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宜宾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展开2024年四川宜宾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0分)
1. 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错落 蹉跎 挫折 措手不及
B. 环绕 涣散 魔幻 容光换发
C. 飘零 聆听 绫罗 壮志凌云
D. 休憩 修葺 栖息 休戚相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B.容光换发——容光焕发。故选B。
2. 填入下列空格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多年以来,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素 。面对荣誉,屠呦呦 地淡定,耄耋之年依然 于对青蒿素的进一步研究。她认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才能够 。
A. 闻名于世 一如既往 矢志 历久弥新
B. 家喻户晓 一如既往 立志 长盛不衰
C. 闻名于世 长此以往 立志 长盛不衰
D. 家喻户晓 长此以往 矢志 历久弥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闻名于世:全世界都知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形容非常著名。
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
结合语境,这里形容屠呦呦团队让全世界都知道青蒿素,故应填“闻名于世”
一如既往:跟从前一样。
长此以往:老这样下去(多含有变得更坏的意思)。
结合语境,这里形容屠呦呦跟从前一样地淡定,故应填“一如既往”。
矢志:发誓立志。
立志:指立下志愿,树定志向。
结合语境,这里形容屠呦呦虽年老,但依然发誓立志从事对青蒿素的研究,故应填“矢志”。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
结合语境,这里形容中医药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故应填“长盛不衰”。
故选A。
3. 下列句子,属于祈使语气的一项是( )
A. 谢谢你下午陪我去看了电影。
B. 下午你陪我去看电影好不好?
C. 你下午可以陪我去看电影吗?
D. 下午你陪我去电影院看电影。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此句是表示感谢对方陪自己看电影,是陈述语气;
B.此句是问能不能陪“我”看电影,是疑问语气;
C.此句是问可不可以陪“我”看电影,是疑问语气;
D.此句表示直接命令的语气,是祈使语气;
故选D。
4. 请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用说明性语言向学弟学妹简要介绍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任意一个亮点,限80字内。
【答案】示例:九年级下册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设计了六个人文专题。注重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类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关注人类,关注自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作答时,要对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内容充分了解,并用说明性语言进行介绍表述,注意字数限制。
示例: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设计了六个人文专题:土地情思、人物画廊、生命之歌、舞台人生、百家争鸣、古代生活。注重让学生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5. 中国画是一种偏重写意的艺术,惯于以形似创设意境取胜。右图是徐悲鸿先生的画作,请从这个角度简要描述画作内容,限80字内。
【答案】示例:画图中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作答时,仔细观察这幅骏马画,抓住意境的角度简要描绘画作内容,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
示例:一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还不时回头张望,马匹栩栩如生,仿佛要破纸而出,富有动态美感。
二、现代文阅读(36分)
(一)(9分)
读下面的说明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①宇宙到底有没有边?按道理说,虽然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再大的东西也得有边!这个问题是我在各种场合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提问者从6岁的孩子到已经退休的老人家,各行各业的人基本上都有。
②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宇宙。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宇宙就是物质世界的总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回答宇宙有边界,那么你一定会接着问:边界外面是什么?答案是:边界外面依然是宇宙。你如果接着问:再往外呢?答案仍然是:再往外仍然是宇宙。所以我只能回答:宇宙没有边界。
③没有边界不就意味着宇宙是无穷大了吗?没错,这就是当前学术界的标准回答。然而,爱因斯坦当年就是不相信宇宙是无限的,但是他也不认为宇宙有边界,那怎么办?爱因斯坦当然不会被这个问题难住,他认为我们的宇宙是有限无界的。
④什么是有限无界?比如,一只蚂蚁在一个很大的球面上,它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个球面的边界,但是很显然,这个球面是有限的,因为它是闭合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宇宙是一个闭合的宇宙,我们就不可能找到宇宙的边界,但是这个宇宙仍然是有限的。比如,有一个很漂亮的宇宙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四维黑洞的三维视界面,当然就是有限无界的,当然就没有边,也没有宇宙的外面这个概念了。
