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同步讲义:《师说》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展开学习目标
1、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文学主张,了解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疏通文意,并背诵第一段。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知识梳理
一、文化常识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车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俪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
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3.了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4.解题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③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二、文本解读
文本分析
第一段:此文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即紧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并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二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三段:作者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四段: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
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本段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难点探究
1.《师说》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分析不同论证方法的答题思路: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出“ xx”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xx”的论点,使论证更加浅显易懂。
②道理论证:通过引用 “xx”名言(警句、格言、俗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 x x”的论点。
③对比论证:从 xx”和“xx”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 x x”的论点。
④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 xx1比作“xx”,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的论点,使论证更加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证从师的重要性时,运用了三组对比。第一组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是某些人为孩子选择老师与自己“耻师”的对比。第三组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对比。这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有力地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除了第二段中所列举的一些概括性事例外,作者在第三段又以孔子从师学习的行为为例,并且引用孔子的名言,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孔子在古代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向很多人请教,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样,文章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名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主要批判的对象:士大夫之族。
理由:①从行文的语气看,韩愈在批判“今之众人”时,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时,用的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时,用的则是讽刺语气。韩愈对士大夫们不仅不满,而且表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韩愈认为士大夫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韩愈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
3.如何理解“传道”“受业”“解惑”这三者的关系?
在“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
所谓“道”,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以文章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就需要“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4.对比鉴赏 《劝学》《师说》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侧 重点和论证方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内容侧重点:《劝学》讲学习的重要性,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核心就是“学不可以已”--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师说》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要重视传统的师道,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虽然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很多观点都有相通之处。
论证方法:两篇文章都是论述性文章,但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结构也不相同。《劝学》主要运用比喻论证,逐项阐述作者的观点;《师说》除直接阐述外,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逐层深入地论述作者的观点。
5.观点争鸣: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有人认为这些思想是进步的,有创新,有人认为它具有阶级局限性,你怎么看?
观点一:是进步的,有创新。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从内容上来说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的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老师的作用给予全面而崭新的界定,这在当时是进步和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全新的从师观念:从师为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一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出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观点二:具有阶级局限性。
韩愈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又如作者重“传道”之师,而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之师,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
四、重点字词
(一)字音字形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位卑(bēi) 近谀(yú)
也欤(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同“否”。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五)虚词归纳
1.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2.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3.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4.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为“吗”、“呢”。
(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为“吧”、“呢”。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5.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
(六)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5)齐师伐我:军队。
2.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3.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4.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5)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5.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
(5)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
6.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7.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6)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8)废先王之道:治国策略。
9.解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
(七)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八)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
(4)吾从而师之。(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被动句)
五、主旨点睛
本文是中国古代论说从师学习的名篇。它着重阐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了老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选择老师应以其掌握真理的多少为根本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者提倡学无常师,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在师生关系中,他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观点,他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
六、写作特色
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如“传道受业解惑”6个字,极其准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的三大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传道”是核心,“受业”是目的,“解惑”是手段。任凭时代怎么变,“道”的内容有变,而“受业解惑”则是不变的。
2.丰富的语气表达。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3.多种修辞手法运用。(1)排比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2)连珠句: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专项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jiān) 嘉奖(jiā) 阿谀(yú) 师襄(xiāng)
B.跬步(guǐ) 经传(zhuàn) 以贻(yí)之 苌(cháng)弘
C.骐骥(qí) 句读(dòu) 颁白(bān) 老聃(dān)
D.驽马(nú) 郯子(tán) 针砭(biǎn) 无长(zhǎng)无少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快,声音大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 木直中绳,以为轮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3.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而耻学于师
⑤彼童子之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自言本是京城女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B.古之学者必有师
C.蚓无爪牙之利D.风雨兴焉
6.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泛地学习
C.吾从而师之 师:学习
D.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7.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师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耻相师
A.①⑤\②④\③⑥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D.②⑥\①⑤\③④
8.下列句子中“也”字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⑤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②⑤⑥∕③④⑧∕⑦B.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C.①⑦∕②⑤∕③⑥⑧∕④D.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9.下列各句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询、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经,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5.下列句中“师”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师”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而耻学于师B.孔子师郯子、苌弘
C.择师而教之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作者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的用意是( )
A.赞扬不知句读而拜师学习的小孩子,批评有惑不解又不拜师学习的成年人。
B.对那种小孩子不学句读,成年人不去解惑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
C.对那种不知句读倒要从师学习,不知解惑却不从师学习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
D.赞扬不知句读却从师学习的风气,批评不能解惑又不从师学习的做法。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噜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途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说》)
【注】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此处指书中立。
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仆道不笃
B.今之众人 为众人师且不敢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由魏、晋氏以下
D.不齿相师 不闻有师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大/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0.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的短暂停顿。
B.辱,谦辞,表示承蒙,文中指感到自愧,类似的谦辞还有愚、鄙、足下等。
C.屈子,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D.抗颜,意为举首仰面,态度严正不屈,文中以之表明韩愈为人师时的态度。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作者都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韩愈慨叹古时的从师之道久已不传,柳宗元对韦中立“欲相师”婉言谢绝。
B.韩愈认为“士大夫之族”在拜别人为师方面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发人深思。
C.韩愈奋然不顾流俗,顶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并写下了《师说》。柳宗元认为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的。
D.柳宗元认为自己不能够做韦中立的老师,是因为“道不笃”“业甚浅近”,赶不上韩愈,且不想成为众人眼中的“越之雪”。
2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旌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卒,嫂郑鞠之 鞠:养育
B.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 麾:命令
C.或师焉,或不焉 或:有的人
D.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
24.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25.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B.卒,表示“死亡”的意思。《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博士,文中指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2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洞察世风。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7.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患,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盈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展,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进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节选自黄宗羲《续师说》)
【注】①欧曾:指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指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28.下列对文中画波琅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B.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C.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D.乳儿粉子/轻偎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指断开句子的知识。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常为人治病。
C.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一般语言简明,寓意深刻。
D.艺术,古代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特指经术。选文即使用了该词的特指义。
3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述,从不同层次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B.文本(一)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加上感叹、反问的语气,批判鲜明,发人深思。
C.“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兔园蒙师,摇笔即毁朱陆”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D.文本(二)举孙、何二人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32.在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师道之不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原文
注释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注释】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受,同“授”,传授。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闻〕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首句针对时弊鲜明地提出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注释】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身〕自己。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糊涂。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谄媚奉承。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竟。
〔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1.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完成以下表格。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
(自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常师〕固定的老师。
〔郯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苌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贤〕才德优秀。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1.本段和首段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嘉〕赞许。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贻〕赠送。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部分:通过对比,反面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通过举例、引用,正面论证论点。
第四部分:交代写作缘起,激励后学。
3.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
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
专题26 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26 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26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26同步讲义整本阅读之《乡土中国》-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8 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8 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8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8拓展讲义散文阅读的初步感知-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0 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 这是一份专题10 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学生版),文件包含专题10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教师版docx、专题10同步讲义《短歌行》新课预习-初升高语文暑假衔接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