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 7.《曹刿论战》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7.《曹刿论战》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8.《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8.《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8.《邹忌讽齐王纳谏》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7.《曹刿论战》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7.《曹刿论战》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对比阅读,课外迁移,模拟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13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小信未孚 孚:信服
C.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D.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何以战?
A.何夜无月(《记承天寺夜游》)
B.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C.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只指第三条?说说你的判断及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详略得当,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中通过写曹刿在战后关于“士气盈竭”“真假撤退”的论述,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8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以信 信: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不能察 察:____________________
(3)忠之属也 忠: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将驰之 驰: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4.曹刿战场上两次“未可”“可矣”的人物对话极为简洁精练,请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4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惠未遍 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大之狱 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克之 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4分)
【链接材料】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⑤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段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欣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欣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 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 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欣然已有公辅之望 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阅读甲、乙两文段,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中特别写到了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牺牲玉帛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师败绩 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夙夜筹谋 夙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使请城 请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两个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③深矣,常有以自下④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⑤。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御:驾驶车马的人,车夫。②驷马: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③志念:思想。④自下:谦逊退让,敬重他人。⑤抑损:谦卑,贬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又何间焉 从门间窥其夫
B.故逐之 夫问其故
C.曹刿请见 其妻请去
D.公将鼓之 晏子怪而问之
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谋虑深远、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乙文中的晏子平易可亲、为国荐贤。
B.两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相同。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正面描写的方法,分别刻画了曹刿及晏子这两个人物。
C.两文的某些词语与古代文化有关。甲文中的“牺牲”与古代祭祀有关;乙文中的“相”“大夫”与古代职务有关。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甲文“未可”“可矣”写出了战事紧迫和曹刿的坚决果断;乙文“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写出了车夫的骄傲自满。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5题。(共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周亚夫军细柳》)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同“披”,穿着)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墙壁)
B.肉食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C.又何间焉(参与)
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享有)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已而之细柳军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登轼而望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其乡人曰 必先苦其心志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司马迁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祭品,“持节”“揖”“拜”是与古代礼仪相关的词语。
C.《曹刿论战》对战争场面详加叙述,战前、战后则一笔带过,这样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D.《周亚夫军细柳》写文帝在细柳营两次受阻,从侧面衬托了周亚夫恪尽职守、治军严明的形象。
