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通用)
展开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患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全矣 全:完全,完备B.请循其本 循:追溯
C.不以千里称也 称:名称D.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喂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之不知鱼之乐 虽有千里之能B.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执策而临之
C.游于濠梁之上 骈死于槽枥之间D.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马跑千里,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粟米。
B.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粟米。
C.马跑千里,一顿或许能吃完一石粟米。
D.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完一石粟米。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皆为经典。甲文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论辩充满理趣;乙文论证“人才”的重要令人深思。
B.两文写法各具特色。甲文以双方的对话展开情节;乙文借物说理,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暗喻贤才难遇明主。
C.两文中的形象都鲜明生动。甲文中的惠子严谨,庄子浪漫;乙文中的“食马者”愚蠢而自大。
D.两文语言风格各异。甲文语言轻松活泼、诙谐幽默;乙文善用排比,行文富有气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敬亭传
[清]黄宗羲
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年十五,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邑人。儒生莫后光见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象声色,勾性情,习方俗,始有所成。”敬亭退而揣摩,期月而谓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怡狂喜矣。”又期月,生曰:“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杭,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②敬亭为人与至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军中亦不敢以说书视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③寻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始复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乱贼侠士、流离遇合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一声一息,使人闻之,或如策马铁骑,历历浮空,或如风号雨泣,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选自《柳敬亭传》,有删改)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哀乐具乎其前 具:具备B.延之使奏其技 延:邀请
C.丧失其资略尽 略:大概D.或如策马铁骑 策:鞭子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说书虽小技,然必象声色,勾性情,习方俗,始有所成。
(2)敬亭为人与至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军中亦不敢以说书视敬亭。
7.文章主要写柳敬亭的说书技艺,那么第②段写他参政议事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讽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
贞元中,擢进士。元和元年,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赈灾。居易见诏节未详,即 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以省赀饷。宪宗颇采纳。有囚更三赦不得免。又奏言:“父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
后对殿中,论执刚直,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不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若黜之,是钳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①,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居易 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②,民赖其汲。
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宣宗以诗吊之,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弓高:地名。②李泌六井:唐代杭州刺史李泌所凿的六口井。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讽时之病 病:生病
B.以省赀饷 赀:通“资”,物资
C.帝未谕 谕:明白
D.宣宗以诗吊之 吊:悼念
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黜之,是钳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2)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
10.本文和《卖炭翁》都体现了白居易的什么品质?本文中白居易还有什么突出品质?请结合文章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核舟记》)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吃
B.右手攀右趾 攀:抓住,拉
C.左手抚炉 抚:摸着
D.其人视端容寂 容:神色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执策而临之 鹏之背
D.其真无马邪 请循其本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住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一根木头保持平衡。
B.住在右边的船工用椎拍打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放的木头
C.在右边的船工用椎拍打着发髻,仰着脸,左手靠一根木头保持平衡。
D.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放的木头。
14.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皆写人物。甲文刻画了食马者,乙文介绍了舟尾的两个船工。
B.两文形象鲜明。甲文凸显食马者的懒惰,乙文表现两个舟子的悠闲。
C.两文都有描写。甲文写食马者的动作语言,乙文写舟子的神态动作。
D.两文语言简练。甲文“不知”中含嘲讽,乙文“卧”暗写小舟随波漂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B.便扶向路 向:先前的
C.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鹏之徙于南冥也
B.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D.其真无马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7.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文: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
C.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想要等到普通的马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8.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都有作者的寄托。甲文虚写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乙文写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滤之感。
B.两文开头都构思精妙。甲文开篇写溪流、桃林等,为桃花源的出现作充分铺垫;乙文则将“伯乐”与“千里马”对举来说明二者关系,从而展开后文的论述。
C.两文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甲文以记叙、议论为主,写了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乙文是议论性文体,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D.两文都用词精练。甲文中“皆叹惋”只三个字,在叹惋背后有丰富的意蕴;乙文用十一个“不”字,让读者为千里马的不幸际遇深感悲哀、惋惜,读来回味绵长。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超然台记(节选)
苏轼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①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瀹(yuè):煮。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B.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C.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D.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20.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
