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语言-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学习目标
1、掌握诗词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技巧;
2、掌握诗词鉴赏中“炼句”题的答题技巧;
3、学会鉴赏诗歌的“诗眼”;
4、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抓关键字词,一是品析语言风格。
一、“炼字”
炼字,多指诗词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
1.动词:动词,如果用得精准,便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诗歌中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往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的情况。
3.数量词: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4.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虚词:这里的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解题指津]
1.选准关键词。有的试题并不明确指出要赏析的对象,怎么办?那就要求我们独具慧眼,选准关键词。
2.联系语境,品味妙处。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语法特点,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要根据题目要求,把选定的关键词放在具体的诗句中乃至全篇中去分析和品味。
“炼字”答题规范:
1.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并简述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
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二、“炼句”
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解题指津]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
2.根据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作用包括:结构上的作用,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刻画人物和描写环境的作用,抒发情感的作用等。
“炼句”答题规范:
1.解释该句的意思。
2.展开联想,并简练地分析该句表述的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
3.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三、鉴赏诗歌的“诗眼”
诗眼往往是指整首诗或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或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或某句的字词,表现为句中诗眼和全篇诗眼两种形式。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力、翻新诗句的新意、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解题指津]
具体说来,“诗眼”主要表现为三类字(词):
1.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义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2.最生动传神的字,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类字(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
3.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我们在判断哪个字(词)是“诗眼”或“词眼”时,以上三条是重要的依据。但在具体分析时,对不同词性的字(词)的分析思路又有所不同。
“诗眼”答题规范:
1.点明哪一个字(词或句子)是全诗的关键,指出该字(词或句子)对主旨表达或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或句子)写了哪些内容。
3.考虑该字(词或句子)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四、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不同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语言风格有时也不尽相同。
我们在鉴赏诗歌语言风格时,要用到表述诗词风格的专用词汇。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等。
[解题指津]
1.整体品味。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出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欣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等。
3.联系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唯其如此,才叫整体品味。
4.多角度体会。诗人的用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绘景描物写人的习惯……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答题规范: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①本诗为杜甫客居成都所作。②梁甫吟:《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躬耕南亩时,好为《梁甫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点明人物活动,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是对岌岌可危的政权的担忧;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2.“伤”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简析“伤”的内涵。
【答案】
1.C
2.①客居他乡之苦。诗人客居成都,漂泊流离。
②万方多难之痛。时局动荡,诗人感时伤乱。
③不被赏识之悲。诗人空怀济世之心,苦无报国之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是对岌岌可危的政权的担忧”错。“北极朝廷终不改”是说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始终不会改换。原句意思是指大唐政权不会发生改变,稳固如初。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愁苦之感。
“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忧心。
“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
“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个《梁甫吟》。诗人借诸葛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沈佳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又名五盘岭,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褒城,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北。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独游”流露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
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生动地表现出夜宿山居时“高卧”的情趣。先写近景,月亮仿佛就在窗前;后写远景,银河似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C.尾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
D.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上虽然已臻严密,但显然还有发展的痕迹。整体上讲究对仗,力求工巧,尚有偏重于形式的齐梁余风。
4.这首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3.B
