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物体带电现象专项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860956/0-17183763052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物理物体带电现象专项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860956/0-17183763054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物理物体带电现象专项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860956/0-171837630546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考物理物体带电现象专项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物体带电现象专项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用“粘”字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块磁铁靠近能“粘”在一起--因为同名磁极相互吸引
B. 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C. 两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能粘在一起--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D. 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灰尘--因为衣服带静电
2.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成功发射,假如宇航员在太空实验室进行如图实验,能完成的是( )
A. 甲图中,用干净的丝绸摩擦玻璃棒靠近小纸屑,将小纸屑吸起
B. 乙图中,对流管中装满水,加热对流管右下角,观察对流管中液体流动的方向
C. 丙图中,将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液体沿玻璃棒慢慢流下,烧杯中获得澄清滤液
D. 丁图中,用水银气压计测太空实验室内气体的压强
3. 带正电的甲金属球和不带电的乙金属球接触后,乙球也带了电,这是由于( )
A. 甲球上的部分质子转移到乙球上 B. 甲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乙球上 C. 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甲球上 D. 乙球上的部分原子转移到甲球上
4. 如图,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下列现象所包含的道理与之相同的是( )
A. 磁铁吸引铁块 B. 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物体 C. 往水杯中倒水,可以倒到稍稍高出杯沿,而水不会满溢出来 D. 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
5. 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蜜蜂带负电 B. 蜜蜂带正电 C. 与蜜蜂摩擦的空气不带电 D. 与蜜蜂摩擦的空气带负电
6. 如图是关于电磁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是研究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B. 实验是研究电动机的原理 C. 实验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D. 实验是研究发电机的原理
7. 下列关于“粘”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胶水具有“粘”性----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B. 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C. 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冰棒熔化
D. 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
8. 如图所示,是闪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避雷针的示意图(已知云层带正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产生闪电时,创造了电荷 B. 产生闪电时,云层失去了原子核 C. 云层带正电,是因为云层得到了电子 D. 图中的电流方向是从云层到避雷针
9. 关于如图所示的电和磁知识,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10. 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是通过电场产生的.如图所示,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带同种电荷的物体A和B,可以这样分析A带电体所受的静电力;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关于B带电体受到的静电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B处于A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B. B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
C. 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D. A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
11. 下列关于“粘”字表示的一些物理现象描述不当的是( )
A. 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吸盘式挂衣钩能“粘”在墙上,是因为吸盘受到大气压的作用
C. 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带了电荷的缘故
D. 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液体在瞬间凝固的原因
12. 用“粘”字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了电荷
B. 用双面胶能够把纸“粘”在墙上--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 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升华
D. 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分子间没有斥力
1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 B.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D. 静电总是有害的
14.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正电
B. 图1一根塑料绳,从上往下多捋几下,会观察到塑料绳越来越蓬松,原因是摩擦起电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 图2的实验中发现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说明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D. 如图3所示,将一根针插在绝缘底座上,把折成“A”字形的铝箔条水平架在针的顶端.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静止的铝箔条一端时,铝箔条会旋转起来.这表明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15.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常用的物理方法,下列根据现象所做处的推测,符合事实的是( )
A. 街边的路灯同时亮,同时灭 推理:路灯是串联的
B. 手压海绵体积变小 推理:分子间有空隙
C. 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七色光 推理:白光是复色光
D. 轻质球a、b靠近时相互吸引 推理:a、b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6. 下列有关电和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电风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
B. 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感线的分布较密,该处的磁场较强
C.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
D. 电视机的屏幕上由于有静电产生,所以容易吸引空气中的灰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42.0分)
17. 雾霾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对雾霾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如图所示是某校科技小组研制的PM2.5净化器原理图.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空气,A处的颗粒物也被吸入净化器,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受到强烈的吸引力,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______的性质.颗粒物与光洁金属网B接触后也带上负电,会受到金属网B对它的斥力而离开,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利用______的原理,最终达成对空气的净化用.
18. 如图所示,汽车各转向灯能独立工作,因此各转向灯之间是______联的;千毛巾刚擦完车玻璃,很容易______附灰尘,这是因为带电体能______.