B.处处志之 志:记号。
C.出没隐见 见:现。
D.且名其台曰“超然” 名:命名,取名。
21.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村中人叮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B.甲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贯穿各个事情,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C.乙文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和四季美景,表现作者能在既有境况下获得快乐,突出了他超然物外的思想。
D.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生活图景的共同处在于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和谐、安宁而且富足。
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鮗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秋水》)
【乙】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鹧鶵②,子知之乎?夫鸦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④不饮。于是鸱⑤得腐鼠,鹅编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注]①相梁:做梁国相。②鹓鵴(yuān chú):鸾凤一类的鸟。③练实:竹实。①醒泉:甘泉。⑤鸱(chī):一种凶猛的鸟。⑥吓:怒斥声。
2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知鱼之乐 心乐之
B.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破山河在
C.其名为鹤编 其真不知马也
D.子之不知鱼之乐 子知之乎
24.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安知/我/不知/鱼之乐B.子/之不知/鱼之乐
C.庄子/往见之D.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乙】文借鹟鶲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超然的态度。
B.【乙】文庄子用“鹅鶲”比喻高洁之士,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用“鸱”比喻醉心名利猜忌他人的小人,巧妙贴切,尖锐深刻。
C.【甲】文中,虽然惠子与庄子的性格、气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D.【甲】文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地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26.把选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7.【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庄子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①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②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B.策之不以其道 (用) 马鞭
C.是子不欲吾善也 好D.则耳加聪 增加
29.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 令彭氏之子御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C.其真无马邪 既出,得其船
D.货恶其弃于地也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
30.用“/”给【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
31.将【甲】文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2.【甲】文中的“食马者” 对待人才的态度是:(1);【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是: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
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执策而临之( )
(3)君遣之( ) (4)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5.【甲】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6.【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甲】文:
【乙】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3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怒而飞 怒:
(2)志怪者也 志:
3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在写鲲鹏起飞的时候,说它们“若垂天之云”,造成了一种浩大的声势。
B.文章写大如鲲鹏要借助风力,小如野马尘埃也要生物之息相吹来表达任何事物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C.鲲鹏本来在北海,但立志要飞到南海,而且能飞得极高,意在说明鲲鹏是真正的逍遥,洒脱。
D.文章想象奇特,意境开阔,运用大胆的幻想或者传说的事物来阐明自己的看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40.作者笔下的“鹏”是个怎样的形象?
41.阅读《礼记》二则,完成问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从而庸之:跟着(老师学习)且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庸:功劳。③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目:这里指坚硬的枝节。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⑤说:同
“脱”,解脱,脱落。
(1)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
②教学相长也
③及其久也
④然后尽其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B.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C.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D.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失鸣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不善答问者反此。
(4)两则短文分别告诉我们关于学习上的什么道理?请简答。
学校文学社要共同制作文言文阅读卡片,请你一起来参加!
【甲】
余与芸寄居锡山华氏,时华夫人以两女从芸识字。乡居院旷,夏日逼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每屏—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沈复《浮生六记》
【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益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张潮《虞初新志》
【释义•理解】
42.请你解释【甲】【乙】两文中的加点字。
①作活花屏法甚妙
②随时可更
③罔不因势象形
④石青糁之
43.请你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44.文学社绘画组同学的任务是根据以下两句话为文章绘制插图,请你联系所学的知识,帮他们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以便他们更好地完成绘制任务。
①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分析。观景】
45.编辑组的同学要将【甲】文放入相应的栏目中,请你分析【甲】文选自《浮生六记》的哪一卷,并说说理由。
A.《闺房记乐》
B.《闲情记趣》
C.《坎坷记愁》
D.《浪游记趣》
选择,理由:
【比较•悟情】
46.小品文兴盛于明清,明清小品文在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甲】【乙】两文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③,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④也。”有间,有所黯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⑤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47.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不知其旨也:
(2)师襄子离席再拜:
4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志也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D.学而不思则罔 黑而长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50.【甲】文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51.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虽有嘉肴》中哪句话?请结合引用文段具体分析。
