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同时,不同地方的古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气候环境、地域文化。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洋环境影响,其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海洋特色,如福建土楼、广东客家围屋都是沿海地区建筑的代表。北方的古建筑又是另一种风貌,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的孔府孔庙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么,如何用音乐讲述古建筑的故事,表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
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因此,创作中,有的音乐家会以人们熟悉的民间音乐为基础,通过现代音乐语言表达人们对古建筑的独特感知,赋予古建筑特殊含义。比如,由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以北京特色曲调为音乐语汇,让听众在变化的节奏与音韵中,感受钟鼓楼、永定门、神武门等古建筑背后的人文韵味和文化内涵,进而领会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与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现代交响乐丰富的音色变化中展现土楼的层次感与色彩感。
古建筑是砖、瓦、木、石等不同材料的组合体,而音乐作品尤其是大型交响乐作品的演奏往往也是不同乐器相互组合或配合的结果。因此,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这种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与古建筑在感官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听众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古建筑“听到”音乐的旋律。比如,上海民族乐团推出的民族音乐会《紫禁城》,用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的沧桑历史;用弹拨乐器演奏呈现了紫禁城建筑木结构的灵动与精巧,表达了对先人精妙绝伦建筑技艺的赞叹。
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音乐+古建”的形式策划举办古建主题音乐会,把音乐演出搬到古建筑之中,引导观众以音乐为媒与古建筑展开“对话”。比如,今年7月,“世遗之城”泉州举办的“世遗就在咱厝边——2023古建音乐季”,就选取泉州府文庙与洛阳桥两处古建筑作为主要演出场地。清雅灵动的琵琶声扣人心弦,古朴幽雅的南音让人回味无穷。在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演绎中,音乐与古建筑相映成趣,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共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来了,游客来了,古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其人气得到提升,功能也得到拓展。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了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从古建筑中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保护利用古建筑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保护,更是对历史和文脉的传承。过去,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经常采用的方式是“修个围栏拦起来”“搭个棚子遮起来”,或者对古建筑缺损的部位修修补补。
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把建筑上的砖、瓦、石、木化为音符,让建筑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乘着音乐的翅膀进行跨时空传播,并在这种跨时空传播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
更为重要的是,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还为年轻人走进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搭建起便捷之桥。比如,前文提到的《紫禁城》,就是一群90后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创作出来的。他们用多媒体舞台影像营造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的不同景致,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音乐有机融合,成功实现对紫禁城从帝王宫殿到精神象征再到建筑瑰宝的文化解读。在《紫禁城》的助力下,紫禁城600年的厚重历史,以年轻化的语态、清新灵动的姿态实现了破圈传播。很多年轻人由此对紫禁城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共鸣,萌生出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切和思考。
(摘编自姚帅《用现代音乐彰显古建筑之美》,《光明日报》;出版日期)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建筑之所以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原因一是其建筑材料有地方特色,二是其建筑风貌有地方特色。