⑤那么,我们的宇宙是闭合的吗?这个问题就是科学研究可以回答的了: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宇宙是否闭合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密度高于一定的值,空间的弯曲就类似于一个球面,所以可以闭合起来;密度低于一定的值,空间的弯曲就类似于一个马鞍形,不能合拢。而这个值恰好就是前面所说的临界密度,当宇宙平均密度等于这个值的时候,空间就恰好是平坦的,对应于欧几里得几何描述的空间,也叫作闵可夫斯基空间。
⑥所以,如果能够精确测量宇宙的平均密度,也包括宇宙的所有能量,那么就可以根据广义相对论确定我们的宇宙是否是闭合的。现在的观测结果告诉我们,宇宙的平均密度极为接近临界密度、但是在目前的测量精准范围内,既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闭合的,也不能确定宇宙就是开放的,只能等待未来更高精度的测量结果。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宇宙大尺度空间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在目前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宇宙是平坦的,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
⑦因此,尽管爱因斯坦不相信宇宙会是无限的,但是目前的科学研究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的区别。科学需要证据,而哲学只需要理性思考。
(选自《极简天文课》)
6. 下面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一直认定,宇宙是没有边界的。
B. 爱因斯坦设想,宇宙是有限无界的。
C. 宇宙是一个四维黑洞的模型视界面。
D. 大量数据证明,宇宙肯定是平坦的。
7. 下面对选文语言特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准确而得体。B. 含蓄而生动。
C. 准确而含蓄。D. 生动而得体。
8. 下面对选文所运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的判别,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顺序。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D. 方位顺序。
【答案】6. B 7. A 8. C
【解析】
【6题详解】
A.根据文章第②段“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宇宙就是物质世界的总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回答宇宙有边界的”内容可知,作者是在一定前提下认为宇宙是有边界的,故选项“本文一直认定”的表述是错误的。
C.根据文章第④段“有一个很漂亮的宇宙模型‘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四维黑洞的三维视界面”内容可知,“宇宙是一个四维黑洞的模型视界面”只是一个宇宙模型,所以选项表述错误。
D.根据文章第⑥段“在目前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宇宙是平坦的,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内容可知,选项“宇宙肯定是平坦的”的表述太过绝对,所以选项是错误的。
故选B。
【7题详解】
文章第⑥段“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宇宙大尺度空间的测量结果也表明,在目前的测量精度范围之内,宇宙是平坦的,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宇宙是开放的还是闭合的”表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文章第⑦段“科学需要证据,而哲学只需要理性思考”表现了文章语言的得体性。文章并没有表现语言生动和含蓄的句子,所以选项B、C、D均不正确。
故选A。
【8题详解】
本文由宇宙的边界问题,引出宇宙是有限无界的;再由有限无界的概念引出宇宙是否是闭合的讨论,以提问的逻辑形式探讨宇宙的边界问题,所以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
故选C。
(二)(9分)
读下面的演说辞,完成下面小题。
我要笑遍世界
奥格·曼狄诺
①我要笑遍世界。
②只有人类才会笑。树木受伤时会流“血”,禽兽会因痛苦和饥饿而哭嚎哀鸣。然而,只有我才具备笑的天赋,可以随时开怀大笑。从今往后,我要培养笑的习惯。
③笑有助于消化,笑能减轻压力,笑是长寿的秘方。现在我终于掌握了它。
④我要笑遍世界。
⑤我笑自己,因为自视甚高的人往往显得滑稽。千万不能跌进这个精神陷阱。虽说我是造物主最伟大的奇迹,我不也是沧海一粟吗?我真的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吗?我现在所关心的事情,十年后来看,不会显得愚蠢吗?为什么我要让现在发生的微不足道的琐事烦扰我?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能留下多少日落的记忆呢?
⑥我要笑遍世界。
⑦当我受到别人的冒犯时,当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我只会流泪诅咒,却怎么笑得出来?有一句至理名言,我要反复练习,直到它们深入我的骨髓,让我永远保持良好的心境;这句话,传自远古时代,它们将陪我渡过难关,使我的生活保持平衡。这句至理名言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
⑧我要笑遍世界。
⑨世上种种到头来都会成为过去。心力衰竭时,我安慰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当我因成功洋洋得意时,我提醒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穷困潦倒时,我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腰缠万贯时,我也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昔日修筑金字塔的人早已作古,埋在冰冷的石头下面,而金字塔有朝一日,也会埋在沙土下面。如果世上种种终必成空,我又为何对今天的得失斤斤计较?