4.①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
②上联从视觉角度描写碧绿的银杏树春意正浓;下联从听觉角度写悲啼的杜鹃声平添愁绪。
③诗人望春景,听悲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远近结合”和“先写近景”错。夜宿所见的“山月”和“天河”都是远景,“临窗近”和“入户低”是主观感受。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两句的意思是: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子规的声声哀啼。此两句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写夜晚的所见所闻。上联从视觉角度描写碧绿的银杏树春意正浓,下联从听觉角度写悲啼的杜鹃声平添愁绪,生动形象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虽写月,却不细描其光影,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朦胧而和谐。
B.“更深”二字,交代时间,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
C.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现了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锐洞察力。
D.诗歌望明月而生情思,咏春景而感怀,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6.“虫声新透绿窗纱”一句中的“透”字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5.B
6.“透”意为穿过,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穿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用“透”字,表现了春夜的静谧,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表现出盎然春意和诗人体察自然界的细微。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说法错误。“更深”的意思是夜深,这两个字交代了时间,也为之后的景色描绘确定了基调。“月色半人家”是“更深”的具体化,“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将前两句结合起来看,才能“营造出一种春夜静谧孤寂的氛围,意境深邃”,仅“更深”二字是不能营造出这种氛围和意境的。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第一步,解释“透”字的含义:“透”的意思是渗透、穿透、穿过。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透”字放回原句,描述诗句中描绘的景象:冬眠的小虫因为天气回暖而刚刚苏醒,小虫的鸣叫第一次穿过了绿色的纱窗,传到了屋子里面。
第三步,点出“透”字烘托出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首先,“透”字写出了诗人是隔窗而听到虫声,听得真切而清晰,这是因为夜晚静谧,所以虫声才能穿透窗纱传进屋内。其次,用“透”字,有迸发、用力的意味,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写出了小虫苏醒后充满生命力的形象,表现出盎然的春意和诗人体察自然界的细微。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不忿”。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不仅点明杜甫和路六侍御分别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第二句写出在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
C.颔联写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也没有想到久别重逢,又是离筵饯别之时。
D.尾联表明作者之所以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主要是因为春色将尽,可惜至极。
8.请赏析诗歌的颈联。
【答案】
7.D
8.①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②情景交融,颈联的景物描写,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③以乐景抒哀情,诗人用乐景反衬了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痛之情。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主要是因为春色将尽,可惜至极”错误,是因为剑南春色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的离愁别绪。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是说“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这景物描写,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是说“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表现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可见,颈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了前后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
颈联中描绘的“桃红似锦”,“絮白于棉”,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可见,颈联以乐景抒哀情,诗人用乐景反衬了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痛之情。
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对这首词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凌波”语出曹植《洛神赋》,形容美人步态轻盈。“芳尘去”,指美人离去。
B.“锦瑟”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中的“锦瑟”意思相同,都是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C.“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富丽,“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
D.“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在长着杜蘅(香草)的泽边高地徘徊已久。
10.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以美人离去发端,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发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的失意。
B.上阕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的场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阕写春归冉冉,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
C.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
D.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用语工整,意味深长。
11.请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9.C 10.D
11.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琐窗朱户’是写房屋富丽”“‘只有春知处’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分析错误。“琐窗朱户”意思是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房屋富丽”,并且和前文“月桥花院”共同表现环境幽静;另外,“只有春知处”是回答前文“锦瑟年华谁与度”这一问句的,而非“意为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用比喻、拟人及夸张手法写闲愁”分析错误。词人连用三个比喻(博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合成一幅时空展衍的江南暮春烟雨图,不仅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而且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无法排遣。这里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中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将抽象的“愁”通过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将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得具体生动,极具感染力,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用前韵招蕃叟弟①