19. 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用 ______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 ______ 的性质.
20. 用塑料棒摩擦毛衣,塑料棒能够吸引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 ______ 的性质,如果用摩擦棒接触验电器金属小球(如图所示),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箔片带 ______ (同/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______ 在物质间转移.
21. 在下列三个小实验中.
如图甲所示,用带电塑料棒靠近不带电的铝箔条一端时,铝箔条会向塑料棒偏转,原因是 ______ ;如图乙所示,将一薄塑料片水平插入磁铁和回形针之间,回形针 ______ (会/不会)落下来;如图丙所示,将矿泉水瓶注满水并盖紧瓶盖,在a、b、c处开小孔(a和b在同一水平面上),只有 ______ 孔有水喷出.
22. 做眼操时各班级有线广播同时开播同时停播,他们是 ______ 联的,因为他们 ______ (选“能”或“不能”)独立工作.教室里电风扇的扇叶容易沾灰尘,主要是因为扇叶旋转时与空气发生 ______ 现象,带电体具有 ______ 的性质的缘故.
23. (1)往矿泉水瓶里面倒满水,并把瓶盖旋紧后,在侧壁开一小孔,可以观察没有水从小孔流出来,这是由于 ______ 的作用.
(2)如图甲用一个丝绸摩擦过的气球靠近平放在桌上的空矿泉水瓶,发现空矿泉水瓶向气球方向滚动,这是利用了带电体能够 ______ 轻小物体的性质,但如图乙,将空矿泉水瓶竖着立在桌面上做实验时,却看不到它向气球方向运动,这是因为滑动摩擦力 ______ (选填“大于”或“小于”)滚动摩擦力.
24.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 ______ 的颗粒悬浮物,能被肺泡吸收并进入血液,影响人体健康.某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PM 2.5净化器,其原理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1、S2后,风扇旋转吸入含有颗粒物空气,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 ______ 的性质.
25. 小明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始终是 ______ 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______ ,家里的电风扇的扇叶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在转动过程中,通过摩擦带上了电荷,从而具有 ______ 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出现上述现象.
26. 如图所示,是生活中 ______ 现象.(选填“静电”或“磁”)
27.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趋严重,电动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给汽车蓄电池充电时,蓄电池相当于 ______ (选填“用电器”或“电源”);刚擦完车玻璃的干毛巾很容易吸附灰尘,这是因为 ______ .
28. 如图,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将一块橡皮大小且不带电的“碳海绵”吸起,其原因是 ______ ,同时表示了“碳海绵”的密度 ______ (填“大”或“小”),该玻璃棒带 ______ 电.
29. 当物体具有 ______ 的性质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 ______ .
30.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提到了“顿牟(即玳瑁)掇芥(草屑)”(即摩擦玳瑁能吸引草屑)的现象说明:(1) ______ ;(2) ______ .人类运用加速器探索微小粒子的世界,目前已知的最小粒子是 ______ (选填“电子”、“质子”、“夸克”).
31. 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引(如图1所示),该现象说明带电体可以 ______ ,摩擦过的玻璃棒带 ______ 电荷.如图2所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 ______ .
32. 如图 a 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靠近碎纸屑,发现纸屑能被吸引,说明带电体能 ______ ,然后将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图 b 所示的自制验电器,发现两片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 ______ .
33. 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除尘,这是因为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电,可以 ______ ,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端午浓情,粽叶飘香.煮粽子时,闻到了粽子的香味,这是 ______ 现象.吃粽子时,粽叶上总是粘有米粒,米粒和粽叶不容易分开,这表明 ______ .如图,将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细丝,用手不停地捋塑料细丝,会越捋越 ______ (选填”蓬松”或”靠拢”),是因为 ______ .
34. 如图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能被吸引,说明带电体能 ______ ;将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图b的验电器,发现金属箔片张开,这是因为 ______ ;用手不停地捋图c中塑料细丝,会越捋越 ______ (蓬松/靠拢);如图d,往盛有一半水的试管中再注满酒精,翻转几次,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减小,说明 ______ .