5.《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那么,从《曹刿论战》可以看出,曹刿的“真将军”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①?”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②也,寡人反取病③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B.小信未孚(孚:使信服)
C.忠之属也(属:属于)
D.齐人也,坐盗(坐:因…获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齐之习辞者也
B.可以一战 吾欲辱之,何以也
C.战于长勺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D.登轼而望之 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①,则国必强;辅隙②,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③”;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注释】①周:缜密周详。②隙:疏漏失当。③縻军:束缚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国之辅也 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辅周,则国必强 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军士惑矣 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知彼而知己 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篇文章表明,战争要想取得胜利,军队的统帅应具备哪些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假设齐鲁之战中没有曹刿,战争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迁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曹良臣,安丰人。颍①寇起,聚乡里筑堡自固。归太祖于应天②,为江淮行省参政③。从取淮东收浙西进行省左丞。从大军取元都,略地至泽、潞。进山西行省平章,还守通州。时大兵出山西,通州守备单弱,所部不满千人。元丞相也速④将万骑营白河。良臣曰:“吾兵少不可与战。彼众虽多,亡国之余,败气不振,当以计走之。”乃密遣指挥仵勇等于濒河舟中多立赤帜,亘三十余里,钲⑤鼓声相闻。也速大骇,遁去。良臣出精骑逐交百余里,元兵自是不敢窥北平。
(节选自张廷玉《明史·曹良臣列传》)
【注释】①颍:指颍州,地名。②应天:指应天府,今江苏南京。③江淮行省参政:官职名。④也速:人名。⑤钲:乐器名。军中使用,形似铃而狭长有柄。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归太祖于应天 云归而岩穴暝
B.从大军取元都 当余之从师也
C.当以计走之 但当涉猎
D.钲鼓声相闻 不闻机杼声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从取淮东收浙西进行省左丞。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颍寇起,聚乡里筑堡自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臣出精骑逐交百余里,元兵自是不敢窥北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鑫读了这篇文章后,迫不及待地跟同学们讨论起了文中主人公曹良臣和课文中的曹刿,请你一起参与。(3分)
小鑫:这篇文章中的曹良臣与我们学过的曹刿都具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面对敌众我寡的状况,曹良臣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则把握战机,且时刻保持警惕,防备对方。
我:除此之外,曹良臣还曾带领乡民抵御贼寇,可见他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凡:曹刿敢于请战,可见他还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5.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①将战,大司马②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未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⑦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⑧,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伐郑,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②大司马:官名,这里指公孙固。③泓:泓水,在今河南柘(zhè)城西北。④司马:这里指目夷,字子鱼。⑤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老人。⑥勍(qínɡ)敌:强敌,劲敌。⑦隘:险要的地方,这里用作动词,处在险要的地方。⑧胡耇(ɡǒu):年纪很大的人。⑨儳(chán):不整齐,这里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宋师败绩 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人皆咎公 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鼓不成列 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之弃商久矣 公将鼓之
B.不以阻隘也 可以为师矣
C.虽及胡者,获则取之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且焉置土石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并翻译。(4分)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曹刿论战》中曹刿两次说“未可”,最后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子鱼论战》中宋襄公两次说“未可”,最终导致泓水之战的失败。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各自胜与败的原因。(4分)
【链接材料】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战长勺曹刿败齐
冯梦龙
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下列句中加点的“鼓”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下令击鼓进兵 B.庄公闻鼓声震地
C.亦教鸣鼓对敌 D.再鼓之,必走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輜重甲兵无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长勺曹刿败齐》和《曹刿论战》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①召诸将议。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争也。宜至此东十里,有渭曲②,可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③,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今将士皆偃④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⑤,齐军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大破之。
(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注释】①泰:宇文泰,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②渭曲:渭水转弯处。③偃:仰卧。这里指放倒。④晡:傍晚。