B.第二段里的“跟古建筑一样”,指的是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和古建筑有相通之处,都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C.不同乐器的配合诞生不同的音色,从而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使听众可以“看到”古建筑,“触摸”古建筑。
D.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既挖掘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还为新时代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思路。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家可以利用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语言创作出关于古建筑的音乐,说明其背后的地域文化是一样的。
B.推出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原因,就在于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
C.以“音乐+古建”形式出现的古建主题音乐会,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共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
D.第七段的“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用“活化石”比喻古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文化精神。
3.(3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民族音乐会演奏《长城》,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器乐呈现和不同音响的组合,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
B.听到打击乐的有机组合,就可以联想到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壮丽;听到清逸的小提琴,就可以联想到长城的细腻……
C.长城这一静态的古代建筑,通过现代音乐作品,不仅“活”了起来,而且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也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
D.民族音乐会演奏的《长城》,让长城历史、长城文明变得更加具体,让雄伟长城在《长城》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
4.(5分)能够彰显古建筑之美的音乐有何特点?请简述。
5.(5分)第7段“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或者对古建筑缺损的部位修修补补”可否删除?请作出判断,并简析理由。
【答案】
D
B
A
4.(1)与古建筑具有相同的地域文化。
(2)与建筑结构和节奏相通的音乐。/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
(3)立体化的音响空间。
5.不能删除。
(1)本段主要讲过去保护利用古建筑的方法,从反面更加有力地说明“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
(2)本段承前启后,与第8段形成对照,并呼应第5段“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出新的道路”这一结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既挖掘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错误,原文说的是“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不是“挖掘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这种已然情况。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就在于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错误,依据“取材于福建土楼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就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同时,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运用《新打梭镖》《唔怕山高水远》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独唱、树叶独奏等多种艺术形式”可知推出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原因除了“通过对称性的调性结构布局展现土楼铺展开的扇形对称建筑结构”,还有“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观点: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
A.《长城》通过多元化的民族器乐呈现和不同音响的组合,既塑了长城的“形”,又铸了长城的“魂”。能作为论据;
B.“打击乐的有机组合”“清逸的小提琴”只能证明了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不能作为论据;
C.“不仅‘活’了起来,而且长城背后的历史文化也通过音乐作品得到阐释和传播”表现的是效果,不能作为论据;
D.“让长城历史、长城文明变得更加具体,让雄伟长城在《长城》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表现的是效果,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依据“跟古建筑一样,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与古建筑,它们背后的地域文化是相同的”可知能够彰显古建筑之美的音乐与古建筑具有相同的地域文化。
