑声。
    ⑥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衣服右下摆隐约可见斑驳的油画颜料污迹。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真马虎,昨晚下那么大的雪,竟没来校园巡视,他们对美的统一性的被破坏负有间接的责任!”这位美术爱好者凝视片刻,灵感的火花映亮心窗,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
    ⑦微弱的阳光下,急匆匆地走来一个肩挎旧书包的青年工人,他是来旁听中文系选修课的。突然,一阵风吹拂龙柏树,扬起无数雪沫,洒在他头上、身上。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
    ⑧一会,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
    ⑨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
    ⑩静谧。点点不同的浅蓝色脚印留在雪地里,组合成一行行无人辨识的文字,蕴藏着精致微妙的内涵。那株龙柏静静注视着面前的雪地,仿佛苦心思索关于美的神秘的定义。
    (选自《散文佳作108篇》)
    【注释】①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6.(4分)阅读要关注文章开头。在第一段中,同学们发现下面文字富有意味,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项做批注。
    A.“宛如六枚小银针”
    B.“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
    7.(4分)阅读要关注文中特别之处。某同学找到了“特别之处”,但又说不清楚,于是提出了下面疑惑。请你选择一项,给他解惑。
    A.文中写那位姑娘时,极写她“真美”,有什么用意?
    B.文中写爱好美术的青年出场时,为什么要用“竹骨梅肌”这个词?
    C.文中写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脊梁”是不是还有所指?
    8.(4分)阅读要关注文章题目。在翻译成英文时,译者把题目“媲美”翻译成“Beauty”(意思是“美”)。你认为哪个题目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结合文意回答。
    9.(4分)阅读要关注文章结尾。请你结合全文,阐述你对“美的神秘的定义”的理解。
    【答案】6.A.此处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雪花让校园变得犹如童话世界一样纯美。
    B.引出下文,表现人们对龙柏树的不同态度。 7.A.用姑娘的外貌美来衬托其行为的冷漠,对龙柏树积雪的无动于衷。
    B.“竹骨梅肌”采用反讽手法,写出身材高大的画家表面上看起来像竹子那样高风亮节,但其行动并没有体现正直的气节和风骨,只会夸夸其谈。
    C.“脊梁”在文中指的是龙柏树的树杆伸直了;表现年轻人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8.“媲美”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它含有相互比美的意思。文中叙写了龙柏树被大雪压得树杆倾斜了,三个过路人对这种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引发人们对美的思考。而“美”只是表现校园的环境美和青年工人的行为美,无法体现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 9.文章采用对比手法,表现真正的美不只是外表美,也不仅是语言美,最重要的是心灵美。
    【解析】6.考查赏析句子。
    (1)“宛如六枚小银针”此处运用比喻手法,将“雪花”比作“银针”。结合文中第①段中“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可知:此处描写出雪花让校园变得晶莹剔透,犹如童话世界一样纯美。
    (2)“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中的“缺陷”指的是美中不足的意思;结合文中第①段中“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第⑥段中“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第⑦段中“突然,一阵风吹拂龙柏树,扬起无数雪沫,洒在他头上、身上。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可知:此处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由于一夜风雪,龙柏树被压斜了,这就是“缺陷”所在,引出下文人们对龙柏树的不同态度。
    7.考查赏析词语。
    A.根据文中第②段中“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可知:作者先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姑娘的样子很美;又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姑娘看见龙柏树被雪压倾斜了,没有帮助龙柏树清理积雪,表现她对龙柏树的遭遇无动于衷;以外貌美来反衬其态度不美;
    B.根据文中第⑥段中“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可知:美术青年看到龙柏树被雪压得倾斜后,对此表示不满,但他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龙柏树,只是将其当成创作的灵感来源。此处的“竹骨梅肌”采用反讽手法,写出身材高大的画家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直,有像竹子那样高风亮节,但其行动并没有体现正直的气节和风骨,只会夸夸其谈;
    C.根据文中第⑦段“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可知:青年工人发现龙柏树被雪压斜的时候,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找工具为龙柏树除去积雪。“脊梁”指的是龙柏树上的积雪被清除,树杆伸直了;暗指年轻人看到不平的现象时,敢于挺身而出,敢于维护社会正义,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
    8.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
    “媲美”的意思是指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类似比美之意。一般都用于一种东西可以和另一种东西相比较;
    结合文中第①段中“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第⑥段中“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可知:面对龙柏树被雪压得倾斜的现象,三个过客有不同的反应,貌美的姑娘对此无动于衷;青年画家虽然同情龙柏树,但没有伸出援手帮助它;只有青年工人付之于行动。作者将这三者的态度进行对比,赞扬青年工人的具有正义的品质,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
    根据文中第①段中“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第②段中“这群市大学生摄影协会会员准备捕捉大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可知:“美”指的是雪花让校园变得晶莹剔透,犹如童话世界一样纯美,吸引人们前来欣赏;
    根据文中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
    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第⑨段中“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可知:此处突出了青年工人身上具有美的品格及心灵美,有和前两个人进行对比的意图;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题目“媲美”比“美”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
    9.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根据文中第⑩段中“那株龙柏静静注视着面前的雪地,仿佛苦心思索关于美的神秘的定义”,可知:本句采用拟人手法,将龙柏树当成人来写,表面上叙写龙柏树的思索,实则引发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一写作主题,本文中的龙柏树象征社会上处于弱势的群体;
    根据文中第②段中“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可知: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的外貌很美,她只是单纯出来寻找自然美,对于龙柏树被雪压得倾斜的事实无动于衷,在此作者暗示这个姑娘具有外貌美,但这并非真的美,她的行为并非是美;
    根据文中第⑥段中“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可知:美术青年虽然同情龙柏树的遭遇,也想将龙柏树的不幸遭遇诉之笔下,但他没有真正对龙柏树伸出救援之手,帮助龙柏树摆脱困境,他代表的是一种只是空谈主义者,空谈也不是真正的美;
    根据文中第⑦段“急匆匆地走来一个肩挎旧书包的青年工人,他是来旁听中文系选修课的”“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第⑨段中“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可知:青年工人只是来学校旁听的学生,他代表着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见到龙柏树的不幸遭遇时,没有袖手旁观,没有空口批评,而是积极找工具为龙柏树除去积雪,让龙柏树伸展枝干,走出困境,重挺脊梁,他的行动阐释了行动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作者将三人对待龙柏树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真正的美是面对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不无动于衷,不空谈,积极伸出援手,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的主题。
    提升专练
    (16分)(2024·广东清远·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推开那扇窗
    杨力
    ①小区保安王刚受一对中年夫妇之托,请他每天关注一下他们家的窗户。窗户里住着他们上了岁数
    的老爷子,夫妇二人怕独居的老人出问题,就请王刚每天留意一下,窗户推开表示平安,反之则马上联系他们。
    ②王刚觉得每天看看窗户也不算多费神,就应承了下来。后来他们给他发了2000元微信红包作为酬劳,而且说每个月都会支付。他虽然极力推辞,但夫妻二人无比坚决,他回绝不了,就先接下。
    ③时间一天天过去。这一天,王刚突然发现,那扇定时推开的窗户失约了,他不及细想,马上发微信通知中年夫妇,不巧这二人正在外地出差,他们告诉了王刚智能锁的密码,请他马上进去帮忙察看。
    ④王刚按照中年夫妇提供的密码打开了门。让人意外的是,老人身体如常,正在阳台上费力地揉一大团泥巴。已是冬天,窗外寒风凛冽,老人双手冻得通红,却很专注地揉着泥巴,甚至对王刚的突然出现也不惊讶。
    ⑤王刚连忙解释:“老人家,您今天没有开窗,您儿子儿媳很担心,特意让我来看看。”
    ⑥老人叹口气说:“担心什么呢,我没开窗,怕我出事?他们就是想,让我每天记住开窗,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⑦王刚说:“儿女们都是好意,老人健康,是儿女之福。不过您这屋子确实冷清了,而且这么冷的天,你还揉泥巴,揉来干什么呢?”