1.请你运用小雅同学总结的解词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的特点,请从甲文段第2段列举一处并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段同为以弱胜强的战役,但取胜的原因却各不相同,请结合两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八年①,齐桓公②卒,宋③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④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⑤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毫,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⑥。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⑦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⑧。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八年:宋襄公八年。②齐桓公: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③宋:周朝的一个诸侯国。④鹿上:地名。⑤公子目夷:宋桓公之子目夷,字子鱼。⑥郑:周朝诸侯国。⑦商:宋国为商朝遗民的后代,此处是自称。⑧泓:泓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 属:__________________
(3)楚人许之 许:__________________
(4)何以堪之 堪: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两文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翻译: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理解: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上,曹刿直接反驳,指出鲁庄公在政治见识上的鄙陋。
B.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
翻译:宋公子目夷(向宋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
理解:由文章可知,目夷劝诫宋襄公不要去争盟是因为国家弱小。
3.【乙】文中特别写到了公子目夷关于争盟的几次见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公子目夷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4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冬,秦伯伐晋,取羁马。晋人御之。赵盾将中军,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从之。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①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秦行人②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慭③也,明日请相见也。”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薄④诸河,必败之。”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乃止。秦师夜遁。
(节选自《左传·文公十二年》,有删改)
【注释】①掩:偷袭。②行人:使者。③慭(yìn):痛快,畅快。④薄:迫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B.小惠未遍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C.公将鼓之 伯牙善鼓琴(《列子·伯牙善鼓琴》)
D.遂逐齐师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传》大量采用春秋笔法,将褒贬寓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请结合甲文段的第1段内容,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春秋笔法塑造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个文段分别记叙了长勺之战和河曲之战的经过,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卓越才能。请结合两文段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曹刿和臾骈二人在作战策略上的共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共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司马③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④歼焉。
(节选自《左传》》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济:渡过。③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④门官:国君的卫士。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甲文段中的鲁庄公,有人说是“智者”,有人说是“鄙者”。请结合甲文段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中长勺之战鲁国大胜,乙文段中泓水之战宋军大败,请分析导致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1.(2分)B 【解析】B项中,“孚”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信服”。故选B项。
2.(2分)D 【解析】“何以战”中的“何”和D项中的“何”都为疑问代词,什么;A项中的“何”为疑问代词,谁,哪一个;B项中的“何”与“如”连用,“如……何”,译为“把……怎么样”;C项中的“何”为代词,怎么。故选D项。
3.(4分)(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4.(3分)示例一:三条都包括(1分)。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只做好某个方面还不够,而是要做好方方面面,所以三条都包括(2分)。
示例二:指第三条(1分)。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举措中最重要的是“必以情”,所以他特别强调的是第三条(2分)。
5.(2分)D 【解析】“公问其故”说明鲁庄公不耻下问,与“肉食者鄙”不照应,同时,文中的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并非是一个昏君,D项分析错误。故选D项。
(二)1.(1)实情 (2)明察 (3)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驱车追赶(4分)
2.(1)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2)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3)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8分)
3.A 【解析】“人格的卑鄙”表述有误。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可以看出他的见识浅陋,目光短浅。(2分)
4.①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的情景。②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4分)
(三)1.(1)参与 (2)遍及、普遍 (3)指诉讼事件 (4)战胜(4分)
2.(1)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4分)
3.D 【解析】“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表述有误,应改为“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故选D项。(2分)
4.示例:鲁庄公善于听取意见,取得了胜利;赵王不听劝告导致作战失败。因此,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4分)