(2)依据“音乐作品与古建筑在结构上有相通之处。除了选用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作为表现手段,音乐家还会根据古建筑与音乐在结构布局与节奏韵律上的相通性来建构作品,以音乐结构的布局展现古建筑的布局”“作品还将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结合”可知能够彰显古建筑之美的音乐与建筑结构和节奏相通的音乐;个性化的声部结构与灵动的旋律。
(3)依据“利用乐器音色的不同,将不同乐器有机组合,能够构筑起立体化的音响空间”可知能够彰显古建筑之美的音乐具有立体化的音响空间。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除。
(1)从论证上看,依据“过去,我们对古建筑的保护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或者对古建筑缺损的部位修修补补”可知本段主要讲过去保护利用古建筑的方法,从反面更加有力地说明“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
(2)从结构上看,本段承前启后,与第8段“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让建筑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乘着音乐的翅膀进行跨时空传播,并在这种跨时空传播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形成对照,并呼应第5段“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乃至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出新的道路”这一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夜人
刘亮程
每个夜晚都有一个醒着的人守着村子。①他眼睁睁看着人一个个走光,房子空了,路空了,田里的庄稼空了。人们走到各自的遥远处,仿佛义无反顾,又把一切留在村里。
醒着的人,看见一场一场的梦把人带向远处,他自己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每个路口都被月光照亮,每棵树上的叶子都泛着荧荧青光。那样的夜晚,那样的年月,我从老奇台回来。
我没有让守夜人看见。我绕开路,爬过草滩和麦地溜进村子。
守夜人若发现了,会把我送出村子。认识也没用。他会让我天亮后再进村。夜里多出一个人,他无法向村子交代。也不能去说明白。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不能轻易在白天出现。
守夜人在鸡叫三遍后睡着。整个白天,守夜人独自做梦,其他人在田野劳忙。村庄依旧空空的,在守夜人的梦境里太阳照热墙壁。路上的溏土发烫了。他醒来又是一个长夜,忙累的人们全睡着了。地里的庄稼也睡着了。
按说,守夜人要在天亮时,向最早醒来的人交代夜里发生的事。早先还有人查夜,半夜起来,看看守夜人是否睡着了。后来人懒,想了另外一个办法,白天查。守夜人白天不能醒来干别的。只要白天睡够睡足,晚上就会睡不着。再后来也不让守夜人天亮时汇报了。夜里发生的事,守夜人在夜里自己了结掉。贼来了把贼撵跑,羊丢了把羊找回来。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绝不能和其他人见面。
从那时起守夜人独自看守夜晚,开始一个人看守,后来村子越来越大,夜里的事情多起来,守夜人便把村庄的夜晚承包了,一家六口人一同守夜。父亲依旧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眼睛盯着每个院子每片庄稼地。四个儿子把守东南西北四个路口。他们的母亲摸黑扫院子,洗锅做饭。一家人从此没在白天醒来过。白天发生了什么他们全然不知。当然,夜里发生了什么村里人也不知道。他们再不用种地,吃粮村里给。双方从不见面。白天村人把粮食送到他家门口,不声不响走开。晚上那家人把粮食拿进屋,开夜伙。
村里规定,不让守夜人晚上点灯。晚上的灯火容易引来夜路上的人。蚊虫也好往灯火周围聚。村庄最好的防护是藏起自己,让人看不见,让星光和月光都照不见。
多少年后,有人发现村庄的夜里走动着许多人,脸惨白,身条细高。多少年来,守夜人在夜里生儿育女,早已不是五口,已是几十口人。他们像老鼠一样昼伏夜出。听说一些走夜路的人,跟守夜人有密切交往。那些人白天睡在荒野,在大太阳下晒自己的梦。他们把梦晒干带上路途。这样的梦像干草一样轻,不拖累人。②夜晚的天空满是飞翔的人。村庄的每条路都被人梦见,每个人都被人梦见。夜行人穿越一个又一个月光下的村庄。一般的村子有两条路,一条穿过村子,一条绕过村子。到了夜晚,穿过村子的路被拦住,通常是一根木头横在路中。夜行人绕村而行,车马声隐约飘进村子,不会影响人的梦。若有车马穿村而过,村庄的夜晚会被彻底改变。瞌睡轻的人被吵醒,许多梦突然中断。其余的梦改变方向。一辆黑暗中穿过村庄的马车,会把大半村子人带上路程,越走越远,天亮前都无法返回,③而突然中断的梦中生活会作为黑暗留在记忆中。
如果认识了守夜人,路上的木头会移开,车马轻易走进村子。守夜人都是最孤独的人,很容易和夜行人交成朋友。车马停在守夜人的院子,他们在星光月影里暗暗对饮,说着我们不知道的黑话。守夜人通过这些车户,知道了这片黑暗大地的东边有哪些村庄,西边有哪条河哪片荒野。车户也从守夜人的嘴里,清楚这个黑暗中的村庄住着多少人,有多少头牲畜,以及那些人家的人和事。他们喜欢谈这些睡着的人。
“看,西墙被月光照亮的那户人,男人的腿断了,天一阴就腿疼。如果半夜腿疼了,他会咳嗽三声。紧接着村东和村北也传来三声咳嗽,那是冯七和张四的声音。只要这三人同时咳嗽了,天必下雨。他们的咳嗽先雨声传进人的梦。”
那时,守在路口的四个儿子头顶油布,能听见雨打油布的声音,从四个方向传来。不会有多大的雨,雨来前,风先把头顶的天空移走,像换了一个顶棚。没有风,头顶的天空早旧掉了。雨顶多把路上的脚印洗净,把遍野的牛蹄窝盛满水,就住了。牛用自己的深深蹄窝,接雨水喝。野兔和黄羊,也喝牛蹄窝的雨水,人渴了也喝。那是荒野中的碗。
“门前长一棵沙枣树的人家,屋里睡着五个人,女人和她的四个孩子。她的二儿子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你不用担心他会看见我们,虽然他常常瞪大眼睛望着夜空,他比那些做梦的人离我们还远。他的目光回到村庄的一件东西上,那得多少年时光。这是狗都叫不回来的人,虽然身体在虚土庄,心思早在我们不知道的高远处。他们的父亲跟你一样是车户,此刻不知在穿过哪一座远处村落。”
在他们的谈论中,④大地和这一村沉睡的人渐渐呈现在光明中。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每个夜晚都有一个醒着的人守着村子”一句照应题目,且“夜晚”与“醒”相对,突出守夜人的身份特点。
