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拓展讲义: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学习目标
学会区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重点掌握倒装句的四种类型。
知识梳理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例:
1)“……者,……也”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2)“……,……也”式: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3)“……,……者也”式: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4)“……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5)“乃、皆、即”等: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
二、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有标志词语。例:
1)“动词+于”式: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受+动词”或“受+动词+于”式: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3)“见+动词”或“见+动词+于”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动词”或“为……所……”式: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被+动词”式: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3.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3)省略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省略介词: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4.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①否定句(句中有“不、弗、未、非、否、无”等词语)中,代词做宾语时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古之人不欺余也。(正常语序)
②疑问句(句中有“谁、孰、胡、奚、何”等)中代词做宾语时前胃。
例: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夫晋、有何厌?(正常语序)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师说》)
3)介宾结构后置
用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
①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介词之前。王曰:“何以知之?”(何以:以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介词宾语是方位词,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向东,面朝东。)(《鸿门宴》)
③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式。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式。例: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③“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式。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伙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④“中心词+数量词”式。
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客有吹洞箫者B.而今安在哉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况吾与子江渚之上渔樵”。句意: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有吹洞箫者客”,定语“吹洞箫者”在此句中后置了。句意:有一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B.宾语前置句,“安”是宾语,放在谓语“在”的前边了。句意:到如今在哪里呢?
C.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句意为: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D.状语后置句,“徘徊于斗牛之间”正确的语序应该是“于斗牛之间徘徊”。句意: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故选D。
2.下列句子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而今安在哉⑦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不拘于时
A.①⑦\②④⑧\③⑥\⑤\⑨B.①③⑦\②④⑧⑨\⑤\⑥
C.①⑦\②④\③⑥\⑤\⑧⑨D.①③⑦\②⑧\④⑤⑥\⑨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是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应为“凌茫然之万顷”。
②是状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③是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④是状语后置,“俟我于城隅”应为“于城隅俟我”。
⑤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⑥是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安在”应为“在安”。
⑦是定语后置,“崖限当道者”应为“当道者崖限”。
⑧是状语后置,“先乎吾”应为“乎吾先”。
⑨是被动句,“于”表被动。
①⑦定语后置句/②④⑧状语后置句/③⑥宾语前置句/⑤判断句/⑨被动句。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没有倒装句式。
B.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
C.倒装句,正常语序是: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D.倒装句,正常语序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故选A。
4.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不拘于时
⑦生乎吾前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A.①⑤ / ②⑦⑧ / ③ / ④⑨ / ⑥
B.①⑤ / ②③⑧ / ⑥ / ④⑦ / ⑨
C.①④ / ②③⑧ / ⑥ / ⑤⑦ / ⑨
D.①④ / ②⑦⑧ / ③ / ⑤⑨ / 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是说“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是判断句,“者……也”为标志;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是说“木材笔直,合乎墨线的衡量,但是用煣的工艺可以把(它)制成车轮”,是省略句,正常表述为“木直中绳,?以之为轮”;
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说“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是判断句,标志为“……也”;
⑥“不拘于时”是说“不被时俗的拘束”,是被动句,标志为“于”;
⑦“生乎吾前”是说“在我之前出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是说“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
⑨“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是说“(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是省略句,正常表述为“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可见,①⑤是判断句,②⑦⑧是状语后置句,③是定语后置句,④⑨是省略句,⑥是被动句。故选A。
5.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②不拘于时
D.①转徙于江湖间 ②于其身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判断句,标志是“也”;
B.宾语前置,“之”起到提宾作用,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定语后置,“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C.状语后置,“于穆、曹二善才”是“学”的后置状语;/被动句,“于”,被。
D.状语后置,“于江湖间”是“转徙”的后置状语;/不是特殊句式。故选A。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状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在此译为“比”,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于)吾先。
A.宾语前置句,“之”,提宾标志词,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B.状语后置句,“于”,介词,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C.定语后置句,“之”为标志词,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D.被动句,“于”,介词,表被动。故选B。
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C.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林觉民《与妻书》)
D.灭六国者,六国也(杜牧《阿房宫赋》)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
A.判断句兼被动句。此句大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B.与例句相同,状语后置。此句大意:女孩含羞不语多么秀丽,她在城脚边等我相见。
C.省略句,省略代词“汝”“之”,应为“望(汝)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此句大意:希望(你)以后远行的时候必须要把(这件事)告诉我。
D.是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句大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故选B。
8.下列各组句子句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 而今安在哉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B.蚓无爪牙之利 客有吹洞箫者 崖限当道者