35. 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 ______ .如图所示,无风条件下卡通造型铝箔气球两次均向带电棒靠近但未接触,气球 ______ (选填“①不带电”“②带正电”“③带负电”或“④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36. 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 ______ ,而具有了 ______ 的性质.如图所示,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地捋,塑料绳就会 ______ (散开/靠拢),这是因为 ______ .
37. 带电体能吸引纸屑,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 ______ 的性质;部分纸屑与带电体接触后带同种电荷很快弹开,其原因是 ______ .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38. 小宇利用气球做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图甲中,要使两个气球靠近,应用吸管对准 ______ 点(选填“A”“B”或“C”)沿垂直于纸面方向用力吹气.
(2)图乙中,用一个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水流,发现水流朝气球方向弯曲了,这是因为带电体能够 ______ .
(3)图丙中,松开封气球口的夹子,气球向右运动,此现象可以说明 ______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9.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时,头发常会随梳子“飘”起来,越梳越松,这是 ______ 现象,1733年,科学家经过实验区分出两种电荷,并总结出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 ______ .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40. 请你观察下图,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图中现象.
(1)电炉工作时,发现电热丝热得发红,而与之相连的电源线却不很热______.
(2)冬天搓手取暖,手会感觉到热______.
(3)塑料梳子梳头之后,靠近碎纸屑,纸屑会被吸引______.
(4)试电笔接触正在工作的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氖泡居然都不亮______.
2018届中考物理专项练习:物体带电现象(含答案、全国通用)
【答案】
1. D 2. A 3. C 4. C 5. A
6. B 7. D 8. D 9. C 10. A
11. A 12. A 13. A 14. A 15. C
16. BCD
17. 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8. 并;吸;吸引轻小物体
19. 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20. 吸引轻小物体;同;电子
21.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不会;c
22. 并;能;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
23. 大气压强;吸引;大于
24. μm;轻小物体
25. 竖直向下;地球;吸引
26. 静电
27. 用电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8. 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小;正
29. 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0. 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夸克
31. 吸引轻小物体;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2. 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相斥
33. 吸引轻小物体;扩散;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蓬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4. 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蓬松;分子间有空隙
35. 带电;不带电
36. 电荷;吸引轻小物体;散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7. 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8. B;吸引轻小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9. 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0. 电源线和电炉丝串联,通过的电流、时间相等,而电炉丝的电阻比电源线大得多,根据焦耳定律,电阻大产生热量多;搓手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利手的内能增大,所以手会感觉到热;塑料梳子梳头之后,与头发摩擦带上了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使用试电笔时手没有接触笔尾金属体
【解析】
1.
解:A、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两块磁铁靠近能“粘”在一起--因为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A错误;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故B错误;
C、两表面光滑的铅块紧压后能粘在一起--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故C错误;
D、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灰尘--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故D正确.
故选D.
(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我们周围存在大气压;
(3)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4)根据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物体的性质分析.
本题考查了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大气压、分子引力、摩擦起电现象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
解:
A、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干净的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有电荷,靠近小纸屑,能将小纸屑吸起,与重力无关,此实验能在太空实验室中完成,故A符合题意;
B、对流管中装满水,加热对流管右下角,水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在重力作用下水会在对流管中流动,在太空中水处于失重状态,此实验不能在太空实验室中完成,故B不符合题意;
C、过滤液体时,液体由于重力向下流,在太空中液体处于失重状态,此实验不能在太空实验室中完成,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太空中水银处于失重状态,水银气压计中的水银会充满整个水银气压计,此实验不能在太空实验室中完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升入太空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地球上主要不同的是在太空环境中无重力作用,所以凡是与重力无关的测量都可以进行实验;根据这一特点去逐项分析即可.
通过比较所涉及的实验,结合题目假设的情境,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判断,体现出对实验中所涉及变化的理解,考查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解:质子和原子不会发生转移,发生转移的只有电子,或者酸碱盐水溶液中发生转移的是阴阳离子.
甲带的是正电,所以甲是缺少电子的,因此在和不带电的乙相互接触的时候,乙的电子会转移给甲,从而乙也缺少了电子,带上了正电.
故选C.