B.“我”在黑夜里回来绕开路爬过草滩和麦地溜进村子的原因:一是不想为难自己与守夜人,二是不想打扰村人的美梦。
C.守夜人和村民,分别生活在夜晚和白天,他们在同一个村庄中,却是完全没有交集的平行世界中的两类人,互不干扰。
D.文章用大量的篇幅写守夜人的生活,意在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习性和作用。奇特的构思和梦呓式的叙述,让读者印象深刻。
7.(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排比手法,强化村庄在人离开后的荒凉,突出了守夜人的失望与内疚。
B.句子②中“飞翔的人”不是指人们在满天空乱飞,而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飞翔起来。
C.句子③表明了人们在黑夜里的梦被穿过村庄的马车打断后的沮丧、遗憾等的心理状态。
D.句子④表明黑夜过去,白天来临,更为突出了守夜人看到一切呈现在光明中的痛苦。
8.(5分)文中所指的“白天和黑夜”意蕴深厚,请加以分析。
9.(5分)语文老师要求大家确定一个关键词对本文进行赏析,小张同学选择的是“梦”,小刘同学选择的是“守夜人”。请任选其中一个,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赏析要点。
【答案】
C
D
①白天和黑夜既指通常意义上的白天和黑夜,村民在白天辛勤工作,守夜人在黑夜里为村庄守护。②白天又指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真实的现实世界;黑夜又指守夜人为村民们守护的梦境,是村民们虚幻的精神世界。
9.示例一:选择“梦”①梦境似乎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梦境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②在《守夜人》中,有两种梦,即守夜人的梦和村民的梦。守夜人在夜晚守护村庄的安宁,在白天酣然入睡。村民则在白天辛苦劳作,夜晚在守夜人的守护下悄然入梦。人们开始想把白天的一切带到梦中,梦中的世界渐渐变得比白天的世界更重要。③守夜人和村民,夜晚和白天,他们明明就在同一个村庄,却像是没有交集的平行世界,互不干扰。但二者的梦有相通性。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虚幻的梦更加自由轻盈,但现实生活才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在虚幻的梦中放松片刻,却不能沉溺虚幻的梦中,忘记现实。
示例二:选择“守夜人”①守夜人,意为守护夜晚的人。为什么在大家都酣然入睡的夜晚,要专门安排守夜人?不能轻易在白天出现的守夜人又在守护什么?②守夜人守的就是那条“实”与“虚”的边界。守夜人就是为了守护村民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不让夜行人进入村庄,让每个村民能保有完整的梦境,保有完整的精神世界。③当守夜人消失,“实”与“虚”的边界被模糊,人们就可能沉溺于虚幻的精神世界,而忽视了真实的现实世界。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却是完全没有交集的平行世界中的两类人”分析错误。由原文“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绝不能和其他人见面”“白天村人把粮食送到他家门口,不声不响走开。晚上那家人把粮食拿进屋,开夜伙”可知,守夜人和村民并不是完全没有交集。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
D.“更为突出了守夜人看到一切呈现在光明中的痛苦”分析错误。根据“大地和这一村沉睡的人渐渐呈现在光明中”可知,更为突出的是守夜人守护人们安然入睡后,人们以更加饱满的激情进入现实生活中的欢欣与喜悦。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特定意象的深厚意蕴的能力。
本文写的是守夜人的故事,守夜人在夜晚守护着村庄,而其他的人在夜晚睡觉,在白天劳作,所以白天和黑夜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白天和黑夜,村民在白天辛勤工作,守夜人在黑夜里为村庄守护。
文章的开篇说到每个村庄的守夜人眼睁睁地看着人一个个走光,房子空了,路空了,田里的庄稼空了,说明人们开始带着梦境安然入睡,留下守夜人守护着村庄,而那些守夜人看见一场场梦把人带向远处,所以守夜人守护的不仅是村庄,更是村民们的梦。所以黑夜又指守夜人为村民们守护的梦境,是村民们虚幻的精神世界。白天守夜人开始睡觉休息,而村民们开始了劳作,所以白天是和黑夜相对的,白天又指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真实的现实世界;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示例一:选择“梦”
本文中写到梦,有守夜人的梦也有村民们的梦,可以说梦境是一个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因为梦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
在本文当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守夜人,一种是村民,守夜人在每个夜晚守护者村庄,这时候,村民们安然入睡,而整个白天,守夜人独自做梦,其他人在田野劳忙。所以守夜人在夜晚守护村庄的安宁,在白天酣然入睡。村民则在白天辛苦劳作,夜晚在守夜人的守护下悄然入梦。守夜人看到一场一场的梦把人带向远处,说明人们想要将白天的一切带到梦中,梦中的世界渐渐变得比白天的世界更重要。
守夜人晚上把守着村庄,白天酣然入睡,而村民则在白天辛苦劳作,晚上入睡,他们虽然都生活在这同一个村庄,但是却像是没有交集的平行世界,互不干扰。守夜人的任务是把守村庄,让村民能够安然入睡,所以二者的梦有相通性。文中写到“夜晚的天空满是飞翔的人。村庄的每条路都被人梦见,每个人都被人梦见”,写出了梦的虚幻和轻盈,但现实生活才是真实的,我们可以在虚幻的梦中放松片刻,却不能沉溺虚幻的梦中,忘记现实。
示例二:选择“守夜人”
本文写到“每个夜晚都有一个醒着的人守着村子”,守夜人就是在夜晚守护着的人,于是读者就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大家都酣然入睡的夜晚,要专门安排守夜人?不能轻易在白天出现的守夜人又在守护什么?