    ⑧老人说:“人活着,得找活着的事干。我心里总想着从前,想着我们班牺牲的战友,我想做点事纪念他们。我小时候喜欢捏泥人,现在就想把牺牲的战友一一捏成像,让他们重新活在我的面前。”
    ⑨老人把王刚带到书房,在一个书柜里,摆放着七尊泥巴捏成的军人塑像,有挺立站岗的,有持枪射击的,有往前冲锋的,还有投掷手榴弹的……总之,七尊塑像形态各异,都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军人风姿。
    ⑩老人指着“他们”说:“他们都是我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们一个班,十个人,一场阻击战下来,牺牲了八个,包括班长。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活在我心里,我已经塑了七个牺牲战友的泥像,还差一个正在做的,就是我们班长,我还没想好如何去展现他!”
    ⑪王刚听到这儿,连忙退后两步,对老人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王刚说:“老人家,我也当过兵,但您是老兵,请允许我在这儿,向您和您的战友,敬礼!另外我还想请您,每天按时开窗,您保持健康,我们才放心!”
    ⑫从这之后,老人每天定时开窗,王刚每天察看,彼此间成了一种默契。可过了一阵,问题又来了,老人开着的窗户有两天只开不关,这又让王刚作难了:大冬天的,晚上不关窗,也不正常啊。
    ⑬王刚又来到老人家门前,敲门没人应,就用上次记下的密码打开了门。进门一看,老人躺在床上,因为感冒发烧,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喝了。王刚急切地问道:“您生病了,为什么还一直推开窗户呢?”
    ⑭老人虚弱地说:“又不是什么大病,推开窗,就是不想让你们担心呢!”
    ⑮王刚见老人精神不振,立马呼来了“120”,把老人接到医院,一查,已经是肺炎。不过因为送得及时,治疗几天,老人已无大碍。老人的儿子儿媳几天后也赶到医院,精神好转的父亲却告诉他们,此刻他想见一个人,就是保安王刚。
    ⑯老人说:“其实我要感谢王刚,上次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给了我启发。我刚进部队时,班长第一次带我,也是对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要我一生都要有军人的骨气,不管战场上还是战场下,都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王刚那次敬礼,让我想到了班长,我要为他塑造一尊军人标准军礼的塑像!”
    ⑰几天后,老人出院,刚回到家,只觉得家里温暖如春,新安装的暖气片让整个屋子像春天一样温暖起来。老人扭头问儿子:“住了两周医院,你们啥时候把暖气片安上了?”
    ⑱儿子也奇怪:“听工人说,不是您让安装的吗?”
    ⑲说到这儿,儿子悟出点什么,急忙打开微信询问。果然王刚回道:“你们每个月打给我2000元,退还你们又不行,我就寻思着要用这笔钱为老人做点什么。他和小区的许多老人一样,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作为后辈,我们也理应让他们享受越来越美好的晚年生活!”
    ⑳老人一听,抓过儿子的手机,在微信上说:“好好好,等我把班长的塑像做好,我要把你请来,让我们老少军人一起,为创造今天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军人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
    ㉑王刚一个劲应承:“也希望您记住推开那扇窗,让我们一起见证美好幸福的每一天!”
    (选自《剑南文学》,有删改)
    10.(4分)请结合选文内容,完成下面情节内容的概括。
    (1)受中年夫妇的嘱托定时察看窗户,确保家中老人平安。
    (2)
    (3)提醒老人定时开窗,并定时察看。
    (4)
    (5)用中年夫妇给的钱为老人装上暖气片,让老人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11.(4分)阅读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句中两个“马上”连用的表达效果。
    他不及细想,马上发微信通知中年夫妇,不巧这二人正在外地出差,他们告诉了王刚智能锁的密码,请他马上进去帮忙察看。
    12.(4分)文中多次提到军礼,有何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3.(4分)在班级“美文共赏”心得分享活动中,围绕文章标题“推开那扇窗”的丰富内涵,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并简述阅读启示。请你任选其一,写一段文字做好分享准备。
    A.幸福 B.责任 C.感恩
    【答案】10. 发现窗户未开,进屋察看,发现老人在用泥巴为战友做塑像。 发现窗户两天未关,察看得知老人生病,拨打120送他去医院。 11.“马上”表示时间很短。连用两个“马上”,加快叙事节奏,渲染紧张氛围;形象地写出了王刚动作的迅速和中年夫妇的担心,表现出王刚的尽责和中年夫妇的孝心。 12.①串起老人的故事。老人因王刚的敬礼而想起班长的军礼,找到塑造班长泥像的方法,军礼成为连接老人过去与现在生活的线索。②军礼是军人表示敬意的方式,展现军人形象。老人曾因军礼而受到教育,努力成为真正的军人;王刚用军礼向老人致敬,老人准备和王刚一起向为幸福生活做出贡献的军人们致敬,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展现出军人的精神风貌。 13.示例一:选A.“推开那扇窗”意味着老人看到了子女的关心,发现了“陌生人”之间的美好情谊,找到了最能表现班长形象的军礼,开启了幸福生活。启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常常推开“心灵的窗户”,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与幸福。
    示例二:选B。“推开那扇窗”意味着责任,中年夫妇对老人的关心、王刚受人之托、老人为牺牲的战友塑像,都是负责任的表现,正是有了这份责任与担当,老人才生命无虞,进而能够幸福地生活。启示:在生活中,尽职尽责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示例三:选C。从王刚的角度看,他开始时受人之托,希望老人定时“推开那扇窗”;后来他用中年夫妇给他的钱为老人装了暖气片,让老人能在“推开那扇窗”时不至于受寒,希望老人记得“推开那扇窗”,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是对像老人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的感恩。启示:感恩不是一句空话,感恩最好的表达方式是付诸行动,让曾经做过贡献的人感受到深切的爱。
    【解析】10.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③段中的“这一天,王刚突然发现,那扇定时推开的窗户失约了”“他们告诉了王刚智能锁的密码,请他马上进去帮忙查看”,第⑧段中的“我小时候喜欢捏泥人,现在就想把牺牲的战友一一捏成像,让他们重新活在我的面前”可得:王刚发现窗户未开,从中年夫妇处得到锁的密码,进屋察看,发现老人用泥巴为战友做塑像;
    根据第⑫段中的“老人开着的窗户有两天只开不关”和第⑮段中的“刚见老人精神不振,立马呼来了‘120’,把老人接到医院”可得:王刚发现窗户两天未关,进屋察看,发现老人生病,于是拨打120送老人去医院。
    11.考查词句赏析。
    两个“马上”表示时间很短,在第一时间做某事。连用两个“马上”,加快了叙事的节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第一个“马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刚通知中年夫妇的迅速,表现了王刚对老人的关注和尽责。第二个“马上”表现了中年夫妇内心的焦急与担心,体现了他们对老人的担心和孝心。
    12.考查内容理解。
    “军礼”串起了老人的故事。
    联系第⑯段中的“其实我要感谢王刚,上次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给了我启发。我刚进部队时,班长第一次带我,也是对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要我一生都要有军人的骨气,不管战场上还是战场下,都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王刚那次敬礼,让我想到了班长,我要为他塑造一尊军人标准军礼的塑像”可知,老人因王刚的敬礼而想起班长的军礼,找到塑造班长形象的方法。王刚的军礼,班长的军礼,军礼作为线索,连接起了老人的现在与过去。
