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升高一初数学预习专题05分式-初升高数学无忧衔接(学生版+解析)
展开初中对于分式的学习,是对于简分式的学习,分子分母都是数或者整式。高中阶段,增加了繁分式的学习,对于分子分母又含有分式的式子又该如何处理。要抓住重点,就是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又是什么,用“整体”的思想去考虑问题。
课程要求
知识精讲
初中知识储备:分式
备:绝对值
1.分式的意义
形如AB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B≠0,则称AB为分式。
2.分式的性质
当M≠0时,分式AB具有以下性质(基本性质):
AB=A×MB×M;
AB=A÷MB÷M.
分式有意义条件:分母不为零;
分式值为零条件:分子为零、分母不为零。
高中增加知识:繁分式
备:绝对值
繁分式: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式子。
典例剖析
例题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小亮在学习分式过程中,发现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达成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可以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加减进行运算,解分式方程可以类比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先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比较分式的大小,可以类比整式比较大小运用的“比差法”……
问题:
(1)材料中分式“通分”的依据是 ;“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去分母”的依据是 ;
(2)类比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解方程:;
(3)数学家斐波那契编写的《算经》中有如下问题:甲、乙两组人各自平分钱,已知两组人数相同,相关信息如表:
试比较甲乙两组哪组人均分的钱多?
变式训练
1. 观察下列式子,并探索它们的规律:
(1)根据以上式子填空:
① .
② .
(2)当取哪些正整数时,分式的值为整数?
能力提升
1. 观察下列各个等式:
第1个等式:÷-0=1;
第2个等式:÷-1=;
第3个等式:÷-2=;
……
请用上述等式反映出的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第5个等式;
(2)写出你猜想的第n个等式(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并证明你的猜想.
对点精练
1.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
A.B.且
C.D.
2.已知分式的值为0,则( )
A.x=1B.x=﹣1C.x>1D.x>﹣1
3.如果把分式中的,都扩大2倍,那么分式的值( )
A.不变B.扩大2倍C.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D.扩大4倍
4.由值的正负可以比较与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当时,B.当时,
C.当时,D.当时,
5.观察佳佳计算的过程:
= ①
= ②
= ③
= ④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算完全正确B.第①②两步都有错
C.只有第③步有错D.第②③两步都有错
6.已知实数m、n满足,则代数式______.
7.已知,则常数__,__.
8.中a的取值范围______.
9.若分式的值为零,则的值为_______.
10.数学活动课上,小云和小王在讨论张老师出示的一道代数式求值问题:
结合他们的对话,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时,a的值是__________.
(2)当时,代数式的值是__________.
11.先化简,再求值:
(1),其中.
(2),其中
12.阅读材料:
《见微知著》谈到:从一个简单的经典问题出发,从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由低维到高维,知识与方法上的类比是探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思想阀门发现新问题、新结论的重要方法.
例如:已知,求的值.
解:原式.
问题解决:
(1)已知.
①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
②求证:.
(2)若x满足,求的值.
13.阅读下列材料:通过小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可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而假分数都可以化为带分数,如:.我们定义:在分式中,对于只含有一个字母的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假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小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真分式”.如,这样的分式就是假分式;再如:这样的分式就是真分式.类似的,假分式也可以化为带分式(即: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如:;
解决下列问题:
(1)分式是 (填“真分式”或“假分式”);
(2)将假分式化为带分式;
(3)先化简,并求取什么整数时,该式的值为整数.
14.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15.阅读材料:定义:在分式中,对于只含有一个字母的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假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小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真分式.如,这样的分式就是假分式;如,这样的分式就是真分式.那么类似的,假分式也可以化为带分式(即: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
例如:;.
解决下列问题:
(1)分式是_______分式(填“真”或“假”)
(2)将分式化为带分式的形式;
(3)如果分式的值为整数,求x的整数值.
《初中课程要求》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3、能熟练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高中课程要求》
1、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2、能够进行分式的化简;
3、能够处理“繁分式”。
组别
人数(人)
总金额(元)
甲
乙
已知实数同时满足,求代数式的值.