⑩我要笑遍世界。
⑪我要用笑声点缀今天,我要用歌声照亮黑夜;我不再苦苦寻觅快乐,我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忘记悲伤;我要享受今天的快乐,它不像粮食可以贮藏,更不似美酒越陈越香。我不是为将来而活,今天播种今天收获。
⑫我要笑遍世界。
⑬笑声中,一切都显露本色。我笑自己的失败,它们将化为梦的云彩;我笑自己的成功,它们恢复本来面目;我笑邪恶,它们远我而去;我笑善良,它们发扬光大。我要用我的笑容感染别人,虽然我的目的自私,但这确实是成功之道,因为皱起的眉头会让顾客弃我而去。
⑭我要笑遍世界。
⑮从今往后,我只因幸福而落泪,因为悲伤、悔恨、失意的泪水毫无价值,只有微笑可以换来财富,可以建起一座城堡。
⑯我不再允许自己因为变得重要、聪明、体面、强大而忘记如何嘲笑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我要永远像小孩子一样,因为只有做回小孩子,我才能尊敬别人;尊敬别人,我才不会自以为是。
⑰我要笑遍世界。
⑱只要我能笑,就永远不会贫穷。这也是天赋,我不再浪费它。只有在笑声和快乐中,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只有在笑声和欢乐中,我才能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失败,因为快乐是提味的美酒佳酿。要想享受成功,必须先有快乐,而笑声便是那伴娘。
⑲我要快乐。
⑳我要成功。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全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养成微笑习惯有助于身心健康。
B. 笑自己可以让自己多一分清醒。
C. 要在微笑中告别过去点缀今天。
D. 我们应禁止悲伤、悔恨、失意。
10. 下面围绕“我要笑遍世界”所进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我要笑遍世界”为题,鲜明表达出作者的观点与主张。
B. “我要笑遍世界”意在揭示:世界上有很多可笑之人及可笑之处。
C. “我要笑遍世界”在文中反复出现,在表情达意上极富感染力。
D. 文章没有深刻说理,生活化语言很契合“我要笑遍世界”理念。
11. 从全文主旨表达看,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懂得快乐,更容易收获成功。
B. 享有成功,才能够产生快乐。
C. 学会微笑,就不会遭遇失败。
D. 渴望成功,自然会远离悲伤。
【答案】9. D 10. B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由第⑮段“从今往后,我只因幸福而落泪,因为悲伤、悔恨、失意泪水毫无价值,只有微笑可以换来财富,可以建起一座城堡”可知,作者强调要幸福,要微笑,但并非禁止悲伤、悔恨、失意,选项曲解原意。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由第③段“笑有助于消化,笑能减轻压力,笑是长寿的秘方”,第⑦段“我要反复练习,直到它们深入我的骨髓,让我永远保持良好的心境;这句话,传自远古时代,它们将陪我渡过难关,使我的生活保持平衡”,第⑪段“我要用笑声点缀今天,我要用歌声照亮黑夜;我不再苦苦寻觅快乐,我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忘记悲伤;我要享受今天的快乐,它不像粮食可以贮藏,更不似美酒越陈越香”,第⑱段“只要我能笑,就永远不会贫穷”可知,“我要笑遍世界”意在表明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拥抱成功,幸福生活,而不是“世界上有很多可笑之人及可笑之处”。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表达。享有成功,才能够产生快乐。 学会微笑,就不会遭遇失败。 渴望成功,自然会远离悲伤。
B.由第⑱段“只有在笑声和快乐中,我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要想享受成功,必须先有快乐”可知,是因为先有笑声和快乐,才会体会成功的滋味;
C.由第⑬段“笑声中,一切都显露本色。我笑自己的失败,它们将化为梦的云彩”,第⑱段“只有在笑声和欢乐中,我才能享受到劳动的果实。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会失败,因为快乐是提味的美酒佳酿”可知,学会微笑,并不一定就不会遭遇失败。
D.由第⑪段“我不再苦苦寻觅快乐,我要在繁忙的工作中忘记悲伤”,第⑮段“从今往后,我只因幸福而落泪,因为悲伤、悔恨、失意的泪水毫无价值,只有微笑可以换来财富,可以建起一座城堡”可知,文中谈到的是快乐、微笑会远离悲伤,并没有说“渴望成功,自然会远离悲伤”。
故选A
(三)(18分)
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种稻得道
周华诚
①插秧结束好几天了,指甲缝里居然还残留着一点泥巴。这天晚上朋友给我发微信,说他把“父亲的水稻田”的泥巴,带到了南京路上。朋友到上海出差,住四星级酒店,泡在浴缸里,看见隐藏在脚趾甲下的一点泥巴,顿时觉得意味深长。
②最觉有趣的,还是小孩子。水水的女儿好好,今年六岁,已是第三次下田。她初次莅临稻田是两岁,爸爸妈妈带她到田间,她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水。现在,她已是水稻田的老朋友了,毫不犹豫地把小脚伸进泥水中。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相见吧,一年两次,跟泥巴的相见。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晚上,住在乡下,她又把插秧经历写进拼音日记,笨拙的一笔一画,记下自己的心情,说手伸进泥里很好玩,明天还想再插秧。