    联系第⑯段中的“他要我一生都要有军人的骨气,不管战场上还是战场下,都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可知,军礼是军人之间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展现军人的形象。老人曾因军礼而受教育,努力成为真正的军人。
    根据第⑪段中的“但您是老兵,请允许我在这儿,向您和您的战友,敬礼”可知,王刚用军礼向老人表达敬意。
    第⑳段中的“为创造今天幸福生活而流血牺牲的军人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可知,老人准备和王刚一起向为幸福生活做出贡献的军人们致敬,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展现出军人优良的精神风貌。
    13.主要考查了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和感悟启示。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行为以及情感表达,挖掘出小说所蕴含的主题,如“幸福”“责任”“感恩”“关心”等,并进一步阐述这些主题在小说中的体现和意义。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主旨,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感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幸福”示例:幸福是这篇小说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无论是中年夫妇对老人的关爱,还是王刚对老人的照顾,都让人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感受到了他们生活中的幸福。这种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帮助,更体现在精神上的支持。老人的泥塑不仅是对战友的怀念,更是对那段时光的珍藏和回忆。这种爱的传递和延续,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感受到一种幸福。在生活中,我们要打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阳光照进心灵,感受生活的幸福。
    “责任”示例:在这篇小说中,责任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从中年夫妇对老人的关心,到王刚对承诺的坚守,再到老人对战友的纪念,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承担着责任。这种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对家庭的照顾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老人的泥塑不仅是对战友的怀念,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传承。这种对责任的坚守和承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感恩”示例:小说中,中年夫妇出于对父亲的感恩、关心,虽然不能亲自在身边照顾,但仍然惦记着父亲的身体,所以要委托王刚关注父亲的窗户变化。而王刚,虽然收了2000元钱,但是后来却把钱用来给老人安装了暖气片,这也是一种处于感恩的回馈。因为那个老人曾是一名军人,王刚认为他为社会奉献了一辈子,作为后辈,我们也理应让他们享受越来越美好的晚年生活。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人要学会感恩,
    感恩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要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要多关心他们。
    (15分)(2024·广西钦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银杏留香
    陈以忠
    ①老家的门前,长着三棵银杏树,是父亲在世时亲手所栽,约摸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年岁,都是挂果的雌银杏,每年都有数不清的白果,吸引我们好奇的目光。
    ②初识银杏,是在初次挂果的时候。只有一棵瘦高的银杏树,结了几颗青绿的小果,躲在一把把精致的扇子绿叶里,极不自信怯怯地挂着,默默地从夏奔秋再到冬。果子成熟的时候,变成了白色的,所以又叫白果。
    ③记得第一次摘白果,我们每人分得一粒,清洗晒干后,安静地躺在我的口袋里,常常接受我有意无意的磨捏,那粒白果的外壳上,留有我手指的暖,变得亮亮的、黄黄的,像似镀了一层手指香。
    ④第二粒白果是来年得到的,那粒果子受我的折磨挺多的。我用一根勾被针,从白果的粗端对过打开个孔,一点点地掏空里面的果仁,制成了一个铃铛状的果壳哨,时常吹响,成为我们“皮猴子”活动的聚集号。姐姐们用“洋红洋绿”染成彩果,而我喜欢在白果上画出一个个“脸谱”。
    ⑤当三棵银杏树都挂上了果,妈妈就用一只瓦罐储存起来,逐年累积下来那个瓦罐就变得小了,便改用瓦缸盛放。我们就时常摸一小把,埋在锅灶塘的热灰里焐着、守候着,听到一声“啪”的爆破,赶紧用火剪刨找出来,那个新鲜的白果肉,苦得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夸张的表演,还是阻止不了弟弟们的争抢品食。
    ⑥我们与银杏树一起长大了,忒喜欢那一片片像扇子的精巧银杏叶,像个魔术师般的随季节变幻着,吊足了我们静心观赏的胃口,养足了我们耐心观察的心性。
    ⑦夏日,银杏叶以一种最优美的姿态,翩翩如起舞的蝴蝶,在树枝上舒展起婀娜的身姿,那绿精灵般曼妙的舞步,给人们送上最美的惬意清香。入秋,银杏叶开始浅浅的、淡淡的黄色显得有些娇嫩,犹抱琵琶半遮面。先是叶缘处有一丁点儿的淡黄,叶脉外是亮丽的明黄,靠近叶柄处仍是重重的绿色,而在叶子的最外缘,窄窄的一圈老黄,镶了一道金色的裙边,看上去极富有层次感。
    ⑧秋色总是越来越深,银杏的绿色也就悄然褪去,那片片的黄色,潇洒地挥动着素笔,信手涂“雅”在叶子的每一处,直至叶柄叶梗都洇染成了黄色,肆意流淌着那金黄。最美的时节当在深秋,秋风阵阵,霜意渐浓时,落叶如金蝶纷飞,似毛毯般围铺在树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分外绚丽。我想范仲淹也可能体验过这样的境界,才写出了“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名篇。
    ⑨岁寒隆冬,朔风肆虐,银杏便会落尽了叶子,显露出光秃秃的枝干,却丝毫也没有显得颓唐。无论是冬日的暖阳,还是狂暴的雨雪,一概从容应对,不卑不亢,伟岸的身躯从不为之抖动和摇晃。最欣赏的是在蓝天的衬托下,那纹丝不动的枝干尽显着庄严与肃穆,承受寒冷、孤独、冷落、遗忘,依然默默酝酿着新的梦想:开花、结果、生长、成熟。那么洒脱自如,那么内敛淡定,静待着充满希望的春天。
    ⑩做人当做银杏,历经风雨无数,永远无怨无悔。行走在平凡的岁月里,不媚态跟风、不无助盲从,淡看世事、勤奋作为,活出银杏的洒脱和从容。在忙碌的人生旅途上,许多时候是应该停一停的,回望银杏陪伴的留香岁月,怀有一种向往、一份欢欣。
    14.(3分)银杏叶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生长状态。请阅读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内容梳理。
    15.(4分)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只有一棵瘦高的银杏树,结了几颗青绿的小果,躲在一把把精致的扇子绿叶里,极不自信怯怯地挂着,默默地从夏奔秋再到冬。(从修辞角度赏析)
    16.(4分)简要分析作者在第⑧段引用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句子的用意。
    17.(4分)文章以“银杏留香”为标题可谓匠心独运,请谈谈你对这标题“银杏留香”的理解。
