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福建中考化学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专题八 构成物质的微粒 认识化学元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福建中考化学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专题八 构成物质的微粒 认识化学元素(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福建近年真题及拓展,分子种类,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Na+,S2-,金属元素,质子数或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Cl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2021苏州)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铜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构成物质的微粒[2022.11(3);2023.12(4)第1空]
2. (2021北京)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A. Ca(OH)2 B. H2CO3 C. H2O2 D. H23. (2021赤峰)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元素的认识,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B.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D. 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4. (2021衡阳)最近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称为“零号元素”。有关该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显电性B. 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C. 一个该粒子的质量相当于二个氢原子的质量D. 在元素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5. (2022福建7题3分)2022年6月23日,我国长三乙火箭将第55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该火箭第三级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B.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C. 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放出热量D. 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
微粒的性质[5年5考]
6. (2021福建7题3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化学知识和技术。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 高温消毒餐具,使病毒在高温下失去活性B. 使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因为酒精有可燃性C. 将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而不挥发D. 测定新冠病毒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7. (2023福建7题3分)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水分子间的间隔:①>③B. 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②>①C. 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D. ①→②发生了化学变化
8. [2023福建13(2)题3分]如图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示意图。①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____(填标号)。②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________有关。③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9. [传统文化](2021福建大模考)《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和雨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经阳光、温度、风等影响变化而来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升高时,空气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B. 雨水落地后,水分子静止不动C. 地面雨水蒸发变为水蒸气时,分子间间隔不变D. 若雨水的pH小于7,则该降雨为酸雨
10. (2021南平5月质检节选)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22日在武夷山考察调研,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茶产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等情况。武夷山名片之一是“茶”,喝茶时未尝其味,先闻其香。从微粒角度解释“先闻其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1. (2022福建5题3分)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 gB. 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C. 钠由液态变成气态,微粒间间隔变小D. 人体缺钠会导致甲状腺疾病
原子及原子结构[5年5考]
12. [2023福建13(1)题3分]如图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①X的数值为___。②“11”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③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_____(填离子符号)。
13. [2023福建11(2)①题3分]中国科学家姜雪峰当选为全球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大使。如图是硫原子结构示意图,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硫离子的符号为____;硫离子与硫原子的化学性质_____(填“相同”或“不同”)。
14. [2022福建11(1)②、(3)题4分]模型认知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法。(1)②如图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x的数值为___。在化学变化中,氧原子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3)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部分观点如下:①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②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③同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质量完全相同。现代科学证实以上观点均不确切,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或②物质也可以由分子或离子构成,或
③同种元素的原子,若中子数不同,则质量也不同)
15. [2021福建11(1)②题2分]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壤含CaAl2Si2O8以及可作为核聚变燃料的氦-3等物质。②如图为氦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氦-3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3,则其中子数为__、核外电子数为___。
(2021泉州5月质检节选)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这种氦原子结构的是____(填标号)。
16. (2022福建5题3分)“加铁酱油”“高锌奶粉”“富硒茶叶”中,“铁、锌、硒”指的是( )A. 单质 B. 元素 C. 金属 D. 维生素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5年4考]
17. [2023福建11(1)题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对铟、铱、锗等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杰出贡献。锗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锗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该元素属于_________(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18. (2021天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了高精准度的铷原子钟,如图为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有关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非金属元素B. 元素符号是RbC. 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 gD. 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7
19. (2021自贡)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不同种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2)氮和磷为同族元素,其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原子的_____________相同。(3)画出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 Y单质的化学式为____。(5)原子序数分别为1、8、11的三种元素组成的碱是_______(填化学式)。
微粒结构示意图与元素周期表综合考查(2022.11;2023.11)
21. (2021荷泽)芯片是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氮化镓是制造芯片的材料之一,如图是镓元素(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镓属于金属元素,m=3B. 镓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形成阳离子Ga+3C. 镓元素的位置应该在Z处D. 镓的最外层电子数与Al相同
构成物质的微粒 认识化学元素
基本性质 (5年5考)
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_________的最小粒子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___,如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b. 分子总是在____________,如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c.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_____,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 干得快d. 微粒之间有_____,如热胀冷缩、物质的三态变化等e.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H2O2和H2O 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详见实验突破)
原子结构 (5年5考)
概念: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____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氯原子为例)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____电荷)
最外层电子数=8(氦为2),为相对稳定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电子
______: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亚铁离子_____,氢离子____等______: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氯离子_____,碳酸根离子_____等
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质子数=电子数时,即x=2+8+a时,微粒为原子质子数>电子数时,即x>2+8+a时,微粒为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时,即x<2+8+a时,微粒为阴离子
如图中各粒子数与粒子种类的关系
概念:_______(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含量:地壳中的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____4非金属元素:“石”、“氵”、“气”字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______4(H、 B除外)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
氧、硅、铝、铁(或O、Si、Al、Fe)
由一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必须大写由两个拉丁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一定要______, 第二个字母要______
表示一种元素,如Fe表示________表示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物质,如Fe表示这种物质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Fe表示____________表示一种原子,如Fe表示_______
前20号元素(四线三格式):
元素周期表(5年4考)
横行(周期):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七个周期;同一周期的元 素原子的_____________相同纵行(族):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其中8、9、10 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同一族元素的_____________相同,化 学性质相似获取信息(以镁元素为例):
【特别提醒】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描述物质与元素时用“组成”, 描述物质与分子(或原子、离子)时用“构成”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 固体物质中的分子间没有间隔③ 打扫卫生时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④ 水结成冰,说明分子停止了运动⑤ 10 mL水与10 m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0 mL⑥ 夏天的汽车车胎容易爆炸,是因为分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⑧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⑨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⑩原子都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构成的⑪ 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g⑫ 5个氮原子可表示为N5⑬ 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
1. 实验装置2. 实验操作及现象(1)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无色酚酞溶液,搅拌均匀,烧杯中溶液呈___色。
(2)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后,A烧杯中溶液呈___色。
3. 实验分析B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A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___色。4.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
5. 实验装置改进(1)教材实验的不足①浓氨水有毒,对眼、鼻、皮肤有刺激性;②实验中大烧杯内空间大,观察到明显现象所需时间长;③原实验装置氨水的用量大,实验完成时会有很多氨气逸出大烧杯。(2)改进思路:节约药品、减短实验时间;使反应在_____容器中进行,避免氨气逸散(如图)。
如图1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进入溶液中生成了_____(填离子符号)。(2)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3)有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还应再增加对比实验,排除水参加反应造成的干扰,请分析是否有必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必要,开始时A烧杯中溶液无色,已经证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4)(2023淮安改编)某课外兴趣小组对原装置进行如图2所示的改进,打开玻璃旋塞,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中湿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从左到右先后变蓝
吸收氨气,防止其污染空气
(5)[探究相对分子质量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某同学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实验开始时,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一段时间后,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玻璃管。①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实验证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____(填“快”或“慢”)。
NH3+HCl=== NH4Cl
(6)[图像分析]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的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4中的MN段、NP段和PQ段。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甘肃中考化学二轮复习之中考题型研究 专题八 实验方案的评价(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稀硫酸,CuO,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福建中考化学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专题十三 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福建近年真题及拓展,答案C,氧气或O2,可再生,光或太阳,CH4,缓解温室效应,开发使用新能源,不可再生,思维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福建中考化学二轮中考题型研究 专题三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福建近年真题及拓展,温室效应,溶液变红,色石蕊试纸,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紫色石蕊,干燥的紫,H2O,碳和碳的氧化物,思维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