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理综-初中化学
展开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1.全卷为物理、化学合卷,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其中物理90分,化学6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
2.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卷上答题视为无效。
3.不能使用科学计算器。
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Zn-65 N-14 P-31 Ca-40 Si-28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4年贵州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下列描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B.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C. 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D. 实施河长制,保护乌江河及其支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A、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环境,符合这一理念;
B、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资源污染,不符合这一理念;
C、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合理处理废弃物,符合这一理念;
D、实施河长制,利于保护水源,符合这一理念。
故选B。
2. “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转移蒸发皿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不到1元,欢迎访问。C. 闻气味D. 稀释浓硫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应该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发生火灾,选项A不正确;
B、刚刚加热的蒸发皿温度很高,转移时应该用坩埚钳夹取,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选项B不正确;
C、因为有些气体对人体有害,所以闻气体的气味时应该采用“招气入鼻法”,选项C正确;
D、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的大量热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因此稀释浓硫酸时,应该把浓硫酸沿着烧杯的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选项D不正确。故选C。
3. 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分类观念:空气、矿泉水、冰水混合物都属于混合物
B. 守恒思想: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水生成,证明该物质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
C. 证据推理: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属于单质
D. 宏微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矿泉水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冰水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A错误;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水生成,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B错误;
C.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该物质不一定属于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比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C错误;
D.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4. 奥司他韦()是一种治疗流感的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奥司他韦属于氧化物B. 奥司他韦分子由50个原子构成
C. 奥司他韦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D. 奥司他韦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
【答案】D
【解析】
【详解】A、奥司他韦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个奥司他韦分子由16个碳原子、2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共16+28+2+4=50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奥司他韦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28):(14×2):(16×4)=48:7:7:16,所以奥司他韦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错误;
D、奥司他韦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6×4)=7:16,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 下列除杂或鉴别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不会燃烧,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程中产生气泡,而水无此性质,可以鉴别,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铁粉能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可以得到纯净的铜,该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下列根据实验证据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A. 电解水实验中,两电极均产生气泡,可推测水的化学式为H2O
B. 点燃可燃物,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推测该可燃物含有氧元素
C. 向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可推测样品已变质
D. 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未见红色物质生成,可推测木炭和氧化铜不能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电解水实验中,两电极均产生气泡,但是未验证生成的气体,无法推测水的化学式,不符合题意;
B、点燃可燃物,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该可燃物燃烧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H、O元素组成,反应物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则可推测该可燃物中含有氢元素,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加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产生气泡,说明该样品已经变质,符合题意;
D、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未见红色物质生成,可能是温度太低,木炭能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某小组用图1的装置探究 CO₂的化学性质。相同条件下,分别将等体积的水、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满CO2的锥形瓶中,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0~15s,压强迅速上升是因为向锥形瓶中注入了液体
B. 100s时,实验c中锥形瓶内的CO2已经被完全吸收
C. 实验a中反应生成了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
D. 对比三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最好
【答案】B
【解析】
【详解】A、0~15s,将三种不同的液体倒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烧瓶中气体压强都快速增大是因为液体压缩了瓶内的气体,使瓶内气压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100s时,实验c锥形瓶内的氢氧化钠中压强不再减小,说明锥形瓶内的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已经完全被吸收,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D、比较三个实验,实验c压强减小明显,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效果更好,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二、非选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
8.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人类提供了更加优质、方便、有益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如:
(1)医疗领域:医生常会给病人输送一种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___。
(2)食品领域:榕江“村超”将贵州的美食介绍给了全世界,其中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是卷粉,其配料有豆腐皮、腊肉、酸笋、花生等,请写出富含的营养素:____(列举一种即可)。
(3)冶金领域:焦炭在金属冶炼中是一种重要的原料,请写出它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4)农业领域:贵州息烽红岩葡萄享有盛誉,为了促进葡萄生长,常施用的化肥有K2SO4、CO(NH2)2、Ca3(PO4)2,其中属于钾肥的是___。
(5)材料领域:2023年12月26日,贵阳市地铁3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地铁车厢地面普遍采用PVC材料,PVC是__________(填“有机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答案】(1)氧气##O2
