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中学生应参与家庭劳动,增加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下列劳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B.整理书柜
C.缝补衣袜D.用食醋除水垢
2.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与的知识总结错误的是( )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通常情况下,不支持燃烧;支持燃烧
C.用途: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可作燃料
D.危害:无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AB.BC.CD.D
4.奥司他韦()可抑制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传播,起到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下列对奥司他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组成角度看: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
B.从分类角度看:属于氧化物
C.从量的角度看:相对分子质量为312
D.从结构角度看:分子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8:14:1:2
5.淄博烧烤全网走红,小葱、小饼和小炉子是淄博烧烤“灵魂三件套”。机制炭(如图)用作烧烤燃料,引燃它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熄灭炭火可以使用燃烧后产生的炭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炭灰可以盖灭炭火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烧烤应该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器失火立即用水灭火
B.容易自燃的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
C.烛火用扇子扇灭的原理是带走蜡烛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7.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守恒观:4克氢气和16克氧气反应,应该生成20克水
B.元素观:和中都含有氧元素
C.变化观: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微粒观: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进入未知山洞深处要点火把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充分
C.森林着火时,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一片树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实验桌上少量酒精洒出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9.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氮气和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和21%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等
C.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这一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为改善空气质量,提倡“绿色出行”,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
10.为燃油汽车行驶和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两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
B.都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都通过剧烈的氧化反应释放出能量
D.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11.如图是制取乙醇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该反应前后共有四种分子
D.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3:2
12.化学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现象或结果,下列各项对相关异常情况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AB.BC.CD.D
13.将下列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5B.甲和乙为反应物
C.丙可能是催化剂D.甲、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1:5
二、多选题
1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推理必须科学、严谨,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变化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点燃与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与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15.陆游的笔记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夹瓷盏能省油是因为水能降温使燃烧缓慢发生
B.“勿用铜盏”是因为铜导热性好,易造成油大量挥发
C.及时添加水的目的是通过降温降低油的着火点
D.省油灯用剪刀剪灭的原理是通过移走可燃物熄灯
三、填空题
16.页岩气是指蕴藏在岩层中的天然气,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1)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中碳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
(2)页岩气属于_______(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3)为缓解能源危机,人们正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下列物质属于新能源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煤B.石油C.氢能
D.天然气E.柴草
(4)写出甲烷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石油作为燃料使用时“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的现象。现代人们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不同分离出汽油、柴油等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的传统制作工艺中需用草木灰蒸煮。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中阳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
(3)《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冶锌的工艺记载:“炉甘石(主要成分是)装载入一泥罐内,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冶炼锌煤高温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_______;推导X的化学式的依据是_______定律。
(4)“春雷响、万物长”,农民将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将转化为淀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雾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治理污染性气体(、、、等)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1)治理气体可用水吸收,反应的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_______。
(2)治理气体:用氮气可以把转化成无毒物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治理气体,可用如图2的方法,(已知:●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
①请将图2中缺少的分子模型补画完整_______。变化Ⅱ是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写出上图中化学变化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
19.化学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1)高纯硅()用作5G基带芯片,其制取原理:四氯化硅()和氢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硅和氯化氢,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长征5号”火箭助推器用液氧、煤油作推进剂。
①我国适合炼制航天煤油的石油非常少。目前已经实现通过煤的液化制取优质航天煤油。煤液化制煤油发生的是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十二烷()是航空煤油中成分之一。十二烷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0.燃烧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但燃烧控制不当会引起火灾。
(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①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和红磷不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②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_______。
③烧杯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和_______。
(2)灭火器常用于处理小规模火灾。常见的灭火器包括泡沫灭火器、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①泡沫灭火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焰熄灭。其灭火的原理:_______。