由原文“ 守夜人若发现了,会把我送出村子。认识也没用。他会让我天亮后再进村。夜里多出一个人,他无法向村子交代。也不能去说明白”可知,守夜人是不允许夜行人进入村庄的,他让每个村民能保有完整的梦境,保有完整的精神世界。所以守夜人就是为了守护村民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梦境和现实是“虚”和“实”的象征,所以守夜人守的就是那条“实”与“虚”的边界。
守夜人守的是村民的完整的梦境,守的是那条“实”与“虚”的边界,所以当守夜人消失的时候, “实”与“虚”的边界被模糊,人们就可能沉溺于虚幻的精神世界,而忽视了真实的现实世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饥,赵将伐之。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今与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甲)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乙)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丙)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愿大王之熟虑之也。”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乱,武臣、张耳、陈余定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张耳为相,陈余为将军。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燕囚之,欲与三分其地,乃归王。张耳、陈余患之。有厮养卒谢其舍中人曰:“吾为公说燕,与赵王载归。”乃洗沐往见,张耳、陈余遣行。见燕王。卒曰:“君知张耳、陈余何人也?”燕王曰:“贤人也。”曰:“君知其意何欲?”曰:“欲得其王尔。”赵卒笑曰:“君未知两人所欲也。此两人名为求赵王,实欲燕杀之,此两人分赵自立。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燕王以为然,乃遣赵王,养卒为御而归,遂得反国,复立为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而不能A自恃B不恶C卑D名以事强E事强可以F令国安长久G万世H之计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六国论》“燕赵之君”中的“之”用法不同。
B.相与,意为是互相交往,与《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胡越,指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因以“胡越”指相距甚远的地区。
D.谢,文中指告别、辞别,这一含义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谢”含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恢认为重要的是防患未然,对于这个观点,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
B.赵恢以吴国攻打齐国的史实为鉴,通过一名楚将来劝说赵王不能攻打燕国,如果赵国攻打燕国,就会重蹈吴国的覆辙。
C.有人给燕王上书,认为燕国如果投靠强国却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那就不如选择与其他弱国联合起来,燕王接受了他的意见。
D.赵王被燕国囚禁,燕国要求赵国割地才放赵王,赵国有个士兵前往燕国,该士兵设身处地晓之以利害,成功说服燕王,赵王最终回到赵国。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2)况两贤王左提右挈,执直义而以责不直之弱燕,灭无日矣。
14.(3分)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材料一甲、乙、丙处的哪一个位置?请说明理由。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
【答案】
10.BEG
11.D
12.A
13.(1)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2)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
14.乙。这段材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
“王而不能自恃”语意完整,其中“自恃”为谓语,在B处断句;
两个“事强”中间断句,第二个“事强”作下句主语,在E处断句;
“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语意完整,“万世之计”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在G处断句。
三处断句为B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句意: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燕国和赵国的国君。
B.正确。句意: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人与人相互交往。
C.正确。
D.错误。告别、辞别。/推辞。句意: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时的婉辞。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伍子胥等人不认可,而烛之武等人认可,所以前者没被重用,后者被重用”错误,结合原文“伍子骨、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无使除患无至者”可知,原文是说伍子胥等人防患未然,不被重用;而烛之武是除患的,被重用,所以出谋划策的人大多倾向于除患。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计”,打算;“自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为自”,为自己;“遇”,对;“意”,情谊。