    【答案】14.①舒展婀娜身姿,散发惬意清香。 ②深秋。 ③叶子落尽,只剩枝干。 15.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将银杏果人性化,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未成熟的银杏果的可爱情状,表达了作者对银杏果的喜爱之情。 16.本段写秋色渐浓,境界壮阔,风景宜人。所引句子展现出一派长空碧静、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画面感强烈,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令读者心生向往。本段实写眼前所见银杏枝叶的美,进而联想到北宋范仲淹词作中的秋景,将古人与今人、实景与虚景结合起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17.既指银杏留给作者白果肉的香,白果壳带给孩子们的快乐的香,以及枝叶的优美迷人的香;也指银杏不卑不亢、洒脱从容等美好品质留下的香;同时对作者来说又是儿时时光的“留香”;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怀念。
    【解析】14.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表格中“生长季节”的提示可明确答题段落在文章第⑥~⑨段,然后细读这几段,抓住时间词语梳理内容,对应顺序筛选提取相关词句。
    第(1)空从第⑦段“夏日,银杏叶以一种最优美的姿态,翩翩如起舞的蝴蝶,在树枝上舒展起婀娜的身姿,那绿精灵般曼妙的舞步,给人们送上最美的惬意清香”进行提取概括即可;
    生长季节
    夏日
    入秋

    隆冬
    生长状态

    叶子的颜色变得丰富,极有层次感。
    落叶纷飞,围铺在树下。

    第(2)空从第⑧段“最美的时节当在深秋,秋风阵阵,霜意渐浓时,落叶如金蝶纷飞,似毛毯般围铺在树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分外绚丽”由此可得出生长季节;
    第(3)空从第⑨段“岁寒隆冬,朔风肆虐,银杏便会落尽了叶子,显露出光秃秃的枝干,却丝毫也没有显得颓唐”进行提取概括即可。
    15.考查句子赏析。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答题范围是文章第②段,答题方向是辨析修辞方法。然后细读这一句,“躲”“怯怯”等词语赋予银杏果以人的情态,是拟人的方法,“一把把精致的扇子绿叶”把“绿叶”比作“精致的扇子”,属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根据拟人、比喻的一般作用,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句中“青绿的小果”“躲在”等词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银杏果的可爱。文中句子“任凭我们每天欣喜的目光扫过”“一直牵扯住我们关注的目光”表现出作者对银杏果的喜爱之情。
    16.考查引用的作用。
    结合第⑧段“秋色总是越来越深,银杏的绿色也就悄然褪去,那片片的黄色,潇洒地挥动着素笔,直至叶柄叶梗都洇染成了黄色,肆意流淌着那金黄。最美的时节当在深秋,秋风阵阵,霜意渐浓时,落叶如金蝶纷飞,似毛毯般围铺在树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十分耀眼,分外绚丽”句可知,作者在本段极写秋色渐浓,境界壮阔,风景宜人。结合“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所引句子可知,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画面感强烈,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令读者遂生向往之感。虚实结合。本段实写眼前所见银杏枝叶的美,进而联想到北宋范仲淹词作中的秋景,将古人与今人、实景与虚景结合起来,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17.考查题目的内涵。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银杏留香”的表现,可联系原文用一根勾被针,从白果的粗端对过打开个孔,一点点地掏空里面的果仁,制成了一个铃铛状的果壳哨,时常吹响”“我们就时常摸一小把……夸张的表演还是阻止不了弟弟们的争抢品食”“夏日,银杏叶以一种最优美的姿态……看上去极富有层次感”“一概从容应对,不卑不亢,伟岸的身躯从不为之抖动和摇晃,最欣赏在蓝天的衬托下,那纹丝不动的枝干尽显着庄严与肃穆,承受寒冷、孤独、冷落、遗忘,依然默默酝酿新的梦想:开花、结果、生长、成熟。那么洒脱自如,那么内敛淡定,静待着充满希望的春天”等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16分)(2024·河南南阳·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人
    ①父亲栖居北京的两年,曾在五六部电影和电视剧中当过群众演员。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
    疑问的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谁见了都对我说:“梁晓声,你老父亲的一把大胡子真帅。”
    ②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所以希望我替他做主,判断他到底能不能胜任。我替父亲拒绝了。那时群众演员的酬金才2元,我之所以拒绝不是因为酬金低,而是因为我不愿我的老父亲在摄影机前被人呼来挥去的。
    ③后来导演亲自来找我,说他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中,少了一位长胡子老头儿。“放心,我吩咐对老人家要格外尊重,像尊重老演员们一样还不行吗?”他这么保证,无奈,我只好违心同意。
    ④从此,父亲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在他74岁的时候……
    ⑤父亲演的尽是迎着镜头走过来或背着镜头走过去的“角色”,说那也算“角色”,是太夸大其词了。不同的服装,使我的老父亲在镜头前成为老绅士、老乞丐,摆烟摊的或挑菜行卖的……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但那也算“演戏”吗?我每每地一笑置之,然而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父亲,内心里总是高兴的。
    ⑥一次,我从办公室回家,经过北影一条街,就是那条旧北京假景街,见父亲端端地坐在台阶上,而导演们在摄影机前指手画脚地议论什么,不像再有群众场面要拍的样子。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父亲的语调中,很有一种自豪感似的,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
    ⑦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
    ⑧中国之电影电视剧,群众演员的问题,对任何一位导演,都是很沮丧的事。往往的,需要10个群众演员,预先得组织十五六个,真开拍了,剩下一半就算不错。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在这一点上,群众演员倒可谓相当出色地演着我们现实中的些个“群众”。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
    ⑨那两年内,父亲睡在我的办公室。有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我被雷声惊醒,翻了个身,黑暗中,恍恍地,发现父亲披着衣服坐在折叠床上,我好生奇怪,不安地询问:“爸,你怎么了?为什么不睡?爸,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黑暗之中,但闻父亲叹了口气。许久,才听他说:“唉,我为我们导演发愁哇!他就怕这几天下雨……”我嘟哝地说:“爸,你替他操这份心干嘛?下雨不下雨的,与你有什么关系?睡吧
    睡吧。”“有你这么说话的吗?”父亲教训我道:“整厂2000来人,等着这一部电影早拍完,早收了,才好发工资,发奖金,你不明白?你一点儿不关心?”我佯装没听到,不吭声。
    ⑩天亮后,我起来,见父亲站在窗前发怔。我也不说什么。怕一说,使他觉得听了逆耳,惹他不高兴。后来父亲东找西找的。我问找什么。他说找雨具,他说要亲自到拍摄现场去,看看今天究竟是能拍还是不能拍,他自言自语:“雨小多了嘛,万一能拍呢?万一能拍,我们导演找不到我,我们导演岂不是发急吗?”听他那口气,仿佛他是主角。
