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城市主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 学案:城市主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①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土地商品化加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过程使人口迁移率及流向发生改变。而人口的迁移变化会又影响城市郊区化速度、土地开发状况、房地产发展状况。
②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城市边缘乡村和中西部乡村的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类型和市场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等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城市主题和乡村人文地理事物的演变问题成为高考命题的核心主题。
③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区域的城市化过程,例如城市群、城市带、大湾区、同城化、城市经济互补性、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功能等。也应从微观上探究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随时间的演变及原因。
例题分析
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1~2题。
1.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A. 政府政策引导
B. 产业结构转型
C. 消费需求推动
D. 建筑布局调整
2.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是
①土地租金上涨 ②商业规模缩小 ③消费群体减少 ④文创功能收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参考答案
1.D 2.B
试题分析
第1题消费需求是商业区和餐饮区布局范围扩展的主导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园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引起产业结构转型;该产业园的演变与城市规划有关,应有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和消费需求增大推动,ABC都属于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形成的原因。产业园建筑布局调整是园区内部因其他原因影响下而变化的,可认为是整体上园园演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D符合题意。
第2题读图提取信息,商业区和餐饮区扩大,土地租金上涨,①正确,②错误;该地区商业和餐饮区扩大,消费群体应该增加,③错误;该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区范围缩小,文创功能缩小,④正确。故选B项。
2、某国某个沿海城市人口达1600万,约60%居住在离市中心3km的范围内。城市人口54%居住在贫民窟。下图示意该城市与大型商贸中心不同距离段的用地构成。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开发最充分的区域距离大型商贸中心
A.0—8km
B.9—16km
C.17—24km
D.25—35km
4.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
A.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C.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D.土地开发比例逐渐降低
参考答案:
3.A 4.B
试题分析
第3题
读图可以发现,0—8km不存在“城市内部的未开发区”。所以0~8km为开发最充分的区域。而其他选项都有一定的“城市内部的未开发区”。故选A项。
第4题
读图示信息,大部分区域为“其他建筑”。该城市人口达1600万,约60%居住在离市中心3km的范围内,城市人口54%居住在贫民窟,图中大部分区域都是“其他建筑”占主体,所以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土地开发程度在距离城市商贸中心15km处有增大,所以开发比例不是逐渐降低。故选B项。
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 -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
成5-6题
。
5.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
6.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5.B .6.A
试题分析
①空间分布及演变被统计曲线抽象化了。只能透过题干材料建立城市群的探究模型,使其具体化。
②城市群是宏观概念,15个城市(横坐标)的用地规模(纵坐标)及年际变化幅度(图例)看做是微观概念。微观的城市化(第6题因素)影响了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③.本题难点是用语文阅读能力理解具体的城市群模型。用数学观念理解用地规模的总量及随时间发展的用地增长幅度(每个城市在4个年份特别是后二年的纵坐标差值)。
④第2个城市横坐标信息被隐含了。要看透隐含的信息。
⑤发现15个城市中,排序1及2城市总量都大且增长幅度也大,可作为城市群的二个核心城市。而排位3及后边城市用地总量及增幅都较小。故第5题选B。
⑥城市用地规模变化实质是城市化、工业化及土地商品化过程,故第6题选A。
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某地30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近年来,该地区在发展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镇和工业过度集中、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1)指出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30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
(3)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该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1)变化:由水稻、桑树生产转向以蔬菜生产为主。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用地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流失)。
(2)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重。
(3)将部分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各城镇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行错位发展。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选择及变化、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等相关知识点。
第1题
读图信息,该地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是由水稻、桑蚕生产转向以蔬菜生产为主。这种种植结构的变化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两幅图的对比显示,城市的区域不断扩大,交通运输日益发达,这些都表明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用地减少,最终促使郊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由原先的低效益的粮食生产转变为面向市场的高效益的花卉、蔬菜、副食等的生产。
第2题
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区域人口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环境问题的加重等。具体表现为: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制造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加重等。
第3题
结合上题,区域发展的具体做法有:分散城市职能,将部分工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发展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各城镇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行错位发展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备考专题一轮复习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现代农业,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区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农业区位的不利方面分析思路,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农业耕种方式举例,农村农业全产业链的构建具体措施,例题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由图可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城市,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