②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中存储着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时喷出。该种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的初起火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用时要防止冻伤手
B.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不会弄湿或损坏图书、设备等
C.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1.请根据如图1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B中a仪器名称是_______。
(2)实验室用B、C装置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当瓶内的水排尽时,说明收集满,同学们用数字化传感仪测出集气瓶中体积分数为95.8%,水蒸气体积分数为3.3%,集气瓶中还存在其他气体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3)若气体只能用E收集,则的性质为_______(任写一点)。
(4)用如图2装置制取并验证相关性质。
①用F装置制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②与燃烧后反应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氧化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这个实验使你对物质燃烧的条件产生的新认识是____________。
③为确认能与F装置中产生的反应,实验中应_______ (选填序号)。
A.打开装置F中的止水夹再加热装置G
B.先加热装置G再打开装置F中的止水夹
(5)同学们为验证的性质设计了如图3装置,塑料瓶内壁上贴的是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纸花,其中c处是干燥的纸花,b、d两处是湿润的纸花。当通入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时,依次观察到以下现象:
①d处纸花先变红,b处后变红,c处不变色,b、d与c对照说明能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填“A”或"B”);d与b对照说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为_______。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
②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③低处蜡烛先熄灭,该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的某条物理性质外,同时也可证明具有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
四、科普阅读题
22.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近一半存留在大气层,其它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减少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碳达峰”和“碳中和”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成为舆论热词。“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
(1)排入大气中的越来越多,导致_______效应增强。人类活动排放的有30%~40%会溶解于海洋等水体中。溶解的中的一部分会与水反应,导致海水的酸性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洋酸化。长有坚硬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生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等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2)“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填选项)
A.碳原子B.一氧化碳C.二氧化碳D.碳元素
(3)有人认为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始终保持不变,你认为是否正确?_______
(4)将作为资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方法。以和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和一种液态物质,参加反应的和的质量比为_______。(最简单整数比)
(5)从化学学科观念的视角,对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认识错误的是_____。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B.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化学变化实现
C.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
五、实验题
23.白磷红磷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如图实验1、3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两个实验,请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该实验可用铜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物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实验2装置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为了使氧气反应更充分,实验中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铜粉平铺在玻璃管中
B.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
C.减少加热时间节省燃料
下面为该实验记录的一组数据,请计算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结果保留到1%):
(3)通过实验3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完全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
(4)将实验3中药品换成实验4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时,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最终天平指针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该实验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六、计算题
24.长期使用的热水锅炉会产生水垢。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水垢中的含量,将6g水垢粉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40g某浓度的稀盐酸,使之充分反应(水垢中除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外都不与稀盐酸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试计算:(1)表中有一数据是不合理的,该数据的测得时间是第_____min;
(2)水垢中的质量分数_____(计算结果精确至0.1%)。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用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是气体被压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整理书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缝补衣袜是衣袜被修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用食醋除水垢,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A、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常情况下,不支持燃烧,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有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A、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图示操作正确;
B、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量筒应稍倾斜,瓶口紧挨,图示操作正确;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中上部,试管口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大约成45°夹角,图中不是用外焰加热,图示操作错误;
D、用试管唰唰洗试管时,需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不能用力过猛,以防损坏试管,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C。
4.答案:B
解析:A、由奥司他韦的化学式可知,奥司他韦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奥司他韦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因此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误;
C、奥司他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28+14×2+16×4=312,故C正确;
D、奥司他韦分子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16:28:2:4=8:14:1:2,故D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使机制炭熄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使用时用酒精引燃,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使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而不是为了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烧烤应该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可以促进物质的燃烧,避免一氧化碳中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6.答案:A