阅读【甲】【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②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鹓雏:中国神话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②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③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52.【甲】【乙】两文均选自《庄子》,庄子是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生气、愤怒。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上:向上。
C.或谓惠子曰 或:有人。
D.子知之乎 之:代词,指代鹓雏。
54.下列对【甲】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一幅鲲化为鹏,鹏扶摇直上,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文章将“野马”“尘埃”与鲲鹏进行对比,说明大如鲲鹏便可绝对逍遥。
C.结尾处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感慨。
D.文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瑰丽雄奇,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5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56.【甲】文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阐发了(1)的思想;【乙】文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作者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表明自己(1)的志趣。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57.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 (2)策之不以其道 策:
(3)虽有至道 至: (4)然后能自反也 反:
5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9.同为说理名篇,乙文在说“学习”时言及“嘉肴”“至道”,意在通过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请简要分析甲文在说“马”时提到“伯乐”和“食马者”的用意何在。
60.联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
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②相逢,治具③毕张④。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⑤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
【注释】①国子先生:韩愈自称。②圣贤:圣君和贤臣。③治具:法令。④张:建立。⑤有司:指官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 政治制度)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C.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62.下列句子加点词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为公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故人不独亲其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货恶其弃于地也 骈死于槽枥之间
D.是故谋闭而不兴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6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
C.本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一定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6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65.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6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斯是陋室
B.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求之下流,固颠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齐谐》者,志怪者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67.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成现代汉语。
68.下列对两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开头描绘了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北冥有鱼》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C.庄子认为鱼很快乐,既与他眼前所见鱼儿出游从容的姿态相应,也是他愉悦心境投射到鱼儿的体现。
D.庄子最后的回答偷换概念,将惠子本意“怎样知道”或“(在)哪里知道”理解成“怎么(能)知道”。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6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B.虽有至道 大道之行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然后能自反也 窥谷忘反
7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71.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的?
72.学习是生命中永恒的话题。阅读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就如何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链接材料】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②。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又从而庸之:但归功于老师;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目:“节”是指树的枝干交接处,“目”是指纹理不顺处,泛指节疤。⑤说:同“脱”,解脱,脱落。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有误,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称,著称;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C.于:均为介词,在;
D.以:介词,按照/连词,因为;
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字词: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译为“日行千里的马”;或:有时;
故选B。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乙文论述的是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重要性;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5.D 6.①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模拟好声音神情,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够有所成就。
②柳敬亭被人推荐到幕府,宁南侯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军中官员也不敢用说书人的身份去看待柳敬亭。 7.不能。理由:①间接描写其说书技艺高妙。他“耳剽口熟”的说书技艺,令宁南侯与之“意合”所以他有机会参与军事。②为下文他的说书技艺达到更高境界作铺垫。参政议事等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使其说书技艺达到更高境界。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有的如同骑着马、驾着铁骑,快速驰骋。策:挥动马鞭驱赶,而不是“鞭子”;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虽:虽然。然:但是。必:必须。象:模仿。声色:声音和表情。勾:勾画,描绘。习:熟悉,了解。始:才。成:成就。
(2)重点字词:与:到,进入。以为:认为。见之晚:相见太晚。以:把。视:看待。
7.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情节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根据第②段“宁南以为相见之晚”,“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可知,柳敬亭在幕府的经历,特别是与宁南侯的交往,展现了柳敬亭凭借“耳剽口熟”的说书技艺赢得了宁南侯的赏识,并与其“意合”,这间接突出了柳敬亭说书技艺的高超。因为这样的技艺,他有机会参与军事,如“尝奉命至金陵,南面上坐,称柳将军”,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说书积累了更多的素材。
结构上,文中第②段“敬亭为人与至幕府”到“敬亭亦无所不安也”这些内容,为下文第③段“敬亭既在军中久,其乱贼侠士、流离遇合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以及他的说书技艺达到更高境界“子言未发而哀乐乎其前……盖进乎技矣”作了铺垫。他的参政议事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乱贼侠士、流离遇合之事”,这些都为他的说书提供了更多的真实情感和深度,使他的说书技艺更上一层楼。
因此,第二段写柳敬亭参政议事的内容在展现其说书技艺和丰富文章内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不能删除的。