专题05 分式
专题综述课程要求
初中对于分式的学习,是对于简分式的学习,分子分母都是数或者整式。高中阶段,增加了繁分式的学习,对于分子分母又含有分式的式子又该如何处理。要抓住重点,就是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又是什么,用“整体”的思想去考虑问题。
课程要求
知识精讲
初中知识储备:分式
备:绝对值
1.分式的意义
形如AB的式子,若B中含有字母,且B≠0,则称AB为分式。
2.分式的性质
当M≠0时,分式AB具有以下性质(基本性质):
AB=A×MB×M;
AB=A÷MB÷M.
分式有意义条件:分母不为零;
分式值为零条件:分子为零、分母不为零。
高中增加知识:繁分式
备:绝对值
繁分式: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式子。
典例剖析
例题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小亮在学习分式过程中,发现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达成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可以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加减进行运算,解分式方程可以类比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先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比较分式的大小,可以类比整式比较大小运用的“比差法”……
问题:
(1)材料中分式“通分”的依据是 ;“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去分母”的依据是 ;
(2)类比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方法,解方程:;
(3)数学家斐波那契编写的《算经》中有如下问题:甲、乙两组人各自平分钱,已知两组人数相同,相关信息如表:
试比较甲乙两组哪组人均分的钱多?
【答案】(1)分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2);(3)甲组
【分析】
(1)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即可;
(2)先将原方程两边平方转化成整式方程,再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最后必须检验;
( 3)设甲、乙各有人,列代数式,通过分式相减与0的关系,易判断甲组均分的钱多.
【详解】
解:(1)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乘同一个不为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或分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
(2)
方程两边平方,得1-2x=9,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3)由甲、乙两组人数相同,设两组各有人,则甲组均分元,乙组均分 元.
>0,所以甲组人均分的钱多.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列代数式,分式的加减法应用等,涉及到了二次根式的非负性以及配方法的应用,强调了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变式训练
1. 观察下列式子,并探索它们的规律:
(1)根据以上式子填空:
① .
② .
(2)当取哪些正整数时,分式的值为整数?
【答案】(1)①;② ;(2)1或3
【分析】
(1)观察可发现,原式子将分式化为“整式+分式”的形式,分别利用得出的规律化简即可;
(2)利用所得规律化简原分式,再探究当x取什么值时,的值为整数.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1)①.
故答案为.
②
故答案为.
(2)
当为正整数,且为5的约数时,的值为整数,
即或时,的值为整数.
∴,.
即当x为1或3时,的值为整数.
【点睛】
本题考查规律型:分式的变化规律,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的逆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式子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答.
能力提升
1. 观察下列各个等式:
第1个等式:÷-0=1;
第2个等式:÷-1=;
第3个等式:÷-2=;
……
请用上述等式反映出的规律解决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第5个等式;
(2)写出你猜想的第n个等式(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并证明你的猜想.
【答案】(1);(2),证明见解析
【分析】
(1)观察等式中的4个数中的数字与等式的序号的关系的变化规律为:第一个数的分子是序号数字的平方加1,分母是序号数字加1的平方,第二个数的分子是1,分母为序号数字加1,第三个数是序号数字减1,第四个数的分子为2,分母是序号数字加1,以此规律第5等式可得;
(2)利用(1)中的规律,第n等式可得,用分式的运算法则计算等式的左边,结论可得.
【详解】
解:(1)观察等式中的4个数中的数字与等式的序号的关系发现规律如下:
第一个数的分子是序号数字的平方加1,分母是序号数字加1的平方,第二个数的分子是1,分母为序号数字加1,第三个数是序号数字减1,第四个数的分子为2,分母是序号数字加1.
第5个等式:.
即:.
(2)依据(1)得出的规律可得:
.
证明:左边右边,
等式成立.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列代数式,分式的混合运算,准确找出等式中的数字与等式序号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对点精练
1.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
A.B.且
C.D.