    ⑪我说:“爸,我替你打个电话,向你们剧组问问不就行了吗?”父亲不语,算是默许了。于是我就到走廊去打电话。其实是为我自己的事打电话。回到办公室,我对父亲说:“电话打过了。你们组里今天不拍戏。”我明知今天准拍不成。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
    ⑫在我写这篇文字间又有人打来电话,“我们想请你父亲演个群众角色……”这……我父亲已经去世了……”“去世了?……对不起……”对方的失望多于歉意。
    ⑬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以我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注]性格演员:善于运用表演技巧来塑造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演员。
    18.(4分)文章以“普通人”为题回忆父亲,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写文中有关父亲的事件。
    19.(4分)文中多处写到父亲的“胡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4分)作者在叙事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请从文中任找一处简要分析。
    21.(4分)请联系文本内容及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普通人”的理解。
    【材料】
    梁晓声和儿子曾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是值得的?”“普通人的生活是不是幸福的?”他对儿子讲:“我以为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人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有一处住房,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没有什么可感到羞耻的。尽你所能就好了,不论结果如何,拥有快乐的人生最重要。”
    【答案】18.①父亲被选中做群众演员,向“我”征求意见 ②父亲认真演戏,常被人夸奖③父亲牢记导演命令,长久端坐不离片场 ④父亲揭穿“我”的谎言,冒雨赶赴剧组 19.交代了父亲的年龄特点;引出后文拍戏的事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别人请父亲当群众演员,不仅因为他的胡子,更看重的是他的敬业(主人翁)精神;表现出父亲爱岗敬业,做事认真负责的高尚品质。 20.示例一: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便溜了。而父亲却尽职尽责做好群众演员的工作。通过写他人的错误做法,反衬父亲爱岗敬业,做事认真负责的高尚品质,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示例二:父亲雨夜不寐,担心剧组拍不了戏,我认为父亲瞎操心;我骗父亲给剧组打过电话,不用拍戏,父亲却揭穿我的谎言,冒雨赶往片场。通过写“我”的错误认识,反衬父亲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21.示例一:“普通人”表面意思是说父亲是个和所有普通的人一样的普通,没有特别之处。但文中的父亲认真对待重复单调,无足轻重的群演工作。可见他爱岗敬业,具有主人翁精神,这又不是每个普通人能做到的,作者希望能有父亲的品质的人越来越多,而成为普通现象,表达了对父亲的崇敬、怀念之情以及对像父亲一样认真生活的“普通人”的赞美与敬意。示例二: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作者父亲这样的人,他们很普通很平凡,或许身份卑微被人瞧不起,或许平庸无奇不被人注意。但他们悦纳平凡,热爱生活,恪尽职守,坚守自己内心的志向,真诚做人,努力做事。尽己所能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用真心真情对待身边的人、事与工作,表现出了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普通人”构筑了社会的根基,他们值得我们尊重和赞美。
    【解析】18.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父亲第一次当群众演员,在《泥人常传奇》剧组。副导演先找了父亲。父亲说得征求我的意见,父亲大概将当群众演员这回事看得太重,以为便等于投身了艺术”可知,在父亲第一次面对群演的邀请时,他表示要征求“我”的意见。
    根据第⑤段“不久,便常有人对我说:‘哎呀晓声,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可知,父亲在当群众演员时,因为认真的态度,时常被人夸奖。
    根据第⑥段“时已中午,我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你还坐在这儿干什么呀?回家吃饭吧。’父亲说:‘不行,我不能离开。’我问:‘为什么?’父亲回答:‘我们导演说了,别的群众演员没事儿了,可以打发走了,但这位老人不能走,我还用得着他’”可知,父亲牢记导演的话,在北影一条街等待拍摄,即使被导演遗忘也坚持不离开。
    根据第⑪段“父亲火了,冲我吼:‘你怎么骗我?你明明不是给我剧组打电话,我听得清清楚楚。你当我耳聋吗?’父亲他怒冲冲地就走出去了。我站在办公室窗口,见父亲在雨中大步疾行,不免地羞愧”可知,“我”欺骗父亲,被他识破,他很生气,并选择冒雨赶往极可能不拍戏的剧组。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①段“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可知,“银白”的胡子交代了父亲年事已高,也突出了父亲的特别之处,使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
    根据第①段“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的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可知,因为父亲的胡子,他被选为群众演员,从而引出了后文父亲当群众演员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根据第⑥段“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第⑧段“我细思忖:都愿请我的老父亲当群众演员,当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胡子”可知,父亲在拍戏过程中极为认真,作者也在文章中交代了父亲受欢迎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他特别的胡子,更重要的使他敬业负责的态度;
    根据第⑤段“你父亲真好,演戏认真极了”,第⑬段“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可知,作者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以及对他爱岗敬业品质的赞美;
    另外,根据第①段“父亲被选去当群众演员,毫无疑问的最初是由于他那十分惹人注目的胡子。父亲的胡子留得很长,长及上衣第二颗纽扣。总体银白”可知,作者在开头就提到了父亲的胡子,并在后文中多次提及,这也形成了文章的线索。
    20.考查表现手法。
    反衬指通过描写与主要形象相反或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以突出主要形象的特性。
    本文中多处使用了反衬,回答时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⑧段“有些群众演员,钱一到手,人也便脚底板抹油,溜了”和第⑥段“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两处,将父亲和一部分群众演员的形象描绘出来,通过塑造他们缺乏敬业精神的形象,突出了父亲虽然只是群众演员,但他在镜头前依然保持着认真和敬业的态度,形成了强烈的反衬效果。这种手法更加突出了父亲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意和赞美。
