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练)【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练)【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1考,全国5年8考,全国5年3考,古代的一种量器益处,介词比介词对,全国5年2考,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坚守本心 :①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舍生取义 :即“舍生而取义”,孟子不是绝对地反对一切欲望,而是将欲望纳入了“义”的考量之中。“舍生而取义”是极端情境下的两难抉择,是孟子“义利之辨”的一个重要命题。
◎论证思路及方法 :开篇采用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取义,引出论点。接下来运用道理论证,从正反两面分别强调“义”重于“生”,点明“舍生取义”是人之本性。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阐述了人要固守羞恶之心。最后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语言风格 :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善用精妙的比喻、精当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
辟 避 躲避
辩 辨 辨别
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万钟于我何加焉 钟:_______________(2)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_______________
乡 向 先前、从前
3.其他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故:____________(2)死亦我所恶 恶:____________(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4)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5)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奉:____________(7)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8)此之谓失其本心 谓:____________
所以 讨厌,憎恨祸患,灾难丧失踩踏侍奉停止叫作
4.文言虚词 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欲有甚于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蹴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并列,不译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修饰,不译 连词,表顺承,就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
二、重点句子翻译(加粗字为教材课下注释)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判断句)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省略句)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三、文意理解与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本文论点突出。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食物,“呼者”不肯接受,这是对舍生取义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 )2.本文主张性善。文章认为仁义礼智,圣人有,普通人也有,区别在于能不能保持、发扬、充实这种人性固有的美德。 ( )
【解析】“‘呼者’不肯接受”说法错误,应该是“行道之人”不肯接受。
3.本文运用比喻论证。文章以“鱼”“熊掌”比喻“生”“义”,得出“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结论。 ( )4.本文气势充沛。“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排比与反复兼用,富有气势,感染力强。 ( )
5.《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均运用举例论证。《鱼我所欲也》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等例子,得出“勿失其本心”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舜等六人的例子,论证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 )
【解析】“论证了‘生于忧患’的道理”说法错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舜等六人的例子,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的道理。
6.《鱼我所欲也》《〈论语〉十二章》均对“义”展开论述。《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生”比“义”更重要,《〈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在“富贵”和“义”冲突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 ( )
【解析】“《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生’比‘义’更重要”说法错误。《鱼我所欲也》中作者认为“义”比“生”更重要。
7.《鱼我所欲也》《出师表》《诫子书》均巧用对比。《鱼我所欲也》以“所欲”与“所恶”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的态度;《出师表》中诸葛亮将“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进行对比,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诫子书》通过“淡泊”“宁静”与“淫慢”“险躁”的对比,论证了“静”对修身养德具有重要作用。 ( )
8.《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都体现了孟子“雄辩”的语言特点。《鱼我所欲也》中没有争辩对话,完全是孟子的个人独白,议论犀利,气势充沛;《富贵不能淫》以反问发端,义正辞严、气势磅礴。( )
速记口诀:“为”作介动名,被当做变担,是以表替由。
动词,做,干动词,接受介词,为了
将各句中加点字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
1.愚以为军中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2.为天下唱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为佣耕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屯长____________________5.以君为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6.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7.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以为,认为介词,对、向介词,替,给动词,充当,担任动词,当作,作为动词,做,这里指酿造介词,为了动词,表判断,是
9.其名为鲲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中轩敞者为舱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天子为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是 动词,是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动词,成为动词,当作,作为动词,做介词,表被动,被动词,作为动词,做,这里指游乐动词,认为
1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___20.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担任 动词,担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甲《鱼我所欲也》第1段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C.不知其旨也 旨:旨意 D.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思
【解析】C项中的“旨”译为“味美”。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而不知人之乐 B.所欲有甚于生者 欲有求于我也C.不知其善也 其岸势犬牙差互 D.其此之谓乎 小大之狱
【解析】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前者表并列,不译;后者表转折,译为“却,但是”。B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前者表比较,译为“比”,后者引出对象,译为“向,对”。C项中的“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译为“它的”。D项中的“之”,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后者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3.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A.假如使者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为什么(他)不用呢?B.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C.假如使者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D.假如人们想得到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为什么(他)不用呢?
【解析】“如使人”译为“假如人们”;“所欲”译为“所喜爱的”;“何不用也”译为“什么(手段)不用呢”。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有类比。甲文以“鱼”“熊掌”进行类比,说理浅近易懂;乙文用“嘉肴”类比“至道”,引出中心观点。B.两文均巧用修辞。甲文善用比喻,正反论述,深化了文章主旨;乙文中多为对偶句,强化了表意的效果。C.两文均观点鲜明。甲文阐述了作者“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乙文阐述了作者“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观点。D.两文均逻辑严密。甲文先指出“舍生取义”,再具体论述;乙文先指出“学”与“教”的作用,再讨论其效果。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3考,使定居下来,围放弃极点,全国5年1考,全国5年2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练)【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1考,全国5年3考,下雪客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练)【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2考,全国5年1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