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记叙文(含文学作品)阅读 小说 必备文体知识梳理【专项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说三要素,小说的叙事手法,小说情节结构技巧,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作用,描写分类及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小说三要素
二、小说的叙事手法
知识点1 叙述顺序
知识点2 叙述人称
知识点3 叙述视角
三、小说情节结构技巧
描写分类及作用
五、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作用
情节
作用:①承上启下;②吸引读者;③设置悬念;④交代背景;⑤埋下伏笔。
小说情节梳理的多种方式:
①按变化梳理。如《故乡》:故乡的环境从“我的美丽的故乡”到“没有一些活气”。故乡的人物变化是闰土从“小英雄”变得“辛苦麻木”;杨二嫂从“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
②根据情节发展梳理。如《我的叔叔于勒》: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开端)→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发展)→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高潮)→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结局)。
③根据原因到结果的逻辑梳理。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于勒充满期待(原因)→发现真相,幻梦破灭,遂弃他而去(结果)。
④根据心理变化梳理。如《我的叔叔于勒》: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菲利普一家人期待他归来解困(期待)→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破灭)。
⑤根据技巧梳理。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一家人盼他回来搭救→在船上巧遇一个与于勒相貌相似的水手,他是谁?→原来他就是破产的于勒,一家人希望破灭,失望而归(技巧)。
⑥按照某个人物的口吻梳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杰里的口吻复述:“我”厌倦弹珠游戏→“我们”决定去爬悬崖→“我们”爬到顶部,“我”担心被困在半途的好友,在别人的催促下“我”离开→“我”不放心,带着好友父亲找回好友。
人物
作用:串联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
如何把握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悉心体会描写的细节,是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要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与复杂性,避免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形象,不能等同于作者本人,也不能简单化理解。(相关知识见“四、描写分类及作用”)
举例:《故乡》中善良又麻木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有同情心的“我”。
环境
社会环境
作用:①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分析环境对情节的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④分析环境与主题的关系: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
举例:《孔乙己》中“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对咸亨酒店里长衫主顾和短衣主顾的描述,渲染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作用:①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提供人物活动场景;渲染气氛;②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③分析环境对情节的作用: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④分析环境与主题的关系:深化作品主题。
举例:《孔乙己》结尾处通过描写秋天凄清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顺叙
特征: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作用:①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举例:《植树的牧羊人》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倒叙
特征: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面,然后再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④强调主要内容。
举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开篇先交代事件结果带给自己的强烈感受,制造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插叙
特征:①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②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③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④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⑤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⑥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插叙介绍了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顺序同时使用的。如《驿路梨花》,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一晚一早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小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又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是倒叙。
第一人称
(我、我们)
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真切生动,便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举例:《故乡》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真实亲切。但“我”并不是作者本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二人称
(你、你们)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③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蕴含情感,叙述亲切自然。
举例:《白杨礼赞》中“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等句子,用第二人称“你”,写下眼前景象的壮观,增强了与读者的亲近感,便于作者抒情。
第三人称
(他、她、
它,他/她
/它们)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呈现事实,显得客观冷静;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③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举例:《变色龙》采用第三人称,描写了奥楚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通过他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人称同时使用的。
全知
视角
作用:①有利于拉开适当距离,为文章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②有利于调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举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叙述了刘姥姥这一社会底层的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同进餐的经过。在这一叙述过程中,叙述者随意调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为主体情节服务,无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间。
有限
视角
作用:①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②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我”作为主人公的作用:①有利于凸显作品主题;②更便于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作为次要人物的作用:①充当线索人物;②衬托(烘托)主要人物的品质,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主视角与副视角
作用:主视角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对整个故事情节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副视角则能将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生动完美地展现事件的原始形态。
举例:《孔乙己》中,以“我”作为主视角对孔乙己的经历进行讲述,中间夹杂以掌柜、喝酒的人等副视角阐述,完整地连缀起每一段叙事的线索。
注:叙述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
照应
(首尾
呼应)
特点:文章前后内容上的相互呼应。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作用:……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举例:《变色龙》的首段“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和结尾段“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铺垫
特点: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情绪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作用: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性;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举例:《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做铺垫。
伏笔
特点:指前段内容为后段内容所做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注: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相照应的内容)
举例:《故乡》一文中“我”坐船回乡以及坐船离开故乡为后文“听船底潺潺”的水声时的抒情、议论埋下伏笔。
悬念
特点:先把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内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举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凤姐儿却听着是说刘姥姥,便笑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此处设置悬念,她们会如何拿刘姥姥“取个笑儿”呢?
烘托
特点: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作用:把表现对象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溜索》中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衬托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正衬),或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或侧面描写)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溜索》中写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起来”“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对牛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也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无畏勇猛。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①“烘托”只出现次要事物,不出现主要事物,属于侧面描写;②“衬托”是次要事物和主要事物都写,属于正面描写。
根据描
写内
容分
外貌
描写
特点:对人物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等进行描写。
作用:以“形”传“神”,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等。
举例:《蒲柳人家(节选)》“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运用外貌描写,刻画出何满子的天真顽皮。
神态
描写
特点: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生动形象。
举例:《孔乙己》中,当被人取笑“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的尴尬、难过、失落、自卑。
动作
描写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举例:《溜索》“瘦小汉子迈着一双细腿,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马帮汉子的从容干练。
语言
描写
特点: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举例:《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一句,通过对刘姥姥的语言描写,塑造出一个幽默、滑稽的喜剧形象。
心理
描写
特点: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举例:《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在面对悬崖时的恐惧心理。
根据描
写角
度分
正面
描写
(直接
描写)
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
举例:《植树的牧羊人》中通过“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直接写出了牧羊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侧面
描写
(间接
描写)
特点: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衬托/突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写出(或表现)了……
举例:《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侧面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细节
描写
特点: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被称为细节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
举例:《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社会
环境
特点及作用: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地域风貌等的描写,包括室内陈设、风土人情等。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为后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点明主题。
举例:《变色龙》中“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揭示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凋敝、萧条败落的社会现实。
自然
环境
特点及作用: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还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的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提供人物的活动场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心情(心理);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或深化主题。
举例:《三顾茅庐》中通过景色描写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为刻画诸葛亮、刘备的形象服务。如一顾茅庐时,刘备在离开隆中的路上,因为爱屋及乌,才注意到隆中的景色和环境:“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这种幽雅、宁静的环境正好衬托出诸葛亮作为隐士的那种与世无争、恬淡超脱的心境和志趣。
如何赏析
环境描写
赏析角度:
(1)结合人物的观察角度抓景物特点。
(2)分析使用的写作手法。如:①景物写作顺序,整体局部、远近高低、上下左右、主次内外等;②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互通;③结合多种表现手法,如动静、虚实、正侧面、详略等。
(3)分析其使用的语言技巧,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修辞、句式等入手。
(4)从社会环境对现实的揭示作用入手。
(5)结合自然环境,从衬托人物形象、推进情节、表现主题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名校命制模拟卷必备【专项训练】,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成都近3年中考试题特点解读,新课标理念下的成都命题趋势,1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文体知识梳理-中考记叙文阅读,共11页。
这是一份专题39 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9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专题39记叙文阅读之情节梳理-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