    再比如第⑥段“父亲坐得很特别,那是一种正襟危坐,他身上的演员服,是一件褐色绸质长袍。他将长袍的后摆,掀起来搭在背上,而将长袍的前摆,卷起来放在膝上。他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就那样子端端地坐着,也不知已经坐了多久”及第⑦段“父亲不肯离开,我只好去问导演,导演却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一个劲儿地向我道歉”中,作者描述了父亲坐在台阶上等待的场景,他“端端地坐着”,“不依墙,也不靠什么”,展现出了父亲的认真和敬业。然而,这种认真和敬业与导演对父亲的忽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导演“已经把我的老父亲忘在脑后了”,这种反衬突出了父亲对工作的尊重和认真,同时也暗示了剧组对群
    众演员的不尊重和忽视。通过这种反衬手法,作者强化了父亲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剧组对群众演员的态度问题,使得读者对父亲产生更深的敬佩。
    还有第⑬段“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中,通过“性格演员”不负责任的表现,反衬出“本色”演员的认真敬业,引发读者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肯定和赞扬。
    2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平凡不等于无价值,在文本中,父亲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他去当群众演员,认真对待每一个小角色,尽管那可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演戏”,他却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自豪,比如为导演操心、冒雨也要去片场等,展现出普通人对待生活的真诚与热爱。他会为了一点点小事而操心、高兴或生气,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在链接材料中,梁晓声提到他对于“普通人生活是否幸福”的看法,他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拥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和一处住房,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是值得珍惜和感到幸福的。这种知足常乐的态度,也是“普通人”心态的一种体现。尽己所能,追求快乐。梁晓声鼓励他的儿子尽己所能去生活,不论结果如何,重要的是拥有快乐的人生。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普通人”所应持有的。
    综合来看,“普通人”就是那些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和辉煌,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但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责任、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在平凡中演绎着真实的人生,他们的价值不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认真生活、真诚待人、尽自己所能去感受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好与意义。普通人的生活同样可以是幸福的、有价值的,他们同样值得尊重和敬仰。
    (15分)(2024·吉林松原·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燕子在春天的唱词
    ①江汉平原的燕子比炊烟飞得远,炊烟只往一个方向飞,燕子可以飞往任何方向。
    ②六岁以前,父母带着我借住在一户张姓人家里。张家是黄陂人,一家三口,有三间红瓦房。户主张爹爹是生产队里的屠户,因此他家中总是若有若无地飘荡着几丝荤腥气。老家江沿湾是个大村湾,里头还套着几个小村湾。我们借住的张家在前湾,亦称黄陂湾,整齐的红瓦房里住着清一色的黄陂移民。因此,与我童年的乡音产生碰撞最多的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汉阳土话,而是“旁逸钭出”的黄陂口音。
    ③一年之中,老家至少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可以看到燕子它们在赭红色的屋顶上盘旋,那叫声听起来仿佛带着些许黄陂口音。隔壁刘家有个小妹,是我唯一的玩伴,她喜欢唱样板戏。刚听她用黄陂腔唱完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我就觉得那些燕子的叫声,至少被她抢走了一半,我也会扯起嗓子,用汉阳乡土调高唱“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这时我才会觉得,燕子的另一半叫声被我夺了回来。
    ④张家屋前横着一条水沟,一排枫杨树,把我童年的视野固定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由于少有玩伴,
    燕子就成了最能吸引我的事物。可我不明白:它们在这家做窝,在那家做,窝,为什么不在张家做窝呢?
    ⑤六岁那年,我被送到爷爷、奶奶身边寄养。他们住在离黄陂湾不远的土墩上,那里有一栋青砖青瓦的老屋,屋顶上散发着久远的乡土气息。老屋有一间正房、一间厢房和一间后房,整栋屋子仅正面墙上有一扇小窗。
    ⑥年久失修的墙面有多处裂纹,墙头和瓦缝里摇曳着几株蒿草老屋远不如张家的红瓦房宽敞,就连炊烟也显得格外“蓬松”,有时还会倒灌进来,呛得人直流眼泪。然而,就是这样一栋破旧的屋子,其大门右侧的墙壁上居然挂着一个完整的燕子窝!尽管燕子早已飞离,可这个空空的燕子窝还是让我兴奋不已。
    ⑦我很快就适应了老屋里的生活,春天也很快就搭着柳条上的暖风跟了过来。春风呵出来的每一口暖气,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老屋。先是墙脚缝里的苔藓有了越来越明显的绿意,接着是后门口的桃树,每根枝上的花蕾都兴奋地鼓起了腮帮子。
    ⑧我不止一次站在板凳上隔窗眺望,幻想着借助木框去定格窗外,窥探门前的小树林里还有哪些树木正在蠢蠢欲动,而小树林呢,里头总会响起杂乱而又有趣的乌鸣,让我的脑子一阵阵“膨胀”,好像随时会有什么新奇的事情蹦出来。
    ⑨老屋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呢,它还赐予了我好几个左邻右舍的小伙伴:我和他们用汉阳话互问互答,我从黄陂湾带来的孤独感很快被一扫而空我能感觉到,我在老屋门前奔跑的速度,比我在张家门前要快许多。
    ⑩那一年,老屋又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燕子回来了!它们是吹着口哨,突然冲进屋里的。两只燕子同时落在去年的旧巢上,衔回了春风一样的歌谣:“叽叽叽叽咕,叽叽叽叽哩……”我正听得入迷,奶奶从厨房里走出来,笑眯眯地问我:“你晓得燕子唱的是什么歌吗?唱的是——不吃你的谷,不吃你的米,只在你的屋里做窝……”我认真听了几遍,越听越觉得像,越听越觉得奶奶说的正是燕子唱的。
    ⑪我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索性跑到屋外,在门前的苦楝树下手舞足蹈,模仿着燕子唱起来:“不吃你的谷,不吃你的米,只在你的屋里做窝……”那个春天,我把燕子的歌谣翻唱了不止一千遍。
    ⑫那是我在老屋度过的第一个春天,它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从那以后,凡是从燕子嘴里吐出的唱词,都可以被我随口翻译。
    22.(3分)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燕子的活动
    “我”的活动
    六岁以前
    在赭红色的屋顶上盘旋,歌唱

    六岁那年
    早已飞离,只留下空空的燕子窝

    23.(4分)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先是墙脚缝里的苔藓有了越来越明显的绿意,接着是后门口的桃树,每根枝上的花蕾都兴奋地鼓起了腮帮子。
    24.(4分)有人认为,删去第⑫段并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25.(4分)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题目“燕子在春天的唱词”的作用。
