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3.《湖心亭看雪》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3.《湖心亭看雪》考点集训2-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4.《鱼我所欲也》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3.《湖心亭看雪》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展开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选自《陶庵梦忆》卷三。“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的一个小岛上,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文题简洁明了,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情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张岱的小品文笔墨精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写作背景】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过着锦衣玉食、嬉戏游玩的贵公子生活。他对西湖可谓无比熟悉。明朝灭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见大势已去,便隐居山中,专心著述,往昔繁华都成了梦幻。他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是张岱小品文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二、课文解析
三、文章结构
四、知识拓展
五、课后习题
(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①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间接描写(也是侧面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雪后雾气弥漫,天云山水合而为一。③全景式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西湖雪后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用白描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一幅素净淡雅、万籁无声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案】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深层内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从金陵客人口中说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作者和金陵客人都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所以有惊讶之语。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表达效果: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
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答案】1.此联的意思是,一年四季都有人吹笙唱歌,还有穷人对着晚上的月亮伤感;历朝历代在这里种植的繁花绿柳,茂盛到没有空地种植桑麻。对联中“浑无”即全无之意;“桑麻”,代指农业生产;“四季笙歌”“六桥花柳”,均指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与“穷民”无立锥之地的生活境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具有鲜明的反对奢华游乐的“悯农”意识。表达了对当政者贪图个人享乐、不顾民间疾苦的讽刺。
2.此联的意思是,亭子立在湖中央,像是那位西施美人载着一叶扁舟,像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说的那样,无论晴雨“淡妆浓抹总相宜”;水面微波荡漾,恍如当年的苏东坡游赤壁,正好是月明风清。此联极富想象。引西施、东坡故事,化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赞西湖晴雨皆美,又暗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月白风清”一句,写西湖风月皆宜,可谓雅趣妙笔。表现了西湖晴光雨色的美丽和开阔的意境。
3.此联的意思是,明亮的月亮正好在夜空中,偶尔飘来几缕淡淡的云彩点缀着银河;放眼望去,秋水清澈,就像剪来美人明亮的眼波一样(化用唐人李贺的《唐儿歌》的名句“一双瞳人剪秋水”)。上联将西湖比作当空明月,又似微云点缀银河;下联将西湖比作人的眼睛,颇为传神。表现了西湖夜晚如玉镜冰壶的美丽之景。
六、核心命题解读
1.首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此文本是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作者为什么还用明朝纪年?
【答案】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埋下伏笔。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甚妙,请体会其妙处。
【答案】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和游人“痴”埋下伏笔。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答案】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案】“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体会“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既写出了作者与知己后约难期的惆怅之意,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7.如何理解文中“痴”字的含义?
【答案】①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其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8.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舟子的话表现出作者深夜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痴”字既表明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又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怀念之情。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9.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10.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话富有表现力,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寥寥十一个字即写出雪之大、下雪时间之久和大雪后万籁俱寂的特点,令人想到当时雪之深、天之寒;用环境描写突出作者雪夜游西湖的“痴”(高雅情趣);为下文写作者看到“上下一白”的奇景做铺垫;使后文中偶遇金陵人更显意外。
1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
【答案】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12.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后又写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这样写从情节上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方面作者自视清高,在他看来舟子虽然存在犹如不在,而下文亭中遇知音出人意料,正是情节设置的需要。开头用“独”字一方面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4.文章最后两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答案】这篇文章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这并非离题,反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写景的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点睛之笔即在此。
15.《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你从量词运用的角度,赏析该句的妙处。
【答案】“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极言景物之小,且小的程度越来越深,一个小似一个。表现出雪后湖中景物的空灵、渺小之感。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感慨。
16.作者是如何将“故国之思”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答案】作者写本文时,虽然已经改朝换代,但作者仍用前朝的“崇祯”年号,以示不忘故国;文中“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采用“金陵”这一称谓,更是潜藏故国之思。
17.理解本文错落互见的写作手法。
【答案】①写湖心亭奇遇,用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写出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说是“金陵人”,暗含诀别之意;③借舟子之口,写作者和“金陵人”的“痴”,妙趣横生。
18.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答案】“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人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呆,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