③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上一次来到水稻田才刚会爬。这次算是第一次下田,并没有像姐姐当年那样挂在爸爸身上不肯下来,而是很有点小男子汉的样子,干脆地糊了一身的泥水。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
④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本来,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因我从小在村庄长大,如今却一点儿都不会种田了。一转眼,我都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离了故土,又如何把这些记忆传承下去。这几年,我一年一年回到乡下,跟着父亲种田,又带着城里大小朋友一起种田,也算是与家乡、与泥土一次亲近的机会吧。
⑤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水稻生长,一年一季,至多两季,着急也没有用。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从种稻的劳作里,孩子们也知道了,原来大米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原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是这样愉快的事情。
⑥今年,“父亲的水稻田”招募了20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说好了,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动,或者仅仅只是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烧(酒),都是好的。
⑦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又找人装了框送来——“种稻得道”。我觉得,这算是一种鼓励吧,或者是目标。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些日常当中获得领悟——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
(选自《经典美文》)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居然”一词既写出泥巴残留时间长,又表现朋友见它时的惊讶。
B. 第④段中用“离”“回”这一组反义词,表达“我”对故土的不舍和依恋。
C. 第⑥段中“地主”特指哪怕没有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在土地上劳作、闲坐之人。
D. 第⑦段用“或者”将“鼓励”与“目标”两词并列,表示两者意思没有差别。
13. 下列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用对比手法写小女孩下田的不同表现,展现了其由恐惧到享受的巨大变化。
B. 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生动表现了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
C. 第④段第一句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我”的担忧,交代“我”发起活动的初衷。
D. 全文以质朴的叙述为主,适当的议论为辅,让人读来感觉亲切而又不觉陷入深思。
14. 请围绕“种稻”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15. 从全文看,“种稻得道”的“道”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案】12. D 13. B
14. 先从种稻残留的泥巴引发感慨,引出下文;然后回忆了小孩子种稻的趣事;继而交代了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体验种稻及其结果;最后抒发“种稻得道”的感悟。
15. 亲近自然(土地);了解自然规律,传承农耕文化;感悟生活真谛;享受生活乐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④段“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和⑥段“每个人都可以回到这一片小小的土地上,劳动,或者仅仅只是在田埂上小坐,听听蝉鸣,看看萤火虫,一起喝乡下的茶,夜深时对饮一碗粮食烧(酒),都是好的”可知,钱先生对我的做法表示认可和赞赏,“鼓励”对我而言是赞赏,对钱先生而言是鞭策;根据“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可知,钱先生因为重要事缠身没有参加本次种稻,“目标”应是以后一定或准时残疾的意思。“鼓励”与“目标”两词虽用“或者”并列,但含义不同,而非“两者意思没有差别”。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B.分析不正确。根据③“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结合④段“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可知,第③段对小男孩的一系列描写,意在表现亲近自然的欢乐,引出对现代人对农事常识渐行渐远的忧虑;主要目的不是“表现了孩子对自己当日劳动体验的自豪之感”。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思路。