二、(一)1.C 【解析】C.狱:指诉讼事件。(2分)
2.(齐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意思对即可。2分)
3.甲文段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了曹刿的“远谋”。(1分)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的对峙交锋描述不多。(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4.①当敌人士气衰竭、我方士气高涨时要及时进攻。②要善于保存士气,不要“初气过锐”。③当士气衰竭时要设法振作士气。④当不能迅速取胜时,要善于蓄养锐气。(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这几句话我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他奥妙,经常保持士气不被用尽就可以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下西陵,事先预料城池难以迅速取下,因而养精蓄锐,先准备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些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
(二)1.(1)参与 (2)指诉讼事件 (3)博学、广博 (4)声望、威望(每小题0.5分,共2分)
2.(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分)
(2)士人(有学识的人、读书人)不把天下的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2分)(共4分)
3.①都是具有爱国之心的人;②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③都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④都有着出众的才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4.①写出了曹刿对统治阶级的不信任,决心参与战争;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故事跌宕起伏;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人民对统治者不信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唉!士人(有学识的人、读书人)不把天下的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们在言语方面并非不精巧,在政事文学方面也并非不敏捷和不广博,然而一旦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自己的秉性,甚至失去平日所坚持的信仰,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乐全先生)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有了朝中三公首辅一样的极高声望。从年轻时做官,到老了退休,不曾用言语追求过财物,用外貌看待别人。即使面对君主,也一定要考虑再三后才发言。毁谤和称赞改变不了他,名利得失一样坦然面对,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主的大臣。
(三)1.(1)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2)大败 (3)日夜 (4)请求兑现承诺的城池。
2.(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
3.示例: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使楚王敬佩。
4.A 【解析】B项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C项中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D项中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乙文段参考译文】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吗!”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四)1.C 【解析】A.参与/间隙,空隙,指门缝;B.所以/原因;C.请求;D.补充音节,不译/代词,指车夫。
2.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3.B 【解析】甲、乙两文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B项的说法错误。
4.(1)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然而(看)你的神情,(却)自己以为足够了,因此我请求离开。
【乙文段参考译文】晏子担任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宰相驾车,坐在大车盖下,鞭打着拉一辆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十分得意。(车夫)不久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车夫问她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外出,思想非常深沉,总是谦逊退让,敬重他人。现在你身高八尺,才做别人的车夫,然而(看)你的神情,(却)自己认为足够了,因此我请求离开。”从这件事后,车夫就谦卑起来。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按实情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五)1.A 【解析】“壁”的意思是营垒,选项解释有误。故选A。(2分)
2.D 【解析】A.动词,到,往/结构助词,的;B.介词,凭、靠/介词,因为;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却”;D.均为代词,他的。故选D。(2分)
3.(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告诉将军。(意思对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4.C 【解析】《曹刿论战》中对战前的准备工作和战后的经验总结进行了详写,而对战争过程和战争场面则一笔带过。选项表述颠倒。故选C。(3分)
5.①曹刿有深谋远虑;②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③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时机,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每点1分,共3分)
(六)1.C 【解析】C.“属”是“类”的意思。
2.C 【解析】A.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的;B.介词,凭借∕介词,用;C.介词,在;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D 【解析】D.有误。从文中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可看出,曹刿并非“国之重臣”。
4.(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叶子相似,它果实的味道却不相同。
【乙文段参考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说:“我听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却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无趣了。”
(七)1.(1)辅助 (2)强大 (3)困惑 (4)对方
2.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3.(1)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者胜。
(2)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的人,众多战斗(都)不会危险。