【点睛】参考译文: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十五岁时,在集市中给人说书,那时已能使同乡的人佩服感动。读书人莫后光见了他,说:“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模拟好声音神情,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够有所成就。”柳敬亭回到家里就反复练习思考,过了一个月就前去拜访莫后光。莫后光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快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赞叹地说:“你还没有说话,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应是超过一般技艺了。因此柳敬亭就到了扬州、杭州(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厅堂的盛大集会上,在悠闲亭阁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让他表演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柳敬亭被人推荐到幕府,宁南侯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军中官员也不敢用说书人的身份去看待柳敬亭。宁南侯不是读书人出身,所有公文,都是慕下文人立意谋篇润色词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宁南侯都不满意。可是柳敬亭用耳朵听的嘴里说的,都是从民间的俗语常谈中引来的,(因此说话)没有不合宁南心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官吏都让柳亭坐在向南的尊位,称呼他柳将军,敬亭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安。
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宁南侯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也差不多丧失殆尽,于是他又开始重操旧业。柳敬亭在军中时间长了,那些作乱害人的行侠仗义的人、那些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喜好和崇尚,(他也很熟悉,所以)一个声调一道气息,让人听起来,有的像驱马行驶的精锐骑兵,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有的像狂风怒号大雨哭泣,使人立即产生亡国的遗恨,把伴奏的乐声都压下去了,其艺术造诣已不是莫后光的话所能说尽的了。
8.A 9.(1)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他们的口,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
(2)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 10.两文都表现了白居易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本文中,白居易因旱情严重,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赋,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里人,节约钱财和军饷;对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的人,白居易又上奏请求赦免他。《卖炭翁》则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本文还体现了白居易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品质。
【解析】8.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皆讽时之病”句意:都讽谏时俗的弊病。病:弊病。
故选A。
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若(如果),黜(贬黜),是(这是),钳(封住),非(不是),所以(用来),发扬(彰显)”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筑堤(修筑堤坝),捍(保护),钟(蓄洪),溉(灌溉)”要理解正确。
1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二段“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赈灾。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以省赀饷”可知,在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但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这体现了白居易体恤民情,为百姓请求朝廷免除百姓的赋税;
结合第二段“有囚更三赦不得免。又奏言:‘父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可知,白居易怀有仁爱之心,向皇帝申明,父亲死去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以此来请求完全赦免他们,并且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来请求皇帝赦免囚犯;
结合第四段“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可知,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同时又治理疏通了李泌六井,使百姓的饮用之水有所依赖。这说明白居易在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工程,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实事。据此可知,白居易具有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品质,他关心百姓,为百姓做实事,具有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忧国忧民的品质;
结合《卖炭翁》可知,诗歌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所写的诗歌几十上百篇,都含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的弊病,补救政事的缺陷,因而读书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
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考中了。元和元年,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赈济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且多放出一些宫里人,来节约钱财和军饷。宪宗大多采纳了。有囚犯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去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更加闻名。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耿直,皇帝不理解,白居易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白居易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贬斥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这是封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
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河朔再次出现叛乱,叛贼攻取弓高,断绝粮道。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请求外调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
又授任苏州刺史,因病免除官职。元和六年,白居易去世,终年七十五岁,宣宗写诗悼念他,追赠尚书右仆射。
11.A 12.B 13.D 14.B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食:同“饲”,喂。
故选A。
2.本题考查重点词义及用法。
A.介词,按照/连词,因为 ;
B.均为连词,表转折;
C.代词,代指千里马/结构助词,的;
D.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代指这个话题。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椎髻,梳着椎形发髻;倚,靠。
句意为: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放的木头。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甲文凸显食马者不识马的鄙陋。与选项表述不相符。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 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象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15.D 16.C 17.B 18.C
【分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策:用马鞭驱赶。
故选D。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居然;
C.均为连词,表转折;
D.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副词,表示选择;
故选C。
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
A.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不是“好像”;
C.或:有时;不是“或许”;
D.等:等同,一样;不是“普通的”;
故选B。
1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9.A 20.B 21.D 22.(1)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