    【答案】22. 扯起嗓子,用汉阳乡土调高唱样板戏 站在板凳上隔窗眺望,与小伙伴们用汉阳话互问互答 再次飞回来,落在去年的旧巢上歌唱 2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给老屋带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在老屋生活时的恣意与畅快。 24.不同意。内容上:写出了燕子的唱词令人回味,表达了“我”对燕子和老屋的独特情感,以及给“我”今后的生活带来的希望和憧憬。结构上:“燕子的唱词”呼应题目,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之情,富有深意。(如有其他回答,要有理有据) 25.①文章以“燕子的唱词”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出了燕子的歌声给“我”的童年带来的欢乐,题文相映,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②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即“燕子的唱词”,记叙了燕子在春天歌唱的三个场景。③标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燕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歌声的动听,新颖形象,吸引读者。④标题暗示文章的主旨,“春天的唱词”指燕子欢快的歌声给“我”的成长带来无限乐趣,又寓意希望。表达了“我”对老屋的眷恋,含蓄隽永。(两点即可)
    【解析】22.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①结合第③段“我就觉得那些燕子的叫声,至少被她抢走了一半,我也会扯起嗓子,用汉阳乡土调高唱‘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可他比亲眷还要亲’,这时我才会觉得,燕子的另一半叫声被我夺了回来”可知,扯起嗓子,用汉阳乡土调高唱样板戏。
    ②结合第⑧段中的“我不止一次站在板凳上隔窗眺望”和第⑨段中的“老屋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呢,它还赐予了我好几个左邻右舍的小伙伴:我和他们用汉阳话互问互答”可知,站在板凳上隔窗眺望,与小伙伴们用汉阳话互问互答
    ③结合第⑩段“那一年,老屋又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燕子回来了!它们是吹着口哨,突然冲进屋里的。两只燕子同时落在去年的旧巢上,衔回了春风一样的歌谣”可知,再次飞来,落在去年的旧巢上歌唱。
    23.考查赏析句子。“每根枝上的花蕾都鼓起了腮帮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蕾人格化,结合“我很快就适应了老屋里的生活,春天也很快就搭着柳条上的暖风跟了过来。春风呵出来里的每一口暖气,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老屋”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给老屋带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在老屋生活时的恣
    那一年

    跑到屋外,模仿燕子唱起来
    意与畅快。
    24.考查段落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那是我在老屋度过的第一个春天,它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写出了燕子的唱词令人回味,表达了“我”对燕子和老屋的独特情感,“从那以后,凡是从燕子嘴里吐出的唱词,都可以被我随口翻译”写出了给“我”今后的生活带来的希望和憧憬。结构上:“从燕子嘴里吐出的唱词”呼应题目“燕子在春天的唱词”,“那是我在老屋度过的第一个春天”总结全文,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富有深意。所以,不同意删去。
    25.考查标题的作用。好的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主旨;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燕子在春天的唱词”这个题目,形式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燕子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燕子歌声的动听,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内容上,点明了写作对象“燕子的唱词”,记叙了燕子在春天歌唱的三个场景“在赭红色的屋顶上盘旋,歌唱”“早已飞离,只留下空空的燕子窝”“再次飞来,落在去年的旧巢上歌唱”。“春天的唱词”指燕子欢快的歌声给“我”的成长带来无限乐趣,又寓意希望。暗含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我”对老屋的眷恋,含蓄隽永。
    (15分)(2024·福建宁德·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各题。
    纸上相逢
    刘爱玲
    ①我与河口是这样再次相逢的。
    ②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很多条河流,自然就有很多个河口,而云南的那个河口,因为先生的戍边而进入我的生命,再也无法抹去。
    ③2024年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在浏览散文集《若有光》目录时,一篇《河口的云》映入眼帘,此河口是彼河口吗?我迫不及待地翻到287页:“我站在湿热小城河口一户苗族人家二楼阳台上,瞥向远处云水——云南的云……”是了是了!湿热、云南,可不就是我日夜惦念的河口!
    ④初到连队,每日晨起,总是被那一团团的云雾缠绕着。一开门,连队的院子里,搅着一团浓重的雾气,像院子里烧了一口大锅,又像新娘的面纱,使一切显得朦朦胧胧的。战士们在云雾纠结的操场上出操、训练,也有几天是5公里越野,哐哐哐地出去,半小时后又哐哐哐地回来。在他们出去的时候,我喜欢站在连队菜地边上向对面张望,几分钟后,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对面若隐若现的盘山公路上,带动着浮在半山腰的云朵,移动的速度也似快了几分。
    ⑤一团一团的云,轻轻拭过,一遍遍擦拭着连队周围的群山。早饭过后,一座一座山峦终于被擦拭得青翠欲滴,之后,那辆摇摇晃晃的班车就要来了。那时候,先生所在的守备四团下属连队守卫着24千米的国境线,先生的连队距离河口县城有一百多里地,战士们去一趟县城要整整一天。那辆哐哐带响的班
    车,带着他们沿盘山公路一路下坡,车窗被路边的枝条一路牵挂,仿佛走过夹道欢迎的甬道,不断握手。随着时间推移,车里的空气越来越闷热,让人忍不住要打开玻璃车窗,透一透新鲜空气。是啊,河口的海拔只有 76.4米,是云南的最低点。他们的哨所却在海拔1076米的高空,去一趟河口县城,等于走过了一年四季。
    ⑥几乎每天午后都会有一场雨,充沛的雨水浇灌了大地上的万物。香蕉树、芭蕉树、杉树林随处可见,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到处都是绿色,河口因此获得了植物王国的美誉。也不必怕雨来时没带雨伞,折一片芭蕉叶用来挡雨,一定不会让人失望。一片阔大的芭蕉叶举在头顶,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壮族、苗族姑娘,在雨中从容走过,成为河口一景。
    ⑦在河口,我见到了之前我从未见过的菜品,瓜类特别多,除过冬瓜、西瓜、南瓜,还有木瓜、佛手瓜、葫芦瓜等我叫不上名字的地里长的和树上长的瓜类。还第一次见到了米线里的配菜豌豆尖……吃到了很多之前没吃过的水果。还算能吃辣的我,到了云南,却被其貌不扬的小米辣给来了个下马威。才去时一碗饭只能吃一厘米长的一个小米辣,到我走时已经一碗饭可以吃六七粒小米辣了。
    ⑧随着先生,我还去了他们的哨所,参观了他们战时的掩体,一个特大号的猫耳洞。去了他们最前沿的哨位,那是我走得最接近国境线的所在,一步之外,已是异国他乡。因为常年的高原紫外线,哨所里的战士有一半以上少年白头,黝黑的肌肤,脸上顶着两坨可爱的高原红。哨所的入口处,有一水泥浇筑的V型纪念碑,纪念某一次保卫战的胜利。而在20里外的连队荣誉陈列室里,有这个连队的光荣史,更有镌刻进历史的那些闪光的名字。他们在这里洒下过热血,有些,永远地长眠在这里。我也去了河口的烈士陵园,那一排排的墓碑,大部分的主人只有20来岁,他们整齐排列,仿佛依然在接受一种检阅。