C.不拘于时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何为其然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不知句读”;“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在安”;“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B.“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利爪牙”;“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有吹洞箫之客”;“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当道崖限”。
C.“不拘于时”被动句,不被世俗拘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被周郎围困。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为何”;“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故选B。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开荒南野际B.桃李罗堂前C.狗吠深巷中D.何以解忧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意思:在南野际开荒。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B.意思:在堂前罗列着桃树、李树。状语后置句,介词省略,桃李罗(于)堂前。
C.意思:狗在深巷中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省略,狗(于)深巷中吠。
D.意思:用什么消除忧愁。宾语前置句,以何解忧。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B.函谷举C.洎牧以谗诛D.赵尝五战于秦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表示被动,被动句。
B.“举”是被攻破的意思,动词本身含被动,被动句。
C.“诛”是被诛杀的意思,动词本身含被动,被动句。
D.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于秦”作状语,为状语后置句。故选D。
11.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C.句读之不知 蚓无爪牙之利
D.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为“……也”类型的判断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为“……者,……也”类型的判断句。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语后置句,“乎己”是“参省”的状语,后置了;“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于穆、曹二善才”是“学”的状语,后置了。
C.“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句读”为“不知”的宾语,前置了,“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句,“利”为“爪牙”的定语,后置了,“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D.“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为“客”的定语,后置了;“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茫然”为“万顷”的定语,后置了。故选C。
1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为国以礼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为状语后置句。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翻译为:他们懂得道理也在我前面。正常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先。为状语后置句。
C.“为国以礼”翻译为:用礼来治理国家。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为状语后置句。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翻译为: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无特殊句式。故选D。
13.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鸡豚狗彘之畜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⑦不拘于时 ⑧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⑨非我也,岁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⑨/⑥/⑦/⑧D.①②/③/④⑧/⑤/⑥/⑦/⑨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的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③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④宾语前置句,鸡豚狗彘之畜,即畜鸡豚狗彘;
⑤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⑥省略句,完整句子应为“以(之)为桂林、象郡”;
⑦被动句,“于”表被动;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
⑨判断句,“也表判断”。
故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的分类是正确的。故选B。
14.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
A.此盗跖居民间者耳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异乎三子者之撰”是状语后置句,原句语序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A.“此盗跖居民间者耳”是判断句式;
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语序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是以“于”为标志的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刀刃若于硎新发”。故选D。
15.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亚父者,范增也
A.此天子气也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B.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
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得于此复见将军;
D.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故选A。
16.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B.莫之能御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D.技经肯綮之未尝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何厌之有”句式是宾语前置,正常句式应为“有何厌?”
A.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应为“不知吾也”;
B.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应为“莫能御之也”;
C.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D.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式应为“未尝技经肯綮”;故选C。
17.下列各句,与“蚓无爪牙之利”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渺渺兮予怀
C.客有吹洞箫者D.固一世之雄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利爪牙。
A.状语后置,正确语序是:于赤壁之下游。
B.主谓倒装,正确语序是:予怀渺渺兮。
C.定语后置,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
D.判断句,“也”表示判断。故选C。
18.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句读之不知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句读之不知”。
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
C项,定语后置句,应为“千里之马” 。
D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故选C。
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而又何羡乎B.相与枕藉乎舟中
C.客有吹洞箫者D.舞幽壑之潜蛟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蚓无之利爪牙。
A项,是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是:而又羡何乎;
B项,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相与于舟中枕藉;
C项,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有吹洞箫之客;
D项,不包含特殊句式。故选C。
20.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拘于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何以解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草屋八九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A项“不拘于时”是标志为“于”的被动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于蓝”是介宾短语做状语;
B项“何以解忧”是“以何解忧”的倒装,疑问代词“何”放到介词“以”前面,是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不知句读,不解惑”的倒装,“句读”和“惑”做动词“知”“解”的宾语,属于宾语前置;
C项“草屋八九间”即“八九间草屋”,属于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之”字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利”“强”是后置的定语,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D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属于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译为“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笔直,是火烤使它这样的”,也属于判断句。故选A。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有删改)
(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①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漏,入火不燕,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淡。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注】①天极、阁道、营室皆为星宿名。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负:承担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爱:吝惜