【分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始至之日”是时间状语,“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五种并列的生活状况,“人固疑余之不乐也”是人们对“我”的猜测。故断为: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故选A。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B.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做标记。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和分析。
D.这种说法对甲文是合适的。乙文是苏轼到胶西做官时的实际生活情况,根据“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等可知,此时的社会有剥削压迫,人民生活动荡不安,贫困不堪。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语:告诉;云:说;不足:不值得;道:说。
(2)因:靠着;葺:整修;新:使……变新。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他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就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刚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兴而满足。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人出去过,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桃花源的见闻。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标记,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隐士,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乙
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离开了带有彩绘墙壁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而且,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拙朴。于是,在这里修整果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地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是秦人卢敖隐遁的地方。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座城台高大结实,幽深敞亮,夏凉冬暖。无论是雨落雪飞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来吃。(大家)赞叹道:“多么快活的游玩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超然”。来说明我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23.B 24.D 25.C 26.(1)修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27.甲文庄子是一个自由快乐,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人。(或善于智辩的人)
乙文庄子是一个志向高洁的人(或:淡薄功名利禄的人,鄙视功名利禄的人):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善于用比喻说理的人(或:善于言词的人)(谈到一点即可)
【解析】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形容词,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均是名词,国都;
C.代词,它的/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
故选B。
24.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本句句意为: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今”为时间状语,放在句首,表示说话的时间,所以在“今”后断开;“子”为本句主语,“欲以子之梁国”为状语,修饰“吓”,“而”表修饰,连接“欲以子之梁国”与“吓我”。
故断为: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故选D。
2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C.根据甲文“庄子曰:‘鮗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把人的主观感受“迁移”到鱼的身上;根据“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可知,惠子从认知的规律出发,认为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所以他们两人对事物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结论是完全不一致的;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鲦鱼:一种白色小鱼。从容:悠闲自得。是:这。
(2)或:有人。子:人称代词,指惠子。相:做宰相。
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甲文“庄子曰:‘鮗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知,庄子认为小鱼能够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玩,是一种快乐,由此可见庄子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根据甲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面对惠子的诘难,他从惠子的问题中寻找“漏洞”,用智辩获得了胜利。
根据乙文“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鹧鶵,子知之乎?夫鸦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鹅编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庄子将自己比喻为鹧鶵,将惠子比作鸱,生动形象地向惠子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的高洁志向,同时也体现了庄子在说理时善用比喻。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乙】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鹞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鹞鹰看到仰头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28.D 29.B 30.彭 氏 之 子/ 半 道 /而 问 曰 3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2. 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分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加,更加;
故选D。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拿着鞭子面对着马。之,代词,代指马/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之,助词,的;
B.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就好像良医好药,但是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C.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其,代词,他,他的;
D.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或: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于,介词,在/现在伊尹对于我国。于,介词,对于;
故选B。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语法:本句主语是“彭氏之子”,谓语是“问”,“半道”放在主谓之间作状语。
故断为:彭氏之子/ 半道 /而问曰。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食,同“饲”,喂;其,代指千里马,译为“它”;千里,日行千里的本领。
3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1)结合【甲】文第②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③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知“食马者”对待人才是:不识人才,还摧残人才,并且大加抱怨。
(2)结合【乙】文第①段“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可知,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但是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
(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33. 有时 马鞭 派遣 花费 34.(1)示例: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2)示例:死的千里马尚且用五百金来买,何况活着的千里马呢?
35.示例:从“其真不知马也”的“不”字可以感知,全文主要表现一种否定语气;表现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悲愤之情。 36.示例:甲文:没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或,有时。
(2)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策,马鞭。
(3)句意:国君就派他去了。遣,派遣。