【答案】D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
∴,
∴
故选D.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熟练掌握二次根式和分式成立的条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已知分式的值为0,则( )
A.x=1B.x=﹣1C.x>1D.x>﹣1
【答案】A
【分析】
根据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可得:3x2﹣3=0,且x+1≠0,再解即可.
【详解】
解:由题可得,3x2﹣3=0,且x+1≠0,
解得x=±1,x≠﹣1,
∴x=1,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关键是掌握分式值为零的条件是分子等于零且分母不等于零.注意:“分母不为零”这个条件不能少.
3.如果把分式中的,都扩大2倍,那么分式的值( )
A.不变B.扩大2倍C.缩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D.扩大4倍
【答案】A
【分析】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求解.
【详解】
,
故选:.
【点睛】
本题考查分式的应用,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是解题关键.
4.由值的正负可以比较与的大小,下列正确的是( )
A.当时,B.当时,
C.当时,D.当时,
【答案】C
【分析】
先计算的值,再根c的正负判断的正负,再判断与的大小即可.
【详解】
解:,
当时,,无意义,故A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当时,,,故B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当时,,,故C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当时,,;当时,,,故D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运算和比较大小,解题关键是熟练运用分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根据结果进行准确判断.
5.观察佳佳计算的过程:
= ①
= ②
= ③
= ④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算完全正确B.第①②两步都有错
C.只有第③步有错D.第②③两步都有错
【答案】C
【分析】
由分式加减法则,通分化为同分母分式再相加减,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
,
∴第③步错;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分式的加减,通分化为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同分母分式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式加减的法则.
6.已知实数m、n满足,则代数式______.
【答案】-1
【分析】
由得,代入所求,再变形即可化简求解.
【详解】
∵
∴
∵
∴
∴
故答案为:-1.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代数式求值,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分式的运算法则.
7.已知,则常数__,__.
【答案】5 1
【分析】
先将原式右边通分,可得进而可得A和B的值.
【详解】
解:由已知得,
,
,
,
,
,,
,
故答案为:5,1.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8.中a的取值范围______.
【答案】且
【分析】
根据分式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即可得答案.
【详解】
∵有意义,
∴且,
解得:且,
故答案为:且
【点睛】
本题考查分式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要使分式有意义分母不为0;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熟练掌握分式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解题关键.
9.若分式的值为零,则的值为_______.
【答案】
【分析】
根据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是分子为零而分母不为零,然后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
解:∵分式的值为零,
∴且,
解方程得,,;
解不等式得,,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和分式没有意义的条件,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0.数学活动课上,小云和小王在讨论张老师出示的一道代数式求值问题:
结合他们的对话,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时,a的值是__________.
(2)当时,代数式的值是__________.
【答案】或1 7
【分析】
(1)将代入解方程求出,的值,再代入进行验证即可;
(2)当时,求出,再把通分变形,最后进行整体代入求值即可.
【详解】
解:已知,实数,同时满足①,②,
①-②得,
∴
∴或
①+②得,
(1)当时,将代入得,
解得,,
∴,
把代入得,3=3,成立;
把代入得,0=0,成立;
∴当时,a的值是1或-2
故答案为:1或-2;
(2)当时,则,即
∵
∴
∴
∴
∴
故答案为:7.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完全平方公式以及求代数式的值和分式的运算等知识,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和乘法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先化简,再求值:
(1),其中.
(2),其中
【答案】(1);(2)
【分析】
(1)根据分式化简的基本步骤:通分、约分、化为最简后利用条件求值;
(2)根据分式化简的基本步骤:括号里先通分、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一个数的倒数、约分、化为最简后利用条件求值.
【详解】
解:(1)原式
当时,
原式.
(2)原式
,
,
则原式.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和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分式化简的基本步骤,将分式化简后,再求值.
12.阅读材料:
《见微知著》谈到:从一个简单的经典问题出发,从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从部分到整体,由低维到高维,知识与方法上的类比是探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思想阀门发现新问题、新结论的重要方法.