根据①段“插秧结束好几天了,……顿时觉得意味深长”,可知,开头由种稻残留的泥巴引发的感慨,引出下文;
根据②段“最觉有趣,还是小孩子”、③段“好好有了小弟弟,这小子……”可知,回忆了小孩子种稻的趣事;
根据④段“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⑤段“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可知,交代了“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体验种稻的原因和结果;
根据⑥段“今年,‘父亲的水稻田’招募了20位‘地主’共同参与劳作”、⑦段“上海的‘地主’钱先生,那几天公司里有重要事项走不开,错过插秧,特意写了一幅字……”可知,今年因为钱先生,有了“种稻得道”的感悟。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含义。
根据②段“大概,这也算是一种亲切的相见吧,一年两次,跟泥巴的相见。在城市中,这样亲近土地的机会可不多”,可知“道”有亲近自然(土地)之意;
根据③段“吃晚饭的时候,这小子还以为,他吃的米饭就是自己当天种出来的呢”、④段“现在谁还知道水稻什么时节播种,什么时节插秧,什么时节开花,什么时节收获”,可知“道”有了解自然(植物生长)规律之意;
根据④段“我发起‘父亲的水稻田’活动,只是想记下父亲一年当中的农事,作为一份社会人文资料”,可知“道”有传承农耕文化之意;
根据⑤段“从种稻的劳作里,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不必着急……何不放慢生活的脚步,让一切自然生长”,可知“道”有感悟生活真谛之意;
根据⑦段“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这些日常当中获得领悟——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一日的劳作当中”,可知“道”有享受生活乐趣之意。
2024年四川宜宾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粗犷(guǎng) 撺掇(zhuì) 契而不舍(qì) 味同嚼蜡(jiá)
B. 莅临(wèi) 鲜妍(yán) 海市蜃楼(shèn) 五彩斑澜(lán)
C. 希翼(jì) 炽热(zhì) 殚精竭虑(dān) 前仆后继(pū)
D. 诘难(jié) 盘桓(huán) 屏息敛声(bǐng) 接踵而至(zhǒng)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撺掇(zhuì)——(du);契而不舍(qì)——锲而不舍(qiè);
B.莅临(wèi)——(lì);五彩斑澜——五彩斑斓;
C.希翼——希冀; 炽热(zhì)—— (chì);
故选D。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环宇问天,探月逐梦,观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胜利返航的直播,师生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B. 看着五岁的孩子一本正经地模仿“中国飞人”苏炳添的起跑动作,爸爸妈妈都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 老王退休以后,帮儿女做做家务,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安享天伦之乐,身体也好了许多。
D. 年轻人踏入社会,一方面应该志存高远,切忌无所追求;另一方面又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A.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句中用于形容爱国之情自然产生,正确;
B.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用在句中与后面的“笑了起来”重复,不正确;
C.天伦之乐:泛指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句中指老王在家庭中的感受,正确;
D.好高骛远:喜欢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用在句中指与“脚踏实地”做法相反,正确;
故选B。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21年,某地区生产总值一年跨越两个百亿台阶,达1605.53亿元,增长率超过8.5%以上,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B. “五一”期间的团结村,正是批把成熟的好时节,千亩枇杷挂满枝头,许多人趁着假期去打卡游玩,体验采摘乐趣,品尝甜蜜味道。
C. 一件件美术作品,凝聚着当代青年的抱负与理想,展现出笃行不怠的奋斗精神,成为各行各业青年人执着追梦的生动写照。
D. 广大市民在疫情期间,是不是遵从有关方面的要求扫码出行、检查核酸,也是我国战胜新冠疫情的重要保证。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词重复,删去“超过”或“以上”;
B.主谓搭配不当,改为“团结村的‘五一’期间”;
D.一面对两面,在“我国”后加“能否”;
故选C。
4. 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那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从何得来?