(4)句意: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捐,花费。
3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策,鞭打。之,它。以,按照。道,方法。食,喂养。尽,竭尽。
(2)且,尚且。况,何况。生马,活马。
35.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更不能重用人才,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3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统治者不能识别千里马,没能得到统治者的常识与重用,结果被埋没,“不以千里称也”。
根据乙文中的“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可知,君主渴望得到千里马。根据“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知,君主采纳了涓人的正确建议,最终得到了三匹千里马,即千里马能从众多的马里脱颖而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大王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37. 奋起 记载 38.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 39.C 40.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小空①:怒而飞:(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奋起;
小空②: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3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苍苍:深蓝色;正:真正的;极:尽头。“天之苍苍”是定语后置句。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选项中“鲲鹏本来在北海”表述有误。原文是“北冥有鱼”,意为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并不是北海;
故选C。
40.本题考查文言文形象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材料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大鹏巨大无比;结合材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可知大鹏力气十分大;结合材料中“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大鹏的志向十分高远;结合材料中“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十分善于借助风的力量;
【点睛】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物》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41.(1) 味美; 增长,增进; 等到; 全部,完全。
(2)D
(3)①《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②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
(4)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导别人也是一种学习;乙文告诉我们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可使学生学业进步(或:“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会教,有好的教学方法和认真的态度,他的学生才会取得更大进步”)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
②句意: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长:增长,增进。
③句意:等到时间一长。及:等到。
④句意:让它的声音响完。尽:全部,完全。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为: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
“善待问者如撞钟”是个完整的比喻句,“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是两种情况,形成对比,中间要断开。
故断句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第一个“学”,同“敩”,教导;第二个“学”,学习;其,表示推测,大概;谓,道理。
②重点词:者,……的人;反,相反。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甲文主要谈教学相长的道理。根据文中“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兌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等内容可知,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导别人也是一种学习。
乙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等内容可知,学生要善于学习,勤于发问,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阐述学习的。语句“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是从老师的角度来阐述学习的。由此可知,本文主要阐述了学习上学生要善于学习,老师要善于教学,师生间要相互配合,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才会取得更大进步。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42. 很、非常。 换。 没有不。 涂。 43.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44.①做成的屏风高六七尺,可以移动。再用砂盆种植扁豆放在屏风下,让它攀附往上爬,两个人可以移动。
②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45. B 文中写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闲居时乡人做“或屏风”的过程以及自己在乡间的乐趣的感叹。 46.甲文: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严密地说明制作“活屏风”时使用的材料的尺寸。乙文: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严密地说明了核舟上雕刻的各个部分的尺寸,突出了技艺的高超。
【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芸就教她家人做“活屏风”,方法非常绝妙。甚:很、非常。
②句意为:随时可更换。更:换。
③句意为: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没有不。
④句意为: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糁:涂。
4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有了这种方法,即一切藤本香草植物随地都可 以拿来使用,这真是乡居的绝佳好方法啊!“有此一法”是总说,其后可断开,“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是方法的具体阐述,其后可以断开,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
4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置:放。盘延:攀附。可:可以。
②约:大约。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可:大约。许:上下,表约数。轩:高起。敞:宽敞。为:是。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4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余与芸寄届锡山华氏”意思是:我与芸寄居在锡山华氏家中。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 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纤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 意思是:每扇屏风用长约四五寸的木梢两枝,做成矮脚长条凳子样式虚放在其中;横上宽一尺左右的四根木档,四角凿上圆洞,插上竹子编成方孔;做成的屏风高六七尺,可以移动。再用砂盆种植扁豆放在屏风下,让它攀附往上爬。如果多编几个屏风随意遮拦,就好像绿荫满窗,透风遮日,迂回曲折,随时可更换,所以叫作“活屏风”。写自己闲居时乡人做“或屏风”的过程。“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意思是:有了这种方法,即一切藤本香草植物随地都可以拿来使用,这真是乡居的绝佳好方法啊!写出了自己在乡间的乐趣的感叹。 根据以上可知【甲】文写的是自己寄居在乡间做“或屏风”的悠闲生活;
故选B。
4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甲文:从“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可以看出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制作“活屏风”时使用的材料的尺寸;
乙文: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核舟上雕刻的各个部分的尺寸,突出了技艺的高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与芸寄居在锡山华氏家中,当时华夫人叫两个女儿跟芸学习识字。这里乡居旷阔,夏日晒人,芸就教她家人做“活屏风”,方法非常绝妙:每扇屏风用长约四五寸的木梢两枝,做成矮脚长条凳子样式虚放在其中;横上宽一尺左右的四根木档,四角凿上圆洞,插上竹子编成方孔;做成的屏风高六七尺,可以移动。再用砂盆种植扁豆放在屏风下,让它攀附往上爬。如果多编几个屏风随意遮拦,就好像绿荫满窗,透风遮日,迂回曲折,随时可更换,所以叫作“活屏风”。有了这种方法,即一切藤本香草植物随地都可以拿来使用,这真是乡居的绝佳好方法啊!