(1)一般情况下,原子内部原子核上带的正电荷和电子带的负电荷是相等的,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称为中性;
(2)物体带正电,就说明多余正电荷,物体带负电,就说明多余负电荷;带电体接触时,发生转移的是只有电子,也就是负电荷.
注意质子是构成原子核的重要微粒,它是不会转移的,对于固体物质转移的电荷都是带负电的电子,只有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带正电的阳离子才会发生转移.
4.
解: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原因是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表现为较大的引力.
A、磁铁吸引铁块,是因为磁体具有吸引磁性物质的性质,故所包含的道理与之不相同.
B、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物体,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质的性质,故所包含的道理与之不相同.
C、往水杯中倒水,可以倒到稍稍高出杯沿,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有较大的引力的原因,所以水不会满溢出来,所包含的道理与之相同.
D、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有较大的斥力的原因,故所包含的道理与之不相同.
故选C.
构成物体的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据此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在生活现象中所体现的现象,要求学生会区分,并能解释,是一道基础综合的题目.
5.
解:
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蜜蜂在飞行中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是因为蜜蜂带负电,与蜜蜂摩擦的空气带正电.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电荷间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准确掌握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
解:A、图甲中摩擦过的气球吸引小女孩的头发,是研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A错误;
B、图乙实验是研究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是电流的磁效应实验,电路中有电流,通电线圈或导体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发生运动,是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故B正确;
C、图丙实验是研究直流电动机的原理,故C错误;
D、图丁实验是研究电流的磁效应试验,故D错误.
故选B.
(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装置图有电池,是电动机的原理;
(3)直流电动机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
(4)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属电流的磁效应实验.
教材中的重要实验装置图要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认真识记,包括实验装置的名称、说明的原理、重要的应用等.
7.
解:A、光滑铅块压在一起就能“粘”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故A叙述错误;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故B叙述错误;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故C叙述错误;
D、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是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故D叙述正确.
故选D.
(1)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我们周围存在大气压;
(3)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
(4)根据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物体的性质分析.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气压、凝固、大气压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8.
解:
(1)闪电是云层的放电现象,云层在运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失去电子,云层带正电,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故ABC错误;
(2)云层带正电荷,避雷针工作时尖端放电,负电荷从大地定向移动到云层,因此电流的方向是从云层流向大地,故D正确.
故选D.
(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
(2)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本题以避雷针考查电学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9.
解:A、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来工作的,故A正确;
B、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的三孔插座,避免金属外壳带电接触后发生触电事故,故B正确;
C、塑料梳子和头发摩擦,塑料梳子因摩擦而带电,吸引碎纸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故C错误;
D、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的,故D正确.
故选C.
(1)明确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后,可以使导线在磁场中产生运动;
(2)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使用的插座;
(3)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摩擦起电;
(4)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
本题主要考查电动机的原理、三孔插座、摩擦起电、电流的磁效应,常见题目.
10.
解:
AB、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受到了由B指向A的作用力,故A正确,B错误;
C、A处于B激发的电场中,就对B产生了由A指向B的作用力,故C错误;
D、A处于自身激发的电场中,不会产生对B的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A.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产生一个力的作用,B也会对A产生一个力的作用;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还是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本题考查了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在施力时,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1.
解:
A、光滑铅块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故A错误;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故B正确;
C、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故C正确;
D、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故D正确.
故选A.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与斥力;
(2)我们周围存在大气压;
(3)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4)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气压、凝固、大气压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2.
解:A、穿着的化纤衣服“粘”毛绒,是因为衣服摩擦起电后带静电,会吸引轻小物体,故A正确;
B、用双面胶能够把纸“粘”在墙上,是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故B错误;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比较冷的冰棍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故C错误;
D、光滑铅块压在一起就能“粘”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分子间也有斥力,故D错误.
故选A.
(1)根据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物体的性质分析;
(2)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3)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
(4)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大气压、凝固、大气压的掌握情况,需要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13.
解:A、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故A正确;
B、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故B错误;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故C错误;
D、静电对生活也是有益的,比如静电复印等,故D错误.
故选A.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4)静电复印是有益的.
本题是基础题,要求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自然界中只有哪两种电荷,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4.
