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同步讲义:《赤壁赋》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22312/1-1719829874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同步讲义:《赤壁赋》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22312/1-17198298746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同步讲义:《赤壁赋》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22312/1-17198298746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同步讲义:《赤壁赋》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22312/0-171982986802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同步讲义:《赤壁赋》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22312/0-17198298680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同步讲义:《赤壁赋》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922312/0-171982986812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3 同步讲义:《赤壁赋》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及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知识梳理
1.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人物轶事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3.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4.解题
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了解“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史称“三咏赤壁”),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二、文本解读
重点探究
【思考1】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1)观点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士杨世昌。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山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断。
观点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苏子能从清风明月中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
(2)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情怀。
【思考2】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
①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特点:运用赋体传统的对话形式、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②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语多有变化,用典不拘故事,写景富于变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
【思考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三、重点字词
(一)字词注释
(二)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三)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东
(1)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2)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1)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1)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2)如怨如慕:副词,像。
(五)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六)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5)而卒莫消长: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6)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译为“地”。
(7)正襟危坐而问客:连词,表承接,译为“就”“然后”。
(8)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译为“和”“与”或不译。
(9)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吗”“呢”。
(8)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倒装句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2)客有吹洞箫者(有吹洞箫客,定语后置)
(3)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宾语前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5.被动句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八)成语积累
1.遗世独立:超脱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
2.如泣如诉:像哭泣,像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余音袅袅:袅袅,声音婉转悠长。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一世之雄:一代的英雄。
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米粒,比喻非常渺小。
6.杯盘狼籍: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五、明晰主旨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写作特色
1.“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3.情﹑景﹑理融为一体。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由情入理。
4.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
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专项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桂棹(zhà) 匏樽(pá) 举酒属客(zhǔ) 酾酒临江(lī)
B.愀然(qiǔ) 嫠妇(lí) 白露横江(héng) 横槊赋诗(shuò)
C.舳舻(zhú) 江渚(zhǔ) 冯虚御风(píng) 依歌和之(hè)
D.枕藉(jì) 袅袅(niǎ) 山川相缪(liá) 扣舷(xián)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见规范汉字字音的能力。
A.“酾酒临江”的“酾”读作“shī”;
B.“愀然”的“愀”读作“qiǎ”;
D.“枕藉”的“藉”读作“jiè”。故选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举起、端起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正”,使动用法,“使……正”,意译为“整理”。句意:(他)整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向客人问道。故选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 客喜而笑
C.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于”,介词,在。/介词,被。
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D.“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故选C。
4.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B.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斗牛,古义:天上的星宿,斗宿和牛宿;今义:斗牛赛。
B.足下,古义:指脚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平方,古义:平并且呈方形;今义:常用为数学名词。
C.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故选D。
5.下面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译文:向大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 酾酒临江,意思是“面对大江斟酒”。酾酒:斟酒。故选C。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大江东去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⑫哀吾生之须臾
A.②⑧/⑥⑦/③/④⑤⑩/⑪⑫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歌”,名词作动词,吟唱;
②“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
③“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④“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⑤“泣”,使动用法,使……哭泣;
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⑦“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⑧“东”,名词作动词,东去;
⑨“烛”,名词作动词,照亮;
⑩“侣”“友”,名词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
⑪“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
⑫“哀”,形容词作动词,哀叹。
①⑧⑨都是名词作动词/②⑥⑦都是名词作状语/③是形容词作名词/④⑤是使动用法/⑩是名词意动/⑪⑫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
7.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ー。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
C项,“‘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错误,其中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故选C。
8.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故选D。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向下)
B.举匏樽以相属(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C.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D.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枕着垫着)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一种文体,用韵严谨,句式整齐,内容上侧重写景状物以抒情或说理。
B.壬戌,前面的“壬”是天干,后面的“戌”是地支,天干一共十个,地支十二个。
C.美人,本指容貌姣好的女子,古诗文多代指自己倾慕、怀念的人,本文指君王。
D.孟德,是曹操的字,孟仲叔季指兄弟长幼顺序,“孟”排行最长,“季”为最幼。
11.下列对第③段选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常用的传统手法,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寄蜉蝣于天地”体现了作者善用比喻手法,将人生短暂的感叹表达得具体可感。
C.第③段实质是苏轼苦闷心绪的流露,但纵观全文,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中。
D.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一世之雄”的豪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3.结合文章内容,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伤中解脱出来的?