陈傅良
细看物理②愁如海,遥想朋从眼欲花。
逆水鱼儿冲断岸,贪泥燕子堕危沙。
百年乔木参天上,一昔平芜着处佳。
行乐不妨随邂逅,我无官守蚳蛙③。
【注】①蕃叟:是陈傅良族弟陈武的字。南宋中期以朱为代表的理学派人士,主张革除弊政,受到当权者迫害。作为理学派中坚分子的陈傅良被谗罢官,与陈武等人被列入“伪学逆党籍”。此诗写于诗人被罢官后,②物理:指事物的常理。③蚳蛙:人名,战国时齐国大夫,因向齐王进谏而没有被采用,便辞官而去。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细看”“遥想”写出诗人穷究物理、怀想朋友的情状,“愁如海”“眼欲花”表现其悲怆心情。
B.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堕危沙”和“参天上”暗示了两种事物的不同命运,旨在让当权者警醒。
C.结句用典,点明诗人当时状况:既无官位职守,也无进言责任;看似悠闲自在,实则内心不平。
D.全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了诗人罢官后的心路历程,兼及招游之意;诗歌用词洗练,含蓄隽永。
13.诗歌的颔联和颈联使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12.B
13.①连用三个比喻,反映了诗人及其朋友遭受打击的过程,流露不满之情。②以“逆水鱼儿”和“百年乔木”隐喻同道中人,表现其不畏强权的勇敢精神和傲然于世的挺拔风骨,表达敬佩之情。③以“贪泥燕子”比喻贪权误国的当权者,以“堕泥沙”暗示其难得善终,抒发痛恨之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 “旨在让当权者警醒”错误。诗歌将燕子、鱼,和参天古树做对比,逆流而上的鱼儿冲上残破的堤岸,衔泥的燕子因为贪多而堕入危险的流沙,与百年的古树参天而上,昔日的平芜处处皆佳,形成对比,贪恋官场将会和燕子、鱼,命运相似,而放弃官场将会和参天古树一样豁然开朗,旨在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转而表达豁达之意,不是旨在让当权者警醒。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逆水鱼儿冲断岸,贪泥燕子堕危沙。百年乔木参天上,一昔平芜着处佳”,逆流而上的鱼儿冲上残破的堤岸,衔泥的燕子因为贪多而堕入危险的流沙。百年的古树参天而上,一日的平芜处处皆佳。颔联和颈联连用三个比喻,写鱼“逆水”“冲断岸”,象征诗人及其友人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贪泥”句用“燕子”“贪泥”隐喻贪权误国之流的贪婪,暗示其终将下台,表达了内心的痛恨之情;写树用“百年”“乔木”“参天”,隐喻诗人及其友人的风骨,四句表达了作者及其友人内心的不满悲愤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桃树①
杜甫
小径升堂旧②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
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③打慈鸦。
寡妻群盗非今日,天下车书正一家④。
【注】①此诗为公元764年杜甫再回成都草堂时所作。这年,北寇平,蜀乱息,吐蕃退,②旧:原。③信:信手。④车书正一家:《礼记·中庸》中记载“今天下车同轨(统一的轨辙),书统文(统一的文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交代桃树的生长环境,后描写桃树枝繁叶茂的景象,照应了题目。
B.颈联由桃树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的“燕”“鸦”,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图景。
C.尾联流露了作者对“群盗”危害的痛恨,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珍爱之情。
D.诗歌前三联描写草堂景物,虚实结合;最后一联则慨叹时事,卒章显志。
15.请赏析颔联中“馈”和“舒”两字的妙处。
【答案】
14.B
15.①“馈”字意为“赠送”,运用拟人手法,把桃树能够让贫人果腹的作用写得富有情味:②“舒”字意为“使……舒服”,形象地写出了桃花能够让人愉悦身心的作用;③两字流露出了作者对桃树的感激和喜爱之情。
【分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图景”理解有误,“儿童莫信打慈鸦”是作者对儿童的叮嘱,并非场景描写。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说的是,桃树不仅有经济价值,可以疗饥,而且有审美价值,可以悦目。“馈”,是以食物赠人。一个“馈”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桃树有情,新颖生动;一个“舒”字写出了桃花会在来年的春天里舒展花蕊点亮人们双眼,从而表明了桃花的欣赏价值,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作者用一个“馈”字来感谢桃树赠给他食物,用一个“舒”字来夸赞桃树,从而写出了作者对桃树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小桥旅夜
吴敬梓
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
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正面点题,一个“始”字写出了内心的无限伤痛,正因为内心伤痛,即将离乡漂泊的吴敬梓躺在这小桥边的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
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将落月、萤火、夜色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情怀。
C.后两联言事抒悲,承首联“梦不成”进一步生发,追想从前,涕泪纵横,目及当下,事事伤情。“集”字写出艰危之多,“横”字写出伤痛之深。
D.这首诗寓有深沉的忧伤哀痛,吐露了落拓者的悲苦辛酸。全诗语言简练质朴,笔力凝重格调苍凉。
17.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
【答案】
16.B
17.①“客路今宵始”是第一层悲,作者背井离乡,深感前途渺茫、吉凶难卜。
②“早岁艰危集”是第二层悲,诗人在家乡遭受一连串的不幸,家世衰落,不得不离开家乡。
③“苍茫去乡国”是第三层悲,诗人辞别故土,不由得黯然神伤。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错误。这里全是实写视觉所见,没有虚写。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大意是这样的:这次出去就再也不回来了,作者住宿在小桥边的一家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这是一层“悲”,离别家乡的难舍,前途未卜的茫然。
颔联:透过窗户看到明月从云天之外慢慢地落下去,暗夜里只有萤火虫的光在闪现,凄清孤寂与落寞在作者的胸中萦绕。这是一层悲,孤独寂寞无人相伴。
颈联:想到自己家中巨变,自己又一事无成,无立足之地,不得不离开家乡在外凄惨、无目的地漂泊,伤心之泪如泉水般涌现。这是又是一层悲,家道中落,人生巨变,诗人辞别故土,不由得黯然神伤,遭遇困境的无助,一事无成的怅惘。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首联中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通过正面衬托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思妇在京城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情色彩。
19.“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中“木叶”一词能否换成“树叶”?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8.B