    ⑨青葱的河口,驻守着青葱的他们。他们把如诗的年华奉献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他们是云上的天使,连队在云里,阵地更在云里。几十年后再回望,我想起了当年在哨位上看到的那一幕:深深的峡谷里,是农田,一人一牛在耕种。农人咿咿呀呀的歌谣在峡谷里冲撞,传到我耳朵里时,已几近耳语。
    ⑩我看到了无悔的青春,也看到了绵长的生活。
    (选自2024年4月23 日《商洛日报》,略有删改)
    26.(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抒写作者对云南河口的深刻记忆,字里行间充满深情。
    B.第③段画线句“是了是了”和感叹号突出作者纸上相逢河口时的惊喜之情。
    C.第⑤段的多处数据具体体现哨所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守边战士任务繁重。
    D.第⑦段,“下马威”大词小用,写出小米辣个虽小却极辣,语言生动有趣。
    27.(4分)文章第⑨段画线句中两处“青葱”各有不同含义。请简要分析。
    青葱的河口,驻守着青葱的他们。
    28.(4分)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找出精彩的地方批注。
    (1)那辆哐哐带响的班车,带着他们沿盘山公路一路下坡,车窗被路边的枝条一路牵挂,仿佛走过夹道欢迎的甬道,不断握手。
    (2)因为常年的高原紫外线,哨所里的战士有一半以上少年白头,黝黑的肌肤,脸上顶着两坨可爱的高原红。
    29.(4分)本文结尾“我看到了无悔的青春,也看到了绵长的生活”这句话意蕴丰富,请分析。
    【答案】26.A 27.第一个“青葱”指河口植被茂密,满眼绿色。第二个“青葱”指戍边战士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 28.(1)“哐哐带响”从听觉角度(拟声词)表现班车的破旧。“牵挂”“夹道欢迎”“握手''运用拟人手法,细腻传神地写出盘山公路树林茂密、公路狭窄难行。语言富有情趣,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 用“白”“黑”“红”三种色彩,写出哨所战士特有的外貌特点,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战上戍边生活的艰辛。 29.“无悔的青春”指年轻的战士为守护国家安全抛洒青春热血,甚至付出生命,但是他们无怨无悔。“绵长的生活”指云南边境百姓长久闲适幸福的生活。正是战士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人民和平安宁生活的长久绵延,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美、敬佩之情。
    【解析】26.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表述有误。根据文章第③段“我在浏览散文集《若有光》目录时,一篇《河口的云》映入眼帘,此河口是彼河口吗?”“是了是了!湿热、云南,可不就是我日夜惦念的河口”可知,前文主要写了作者在散文集中看到河口,于是引出自己对河口的回忆,回忆有关河口的点点滴滴,并不是游踪线索;
    故选A。
    27.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青葱”意思是翠绿色,借指草木的幼苗或树木葱茏的山峰,形容植物浓绿。根据语句“青葱的河口”可知,第一个“青葱”用来修饰河口,突出河口植被茂密,满眼绿色。
    根据语句“驻守着青葱的他们”可知,第二个“青葱”用来修饰他们,即戍边战士,在此可理解为“青葱岁月”,意思就是像青色的葱一样的岁月,看上去非常旺盛、碧绿,充满了希望与活力。由此可知,第二个“青葱”可理解为戍边战士正处于美好青春年华,充满希望与活力。
    28.考查句子赏析。
    (1)画线句中“哐哐带响”是拟声词,写班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发出哐哐当当的响声,是从听觉角度来对班
    车进行描写,表现班车的破旧。“牵挂” “夹道欢迎”“握手”等词语把枝条当做人来写,赋予枝条人的行为动作,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枝条“牵挂”车窗,汽车仿佛在与枝条“握手”,说明班车从道路上经过都会触碰到他们的枝条,生动形象地写出盘山公路树林茂密、公路狭窄难行的特点。运用拟人和拟声词,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根据画线句中“少年白头”“黝黑的肌肤”“两坨可爱的高原红”等语句可知,运用色彩描写,用“白”“黑”“红”三种色彩,写出哨所战士特有的外貌特点:一半以上战士年纪轻轻就已经白头,肌肤在太阳长时间的暴晒下变得黝黑,因为海拔的原因,让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他们变得脸颊通红,三种色彩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此表现战上戍边生活的艰辛,表现作者对他们的敬意。
    29.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根据第⑧段“他们在这里洒下过热血,有些,永远地长眠在这里。我也去了河口的烈士陵园,那一排排的墓碑,大部分的主人只有20来岁,他们整齐排列,仿佛依然在接受一种检阅”第⑨段“他们把如诗的年华奉献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守护着国家的安全。他们是云上的天使,连队在云里,阵地更在云里”可知,结尾句中“无悔的青春”是指戍边战士他们为保护国家安全,守护边境无怨无悔,哪怕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表现出戍边战士昂扬的爱国热情;
    根据第⑨段“深深的峡谷里,是农田,一人一牛在耕种。农人咿咿呀呀的歌谣在峡谷里冲撞,传到我耳朵里时,已几近耳语”可知,此句描绘的是悠长的峡谷里,有一农人在悠闲地耕种,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哼着歌谣。结尾句“绵长的生活”正是指这种悠闲、安宁、没有纷扰的平静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正是因为有了戍边战士的无私奉献,兢兢业业,才有了边区百姓幸福安宁的生活,并且战士们会让这种幸福安宁会一直延续下去,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相关试卷

    暑期复习 专题08 非文学作品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复习 专题08 非文学作品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暑期复习专题08非文学作品阅读教师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暑期复习专题08非文学作品阅读学生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复习 专题06 诗歌鉴赏-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复习 专题06 诗歌鉴赏-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暑期复习专题06诗歌鉴赏教师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暑期复习专题06诗歌鉴赏学生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暑期复习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暑期复习专题05文言文阅读教师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暑期复习专题05文言文阅读学生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暑期复习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升九)(教师版+学生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