例如:已知,求的值.
解:原式.
问题解决:
(1)已知.
①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
②求证:.
(2)若x满足,求的值.
【答案】(1)①1;②证明见解析;(2)2021.
【分析】
(1)①把xy=1代入,分母提取公因式,约分,再根据分式加法法则计算即可得答案;②由xy=1可得=1,同①的方法计算即可得结论;
(2)设,,可得,利用完全平方公式求出ab的值即可得答案.
【详解】
(1)①∵xy=1,
∴
=
=
=
=1.
故答案为:1
②∵xy=1,
∴=1,
∴
=
=
=
=
=1.
(2)设,,
∴,
∵,
∴,
∴=4043-2ab=1,
解得:ab=2021,
∴=2021.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提取公因式法和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及分式的加法,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及分式的加法法则是解题关键.
13.阅读下列材料:通过小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可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而假分数都可以化为带分数,如:.我们定义:在分式中,对于只含有一个字母的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假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小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真分式”.如,这样的分式就是假分式;再如:这样的分式就是真分式.类似的,假分式也可以化为带分式(即: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如:;
解决下列问题:
(1)分式是 (填“真分式”或“假分式”);
(2)将假分式化为带分式;
(3)先化简,并求取什么整数时,该式的值为整数.
【答案】(1)真分式;(2);(3),.
【分析】
(1)根据题意,可以判断分式是真分式还是假分式;
(2)根据题目中的例子,可以将假分式化为带分式;
(3)根据分式的除法和减法可以将式子化简,然后化为带分式,从而可以求得x取什么整数时,该式的值为整数.
【详解】
解:(1)由题意可得,真分式;
故答案为:真分式;
(2)解:原式
;
(3)解:原式
;
若上式是数,则,
即或,
又,0,1
;
【点睛】
本题考查分式的化简求值、新定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求出所求式子的值.
14.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答案】
【分析】
首先把括号里因式进行通分,然后把除法运算转化成乘法运算,进行约分化简,最后代值计算.
【详解】
解:
当时,原式.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以及分母有理化运算,分式的混合运算需特别注意运算顺序及符号的处理,也需要对通分、分解因式、约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
15.阅读材料:定义:在分式中,对于只含有一个字母的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大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假分式;当分子的次数小于分母的次数时,我们称之为真分式.如,这样的分式就是假分式;如,这样的分式就是真分式.那么类似的,假分式也可以化为带分式(即:整式与真分式的和的形式)
例如:;.
解决下列问题:
(1)分式是_______分式(填“真”或“假”)
(2)将分式化为带分式的形式;
(3)如果分式的值为整数,求x的整数值.
【答案】(1)真;(2);(3)2或0
【分析】
(1)根据真分式的定义判断即可;
(2)将分子配出分母的形式,然后化简即可;
(3)将分子上减去1再加上1,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化简即可,再根据分式的值为整数即可得出x的值.
【详解】
解:(1)分式是真分式;
故答案为:真;
(2);
(3),
,
.
分式的值为整数,且为整数,
,
或0.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加减,读懂题目信息,理解真分式,假分式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初中课程要求》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3、能熟练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高中课程要求》
1、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2、能够进行分式的化简;
3、能够处理“繁分式”。
组别
人数(人)
总金额(元)
甲
乙
已知实数同时满足,求代数式的值.
苏教版初升高一初数学预习专题06一元二次方程-初升高数学无忧衔接(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苏教版初升高一初数学预习专题06一元二次方程-初升高数学无忧衔接(学生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的判别式,“十字相乘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初升高一初数学预习专题03因式分解-初升高数学无忧衔接(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苏教版初升高一初数学预习专题03因式分解-初升高数学无忧衔接(学生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于,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分解因式的结果是______,若且,则_____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初升高一初数学预习专题02乘法公式-初升高数学无忧衔接(学生版+解析): 这是一份苏教版初升高一初数学预习专题02乘法公式-初升高数学无忧衔接(学生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计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