19.不可。“木叶”含有落叶的意思,给人的感觉是萧瑟、凄凉。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结合诗句九月,秋深了,天凉了,妇人们正为征夫准备冬衣,秋风催落叶的声音刚好和捣衣声相应,频频从窗外传来,撩人心绪,从而表现少妇对征夫的思念,反应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正面衬托”分析错误,此处应为反面衬托。“郁金堂”“燕双栖”是反衬,用华丽居室和双飞燕子衬托女主人公的孤寂。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不可以”,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九月寒砧催木叶”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农历九月,已是深秋气候,京师长安一带西北风飒飒送寒,萧萧落叶伴随着邻家厨房里隐约传出的阵阵刀砧声而飘零,少妇很自然地想到别家团聚的欢乐,自己独居闺中的凄楚,从而对长期应征戍边的良人的思念感情油然而生,不能自遣。“木叶”是冷清凄凉(凄清萧瑟)的,用“木叶”更符合迢远而深情的思妇形象,用以表现女性思念丈夫的忧伤与深情更为贴切;而“树叶”给人的感觉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不足以表达忧愁悲伤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天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初”字,意味着与春天的初次相见,满怀期盼,道出诗人对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碌碌无获的同情。
21.赏析诗的颔联、颈联,分析其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样的情景?颈联蕴含着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
20.D
21.①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桃花如蜀锦般绚丽,绚丽多彩、春意盎然的景象;②颈联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③颈联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世间万物都应时而动)我们人类应该顺应之的道理。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碌碌无获的同情”错误,尾联通过对田间忙碌的人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颔联“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桃花如蜀锦般绚丽多彩、春意盎然的景象。
颈联“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写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描写充满生机与禅意。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蕴含着哲理:颈联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一规律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草木有萌发,就会有枯萎。所以,这样一个催迫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予我们新的哲学概念。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事实上,萌发的岂止是草木,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仿佛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释: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描绘凉意侵卧、月满庭隅、露重星稀的画面,是典型秋夜图。
B.第五句飞萤微光自照,欲与夜月争辉,暗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
C.“徂”本义是“往”和“去”,在诗中“清夜徂”有时光易逝之意。
D.诗人幽居野外,见景感怀,思及干戈万事,悲从中来,寄寓深沉。
23.诗题以“倦”字统摄全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22.B
23.①诗人融情于景,通过对秋夜里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②前六句勾画出一副清凉月夜图,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地道出了“倦”意,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最后两句写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故说全诗写情扣住“倦”字。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形象、情感、意象等的能力。
B.“暗示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错误。“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意为: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行,自己照亮自己;栖息在溪旁的鸟儿已经醒来,呼唤着同伴。这两句只是描写秋夜破晓前的景色,选项表述过度理解。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诗眼的能力。
通观全诗,前六句写景,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在目。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没有一字写“倦”,但在这幅“秋夜图”中,不仅有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其实还有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祖!”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万事干戈里”写出诗人非常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诗人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空悲清夜徂”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突出内心之“倦”。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春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
B.中间四句是景物描写。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C.颈联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人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反映出一副忙碌而喜悦的劳动场面。
D.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丰足的生活。
25.诗歌颔联哪两个字运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案】
24.D
25.颔联中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入,进入,一条蜿蜒的小路进入青翠的竹林,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穿过,一座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花香扑鼻的美好景象。这两个动词的使用精练传神地描绘了这幅生机勃勃、清幽美丽的春景图。
【分析】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作者说”错误,“自说”应是农人说;“丰足的生活”错误,“赊酒”说明生活也并非十分富足。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指出颔联哪两个字用得好,一般为动词,而且两个字的位置应是对应的。颔联中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
然后理解两个字的意思,并代入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入”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的美好可爱而又淳朴自然的的农村田园风光。
最后分析表达的效果。这一“入”一“穿”这两个动词的使用精练传神地描绘了这幅生机勃勃、清幽美丽的春景图;所引出的景象则又为下文描写张谷田舍生活的情景起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就在这样的“寒竹”和“野花”的“深谷”之中,生活着淳朴闲适的农家。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①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②纹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天阔处数峰青”用楚天广阔、山峰青翠之景衬托洞庭湖之大,描绘出一幅开阔的画面。