(2)“左提右挈”,相互支持;“执”,打着;“直义”,正义;“责”,讨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的能力。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知不如鱼也”的意思是比目鱼,两眼不在一侧就不能游动,古人所以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能合二如一。如今山东弱国联合却不能步调一致,这就看出山东六国人的才智赶不上比目鱼。这是以比目鱼为例来论证山东六弱国应联合一致,与后文胡人、越人的例子所论证的观点一致,前后文联系更紧密。
甲处,后文与上文衔接紧密,文字不能放在甲处;丙处,前文是以胡人、越人为喻,后文是得出的结论,文字不能放在丙处。
故放在乙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楚国派一名将军到燕国去,途经魏国时,见到了赵恢。赵恢对楚将说:“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救灾要容易得多。历史上伍子胥和宫之奇的劝谏都不被君王采用,而烛之武和张孟谈的谋略却受到君王的赏识。所以出谋划策的人都致力于除患的方法,而没有(致力于)防患未然的人。如今我与其送您百金,不如送您几句话。您如果能听我的话就去劝说赵王:‘过去吴国讨伐齐国,是因为齐国闹饥荒,可是没有等到伐齐取得成功,弱小的越国就趁吴国疲惫之机打败了吴国而称霸一方。如今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他们闹饥荒,讨伐燕国未必能获胜,而且强大的秦国可能在西部出兵乘机进攻赵国,这是让弱赵处在当年强吴的不利地位,而让如今的强秦处于当年弱越的有利地位啊。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楚国的使者于是就用赵恢的这番话去规劝赵王,赵王听后非常高兴,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燕王就派人责备乐毅,又婉转地说:“将军误听别人的话,对我有了意见,抛弃燕国去了赵国。您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可以的,但这怎么能够报答先王对将军的情谊呢?”
有人献书给燕昭王说:“大王如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存国家,不如不在乎名声的卑贱臣事强国,假如臣事强国可以使国家长久,也是泽被万世之策。认为臣事强国不能奠定万世基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为什么弱国联合而不能团结一致,这是臣下为崤山以东各诸侯感到忧虑的事。胡人和越国人言语不相通,思想观念也不同,可是他们却能同舟共济,彼此互助有如一个人。如今崤山以东各国互相交往(相互联合),正像同舟共济一样,秦兵一旦到来,不能互相救助像一个整体,智慧又赶不上胡人、越国人了。希望大王仔细思考这件事。”燕国果然出兵向南和韩、魏、赵三国结为军事同盟。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材料二:
赵地爆发混乱,武臣、张耳、陈余控制了赵地,立武臣为赵王,封张耳为丞相,封陈余为将军。赵王武臣在微服出巡时,被燕国的军队俘获,燕国把他囚禁起来,想要三分之一的赵地,才释放赵王。张耳、陈余为这件事非常忧虑。赵军中有一位砍柴做饭的杂役兵辞别他同屋的人说:“我要替丞相和将军游说燕王,和赵王一同乘车回来。”于是他沐浴后去见张耳、陈余,张耳、陈余派他出行。见了燕王。杂役兵问:“您知道张耳、陈余是什么样的人吗?”燕王说:“贤明的人。”杂役兵继续问:“您知道他们的意图是什么?”燕王回答说:“想要救他们的赵王。”赵国杂役兵笑着说:“大王您还是不知道这两个人的打算。这两个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实际上是想让燕军杀死他,这两个人就可以平分赵地自立为王。以一个赵国的力量尚且轻视燕国,何况两位贤王相互支持,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理亏的弱小燕国,燕国灭亡是没有多少时间了。”燕王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释放了赵王,杂役兵驾着车子载着赵王回到了赵国,又立为赵王。
(选自《新序》,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雪泥鸿爪”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B.颈联内容紧扣诗歌标题,是对弟弟子由诗中怀旧之情的应和。
C.由尾联中的“崎岖”“困”等字眼,可见兄弟二人历经艰辛。
D.“往事不堪回首”,往事的回忆让诗人沉溺于感伤的情绪之中。
16.(6分)本诗充满了理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D
16.①人生无常,充满了偶然性,我们应坦然面对。(往事终将成为过去,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应坦然面对。)②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感伤”有误,诗人重在劝勉爱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坦然对待人生,要执着前行。
(2)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暗含困难终会过去,要珍惜当下之意;尾联追溯往事,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我们也应鞭策自己,奋发向前,珍惜现在勉励未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古忠孝难两全,李密在陈述自己的隐情后向晋武帝保证先尽孝后尽忠,并用衔环结草的典故表明心迹的句子是:“ , 。”