②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文化和科技教育融合的影子。
④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科学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先进文化。
⑤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他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
A. ①②④⑤③B. ②①④⑤③C. ①④②③⑤D. ②④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衔接、排序。解答时通读全句,理解文字的主要内容。
本段文字主要讲述科学文化,所以由②“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可知,②为首句;
由④“科学还是一种文化”可知,④在②之后;
由①“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的阻碍影响,这是④“科学还是一种文化,科学文化理所当然属于先进文化”的转折,所以,①在④之后;
③“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文化和科技教育融合的影子。”可知这在阐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由来,所以,③在①之后;
⑤“儒学的开门祖师孔子,他对学生进行礼、乐、书、数、御、射“六艺”教育。其中数即数学,乐和声学有关,御和力学有关,射和机械有关。”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由来的具体阐述,所以,⑤在③之后;由此可知,顺序是②④①③⑤;
故选D。
5. 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均是假设复句,其中“笑几声”是补充短语。
B. 在词典中,“敝”的含义之一是“谦辞,用于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据此可推,“敝处”的词义是“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C.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两人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D. “表”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情理交融的《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是条件复句,而非“假设复句”,表述有误;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1分)
(一)(13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 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欲穷其林(尽)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 处处志之(记号)
7.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真无马邪
D. 闻之,欣然规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 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 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9. 翻译下面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答案】6. D 7. A 8. B
9. (他们)说自己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解析】
【6题详解】
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故选D。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
A.都是“……的样子”;
B.副词,竟然,居然/判断动词,是;
C.代词,他/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
D.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B.“‘黄发’代指青年”理解有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句中: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
【点睛】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二)古诗文积累(8分)
10. 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2)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3)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飞花令”是一种传统文字游戏:若甲说的诗句第一字带有“风”(如“风掣红旗冻不翻”),乙说的诗句第二字就要带“风”(如“长风破浪会有时”),依此类推。请照此要求在空格处填上教材中学过的七言诗句: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沙→②明月何时照我还→③今夜月明人尽望→④峨眉山月半轮秋→⑤_____________→⑥霜叶红于二月花→⑦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逝者如斯夫 ②. 心远地自偏 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 ④.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⑤. 野芳发而幽香 ⑥. 佳木秀而繁阴 ⑦. 示例:⑤烟笼寒水月笼沙、受降城外月如霜 ⑧. ⑦我寄愁心与明月、从今若许闲乘月
【解析】
【详解】(1)—(5)注意“斯”“拣”“栖”“燕”“勒”“幽”“阴”等字的正确书写;(6)首先要认真解读飞花令的规则,即如果以“风”字开头,后面几句都要句句带“风”,而且“风”字要依次处于第二、第三……第七的位置。然后仿照“飞花令”的规则,以“月”为令,写七个字的诗句;本题已经给出了一些句子,需要写第五句和第七句,即:“月”在第五字有:可怜楼上月徘徊、夜吟应觉月光寒、露似真珠月似弓等;“月”在第七字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莫使金樽空对月、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寄愁心与明月、八千里路云和月等。
2024年四川宜宾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莅临(lì) 解数(jiè) 精练隽永(juàn) 燕然勒功(lè)
B. 审校(jià) 契合(qì) 豁然贯通(huò) 望闻问切(qiè)
C. 逻辑(jí) 园圃(pǔ) 扣人心弦(xuán) 嘉言懿行(yì)
D. 棱角(líng) 社稷(jì) 满腔热忱(chén) 拾级而上(sh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解数(jiè)——xiè;
C.扣人心弦(xuán)—— xián;
D.棱角(líng)——léng;
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斑斓 懵懂 甘之如恰 墨守成规
B. 镶嵌 脉博 披荆斩棘 雍容华美
C. 弓驽 钟磬 独辟蹊径 相辅相成
D. 磅礴 诙谐 绿草如茵 声情并茂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甘之如恰——甘之如饴;
B.脉博——脉搏;
C.弓驽——弓弩;
故选D。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面对荣誉,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却轻描淡写地说,他只是干好了本职工作而已。
B. 中国航天人白手起家,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顶风沙、立塔架,筑起航天丰碑。
C. 纪录片《90后在战疫一线》细节丰富而生动,医护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形象跃然纸上。
D. 这群血气方刚小伙子以青春许国,从繁华都市来到边疆,矢志守护祖国的安宁。
【答案】C
【解析】
【详解】A.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这里指他对待荣誉的平静,符合语境;
B.白手起家:在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指中国航天人在很差的条件下创业,符合语境;