【答案】
9.A 10.A 11.D
12.(1)向西望夏口,向东望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始终并没有流走;时圆时缺就像那月亮,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
13.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的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但人类代代相承却是永恒的。②物各有主,人不可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③大自然中有无尽宝藏,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要懂得知足常乐。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A.下,名词作动词,攻下。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用韵严谨,句式整齐”,赋的押韵、句式较为自由。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及手法的能力。D.“意在抒发‘一世之雄’的豪情”错误。这些描写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缪”,环绕;“于”,被。
(2)“斯”,这;“往”,消逝;“盈虚”,月亮的圆缺;“卒”,最终。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概括为: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的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但人类代代相承却是永恒的。
依据“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概括为:物各有主,人不可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依据“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概括为:大自然中有无尽宝藏,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要懂得知足常乐。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是古代纪年的方式,按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称作干支纪年法,“壬”是天干,“戌”是地支。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美人,代指有美貌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文中指所思慕的人。
16.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明月、白露,水波之美。
B.“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有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感情。
C.第②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愉悦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D.第⑤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答案】
14.B 15.B 16.C
17.(1)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2)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破”作谓语,“荆州”作“破”宾语;“下”作谓语,“江陵”作“下”的宾语,故应在“下”前停顿,排除CD。“旌旗”作主语,“蔽空”作谓语,故应在“旌旗蔽空”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错,“既望”,指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故选B。
16.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C.“客人愉悦的箫声”错,应是“客人悲凉的箫声”。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泛舟”,乘船游玩;“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2)“渔樵”,捕鱼打柴;“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侣”,以……为伴;“友”,与……为友。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节选自《赤壁赋》有删改)
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后赤壁赋》 有删改)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牛,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夜深开户斗牛斜”中的“斗牛”也指星宿。
B.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C.摄衣,提起衣襟。“摄衣更上一层楼”中的“摄衣”与此相同。
D.须臾,译为“片刻”,与“不如须臾之所学”中的“须臾”意思不一样。
20.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通篇以景贯串,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C.《后赤壁赋》没有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而是描写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抒发自己的人生哲学。
D.两篇文章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22.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选文作答。
【答案】
18.C 19.D 20.C
21.(1)任凭小船漂去,掠过茫茫的江面。
(2)昨天晚上,一边飞一边叫从我这里经过的,不是你吗?
22.示例:《后赤壁赋》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感。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今者薄暮”是时间状语,单独断开,排除AD;
“得”为动词,宾语为“鱼”,故应在“鱼”后面断开,“巨口细鳞”是说鱼的特点,排除B。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提着衣襟努力又爬上了一层楼。
D.“意思不一样”错。须臾意思是片刻,与《劝学》中一样。句意:比不上片刻之间所学习到的知识收获多。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后赤壁赋》没有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错。《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行文格局。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纵”,放任;“如”,往。
(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者……也”,判断句。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文中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苏轼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苏轼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
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孤鹤身上承载的是与苏轼精神上有极高相似度的闲适、清雅、孤傲之意,契合的是苏轼人格独立,不欲与之同流合污的精神坚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节选自《赤壁赋》有删改)
材料二: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节选自《后赤壁赋》 有删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文本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B.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C.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D.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主管礼仪、外交和学校科举等方面的事务。
B.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也为此意。
C.号,又叫别号、表号。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名、字由尊长代取,而号多为自取,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D.须臾,指极短的时间,片刻,与“须臾”意思相近的时间词还有“未几”、“俄而”、“既而”、“而已”、“寻”等。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C.苏轼关注民生,忧虑国家政事。他因作诗讽喻新法之不便于民,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称“东坡居士。”
D.苏轼心胸豁达,能够随遇而安。《赤壁赋》节选中的主客问答,实为苏轼被贬黄州时积极与消极情感的矛盾冲突,但苏轼终在赤壁的“江水”“清风”“明月”中与自己和解,让内心释然。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7.在徐州任上,黄河水决堤,苏轼是如何保全徐州城的?