(2)屈原《离骚》中以流水比喻光阴似箭后,“ ”一句表达出心中担忧,时不我待;而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高歌,“ ”表现出沉醉于月色流水的美景之中。
(3)在古典诗词中,但凡诗人独处异乡,每每在诗作中以“客”自称,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唐宋诗词里这样的句子有:“ , 。”
【答案】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恐年岁之不吾与 不知今夕何夕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示例二:中军置酒饮客归,胡琴琵琶与羌笛
示例三: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示例四: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示例五: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示例六: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示例七: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陨、与、羌、渚、铎。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麻城的杜鹃花目前已处于盛花期,虽然有部分还正 ① ,但已是极为壮观。
……
不到麻城,难以感受到杜鹃花的火热,不上龟峰山,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与其他地方不同,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大张旗鼓地开,浓墨重彩地艳……这里的杜鹃花品种非常纯正,主要以红色为主,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登高四望,万顷花海映入眼帘,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果然 ② 。
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形成 ③ 、红绿相映的和谐之美。导游说,杜鹃花是英雄花,麻城是革命老区,是烈士的鲜血化作了这满山的映山红。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文段中“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与下面两个句子中的“什么”三者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1)“什么不知道,昨天我还提醒你来着。”
(2)“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20.(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与“它们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相比,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答案】
①含苞欲放 ②名不虚传 ③刚柔并济
19.①文本中的“什么”是疑问代词;
②(1)句中的“什么”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③(2)句中的“什么”表示愤慨、不满。
20.①原句不仅运用排比,还包含了拟人(比拟)和反复,修辞手法更多样,语言表达更生动,一唱三叹,韵味悠长;
②原句中的动词“挤”“叠”“重”“遮”准确生动,更加突出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与后文的“竞相绽放”相呼应;
③原句语言更形象生动优美,与文段的风格更为一致。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说当前是麻城杜鹃花盛放的季节,但仍有一小部分还没完全绽放,可填“含苞欲放”。“含苞欲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
第二空,语境是说当登上大别山看到杜鹃就像红丝带,这和相传的“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的说法相对应,可填“名不虚传”。“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
第三空,根据语境“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可知,杜鹃花和龟峰山把柔美与刚毅结合在一起,可填“刚柔并济”。“刚柔并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配合。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本中的“什么”是疑问代词,问的是“什么是花的海洋”。
(1)句中的“什么”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此处的“什么不知道,昨天我还提醒你来着”,表达的是对方应该知道,因为“昨天我还提醒你来着”。
(2)句中的“什么”表示反问,表达了愤慨、不满之情。此处的“‘什么!’我气愤了……”是表示“我”气愤的斥责。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三处考虑语言风格,与整个语境的优美生动更为相符。