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3.下面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戍卒叫,函谷举。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B.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C.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D.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25.下列文化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26.翻译下列句子。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答案】
21.C 22.D 23.D 24.D 25.A
26.(1)灭亡六国的人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族秦国的人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
(2)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3)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渡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C.“爱”,爱护。句意: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足以抵抗秦国了。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今义,写作“勾心斗角”,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句意: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
B.“气候”,古义,指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句意:一天之中,一宫之内,天气却不相同。
C.“收藏、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收集宝藏,筹划、计划或组织。句意:燕赵、韩魏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
D.“参差”,高低长短不一。古今意思一致。句意: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
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D.被动句。意思上的被动。句意: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们之所以找不到长生之药和仙人,很像是有什么东西从中捣乱。仙方上说,人主应当隐秘行踪远离恶鬼;远离了恶鬼,神仙真人才会到来。
“常弗遇”的对象应为“芝奇药仙”,不能断开,且“类物有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害之者”作“物”的定语,“者”后断开,排除AC。
“人主”为一个合成词,应为后面句子的主语,不能断开,而其与“方中”连用则语意不通,排除B。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说法错误。应是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故选A。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也”,表判断;“非”,不是;“族”,灭族;“天下”,天下百姓。
(2)“哀”,哀叹;“鉴”,引以为鉴,借鉴;“亦”,也,又;“使”,让。
(3)“自”,从;“属”,连接;“绝”,跨过;“抵”,抵达。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胜、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消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文本二:
三十五年(前212),开始修筑道路,经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阳,挖掉山峰填平河谷,笔直贯通。这时始皇认为咸阳人口多,先王宫廷窄小,听说周文王建都在丰,武王建都在镐,丰、镐两城之间,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就在渭水南上林苑内修建朝宫。先在阿房建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宫中可以容纳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又修造空中通道,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相连,以此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阿房宫没有建成,计划等竣工之后,再选择一个好名字给它命名。因为是在阿房修筑此宫,所以人们就称它为阿房宫,受过宫刑、徒刑的七十多万人,分别被派去修建阿房宫,有的去营建骊山。从北山开采来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关中总共建造宫殿三百座,关外建四百座。
卢生劝说始皇道:“我们寻找灵芝、奇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么东西伤害了它们。我们心想,皇帝要经常秘密出行以便驱逐恶鬼,恶鬼避开了,神仙真人才会来到。皇上住的地方如果让臣子们知道,就会妨害神仙。真人是入水不会沾湿,入火不会烧伤的,能够乘驾云气遨游,寿命和天地共久长。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于是始皇说:“我羡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称‘朕’了。”于是令咸阳四旁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观都用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把帷帐、钟鼓和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全部按照所登记的位置不得移动。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有人说出去,就判死罪。有一次皇帝幸临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的随从车马众多,很不赞成。宦官近臣里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数目,始皇生气地说:“这是宫中有人泄露了我的话。”经过审问,没有人认罪,就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从此以后再没有人知道皇帝的行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27.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所好者道也B.苟以天下之大
C.虽董之以严刑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9.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古代有丁忧守制的传统,官员需要去职守孝,一般三年。
B.豫游,意思是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D.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早年就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为宫之后推行变法以践志,由此可见他以天下为己任。
B.王安石见解独到。他曾向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财力困乏、风俗败坏,根源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C.王安石勇于变法,他认为经学可用来治理世务,而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D.王安石固执己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3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2)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
32.根据文本,王安石变法最终流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27.B 28.A 29.D 30.D
31.(1)朝廷多次打算把名利优厚的美官委派给他,只是怕他不就任。
(2)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它(免行钱)有害的。
(3)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32.①个人太过执拗,方式激进。②只用门下轻薄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埋下祸根。③朝臣和后族极力反对。④皇帝让步妥协。
【解析】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不善”作定语修饰“法度”,正常语序为“不善法度”,句意: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
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
B.定语后置句,“大”作定语修饰“天下”,正确语序是“苟以大天下”,句意: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C.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作“董”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虽以严刑董之”,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
D.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天赐予的幸运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前面讲朝堂,后面讲民间,第一个“而”前断开;且“人才”的谓语是“不足”,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以天幸为常”中“以……为……”是一个整体,在“常”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A
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诸子百家经典”错,“经术”指将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利用到现实实际治理的一种方法。“经”专指“儒家经典”。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有人对他说”错,由原文“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是王安石本人说的。故选D。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畀”,委任;“畀以美官”,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美官畀”,把名利优厚的美官委派给他;“就”,就任。
(2)“咨怨”,嗟叹怨恨;“不逊”,没有礼貌,蛮横;“害”,危害。