(2)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糖类
(3) ①. C+O2CO2 ②. 放热
(4)K2SO4 (5)有机合成材料
【解析】
【小问1详解】
能供给呼吸的气体是氧气(O2)。
【小问2详解】
卷粉的配料有豆腐皮、腊肉、酸笋、花生等,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和油脂。
【小问3详解】
焦炭的主要成分是C,C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小问4详解】
K2SO4含有K,属于钾肥;CO(NH2)2含有N,属于氮肥;Ca3(PO4)2含有P,属于磷肥。
【小问5详解】
PVC(聚氯乙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9. 2023年9月杭州亚运会主火炬塔使用甲醇(CH3OH)作燃料,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碳废再生、零碳甲醇工艺。中科院大连理化所等研究团队采用富含硫空位的少层二硫化钼(MS2)催化剂,成功实现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具有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等优点,其反应机理如图乙所示。
(1)图甲是钼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钼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
(2)图丙是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微观示意图,请在方框中画出另一种生成物的微观模型图_,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3)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图4制备甲醇的优点是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1)95.96
(2) ①. ②. CO2、H2O
(3)2CH3OH+3O22CO2+4H2O
(4)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元素周期表单元格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可知,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5.96。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反应物含有6个H、2个O、1个C,一种生成物含有4个H、1个O、1个H,则另一种生成物含有2个H、1个O,即另一种生成物为H2O,微观模型图为。该反应中涉及的物质有H2、CO2、CH3OH、H2O,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则CO2、H2O属于氧化物。
【小问3详解】
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OH+3O22CO2+4H2O。
【小问4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醇具有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等优点。
1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保障。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
(2)①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
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为______。
(3)燃烧条件的探究
①兴趣小组设计如图乙装置探究燃烧条件,若向E、G中通入氧气,F中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序号),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向E、G中通入氧气后,观察到E中白磷燃烧而G中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答案】(1)试管 (2)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B ③. 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集气瓶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3) ①. B ②. 2H2O22H2O +O2↑ 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的名称为试管;
【小问2详解】
①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则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检验二氧化碳方法为向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集气瓶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小问3详解】
①根据图示,若向E、G中通入氧气,需要向左右两边均通入氧气,则F中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B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②向E、G中通入氧气后,EG中的白磷均与氧气接触,观察到E中白磷燃烧而G中白磷不燃烧,表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海洋强国关键阶段,综合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
I.海水淡化
(1)蒸馏法淡化海水,该方法是利用海水中各物质的______不同进行分离的。
(2)在蒸馏前会对海水中的杂质进行预处理,先让活性炭“饱餐一顿”,再通过超滤膜净化。活性炭“饱餐一顿”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性,超滤膜净化的过程相当于化学实验的______操作。
(3)检验净化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需取少量样品向其中加入______进行验证。
(4)把净化后的水蒸馏可用于配制溶液。用5g氯化钠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若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量筒的读数,则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II.海水晒盐
(5)晒盐时,采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海水晒盐后得到的卤水是氯化钠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III.海水制碱
【查阅资料】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饱和氨盐水,饱和氨盐水能与CO2发生反应: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6)图甲中固体X是______。
(7)如图乙为NaCl和NaHCO3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请解释固体X析出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沸点 (2) ①. 吸附 ②. 过滤
(3)肥皂水 (4)偏小
(5) ①. 蒸发结晶 ②. 饱和
(6)NaHCO3##碳酸氢钠
(7)在0~60℃,NaHCO3的溶解度始终小于NaCl
【解析】
【小问1详解】
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利用海水中各成份的沸点比较高,水的沸点比较低进行分离的。故填:沸点。
【小问2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海水中的颜色和异味;超滤膜净化的过程相当于化学实验的过滤。故填:吸附;过滤。
【小问3详解】
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填:肥皂水。
【小问4详解】
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量筒的读数,则得到的水的实际体积偏大,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小。故填:偏小。
【小问5详解】
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所以晒盐时,采用的结晶方法是蒸发结晶;海水晒盐是海水形成饱和溶液后析出晶体,所以海水晒盐后得到的卤水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蒸发结晶;饱和。
【小问6详解】
由于NaCl+NH3+CO2+H2O=NaHCO3↓+NH4Cl。所以图甲中固体X是碳酸氢钠。故填:碳酸氢钠。
【小问7详解】
据图可知,在0~60℃,NaHCO3的溶解度始终小于NaCl,所以析出的固体X是碳酸氢钠。故填:在0~60℃,NaHCO3的溶解度始终小于NaCl。
12. 央视报道了保温杯重金属超标案例。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调查,发现不锈钢含金属锰。因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未包含锰,他们为确定锰、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了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硫酸锰中锰元素显+2价,其溶液颜色呈浅粉红色。
【猜想与假设】
(1)猜想一:Fe>Cu>Mn 猜想二:Mn>Fe>Cu 猜想三:________
【设计实验】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可以先探究Mn与酸是否反应,确定锰在金属活动顺序中是否位于氢前;若在氢前,只需比较锰、铁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药品选用】纯铁片、纯铜片、纯锰片、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稀硫酸
(2)【进行实验】
(3)实验过程中,甲同学发现还可以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得出锰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反思与交流】
(4)通过以上实验得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
【答案】(1)Fe>Mn>Cu
(2) ①. 取大小和质量均相同的铁、铜、锰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分别放入装有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答案合理即可,下同) ②. Mn+H2SO4=MnSO4+H2↑、Fe+H2SO4=FeSO4+H2↑