解析:A、电器失火不能立即用水灭火,以防发生触电,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二是与氧气接触,三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放入水中保存,是为了隔绝空气,故B选项说法正确;
C、烛火用扇子扇灭的原理是带走蜡烛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C选项说法正确;
D、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液态二氧化碳汽化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答案:A
解析:A、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其中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则10g氢气与10g氧气充分反应后,氢气有剩余,故生成的水小于20g,故A错误;
B、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和中都含有氧元素,故B正确;
C、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与碳反应可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C正确;
D、构成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和离子,故D正确;
故选A。
8.答案:D
解析:A、未知山洞的深处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直接进入,会有窒息的危险,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点燃火把,如果灯火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不能进入,不符合题意;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煤炭燃烧的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C、森林着火时,可在大火蔓延路线前砍掉一片树木,形成隔离带,清除或隔离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不符合题意;
D、实验桌上少量酒精洒出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是因为隔绝氧气,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B
解析:A.氮气和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78%和21%,说法正确;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害气体包括、、等,不包括,说法错误;
C.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这一过程利用了氮气的沸点比氧气的沸点低的性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正确;
D.为改善空气质量,提倡“绿色出行”,以公共交通工具为主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说法正确。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燃油过程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呼吸作用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两个过程都参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选项正确;
B、燃油和呼吸均发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选项正确;
C、燃油是剧烈的氧化反应,呼吸是缓慢氧化,选项错误;
D、燃油和呼吸均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都遵循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选项正确。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前后共有3种分子,错误;
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各有两个和分子,故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是2:2=1:1,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若温度未达到着火点,铁丝则不能燃烧,该选项解释合理;
B.过滤时滤纸破损,会使泥沙流入烧杯中,使滤液仍浑浊,该选项解释合理;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若红磷的量不足,则无法完全消耗氧气,使测得结果偏小,而不是偏大,该选项解释不合理;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会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钙反应,则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该选项解释合理,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由表格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30g+20g+5g+0g=14g+16g+ag+20g,a=5,故说法正确;
B、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甲质量减少了16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4克,是反应物;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丁质量增加了20克,是生成物;甲质量减少了16克,是反应物;乙质量减少了4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可能是做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故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和生成的丁的质量比为16:4:20,不知道甲、乙、丁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4.答案:BD
解析:A、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但是质量不发生变化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该变化为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如、,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中含有氧元素,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都是可燃性气体,若体积分数在爆炸极限范围内,则点燃后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15.答案:AC
解析:A、夹瓷盏能省油是因为下层的水吸热降低油的温度,从而减少上层油的蒸发,故A选项说法错误;
B、“勿用铜盏”是因为铜导热性好,燃烧放热,会造成油大量挥发,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及时添加水的目的是降低温度至油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无法人为改变,故C选项说法错误;
D、用剪刀剪去灯芯熄灭省油灯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C。
16.答案:(1)75%
(2)不可
(3)C
(4)
解析:(1)由甲烷的化学式可知,甲烷中碳的质量分数是。
(2)页岩气是指蕴藏在岩层中的天然气,天然气随着使用不断减少,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不到补充,因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A、煤是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不属于新能源,故A错误;
B、石油是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不属于新能源,故B错误;
C、氢能是新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像煤、石油、天然气可以直接开采,而且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故C正确;
D、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之一,不属于新能源,故D错误;
E、柴草是传统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E错误。
故选C。
(4)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17.答案:(1)沸点
(2)
(3);质量守恒
(4)
解析:(1)石油炼制过程中,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柴油等不同产品,故填:沸点;
(2)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阳离子为钾离子,其离子符号为,故填:;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锌、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3、3,反应后锌、碳、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0、0,则3X分子中含有3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X的化学式为,故填:;质量守恒;
(4)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生成淀粉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18.答案:(1)
(2)
(3);物理;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N、O、H的个数分别是3、7、2,生成物中含N、O、H的个数分别是2、6、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N、1个O,故X的化学式为:;
(2)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氨气和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变化Ⅰ反应物中含S、O的个数分别是3、8,生成物中含S、O的个数分别是4、12,故反应物中还应含1个S、4个O,每个二氧化硫分子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故反应物中还应补充1个二氧化硫分子,1个氧分子,故将模型补充完整为:;