C.跃然纸上:意思是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这个词不能用来形容纪录片,错误;
D.血气方刚:指年轻人精力正旺盛,用来形容小伙子,符合语境;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北京自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以来,全国人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B. 《2021年外卖骑手职业报告》显示,我国外卖骑手当中,男性人数为87%,女性为13%。
C. 打造独具特色的出版品牌,是各大出版机构抢占图书出版市场、提升知名度的常用手段。
D. 九绵高速通车后,沿线居民出行不仅会更便捷,而且绵阳与阿坝地区的联系也将更紧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语序不当,应将“北京自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以来”改为“自北京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以来”;
B.搭配不当,应将“”改为“占比”;
D.成对地使用关联词语,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主语要放在关联词语的后面。故应将“沿线居民出行不仅会更便捷”改为“不仅沿线居民出行会更便捷”;
故选C。
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近期,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人世间》《风起陇西》等影视剧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此类作品在改编时注重彰显时代气质,在视听呈现、情节叙述和价值表达上更为精进,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下观众的观剧品味和诉求,全方位提升了影视创作的水准,__________。
A. 凸显出国产剧精品化的创作趋势B. 国产剧精细化创作趋势日渐凸显
C. 国产剧凸显出精品化的创作趋势D. 凸显出国产剧创作的精细化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内容和句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横线前的句子“全方位提升了影视创作的水准”中“全方位”包含着下一句内容,下一句的开头词语要与“提升了”相一致,所以下一句的句首要用“凸显出”;“此类作品在改编时注重彰显时代气质,在视听呈现、情节叙述和价值表达上更为精进”是对国产剧的精品化创作趋势提出的要求;同时“提出”和“凸显”都是动词,“凸显出国产剧精品化的创作趋势”与“提升了影视创作的水准”句式相同;
故选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探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仲景曰:“观君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邪?”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著《伤寒卒病论》【注】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功伴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寔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
(节选自 明·李濂《医史》,有删节)
【注】《伤寒卒病论》:即《伤寒杂病论》。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 起:治愈
B. 宜豫服五石汤 豫:事先
C. 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 加:超越
D. 家肆户习,诵读不暇 习:练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B.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C.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D. 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仲景曾经跟随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何颙认为张仲景青出于蓝,堪称一代神医。
B. 《金匮玉函要略方》研究了伤寒与杂病,记载了相关医方,被尊为“千古医方之祖”。
C. 从汉魏起,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就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D. 张仲景在医学理论上成就很大,有“医中亚圣”之称,《后汉书》却无传,令人遗憾。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字词的理解。
D.有误,本句意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习:学习。
故选D。
【7题详解】
考查文言断句。
此句句意为: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仲宣时年二十余”是时间状语,第一处在“余”后断开;“闻其言恶之”表述了王仲宣听了张仲景的话后的态度,第二处在“之”后断开;“虽受方而不饮”该句表述了因为讨厌张仲景,所以没有引用他开的药方,因此第三处在“饮”后断开;“居数日”是时间状语,所以第四处在“日”后断开;“复见仲景乃佯曰”中“曰”是“说”的意思,后跟说话的内容,所以第五处在“曰”后断开;“五石汤已饮之矣”是王仲宣说话的内容,所以第六处在“矣”后断开。故正确的断句为: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故选B。
【8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有误,“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意思是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据此可知,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与六经相比,只是说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不是说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跟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得到了他的全部真传。(张仲景)善于治疗疾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汉灵帝时选拔为孝廉,做官做到长沙太守。年轻的时时候与同乡何颗一起到洛阳游玩,何颢经探听知道了他在医学方面的才学,对人说:“仲景的医术要比张伯祖精通,治愈疾病的灵验,即使鬼神也不知道是怎样,真是一代神医阿!”
曾经有一次拜见侍中王仲宣,张仲景说:“您到了四十岁会患有疾病,胡须眉毛会脱落,脱落后半年一定会死,应当事先服用五石汤,或许可以避免。”张仲景当时二十多岁,(王仲宣)听了他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引用。过了几天,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张仲景说:“观看你的气色,不是饮用药的样子,怎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仲宣更加讨厌他。二十年后果然有了疾病,胡须眉毛都脱落了。过了一百八十七日人死了。当时的人认为扁鹊、仓公都不能超越他。
著有《伤寒卒病论》十卷流行在世间。(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探索幽隐,求取深意,成就与天工之巧相辅相成,华佗读了后称赞这本书说:“这真是救活人的书阿!”张仲景又著有《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述伤寒,中卷论述杂病,下卷记载他的药方治疗女病人,这是“千古医方之祖”。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做评论的人推崇(张仲景)是医学界的亚圣,然而范晔《后汉书》竟然没有给张仲景立传,所以有德行的人感到遗憾。
[语文]四川省宜宾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四川省宜宾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8页。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真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真题(无答案),共6页。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