【答案】
23.C 24.D 25.B
26.(1)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苏轼)被当权的人记恨。苏轼担心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任外地。
(2)(曹操)面对长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27.①驱赶富人回城,稳定民心;②前往武卫营,请禁军修筑东南长堤;③自己住在堤上,并派官吏分段守堤。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
“(于)曹村”是“河决”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
“城将败”中,“城”是主语,“将败”是谓语,结构完整,应在“城”前断开,排除B。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与‘须臾’意思相近的时间词还有……‘而已’”错误,“而已”意为“罢了”,不是指时间短。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的是朝廷,而非苏轼。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当轴者”,当权的人;“见”,被;“外”,调任外地。
(2)“酾酒”,斟酒;“槊”,长矛;“固”,本来;“安在”,宾语前置,在哪里。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驱使复入”可知,驱赶富人回城,稳定民心;
②由原文“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可知,前往武卫营,请禁军修筑东南长堤;
③由原文“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可知,自己住在堤上,并派官吏分段守堤。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他)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义。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苏轼)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路,让他出人头地。”
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入侍(皇帝)于延和殿,(皇帝)赐(他)银绯,升(他)为中书舍人。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苏轼)被当权的人记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杭州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常比别处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积蓄中的五十两黄金,用(这些钱)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文本二: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世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文本二: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B.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C.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2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绝如缕,如同不断的细丝,这里形容声音悠长不绝,后来“不绝如缕”也比喻情势危急。
B.“方其破荆州”中的“破”,是打败、攻陷的意思,与“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中的“破”意思相同。
C.匏樽,匏,草本植物,果实剖开可以做水瓢;樽,我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匏樽指匏制的酒器,亦泛指饮具。
D.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也泛指水神,在古代常常被朝廷或民间以各种礼仪祭祀。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游赤壁时,“客”随着歌声的节奏吹洞箫,箫声哀怨,而作者受箫声感染,心情也变得惆怅起来。
B.“客”吟诵曹操的诗,想到世事无常,即使是英雄也会在历史中消失不见,于是发出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
C.再次游赤壁时,作者登上高处,豪情顿生,于是大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其共鸣,此景更增旷达之意。
D.半夜作者感到寂寥时,看到一只翅膀很大的孤鹤,身上的白羽如同白衫,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鸣叫着掠过小船而去。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32.文本一中,苏轼通过游赤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
28.D 29.B 30.C
31.(1)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2)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32.①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②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解析】
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予”的意思是“我”,作“就睡”的主语,构成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B。
“梦”的宾语是“道士”,而不是道士的“羽衣”,“羽衣蹁跹”是道士的穿着与形态,故应在“道士”后断句,排除C。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方其破荆州”中的“破”,是打败、攻陷的意思。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中的“破”,破裂。句意: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破”意思不相同。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此景更增旷达之意”理解错误,“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舞”,使……起舞;“幽壑”,深渊;“泣”,使……哭泣;“嫠妇”,寡妇。
(2)“反”,同“返”,返回。“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听”,任凭;“休”,停泊。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可知,作者通过曹操的例子知道,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从而感叹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知,作者认为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所以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文本一:
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文本二: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原文
文本解读
赤壁赋
苏轼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注释】
选自《苏轼文集》卷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苏轼所游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举酒属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
〔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少焉〕一会儿。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去。纵,放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指飞升成仙。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月夜泛舟的陶醉。
2.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
乐甚。因为美景、畅饮、友情等。
3.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①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
②作者这样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
4.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
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注释】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桂棹兮兰桨〕桂木做的棹,木兰做的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得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
〔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
〔和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深谷。嫠妇,寡妇。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悲凉箫声的伤感。
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此处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②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又因为什么?
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歌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3】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文】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危坐〕端坐。
〔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武昌〕今湖北鄂州。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缪,同“缭”,盘绕、围绕。
〔此〕这地方。
〔困〕受困。指曹操败于赤壁。
〔周郎〕周瑜。
〔方〕当。
〔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曹操。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下江陵〕刘踪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酾酒,斟酒。槊,长矛。
〔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捕鱼砍柴。
〔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一粟〕一粒米。
〔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遗响〕余音,指箫声。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人生失意的悲情。
2.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4】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盈,满。虚,缺。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将,这里表示假设。
〔物与我皆无尽〕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随缘而安的态度。
2.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
从具体的月亮和水说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得出了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道理。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5】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更〕再。
〔肴核〕菜肴和果品。
〔狼籍〕即“狼藉”,凌乱。
〔相与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既白〕天明。白,明亮。
【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忘情尘世的洒脱。
2.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
(1)①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②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
(2)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4.段落分析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壬戌(rénxū)
冯虚(píng)
属客(zhǔ)
和之(hè)
嫠妇(lí)
愀然(qiǎ)
舳舻(zhú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
匏樽(pá)
扁舟(piān)
蜉蝣(fú)
须臾(yú)
专题26 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26 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26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26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8 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8 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8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8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 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0 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0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0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