解:A、由课本内容可知,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A错误;
B、从上往下多捋几下,会观察到塑料绳越来越蓬松,是因为塑料绳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正确;
C、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即正电荷吸引负电荷,说明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C正确;
D、当带电的塑料棒靠近静止的铝箔条一端时,铝箔条会旋转起来,说明铝箔条受到了带电塑料棒的吸力的作用,这表明: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故D正确.
故选:A.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少了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此题不仅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并且考查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5.
解:A、街边的路灯同时亮、灭,但一只损坏其余的不受影响,所以路灯是并联的,故A错误;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缩小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故B错误;
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故C正确;
D、两个球相互吸引,可能是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或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物体,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用到物理学方法“推理法”即: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能够将现象或实例与具体的知识点相结合,最终做出判断.
16.
解:A、电风扇的主要构成是电动机,它是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的原理工作的,A错误;
B、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感线的分布较密,该处的磁场较强,B正确;
C、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即电流越大,匝数越多,其磁性越强,C正确;
D、由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电视机的屏幕上由于有静电产生所以容易吸引空气中灰尘,D正确;
故选BCD.
(1)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的原理工作的;
(2)任何磁体的磁极的磁性最强,即该处的磁感线最为稠密;
(3)电磁铁的磁性的强弱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有关;
(4)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这是带电体的基本性质.
该题考查了电动机的原理、磁场强弱的影响因素、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及带电体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17.
解: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B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当颗粒物快速通过光洁金属网B后,会带上负电荷,然后被带有正电荷的活性炭棉芯层C牢牢吸引,这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本题考查了带电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一道基础题.
18.
解:(1)汽车各转向灯能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因此转向灯是并联的;
(2)干毛巾刚擦完车玻璃,由于摩擦起电,玻璃成为带电体,由于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因此很容易吸附灰尘.
故答案为:并;吸;吸引轻小物体.
(1)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相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2)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本题考查串并联电路的判断、带电体的性质等,有一定综合性,但都是基础知识.
19.
解: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塑料梳子与头发相互摩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使梳子和头发带上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使得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故答案为:摩擦;吸引轻小物体.
摩擦现象生活中很常见,晚上睡觉前脱衣服时有火花;衣服上易沾有灰尘;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来等;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对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要了解,并会分析摩擦起电现象.
20.
解:
用毛衣摩擦过的塑料棒带了电荷,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当其靠近碎纸屑时,碎纸屑会被吸引过来.
当验电器与带电的塑料棒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角度.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质间转移.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电子.
(1)毛衣摩擦过的塑料棒带了电荷,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是否张开角度来确定物体是否带电.其之所以张开角度,就是由于两个箔片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造成的.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的转移,相互摩擦的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失去了多少电子,另一种物质一定得到了多少电子,两种物质所带的电荷多少是相同的,电性是相反的.
21.
解:
(1)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用带电塑料棒靠近不带电的铝箔条一端时,铝箔条由于被吸引而偏转;
(2)回形针是由铁制成的,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塑料片插入条形磁铁和回形针之间,回形针仍然被磁铁吸引着;
(3)由于a和b在同一水平面上且高于c孔,所以c孔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大,c孔中有水流出,导致瓶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会通过a、b两孔进入瓶内,致使只有c孔有水流出.
故答案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不会;c.
(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磁铁能吸引铁磁性物质,磁铁吸引铁磁性物质,磁铁与铁磁性物质不需要直接接触:;
(3)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此题考察了带电体的性质、磁体的性质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2.
解:(1)各班级的有线扬声器互不影响、并且能够单独工作,因此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并联;
(2)扇叶和空气摩擦,扇叶和空气带有异种电荷,扇叶带电后吸引轻小的物体,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故答案为:并;能;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
(1)串联电路的特点: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有一处有问题则整个电路都处于断路状态;
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中的各用电器可以单独工作、互不影响.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带异种电荷,摩擦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此题是考查对串并联电路特点的理解情况,知道并联电路各用电器是可以独立工作的,互不影响;同时考查了摩擦起电.
23.
解:
(1)往矿泉水瓶里面倒满水,并把瓶盖旋紧后,在侧壁开一小孔,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可以观察到没有水一直从小孔流出来.