(3) ①. 取大小和质量均相同的两块铁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分别放入装有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锰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②. 装有硫酸锰溶液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装有硫酸铜溶液试管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③. Fe+CuSO4=Cu+FeSO4
(4)可与酸和盐反应
【解析】
【小问1详解】
比较锰、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猜想一:Fe>Cu>Mn,猜想二:Mn>Fe>Cu,则猜想三为Fe>Mn>Cu。
【小问2详解】
根据实验现象“铁片与锰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铁片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锰片慢”可知,该实验是根据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则实验操作为取大小和质量均相同的铁、铜、锰三种金属薄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分别放入装有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H2SO4=MnSO4+H2↑、Fe+H2SO4=FeSO4+H2↑。
【小问3详解】
利用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判断锰与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取大小和质量均相同的两块铁片,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分别放入装有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锰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若观察到装有硫酸锰溶液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Mn>Fe,装有硫酸铜溶液试管中的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说明活动性Fe>Cu,即可说明猜想二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小问4详解】
通过两个实验可得出,金属具有可与酸和盐反应的化学性质。
13.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同学们利用这两种物质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二者的性质及用途
(1)分别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均变红,由此可知两种溶液的pH______7(填“>”或“=”或“<”)。
(2)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发现溶液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
(3)碳酸钠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如工业上常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制备烧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活动二】探究二者的热稳定性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4)加热后,a中石灰水无变化,而b中变浑浊并伴随水滴。经检验,小试管中剩余物质为碳酸钠。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表达为:______,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活动三】了解纯碱的制备
(5)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通过氨碱法制得碳酸氢钠,经过进一步加热处理,最终得到纯碱样品。
【提出问题】针对制得的纯碱样品,需要明确样品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如果存在,其具体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成蓝色。
【实验探究】已知反应前A装置硬质玻璃管中纯碱样品质量为M,U型管及无水硫酸铜的总质量为M1,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步骤一:打开弹簧夹,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后关闭弹簧夹,再点燃酒精灯。
步骤二:当观察到C装置中,导管口不再有气泡冒出时,熄灭酒精灯,同时打开弹簧夹,继续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待装置冷却后,关闭弹簧夹。
步骤三:称量实验后U型管及里面物质的总质量为M2。
【实验结论】
①实验结束后,C装置无明显变化,通过实验证明样品中的确含有碳酸氢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______。
②步骤二中通入氮气作用是_______。
③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为_______×100%(用M、M1、M2的代数式表示)。
【交流与讨论】
(6)甲同学认为该实验设计存在缺陷,导致测得的碳酸氢钠的含量偏高,请指出该设计的不足之处_______。
【答案】(1)> (2)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3)
(4) ①. ②. 碳酸钠在加热的条件下比碳酸氢钠稳定
(5) ①. B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②. 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全部被B装置吸收 ③.
(6)第一次通入氮气时,装置内的水蒸气也被装置B所吸收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别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水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均变红,说明两种溶液均显碱性,由此可知两种溶液的pH>7;
【小问2详解】
向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溶液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小问3详解】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加热后,a中石灰水无变化,而b中变浑浊并伴随水滴,说明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经检验,小试管中剩余物质为碳酸钠,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后,a中石灰水无变化,且小试管中剩余物质为碳酸钠,说明碳酸钠未分解,而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碳酸钠在加热的条件下比碳酸氢钠稳定;
【小问5详解】
实验结论:①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成蓝色,故B中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说明样品中的确含有碳酸氢钠,因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②步骤二中通入氮气作用是:使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全部被B装置吸收;
③实验结束后,C装置无明显变化,说明反应生成的水全部被B装置吸收,则生成水的质量为:M2-M1。
解:设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为x
x=
答: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为:;
【小问6详解】
第一次通入氮气时,装置内的水蒸气也被装置B所吸收,故导致测得的碳酸氢钠的含量偏高,应先通入氮气,然后称量U型管及无水硫酸铜的总质量。
14. 单晶硅是芯片制作的主要原料,工业上常用氢气还原四氯化硅制得高纯度硅,反应方程式为2H2+SiCl4=Si+4HCl若要制得14吨高纯硅,需要氢气多少吨?
【答案】解:设需要氢气的质量为
答:需要氢气2吨。
【解析】
【详解】解析见答案。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生石灰中的少量碳酸钙
高温煅烧混合物
B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
将气体点燃
C
鉴别水和双氧水
取样,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D
除去铜中的铁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片与锰片表面产生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铁片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锰片慢
猜想二正确
____________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____________
2024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一) 理 科 综 合-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一) 理 科 综 合-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一理科综合-初中化学原卷版docx、2024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一理科综合-初中化学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甘肃省酒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模理综试卷(一)-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酒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模理综试卷(一)-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甘肃省酒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模理综试卷一-初中化学原卷版docx、2024年甘肃省酒泉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一模理综试卷一-初中化学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初中学业水平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初中学业水平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