19.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答案】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20.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并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舟子对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所以“独”字也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以及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落寞。
21.作者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更没想到的是,这种情形下还有先“余”而至的赏雪人。这是一番怎样的境界?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
【答案】作者以空灵之笔来描绘湖中雪景。概括说,西湖雪景境界有三:“空”“一”“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鸟”都不光临了,西湖当然就“空”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其情景自然是“天地一笼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种景象,体现出西湖雪景的“阔”。这是从远处描写西湖雪景,接下来描写近景,“余”拏小舟“到亭上”,亭上有人对饮,他们见有人来,颇有遇见知音之感。“同饮”之后,“余”离开西湖。其近景的描写是痴人相遇,颇有情趣。
七、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
①是日更定矣(古义:这;今义:对,正确,与“非”相对)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古义:我;今义:剩下的)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勉强)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2.名词用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三)一词多义
1.白
①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绝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②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3.是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动词,表判断)
4.更
①是日更定矣(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
③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5.一
①余拏一小舟(数词,一)
②上下一白(副词,全)
6.大
①见余大喜(副词,表程度,非常)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7.余
①余住西湖(代词,我)
②四月为余(农历四月的别称)
8.焉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末语气助词)
(四)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省略了主语“余”,应为“余到亭上,有两人毡对坐”)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在“而”与“别”之间省略“与之”)
③见余大喜(省去了主语“两人”)
2.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3.倒装句
①客此(即“于此客”,指在此地客居,介宾短语后置)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层意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去湖心亭赏雪的时间、环境及所见雪景。
●内容理解
1.作者开篇用“崇祯”年号点明时间,有什么用意?
【答案】①虽已改朝换代,但作者特地写下“崇祯”,庄重中寄寓着情思,②表达了其对于亡国的沉痛和怀念之情。
2.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
【答案】①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其傲岸自恃的情怀以及独立不羁的精神。②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写作手法
1.赏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在写景方面的妙处。
【答案】①妙在不从视觉角度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通过人声鸟鸣断绝,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②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刻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2.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景的妙处。
【答案】①“雾凇沆砀”点明气候特点,写出湖上水汽弥漫的景象。②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3.简要分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案】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分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量词的妙用。
【答案】“痕”“点”“芥”“粒”几个量词,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寄寓着作者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5.分析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西湖雪景的,有什么独特效果。
【答案】①由远及近,由大到小。②将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进行对比,让人顿生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层意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
●内容理解
“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中“拉”与“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①“拉”写出了对方的热情,表达出对方的喜悦之情;②“强”写出了作者的性情,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和豪爽。
●写作手法
1.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奇遇的。
【答案】①先以“金陵人”见到作者大喜的神态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语言,错落互见,写出双方见到对方后的惊喜;②然后用“拉”和“强饮”的动作,写出“金陵人”的热情及作者的率性直爽;③最后分别时道出客为“金陵人”,则暗含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2.分析本段中叙述角度的变化及其效果。
【答案】叙述角度的变化:“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写对方的惊讶,就是写自己的惊讶。效果:转换叙述角度,制造波澜。
3.分析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的作用。
【答案】①借舟子之口,用“痴”高度评价作者痴迷于天地一色的美景以及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②从侧面表现作者的痴以及孤傲冷寂的性格。文章戛然而止,余韵不绝。
主题
作者以回忆的方式,记述了一次雪后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以及作者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写作
特色
①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②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已,对比鲜明。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的“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白描的手法。用简笔勾勒出景物、人物,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
文体知识
山水小品
山水小品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可议论抒情,随性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在中国盛行于明清时期。
写作手法
白描
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勒形象而不加以修饰与渲染烘托。同时,白描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渲染、铺陈,抓住人和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它不求细致描绘,只求神似和形象,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
错落互见
含义:“互见法”,本指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作用: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集训1-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填空,名句积累,重点词句积累,内容理解与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
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精讲集训专项练习(含解析),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