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岳阳楼记》考点集训1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1.《岳阳楼记》考点集训2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1.《岳阳楼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展开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选自《范仲淹全集》。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始为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时构筑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唐宋以后此楼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建。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记载事物,并由此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和体裁。
【作家作品】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写作背景】宋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谪守巴陵,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六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课文解析
三、文章结构
四、知识拓展
五、课后习题
(一)北宋诗人陈师道曾经指出:“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答案】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是一篇散文,却融入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对偶句使文章辞彩华美、音韵和谐。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二字,写尽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二)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这两段是虚拟描写游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低沉。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淫雨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风雨天的晦暗;“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阴森恐怖。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有假设意味,但格调转高。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的繁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渔歌互答”,写渔人之乐。
这两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虚拟体验,具有高度概括性质。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作者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作者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三)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答案】①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即写景的独立,及议论与抒情的融合。②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③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答案】不同之处:①“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②“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旷达襟怀。
政治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前人之述备矣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答案】1.同“嘱”,嘱咐。2.完备,详尽。3.至,到达。4.迫近。5.国都。
(六)岳阳楼是江南名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揽胜,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等。找来这些诗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为:“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诗人先写登楼远眺,山水苍茫;再以灵动之笔,写“雁引愁心”“山衔好月”,进而想象醉卧云中,起舞翩翩,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杜甫《登岳阳楼》诗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以“昔闻”起笔,引出“今上”,在今昔对比中,寄寓了无限感慨;再从地分吴楚、势吞星月方面写洞庭湖的浩瀚广大。诗歌后半部分抒发了漂泊无依、老病孤苦的情怀,读之令人怆然。
陈与义《登岳阳楼》诗为:“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徒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人先写眼前所见之景:洞庭之滨,江水之西,旌帘在望,夕阳迟迟;再写洞庭湖分割吴蜀的地理位置,抒发了国破家亡后颠沛流离之苦,表现了吊古伤今之悲。
六、核心命题解读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分别指什么?
【答案】①“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象引发出“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②“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迁客骚人”的“感极而悲”是一种“忧”,“古仁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也是一种“忧”,这两种“忧”有什么不同?请简要阐述。
【答案】①前者“忧”的是个人的得失、环境的变迁;②后者“忧”的是国家大事,为君主和天下百姓而忧。
3.本文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前者因个人的“得”而乐,是一已之乐;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乐而乐,是普天同乐。
4.文章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二者有什么区别?作者写这两种情有何目的?
【答案】①“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②目的: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主旨。
5.课文以诗一般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景色。又用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想一想: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
【答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和个人得失的影响,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什么人?这一句子所运用的句式,对表达作者的思想起什么作用?
【答案】“斯人”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句子运用感叹和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了作者想与“斯人”同道的理想和愿望。
7.本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此段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与第④段中迁客骚人“此乐何极”的“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议论。作者是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是爱国忧民的表现;迁客骚人的“乐”是看了洞庭美景后所产生的个人的快乐。由此看出作者与古仁人一样,以天下为已任,境界比迁客骚人高。
8.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为什么还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变式提问: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案】先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悲喜心情,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作铺垫。
9.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一例,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一:“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悲与喜两种不同心境形成对比,突出“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
示例二:“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形成对比,突出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10.体会本文的语词特点。
【答案】①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如“潇湘”“隐曜”“满目”“游泳”(以上双声),“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以上叠韵),起到了回环往复的共鸣效果,形成极强的视听冲击;②同义词的使用,如衔—吞、际—涯、通—极等,使表意更加精细准确,错落有致而富于变化;③反义词的使用,如废—兴、朝—夕、宠—辱、喜—悲等,在对比和衬托中,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11.本文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韵之美,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①记叙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写景多用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③文中多用四字句,音韵和谐,语气呼应,语意互补,整齐流畅。如“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2.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本文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重在畅说政治理想,扩大文章境界。②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无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③在内容上,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
13.体会本文在文体上的突出特点。
【答案】本文虽名为“记”,却吸收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用对偶写景状物,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
14.“古仁人”是怎样的一种人?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古仁人”是指古代思想品德高尚,“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博大的胸襟。
15.“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览物之情”也有所不同。作者又有怎样的览物之情?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答案】“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览物之情”也不同,作者则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志向。
16.文章中的“二者之为”指什么?为什么要写“二者之为”?