4.卓越的军事才能,能正确判断战机,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和周密的作战计划,兵将一心,团结一致。
5.示例:鲁国可能会失败。《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反映出鲁庄公在作战当中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轻率寡谋的作战风格。结合本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可知,将领对于一个国家和一场战争的成败而言极其重要,战前准备不充分、对战机把握不准确、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等,都将导致战争失败。只有“远谋”方可取得战争的胜利,齐鲁之战正是由于曹刿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进行正确的现场指挥才赢得战争的胜利。
【乙文段参考译文】将帅,是国家的辅助。辅助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作“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统理三军之政,将士们就会困惑;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军队既困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的,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五个方面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的人,众多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一半战胜一半战败;(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一定危险。
三、(一)1.(2分)A 【解析】A项中的“归”前者为“归顺”,后者为“聚拢”。B项中的“从”均为“跟随,跟从”;C项中的“当”均为“应当”;D项中的“闻”均为“听见,听到”。故选A项。
2.(2分)从取淮东/收浙西/进行省左丞。
3.(4分)(1)颍州寇贼起事,(他)聚集乡里人修筑堡垒使自己(的防御)牢固。
(2)曹良臣派出精锐骑兵追赶百余里,元兵从此不敢窥视北平。
4.(3分)①军事指挥才能 ②用计谋迷惑敌人 ③有责任与担当
5.(3分)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结构清晰;②详略得当,详写后期主要事例,略写前期过往,使得文章主次分明;③善于通过侧面描写,体现曹良臣的谋略过人、英勇善战。
【参考译文】曹良臣,安丰人。颍州寇贼起事,(他)聚集乡里人修筑堡垒使自己(的防御)牢固。(曹良臣)在应天府(今南京)归顺太祖,担任江淮行省参政。跟从(太祖)攻取淮东,收复浙西,晋升为行省左丞。跟从大军攻取元朝的都城,取得的土地到达泽、潞。晋升为山西省平章,回去担任通州太守。当时大部队出征山西,通州守备薄弱,(手下的)部属不足千人。元朝的丞相也速率领万余骑兵在白河扎营。良臣说:“我军人少,不可与(敌)作战。他们的人虽多,(但已经处在)亡国之时,颓败的士气不能振奋,应当用计谋赶跑他们。”于是秘密地派遣指挥仵勇等人在靠近河的船中树立起了许多红旗,绵延三十余里,可以听到钲鼓的声音。也速十分害怕,逃跑了。曹良臣派出精锐骑兵追赶百余里,元兵从此不敢窥视北平。
(二)1.(1)大败 (2)大腿 (3)怪罪 (4)击鼓(进军)
2.B 【解析】A.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介词,凭借;C.连词,即使/连词,虽然;D.句尾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
3.断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翻译: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4.曹刿两次说“未可”,是阻止鲁庄公鲁莽击鼓进军和追击敌军,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懂得士气对战争的重要性,还很谨慎,确定齐军无埋伏后才说可以追赶,鲁庄公又能虚心听从曹刿正确的作战策略,所以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宋襄公两次说“未可”,是他没有听从子鱼的意见,在强敌面前讲仁慈,贻误作战时机,所以导致泓水之战的失败。
【参考译文】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道:“上天抛弃商朝很久了,您要振兴它,这样做是得不到宽恕的。”襄公不听。
冬天十一月初一,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没有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已经摆好阵势后(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亲兵全部被杀死。
国人都怪罪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老人。古代用兵,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敌处在险要的地方,未成阵势,是上天帮助我们。阻止(他们排成阵势)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说明耻辱,教导(士兵)作战,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伤害,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老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用锣鼓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进攻是可以的;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不成阵势的军队是可以的。”
(三)1.D 【解析】D.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其余三项都是名词,战鼓。
2.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3.(1)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
(2)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多的无法计数。
4.《战长勺曹刿败齐》详写战争过程;《曹刿论战》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
【参考译文】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是摆好阵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乾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曹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兵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攻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曹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您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鼓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鼓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箭射,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曹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地观察一下。”于是走下战车,把齐兵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厢前面做扶手的横木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多得无法计数。
四、(一)1.(1)军队 (2)跟随 (3)倒下(每小题1分,共3分)
2.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意思对即可。2分)