(3)“再”,两次;“连”,接连;“却”,使……退却,击退。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可知,个人太过执拗,方式激进。
结合“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可知,只用门下轻薄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埋下祸根。
结合“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可知,朝臣和后族极力反对。
结合“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可知,皇帝让步妥协。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效法这份万言书的(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精通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全都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在社会事务上。”神宗又问:“那么你实施的话以什么为先?”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为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临时官署名),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农田水利、青苗、均输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颁行新法于天下。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熙宁七年春天,全国干旱很久,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罢除不好的法度。神宗说:“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前后共八年。
三、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趁着、顺便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34.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5.下面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B.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D.本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答案】
33.A 34.D 35.C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就:接近、靠近。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故选A。
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一食或尽一石粟。句意: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道句子停顿,不理解疑难问题。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于水寒。句意: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故选D。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字”错,应该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故选C。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更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更强劲,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②他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③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麦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选自《新唐书》)
3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附下罔上(同“网”,陷害) 戒奢以俭(用)
B.臣本事前宫(侍奉) 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C.贼其夫而纳其室(杀害) 率赂秦耶(大概)
D.陛下矜其性命(怜悯) 戍卒叫,函谷举(兴起)
3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谓知恶而不去也 则思谦冲而自牧
B.齐桓公之郭 燕赵之收藏
C.天下其以士为轻乎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D.为人游说邪 为天下理财
3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未云何龙 以膏泽斯民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辇来于秦
C.帝嗟美其言 知止以安人
D.择善而从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9.下列各组中文言特殊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虑壅蔽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多于南亩之农夫
C.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秦人不暇自哀
D.此其所以亡也 冀君实或见恕也
4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
41.②③两段写王珪两次劝谏皇帝方式、效果均不相同,请加以简析。
【答案】
36.B 37.D 38.A 39.D
40.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
41.第一次委婉劝谏,令皇帝高兴;第二次直言劝谏,使皇帝惭愧。
【解析】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罔:欺骗。句意: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B.正确。
C.率:全、都。句意: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
D.举:被攻占。句意: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转折;连词,表目的。句意: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就要时时用谦虚勉励约束自己。
B.之:动词,到;结构助词,的。句意:齐桓公到郭国。/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
C.其:副词,反问;代词,它们。句意: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巍巍峨峨的,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D.为:都是介词,替。句意:替人游说说情吗?/替天下治理整顿财政。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龙:名词作动词,出现龙。句意: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句意:给百姓带来恩惠。
B.炬:名词作动词,放一把火。句意:楚国人放了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句意: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C.美:意动,认为……美。句意: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安:使动,使……安。句意: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D.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句意: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鉴:意动,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故选A。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
B.都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如君实以在位久责我”“于南亩之农夫多”。句意:如果君实您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责备我。/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C.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秦人不暇哀自”。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
D.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宾语前置,“见恕”是原谅我。句意:希望你或许能够原谅我。故选D。
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授”,教授;“音家”,乐人;“伎”;乐人的技能;“数”多次;“让”,责备。
4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二段,王珪不直接说皇帝的错误,而是先问“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再引出“齐桓公之郭”的故事,用来说明皇上认为庐江王做的不对,但自己却也纳美人在侧的行为是“知恶而不去”,是委婉的劝谏,最终让皇帝“美其言”,即称赞他的这番话;
第三段王珪是直接进谏,说“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义正辞严,令皇帝“默然惭”,感到了惭愧。
参考译文:
①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吧。”王珪以诚待人,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②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呀?’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③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专题16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6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6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6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情节-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5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5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5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4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4拓展讲义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的情感-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