【答案】“二者之为”指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目的是与“古仁人之心”形成对比,突出赞美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17.本文题为《岳阳楼记》,但并未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这是为什么呢?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
【答案】作者没有具体描写岳阳楼本身,主要描写了洞庭湖的不同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的不同感受,含蓄委婉地规劝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作者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所在。
文章先总体描绘洞庭湖的雄伟壮观景象,接下来描写迁客骚人在阴天和晴天登上岳阳楼的不同感受,最后作者借古仁人表达自己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18.如何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内涵?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因外物好坏和自身得失而或喜或悲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概括了古仁人的远大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高远志向,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已任,以利民为宗旨,革除时弊,积极进取。作者把丰富的意蕴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千金。
1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话文质兼美,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体会。
【答案】示例一:我最欣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它体现了范仲淹远大的政治抱负。现在我们中学生也应该向他学习,好好学习,掌握技术,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示例二:我欣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体现了古仁人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生态度。现在我们中学生也应该向他学习,不因外界条件不好而荒废学业,不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努力提高内心修养,不断进步。
七、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二)古今异义
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一篇文章;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3.予观夫巴陵胜状(古义:指示代词,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今义:名词,丈夫)
4.横无际涯(古义:广,广阔;今义:与“竖”相对)
5.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6.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7.忧谗畏讥(古义:批评指责;今义:讥讽)
8.进亦忧[古义:在朝廷做官;今义:向前移动(跟“退”相对)]
9.退亦忧[古义: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今义:向后移动(跟“进”相对)]
10.沙鸥翔集(古义:鸟停息在树上;今义:集合;聚集)
11.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细小)
12.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13.南极潇湘(古义:向南到达;今义:地球的最南端)
14.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天空;今义:全部排出)
1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景象;今义:看)
16.宠辱借忘(古义:荣耀;今义:偏爱)
17.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18.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物)
1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向北;向南)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2.名词用作动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指做……太守)
3.动词用作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表现或心理活动)
4.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百废具兴(荒废了的事业)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贤明的人)
5.形容词用作动词
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四)一词多义
1.备
①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②众妙毕备(具备)
2.极
①南极潇湘(至、到达)
②感极而悲者矣(达到极点)
③此乐何极(尽头)
④初极狭(很,非常)
3.薄
①薄暮冥冥(迫近)
②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4.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阅览)
5.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6.一
①在洞庭一湖(一个)
②一碧万顷(一片)
③而或长烟一空(全)
④一鼓作气(第一次)
7.国
①国恒亡(国家)
②则有去国怀乡(国都)
8.居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②面山而居(居住)
9.旷
①则有心旷神怡(开朗)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宽广)
10.通
①政通人和(顺利)
②北通巫峡(通向)
③中通外直(贯通)
④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⑥阡陌交通(相通)
11.和
①政通人和(和乐)
②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相安、协调)
④久而乃和(暖)
12.阴
①朝晖夕阴(阴暗,没有阳光)
②阴风怒号(阴冷,寒冷)
13.空
①浊浪排空(天空)
②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14.则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②然则北通巫峡(连词,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意为“如此,那么”)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15.夫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
②嗟夫(语气词,表句尾感叹)
16.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17.其
①增其旧制(代词,指岳阳楼)
②则忧其民(代词,他的)
③其必曰(代词,指“古仁人”;一说加强揣测语气,“大概”)
18.之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指示代词,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结构助词,的)
③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②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应为“多于此会”)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④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
3.省略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应为“<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衔远山,吞长江(省略主语“其”,指洞庭湖,应为“<其>衔远山,吞长江”)
③或异二者之为(省略介词“于”,应为“或异<于>二者之为”)
(六)成语积累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常指一种豁达的超脱尘世的态度。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比喻局面平静、形势稳定。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现在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现形容队伍等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心旷神怡:形容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做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全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层意第一部分(第1段):叙事。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内容理解
1.分析本段写了哪些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内容:①“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②“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基调;③“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的政绩,高度概括,简洁凝练;④最后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作用:①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②为下文写景、议论、抒情做铺垫。
2.本段在概述重修岳阳楼的盛况时,为什么要特别提到“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①既写出了岳阳楼重修后的浓郁的文化气息,②又为下文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
3.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作用?