从修辞的角度看,从“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可知,原句运用了排比;从“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岭遮着一岭”可知,“挤”“遮”运用了拟人(比拟);从“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可知,运用了反复。可见,原句的修辞手法更多样,使语言表达更生动,一唱三叹,韵味悠长,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可知,原句中的动词“挤”“叠”“重”“遮”准确生动,“挤”“叠”写出了杜鹃树多,开的花繁茂,“重”“遮”写出了杜鹃树占地面积广。能与后文的“竞相绽放”相呼应,更加突出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从“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可知,原句语言更形象生动优美,与整个文段语境“它们前后呼应地来,大张旗鼓地开,浓墨重彩地艳……”“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优美生动的风格更为一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临近傍晚,去镇上卖鱼回来。只见几个女孩身披彩霞沿着河岸在水里摸虾,霞光洒在河面泛起一道道金光。虾很有灵性,平常在水里 A ,但一觉到危险马上就一扫尾巴,搅起一股浑水逃之夭夭了。①摸虾时,要相对选择平坦的河床,②最好还长有少量的水草。③人站在水里,弯下身子,④双手浸入水中,⑤慢慢地向前移动,虾感觉不到危险;⑥双手离虾大约还有二十厘米左右时,⑦朝虾猛然一合,⑧连同河泥、水草和虾一起捏在手里。⑨掐住虾在水中荡一荡,洗净后装入虾篓,①然后继续向前摸去。回家路上在菜地里割些韭菜,晚餐就做一道韭菜炒河虾。
记忆中,到了晚上,老家水乡,家家户户把长条桌子搬到室外,先做餐桌,后当凉床。桌上放一碟花生米、一只咸鸭蛋、一盆凉拌黄瓜、一碗油炸鱼干、一盘韭菜炒虾,色香味俱全。人用筷子顶住啤酒瓶盖,用力一拨,只听得“噗”的一声, B 。一家子围着长条桌子吃晚饭。男人们边喝边聊,且聊且笑,有说夏季收成的,有聊稻秧长势的。女人们一边吃饭,一边摇着芭蕉扇给孩子们驱赶蚊子。
21.(5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5分)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21.A游动得很慢
B盖子被打开了
22.语句①可修改为:摸虾时,要选择相对平坦的河床。
语句⑤可修改为:慢慢地向前移动,让虾感觉不到危险。
语句⑥可修改为:双手离虾大约还有二十厘米时(或改为“双手离虾还有二十厘米左右时”)。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后面“但一觉到危险马上就一扫尾巴,搅起一股浑水逃之夭夭了”可知,此处应填“游动得很慢”之类的内容;
B处,根据前面“人用筷子顶住啤酒瓶盖”可知,此处应填“盖子被打开了”之类的内容。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第①句,“相对选择平坦”语序不当。“相对”的不是“选择”,而是“平坦”,故要将“相对”调到“平坦”的前面。
第⑤句,“虾感觉不到危险”结构混乱,“虾感觉不到危险”和前文主语不一致,要在“虾感觉不到危险”前面加上“让”。
第⑥句,“大约还有二十厘米左右”不合逻辑,删掉“大约”或删掉“左右”。
四、写作(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常常因为“相信”而使平凡成为卓越;有时也因为“相信”让坎坷化为坦途。相信一份真情,可以传递善良;相信一种预想,可以促进发展;相信一句忠言,可以矫正偏颇……
你对“相信”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相信的力量”为题,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
考生首先应该结合材料理解“相信”的含义。“生活中,常常因为‘相信’而使平凡成为卓越;有时也因为‘相信’让坎坷化为坦途”“相信一种预想,可以促进发展”是相信自己,“相信一份真情,可以传递善良”“相信一句忠言,可以矫正偏颇”是相信他人。“相信一份真情……相信一种预想……相信一句忠言……”更提示考生写作时可以将“相信”化大为小,化宽为窄。
标题是“相信的力量”,所以作文内容除了有相信的内容、过程外,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力量”,例如因为“相信”而激发内心深处的潜能,因为“相信”才全身心调动自己的信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相信”而成就了友谊等等。
最后,题目规定了作文的体裁为记叙文,考生注意文体要明确。
立意:
1.相信,让我们的脚步更坚定。
2.相信,让平凡成为卓越。
3.相信,让坎坷化为坦途。
4.相信,让世界充满真情。
模拟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 这是一份模拟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考试版docx、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模拟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 这是一份模拟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考试版docx、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Ⅱ卷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模拟卷08-【赢在高考·模拟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 这是一份模拟卷08-【赢在高考·模拟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考试版docx、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I卷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