3.示例一:“公将鼓之”(或“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示例二:“未可”(或“可矣”),表现了曹刿从容镇定、果断自信的特点。(2分)
4.①甲文段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作战时曹刿能重视蓄养士气,并能看准时机,再做行动,追击齐军时能谨慎判断,谨防埋伏;②乙文段中宇文泰取胜的原因是采纳李弼的建议,占领先要之地,再利用天时、地利,于傍晚时分、草木深处设置伏兵,最后采用正面进攻与两边夹击相结合的战术击败敌军。(每点2分,共4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十月初一,宇文泰率军进至沙苑,距齐军仅六十余里。高欢闻讯立即率军赶来。骑兵侦察员报告说齐军即将到来,宇文泰马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李弼说:“因为敌众我寡,我们不可以在平坦开阔之地设阵同敌交战。从这里向东十里,有渭水转弯处,可以抢先占领该地以等待敌军。”宇文泰遂率军进至那里,且背靠渭水自东向西列阵,以李弼所部为右翼,以赵贵所部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芦苇之中,听到鼓声立即奋起出击。傍晚时分,齐军到达这里,看到西魏军少,所部争相前进,致使部队混乱而不成战斗队形。当两军即将交战之际,宇文泰突然擂响战鼓,其部众闻声都骤然奋起出击。于谨率领大军从正面与齐兵接战,李弼等人率领铁骑从两边夹击,将齐军分割成两部分,终于大败齐军。
(二)1.(4分)(1)参与 (2)类 (3)答应 (4)忍受
2.(2分)A 【解析】B句理解有误,阅读文章可知,目夷劝诫宋襄公不要去争盟是因为宋襄公的欲望达到了极点,百姓不堪忍受,争盟必然会招致祸事。故选B。
3.(4分)①为后文宋襄公不听劝谏导致战败做了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故事情节层层递进;②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出公子目夷洞悉利弊的政治眼光。(每点2分)
4.(3分)①都具有爱国之心;②都有为国出谋划策的责任担当;③都有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时局的清醒认识;④都有着出众的政治才能。(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
【乙文段参考译文】(宋襄公)八年,齐桓公死了,宋国想主持诸侯盟会。(宋襄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选定鹿上为盟会地点,来邀请诸侯在楚国赴会,楚国人答应了他。宋公子目夷(向宋襄公)进谏说:“小国去争当盟主,是祸事。”(宋襄公)不听(他的劝谏)。(这年)秋天,各国诸侯与宋襄公在盂地会盟。目夷说:“祸事就要从这里开始了吗?国君的欲望已经到了极点,(百姓)怎么能忍受?"于是(在会盟时)楚国捉住宋襄公,并派兵攻打宋国。(这年)冬天,(楚、宋)在毫地相会,才释放了宋襄公。子鱼说:“祸患还没有完呢。”(宋襄公)十三年夏,宋国攻打郑国。子鱼说:“祸事就在这里啊。”(这年)秋天,楚国讨伐宋国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子鱼进谏说:“我们已被老天抛弃很久了,不能(与楚开战了)。”(这年)冬天,十一月,宋襄公与楚成王在泓水开战。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被击伤。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
(三)1.A 【解析】A.见识短浅;B.遍及,普及/全面;C.击鼓进军/弹奏;D.军队/老师。(2分)
2.敌方的勇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2分)
3.【示例】褒:鲁庄公问“何以战”表现他虚心求教;“小大之狱……必以情”表现鲁庄公能用诚心公正办理案件,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贬:“衣食所安……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必以信”,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表现他政治上平庸无能,目光短浅。
曲折:将对人物的褒贬隐藏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之中。(意思对即可)(6分)
4.示例一:以逸待劳,后发制人。“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才下令擂鼓出击;“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臾骈建议巩固阵地不主动出击,后发制人。
示例二:善于把握作战时机。曹刿了解到齐军慌乱遁逃,没有伏兵时,才追击;臾骈观察细致,通过使者表情了解到秦军惊惧害怕要遁逃,建议将其逼到黄河边,击败秦军。(4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冬季,秦康公发兵攻打晋国,占取了羁马。晋国发兵抵御。赵盾率领中军,臾骈说:“秦军不能持久,请高筑军垒巩固军营等着他们。”(赵盾)听从了他的意见。
十二月初四日,秦国偷袭晋军的上军,赵穿追赶秦军,没有追上。秦军的使者夜里告诉晋国军队说:“我们两国国君的将士都还没有痛快(地打一仗),明天请再相见。”史骈说:“使者眼神不安而声音失常,这是害怕我们,(秦军)将要逃走了。(我军把他们逼到)迫近黄河边,一定可以打败他们。”胥甲、赵穿挡住营门大喊说:“死伤的人还没有收集就把他们丢弃,这是不仁慈;不等到约定的日期而把人逼到险地,这是没有勇气。”于是(晋军就)停止(出击)。秦军夜里逃走了。
(四)1.(1)顺从,听从 (2)③ (3)大败(每小题1分,共3分)
2.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意思对即可。2分)
3.示例一:我认为鲁庄公是“智者”。(1分)战前,正是因为鲁庄公的礼贤下士、广开言路,才有曹刿的自荐。而面对曹刿的询问,鲁庄公实事求是,耐心回答,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智”;(1分)战场上,鲁庄公与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指挥上虚心听取并遵从曹刿的意见,不刚愎自用,更不独断专行,放手让曹刿指挥作战,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体现了其在军事上的“智”。(1分)(共3分,只判断不分析者不得分)
示例二:我认为鲁庄公是“鄙者”。(1分)战前,鲁庄公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的保佑上,体现了其政治见识上的“鄙”;(1分)战场上,鲁庄公急于求成、鲁莽冒进,并不能把握作战的最佳时机,体现了其在军事谋略上的“鄙”。(1分)(共3分,只判断不分析者不得分)
4.①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在战场上相信曹刿,从而抓住战机,最终取得胜利。②泓水之战宋襄公迂腐固执、自以为是,不接受司马的意见,失去有利战机,最终导致战败。(每点2分,共4分)
【乙文段参考译文】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司马)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方法
词语
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迁移法
齐师伐我
王师北定中原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源法
战则请从
甲骨文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字典
望其旗靡
①倒下;②美好,华丽;③无,没有;④浪费,奢侈。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民弗从也
词语推断法:力不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击之
查阅词典法:①敲打。②宰杀。③攻击,进攻。(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3)宋师败绩
课内迁移法:齐师败绩(《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填空,名句积累,重点词句积累,内容理解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