【答案】①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本文写作缘由。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感慨,奠定本文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③作者对好友政绩的肯定及对重修岳阳楼表示支持,反映了作者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如此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那么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层意第二部分(第2至4段):写景。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由不同景物所引发的不同感受。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写洞庭湖全景,并以“然则”一转,以提问式的议论,引出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内容理解
1.分析“前人之述备矣”和“然则……”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上启下,既回应上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又转出新意。②“然则……”一语,以提问式的议论,由一个“异”字,引出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衔”和“吞”这两个字好在何处?
【答案】“衔”“吞”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洞庭湖人格化,化静为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湖与山、江之间的关系,极力渲染洞庭湖阔大壮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的惊叹赞美之情。
●写作手法
1.洞庭湖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洞庭湖景色的?
【答案】特点: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写法:①“衔远山……气象万千”描写了洞庭湖的远景,写出洞庭湖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象;②“衔”“吞”两个动词,从空间角度形象地写出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③“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上极言水势的浩荡和湖面的广阔浩渺;④“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上概说阴晴变化,根据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景象的千变万化,简练生动。写景中暗含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度。
2.分析本段写岳阳楼的目的。
【答案】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3.文章是如何由描绘洞庭湖的景色而转入议论的?
【答案】“前人之述备矣”,由景转议,既照应了上文“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又是结束全景描绘,以转入下文的议论。
4.“然则北通巫峡 …得无异乎?”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写景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蓄势。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有时)连绵不断的雨纷纷而下,接连几个月天气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层意第二部分第二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迁客骚人”心中的不同反响。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内容理解
1.第3段为什么以“若夫”起笔?
【答案】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表明是虚拟的描写,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景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2.第3段写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③段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整齐,层层渲染,传神地写出了洞庭湖风雨天气中萧条、凄凉的景象,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处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迁客骚人”远离国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并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铺垫。
3.第3段用一连串的四字短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用一连串的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写天气的恶劣、人心的酸楚,烘托出悲凉的情境,表现了“迁客骚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②与下文春和景明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4.“迁客骚人”的“悲”从何而来?请简要分析。
【答案】看到了阴惨可怖的景象,联想到自己身在异乡、人生坎坷,于是心生悲情。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内容理解
1.第3、4段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①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通过“淫雨霏霏”“阴风怒号”等表现出作者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②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通过“春和景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表现出作者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2.第3、4段写“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传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情境,衬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突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3.文章为什么重点表现的不是“巴陵胜状”,而是“览物之情”?
【答案】描写景物并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的意图是由景入情,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志向,并以此含蓄委婉地勉励友人。
●写作手法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动静结合。写出了动植物的自由欢快、生机盎然的景象,使画面更为灵动活泼(或借景抒情,动植物的自由欢快、生机盎然的景象,蕴含了“迁客骚人”的愉悦心情)。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描绘出月光下有风的时候跃动的水波和无风的时候静静的月影的美好之态。
3.第④段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④段写洞庭湖天色湖光的美丽和广阔无边的气势;运用对偶、借代的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沙鸥、游鱼的自由闲适。扑鼻而来的清香,金光闪烁的水面,悠扬动听的渔歌,渲染了美好的氛围,衬托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之情,并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铺垫。
4.文章第3、4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①写作手法:对比。一暗一明的景色和一悲一喜的感受,两两对比,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②作用: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议论。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层意第三部分(第5段):议论、抒情。议论“古仁人之心”,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内容理解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
【答案】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他们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古仁人”的情怀是什么?
【答案】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②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有忧国忧民之心。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
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核心是什么?
【答案】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
3.“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②强烈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或: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劝勉之情,希望其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
4.“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①作者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不要因一时受挫而心灰意冷,应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有对滕子京的劝慰之意。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像古仁人那样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主题
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在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寄寓了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写作
特色
①运用对比手法写景、状物、抒怀。写天气,用“阴”“晴”对比;写湖面,用“浊浪排空”和“波澜不惊”对比;写心情,用“悲”和“喜”对比等。
②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③句式骈散结合,具有音韵之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使文章语言具有音韵协调、语气呼应、语意互补、整齐流畅的特点,富有音乐美。
文体知识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记,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文体。
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文体。
④记……事:古代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1 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外阅读,对比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9 文言文阅读-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共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