(2)丝绸摩擦过的气球带了电,靠近平放在桌上的空矿泉水瓶,发现空矿泉水瓶向气球方向滚动,这是利用了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将空矿泉水瓶放倒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它的侧面吹气它会滚动,但用同样的力向它的底部吹气它却不容易滑动,这表明:滑动摩擦大于滚动摩擦.
故答案为:(1)大气压强;(2)吸引;大于.
(1)从大气压的作用的角度可判断小孔中是否有水流出;
(2)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在压力和粗糙程度一定,滑动摩擦力大于滚动摩擦.
此题考查了大气压的存在、带电体的性质和摩擦力,对事例认真分析,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4.
解:(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μm的颗粒悬浮物;
(2)当颗粒物接近带有负电荷的光洁金属网C时会被快速吸引过来,这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故答案为:μm;轻小物体.
(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μm的颗粒悬浮物;
(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本题考查了带电体的性质,是一道基础题.
25.
解:如图,小明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这是利用了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一切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扇叶和空气摩擦,扇叶和空气带有异种电荷,扇叶带电后吸引轻小的灰尘,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故答案为:竖直向下;地球;吸引.
(1)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根据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制成重锤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检查桌面或窗台是否水平;一切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带异种的电荷,摩擦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此题考查了重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和摩擦起电的相关知识,是一道综合题.
26.
解:穿过的衣服由于摩擦,使衣服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这是静电现象.
故答案为:静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分析回答.
明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27.
解:
(1)给汽车蓄电池充电时,蓄电池消耗电能,所以相当于用电器;
(2)干毛巾与汽车玻璃摩擦后,干毛巾带了电,能吸引轻小物体.
故答案为:用电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1)电池供电时是电源,充电时则为用电器;
(2)带电体有吸引请小物体的性质.
本题考查了能量的转化、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一定综合性,但都是基础知识.
28.
解:(1)橡皮大小的“碳海绵”能够被带电的玻璃棒吸起,说明它的质量小,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由此可知它的密度小;
(2)玻璃棒和丝绸摩擦的过程中,玻璃棒带正电.
故答案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小;正.
(1)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等量的电子而带负电;
(2)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碳海绵”能够被吸起,说明它比较轻,质量小.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以及摩擦起电的掌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29.
解:(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物体带了电,失去多少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少电子物体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杯带正电.
(2)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本题考查了什么是带电、玻璃棒的带电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一道基础题.
30.
解:
摩擦起电是指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是能吸引轻小物体;根据《论衡》一书中提到的“摩擦玳瑁能吸引草屑”的现象说明: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目前已知的最小粒子是夸克;
故答案为:(1)摩擦起电;(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夸克.
在摩擦的过程中束缚本领强的得电子带负电,束缚本领弱的失电子带正电,这就是摩擦起电的过程;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是能吸引轻小物体.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现象,属于基础题.
31.
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碎纸屑被吸引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间是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
解决此题要结合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作用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32.
解: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正电,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当其靠近碎纸屑时,碎纸屑会被吸引过来.
(2)当验电器与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正电,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角度.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相斥.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电荷,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是否张开角度来确定物体是否带电.其之所以张开角度,就是由于两个箔片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造成的.
对于带电体,只要出现了相互作用,就要联想到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和带电体的性质.如此题中的“金属箔片会张开”体现了相斥.
33.
解:
(1)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除尘,这是因为电风扇的扇叶在转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带上了电荷,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所以灰尘会附着在扇叶上;
(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我们会闻到粽子的香味,这就是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而使米粒和粽叶粘在一起;
(3)通过摩擦后,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因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从而使细丝张开.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扩散;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蓬松;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物体相互摩擦可以带上电荷,这是摩擦起电;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2)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分子动理论内容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3)用手摩擦塑料绳时,由于摩擦生电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张开的原因.
本题考查了摩擦起电知识,是一道基础题,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34.
解:图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说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图b当验电器与摩擦过玻璃棒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都带了电,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两个金属箔片会张开角度;
图c被手捋过的塑料细丝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细丝之间由于相互排斥而蓬松,越捋,细丝带的电荷越多,斥力越大,细丝会越蓬松.