【乙】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47. 味美; 两次 48.B 49.①《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②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50.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引出“至道”。通过类比手法,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 51.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
(2)句意: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再:两次。
4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其:表推测语气/其:代词;
B.学:学习/学:学习;
C.反:反省/反:同“返”,返回;
D.而:表转折/而:表并列。
故选B。
4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第一个“学”:通“敩”,教的意思;第二个“学”:学习;其:表推测。
②习:熟悉;未得:还没掌握;技:方法。
5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联系甲文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作者运用类比的写法,以嘉肴类比至道,以不食嘉肴类比不学至道,以生活常识作类比,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下文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学相长。
5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乙】文“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丘未得其志也”“近末得其为人也”这些句子可知,孔子学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应该是积极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不是浅尝辄止,他先是学习几天,发现自己不知道曲子的方法,决定再学习几天,之后发现自己作者的思想没有领悟,所以决定再继续学习,反观【甲】文说到的道理是需要学习才能够立即道理,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在这里孔子是学习之后知道自己还不清楚的地方,然后再进行学习,这是和“学然后知不足”相挂钩的,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这首曲子确实是《文王操》 啊。”
52. 战国 道 53.A 54.B 55.(1)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2)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 56. 志存高远,追求精神自由 鄙弃功名利禄的高洁
【解析】5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故选A。
5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有误,文章将“野马”“尘埃”与鲲鹏进行对比,意在表明大如鲲鹏,小如“野马”“尘埃”都没有绝对的自由,都有所凭借,而非“大如鲲鹏便可绝对逍遥”:
故选B。
5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指风。
(2)恐,害怕;搜,搜捕;于,在;国,国都。
5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甲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可知,作者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精神的自由;乙文“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作者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将功名利禄比喻腐鼠,从而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高洁志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57. 犹,尚且。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最好的。 反思。 58.(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困惑)的地方。 59.甲文提到“伯乐”是为了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表现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性;提到“食马者”的用意在于批判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摧残,揭示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并借对食马者的描写表达了对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和控诉。 60.①要善于学习,发现不足要及时反思,遇到不懂的要学习查证,不断巩固自己的知识。②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教”的方法,通过给他人讲解知识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困惑,然后不断反思提高。③要想学业有成、修养德行,就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学会独立思考。④无论是精通学业还是修养德行,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解析】5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且:尚且。
(2)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
(3)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至:最好的。
(4)句意: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反省。
5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
(1)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2)是故:因此;困:困惑。
59.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根据甲文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甲文中提到伯乐,是为了强调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伯乐对于千里马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会被人发现,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表现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性;
结合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食马者喻指不善于利用发现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作者批判食马者对千里马的埋没摧残,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6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乙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教”的方法,通过给他人讲解知识的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或困惑,然后不断反思提高。“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结合材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可知:要想学业有成、修养德行,就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由“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可知:无论是精通学业还是修养德行,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
61.D 62.C 63.D 64.(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
(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 65.古代时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外户而不闭”。作为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解析】6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D.句意: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大同:指理想社会(人人平等、安定和谐);
故选D。
6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是/介词,向;
B.代词,自己的/连词,表选择;
C.介词,在/介词,在;
D.连词,表顺承/表转折,但是;
故选C。
6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大道之行也》末句只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内涵,“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一定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有误;
故选D。
6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故:所以;独:只;亲其亲:敬爱自己的父母;子其子:疼爱自己的孩子;
(2)是故:所以;谋闭:闭塞;兴:兴起;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
6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此文第一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至三句话写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四句话是全文的总结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担负起社会责任,树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天下是大家共有的,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66.B 67.示例: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8.D
【解析】6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代词,这/动词,是;
B.相同。副词,固然、本来;
C.连词,和/动词,参与;
D.动词,记载/名词,志向;
故选B。
6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重点字词:
天:天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苍苍:深蓝色。其:是,难道。正色:本质的颜色。邪:通“耶”,吗、呢。远:距离遥远。无所:没有地方。至:到达。极:尽头。
6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惠子质疑庄子不是鱼,无法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则反驳说惠子也不是他,无法知道他不知道鱼的快乐。然后庄子再进一步说明,他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归谬法”反驳,即先接受对方的假设,然后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反驳对方的观点。所以,庄子的回答并没有偷换概念;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北冥有鱼》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69.A 70.《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71.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设喻说理,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纳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72.学习和教别人相结合;学习中要善于提问。
【解析】6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代词,它;
B.道路/准则;
C.欠缺/不值得;
D.反思/同“返”,返回;
故选A。
7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曰:说;其:大概。
71.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可据此作答。
7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可知,学习和教别人相结合;结合【链接材料】“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可知,学习中要善于提问。
【点睛】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链接材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专题08 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名著的选段并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根据提示完成下面名著阅读记录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 句子的衔接与运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句子的衔接与运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顺序是,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给下列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病句的修改与辨析-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病句的修改与辨析-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通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