变化Ⅱ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分子的种类不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9.答案:(1)
(2)化学;
解析:(1)四氯化硅()和氢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硅和氯化氢,化学方程式为。
(2)①煤液化制煤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煤油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十二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0.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2)隔绝了氧气;AB/BA
解析:(1)①实验中白磷与红磷都在铜片上方,且都与氧气接触,观察到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②对比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则对比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③根据上述的实验可知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燃烧的热量及隔绝氧气;
(2)①二氧化碳和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可以灭火,原理为隔绝氧气;
②A、灭火器中的液态二氧化碳喷出时迅速汽化,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使用时要防止冻伤手,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则灭火时不会弄湿或损坏图书、设备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二氧化碳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氧气,达到灭火效果,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不能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
21.答案:(1)分液漏斗
(2);气泡未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使收集到的氧气中还含有少量空气
(3)密度比空气大且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4)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参与燃烧);A
(5)B;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析:(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a为分液漏斗;
(2)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需要药品为固体与液体的组合,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则适合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若开始收集时导管口气泡还没有连续、均匀冒出,则收集到的氧气中会含有少量的空气;
(3)E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说明能与反应或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4)①用F装置为反应的发生装置时,当反应发生后关闭弹簧夹,试管中反应继续发生,产生的气体使试管中压力增大,液体药品被压回长颈漏斗中,当与固体药品分离时反应停止,再次打开弹簧夹,液体药品流入试管中,当与固体药品接触时反应又重新开始,则F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②与燃烧后反应生成黑色炭粒和一种氧化物,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氧化物为,故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中在中也能燃烧,则可以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参与燃烧);
③为确认能与F装置中产生的反应,反应前应该先通入,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再加热镁条,防止对实验产生干扰;故选A;
(5)①实验中b、d为湿润的小花,c为干燥的小花,观察到b、d处纸花变红色,c处不变色,则说明二氧化碳本身不呈酸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故选B;
实验中观察到d处的纸花先变红,b处的纸花后变红,则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则属于物理变化;
②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与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③实验中观察到低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其中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则属于化学性质。
22.答案:(1)温室;含碳酸钙的坚硬外壳被酸化的海水溶解
(2)C
(3)不正确
(4)22∶3
(5)A
解析:(1)排入大气中的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长有坚硬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生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等难以在酸性条件下生存的主要原因是:含碳酸钙的坚硬外壳被酸化的海水溶解;
(2)“碳中和”是指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其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故选:C;
(3)碳循环过程中,有单质碳参与反应,如:,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故此说法不正确;
(4)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和的质量比为(2×44):(6×2)=22:3;
(5)A、光合作用由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氧原子总数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B、自然界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3.答案:(1)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至1刻度;化学
(2)红色固体逐渐变黑;AB/BA;20%
(3)气球先胀大后缩小
(4)胀大;向右;不能
解析:(1)实验1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的压强减小,所以当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至1刻度,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该实验可用铜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其原理都是采用化学方法,从混合物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实验2硬质玻璃管中铜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实验现象为红色固体逐渐变黑;为了使氧气反应更充分,实验中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铜粉平铺在玻璃管中(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氧气充分燃烧)、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增强空气流动,使反应物接触更充分),故选AB;
根据数据,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3)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先膨胀(白磷燃烧放热,气球膨胀)后缩小(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气球缩小);
(4)将实验3中药品换成实验6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由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气球,导致气球膨胀,浮力增大,最终天平指针向右偏转,所以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4.答案:(1)3
(2)83.3%
解析:(1)由表可知,从1min往后,数据都在依次减少,但3min数据比2min数据大,故不合理的数据是3min,填写:3;
(2)由表可知,产生气体的质量为:46.0g-43.8g=2.2g
解:设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水垢中的质量分数为:
答:水垢中的质量分数83.3%。
A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B量取一定量的液体
C用酒精灯给试管中液体加热
D用试管唰唰洗试管
实验
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检验实验室制出的二氧化碳
异常情况
未看到火星四射
滤液浑浊
测定结果偏大
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选项
A可能是温度未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B可能是滤纸破损
C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D可能是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30
20
5
反应后质量/g
14
l6
a
20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
15mL
7mL
____
反应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烧杯内所盛物
质的总质量/g
46.0
45.2
44.8
45.1
44.1
43.9
43.8
43.8
43.8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五四制)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五四制)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3-2024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