图d,往盛有一半水的试管中再注满酒精,翻转几次,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蓬松;分子间有空隙.
根据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了电荷,而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是否张开角度来确定物体是否带电.其之所以张开角度,就是由于两个箔片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造成的;被手捋过的塑料带了同种电荷,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以确定塑料细丝的运动状态.
对于带电体,只要出现了相互作用,就要联想到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和带电体的性质.如此题中的“金属箔片会张开”体现了相斥,蓬松/靠拢”联想到相斥或相吸.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属于基础知识.
35.
解: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带电后能吸引灰尘;
如图,两次用带有不同电荷的带电棒靠近卡通造型的铝箔气球,均发生了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可知,气球不可能两次带不同电荷,因此,气球一定不带电.
故答案为:带电;不带电.
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和带电体的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分析.
根据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带电体的性质,结合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利用题目中告诉的信息分析即可.
36.
解:(1)电视机工作时,由于电子运动到了屏幕上,而使屏幕带了电,而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把灰尘吸引到了屏幕上.
(2)因为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地捋,因摩擦而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故塑料绳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塑料绳带的电荷量越多,排斥力越大,故散开得越大.
故答案为:电荷;吸引轻小物体;散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本题考查了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关键摩擦能使塑料绳带上同种电荷.
37.
解:
纸屑被吸引是因为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有的纸屑接触带电体后“弹开”,是因为这些纸屑也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缘故.
故答案为:吸引轻小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①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道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对解决此类题目很关键.
38.
解:(1)图甲中,要使两个气球靠近,应用吸管对准B沿垂直于纸面方向用力吹气,这样中间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两侧空气压强大,从而使气球向中间靠拢.
(2)图乙中,用一个毛皮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水流,发现水流朝气球方向弯曲了,这是因为气球因摩擦而带了电,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3)图丙中,松开封气球口的夹子,气球向右运动,此现象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可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同时这一过程中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等.
故答案为:(1)B;(2)吸引轻小物体;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等,合理均可).
(1)根据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做出分析;
(2)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据此解答;
(3)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角度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带电体的特点、力的作用特点与效果等,都是基础知识.
39.
解:
①梳子与头发摩擦,摩擦起电,使头发上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致了头发越梳越松.这是一种摩擦起电现象;
②自然界中只有正负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故答案为: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①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此题不仅考查了摩擦起电现象,并且考查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0.
解:(1)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知,当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R越大,电流通过R产生的热量越多;
电炉丝与导线串联,它们的通电时间和电流大小都相同,由于导线的电阻远小于电炉丝的电阻,因此电炉丝产生的热量远远大于导线.
所以,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不怎么热.
(2)冬天搓手取暖,手会感觉到热是利用了做功的方法改变了手的内能.
(3)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由于摩擦而使梳子带了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塑料梳子梳头后,靠近碎纸屑会发现梳子吸引碎纸屑.
(4)试电笔接触正在工作的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笔尖接触被检测的导线,手接触笔尾金属体.
氖管发光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的是零线,而现在氖泡居然都不亮,说明使用试电笔时手没有接触笔尾金属体.
故答案为:(1)电源线和电炉丝串联,通过的电流、时间相等,而电炉丝的电阻比电源线大得多,根据焦耳定律,电阻大产生热量多;
(2)搓手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利手的内能增大,所以手会感觉到热;
(3)塑料梳子梳头之后,与头发摩擦带上了电荷,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4)使用试电笔时手没有接触笔尾金属体.
(1)电炉丝和连接的导线串联在电路中(通过的电流相等),通电时间是相同的,而电炉丝的电阻比导线的电阻大,根据焦耳定律分析判断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个热传递;
(3)带电体的基本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4)使用测电笔时,笔尖接触被检测的导线,手接触笔尾金属体.氖管发光的是火线,氖管不发光的是零线.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关键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平时学习要注意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虽难度不大,但综合性较强.
A.
电动机是利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来工作的
B.
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外壳不接地会有安全患
C.
梳头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小纸屑是因为梳子具有磁性
D.
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来工作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扩散现象专项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专项提升复习++第二章+声现象+,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项梳理与练习--声现象,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知识点,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及辨别,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