B.“旗梢不动晚波平”写出了湖面风平浪静的清幽静态之美,以景写情,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平静。
C.整首词用清新淡丽的语言,通过时间的转换,呈现出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之美。
D.“夜凉船影浸疏星”以景结情,耐人寻味,与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结句的描写技巧相同。
27.请赏析“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26.D
27.①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和鱼跃水面的景象相映衬,动静结合,营造出更加鲜活新颖的意境。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水湾处红色的蓼草比作纷乱的丝织品,把双尾白鱼比作是耀着光芒的“玉刀”,构思精巧,画面令人神往。
③色彩对比鲜明。“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红白相间,给人强烈的色彩感和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和美感。
④对仗工整。以“红蓼”与“白鱼”相对,“一湾”与“双尾”相对,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解析】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描写技巧相同”错误,本词的结尾句是以景作结,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结尾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技法不同。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纹缬乱”,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写出了水花摇曳的动感,“玉刀明”,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写出了鱼跃水面的动感。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和鱼跃水面的景象相映衬,动静结合,营造出更加鲜活新颖的意境。
妙用比喻的修辞。“白鱼双尾玉刀明”,把双尾白鱼比作是耀着光芒的“玉刀”,比喻奇妙新颖,极富表现力,写出了鱼跃出水面如“玉刀”般的样子,画面令人神往。
采用对比的手法。“白鱼”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红白相间,生动形象,给人强烈的色彩感和视觉冲击,富有画面感和美感,仿佛是人身临其境。
对仗工整。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以“红蓼”与“白鱼”相对,“一湾”与“双尾”相对,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李征君故居①
(唐)温庭筠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
惆怅羸骖往来惯,每经门巷亦长嘶。
【注】①李征君:即李羽,为温庭筠挚友。征君,不受朝廷征召的隐士。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李羽故居清晨景物,露自浓,烟自重,草自萋萋,柳自拂堤,俯仰之间,无限悲凉。
B.颈联上句伤今,下句追昔,芳筵虽在但却空对故榭荒凉。今昔对比,有无限低回伤悼之意。
C.尾联描写熟悉故人居处的瘦马每经此门亦频频长嘶,运用衬托手法,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D.此诗章法严谨,前半先写故居,后半追悼故人,风物俨然而人已不在,全从“故”字写来。
29.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答案】
28.B
29.①动静结合(以声衬静)。院落里落花满地,一弯残月斜挂窗口,黄莺啼叫。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②颔联两句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出眼前所见凄凉之景: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更是透露出昔日共醉花前的欢聚情景,一喜一悲。回想往事,令人伤感不已。
③对仗工整、巧妙。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和孤独。
④用词巧妙。“落花”用“一院”来修饰,“残月”从“半窗”而窥得,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2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颈联上句伤今,下句追昔”错误。“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已迷”,作者不禁想起往日与李羽在这里大张筵席、宾主畅饮的欢畅情形,可知是上句是诗人的回想过往的“芳筵”,是追昔;下句宾主却已不在,只剩故榭荒路是伤今。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院落花无客醉,五更残月有莺啼”的意思是路径上满是落花,残月悬在夜空,偶有莺鸟鸣啼,这里没有了昔日的热闹景象。
以“落花”和“莺啼”一动一静,用声音来衬托寂静,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上一句是作者想象的画面,下一句是现实的凄迷落寞的景象,作者运用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手法不仅写出眼前所见凄凉之景:满院都是凋谢的落花,残月映窗,黄莺悲啼,更是透露出昔日共醉花前的欢聚情景,一喜一悲,表达了物是人非的苍凉之感。
“一院落花”“五更残月”,“无客醉”“有莺啼”,此联妙在前四字为一层意思,后三字为一层意思,加上“无”与“有”为反对,虚实相生,组合巧妙,突出故居之寂寞和孤独。
此联用词修饰巧妙,其中“一院”来修饰“落花”,写出了“落花”之多,之无人欣赏而兀自凋零的哀伤之情;“残月”从“半窗”而窥得,意境凄凉,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B.颔联写自己阅读时一眼扫过三千字,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 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颈联上句写坚持经常读书,思想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这一感受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如出一辙。
D.《观书》写出了诗人自我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婉约,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31.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30.D
31.一是用典,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写出了读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二是比喻,勤奋攻读让人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
【解析】
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风格婉约”错,应为“风格率直”,“多情似故人”“每相亲”“直下三千字”“全无一点尘”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所以其风格应为“风格率直”。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运用比喻,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专题16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6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6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6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5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5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5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4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4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