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九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九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九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九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20分)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成语主要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 死灰复燃B. 聚沙成塔C. 花香四溢D. 铁杵成针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死灰复燃过程中,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B、聚沙成塔,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花香四溢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铁杵成针,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材料与入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物品所用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汽车轮胎B. 铜羊尊灯C. 玻璃花瓶D. 晴纶毛衣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汽车的轮胎是由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铜羊尊灯是由青铜制成的,青铜是一种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此选项符合题意;
C. 玻璃花瓶是由玻璃做的,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晴纶毛衣是由腈纶做成的,腈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是
A. 为了让食物更美味可使用大量食品添加剂
B. 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比成年人摄取更多的钙,可通过奶制品、豆类等进行补充
C. 霉变的食物不可食用,因为黄曲霉素仅靠蒸煮无法除去
D. 运动后大量出汗可适当补充一些含无机盐的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延长保质期,可以合理适量添加,大量添加会对人体有害,选项错误;
B、奶制品、豆类富含钙元素,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比成年人摄取更多的钙,可通过奶制品、豆类等进行补充,选项正确;
C、霉变的食物不可食用,因为霉变的食物会生成有毒物质黄曲霉素,黄曲霉素仅靠蒸煮无法除去,选项正确;
D、剧烈运动大量出汗会损耗一些体内的水分和盐分,故出汗后可适当补充水和无机盐,选项正确;
故选A。
4.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B. 电解水实验: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C. 镁条放入稀硫酸中: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时,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溶于空气中的水蒸气中形成盐酸小液滴,在瓶口出现大量白雾,而不是白烟,故A说法错误;
B、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应该为1:2,故B说法错误;
C、镁条放入稀硫酸中,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硫酸镁溶液是无色的,则可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故C说法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5. 我国锂资源储量丰富。下图是锂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锂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B. x=3
C. 锂属于非金属元素D. Li2O中Li的化合价为+1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锂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A错误;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根据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3=x+1,算得x=2,B错误;
C、由“钾”的汉字名称偏旁“金”可知,它属于金属元素,C错误;
D、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Li2O中O的化合价为-2,设Li的化合价为x,则有2x-2=0,算得x=1,D正确。
故选:D。
6. 规范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将导管出气端浸入水中,手握试管外壁,如导管口产生气泡,说明装置不漏气,选项正确;
B、移取加热后的蒸发皿应使用坩埚钳,不能用手直接移取,否则会烫伤手指,选项错误;
C、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选项错误;
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进试管内,选项错误;
故选A。
7. 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 河面上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水分子停止运动
B. 走进食堂闻到饭菜香——分子间存在引力
C. 水通电后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水中含有氧分子和氢分子
D. H2O2能杀菌而H2O不能——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河面上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是由于水由液态变成固体,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错误;
B、走进食堂闻到饭菜香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错误;
C、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水中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错误;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H2O2、H2O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H2O2能杀菌而H2O不能是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故选D。
8. 金属与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金属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金属在常温下都是固体
B.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熔点高
C.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均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D. 铝制品不易被锈蚀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属在常温下不都是固体,如汞在常温下是液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不是均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能以单质形式存在,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铝制品不易被锈蚀,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 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在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
B. 在t2 ℃时,将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质量分数增大
C. 在t1℃时,将20gc充分溶解于50g水中,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是60 g
D. 在t2℃时,将25ga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50%
【答案】C
【解析】
【详解】A、据图可知,在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是a>b>c,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在t2℃时,将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溶解度减小,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在t1℃时c的溶解度是20g,50g水最多溶解10gc,所以将20gc充分溶解于50g水中,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是:10g+50g=60g,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t2℃时a的溶解度是50g,50g水最多溶解25ga,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NaCl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故可以区分两者,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也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不能用此方法检验集气瓶内收集的是二氧化碳,故B符合题意;
C、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后,得到氯化钠的溶液,符合除杂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钙溶于水,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碳酸钙固体,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钙固体,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与简答(本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5分)
11. 海水中含有大量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钠等,研究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1)海水晒盐时,液态水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中,水分子的结构_______(填“发生”或“没有”)改变。
(2)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①钠原子转变为钠离子时,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填“质子数”或“电子数”)。
②x的数值为_______。
(3)标出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4)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氯化钠是由_______构成的。(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等)
(5)写出构成硫酸钠的阴离子的符号_______。
【答案】(1)没有 (2) ①. 电子数 ②. 8
(3)
(4)离子 (5)SO
【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水晒盐时,液态水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化,水分子的结构没有改变。故填:没有。
【小问2详解】
①根据图示可知,钠原子转变为钠离子时,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因此发生改变的是电子数,而不是质子数;②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第一层已经排了2个电子,第3层已经排了7个电子,利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17=2+x+7,x=8。故填:①电子数;②8。
【小问3详解】
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每个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则氯化镁中需要有两个氯原子才能得到2个电子,其化学式为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物质中元素化合价标在化学式该元素正上方,正负在左,数字在右,表示为。故填:。
【小问4详解】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填:离子。
【小问5详解】
硫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构成硫酸钠的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的符号为。故填:。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在解决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考查的问题,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12. 水是生命之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落,形成降雨,正常雨水的pH约为_____。
(2)自然界的水不是纯水,净水时加入明矾的目的是______。
(3)有些地区村民用地下水作生活用水,人们常用_______检验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既能降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方法是_____。
(4)水对人类生活不可缺少,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你提出一条防止水污染的建议:_____。
【答案】(1)5.6 (2)吸附悬浮杂质,沉降悬浮杂质
(3) ①. 肥皂水 ②. 煮沸
(4)农药、化肥合理使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小问2详解】
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质可以吸附悬浮杂质,使悬浮杂质沉降;
【小问3详解】
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鉴别,取同样多的两种水,滴入同样滴数的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煮沸可以使硬水中的部分钙离子、镁离子转化成沉淀,达到降低水的硬度的目的,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杀菌消毒;
【小问4详解】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水污染,故农药、化肥应合理使用(合理即可)。
13. 《西游记》中描述金箍棒:“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箱裹黄金片。花纹密布神鬼惊,上造龙纹与凤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金箍棒的原材料“镔铁”,是一种钢材料。“镔铁”属于________(填“合金”或“纯金属”)材料。
(2)金箍棒本是大禹治水时的一个定子,也叫“定海神针”。铁制品易锈蚀是与空气中的______和________有关,金箍棒在海水中不容易锈蚀的原因是_____。
(3)金箍棒表面使“神鬼”惊怕的花纹是用硫酸铁来处理的。制取硫酸铁的原料有铁、稀硫酸、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分两步,第一步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第二步是向有酸剩余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生成硫酸铁和水。
请写出第一步反应涉及化学方程式________;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答案】(1)合金 (2) ①. 氧气 ②. 水 ③. 海水隔绝了氧气
(3) ①. Fe+H2SO4=FeSO4+H2↑ ②. 置换反应
【解析】
【小问1详解】
镔铁是一种钢材料,钢是一种铁碳合金,即镔铁属于合金,故填合金。
【小问2详解】
铁制品易锈蚀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有关,故填氧气、水;
海水隔绝了氧气,所以金箍棒在海水中不容易锈蚀,故填海水隔绝了氧气。
【小问3详解】
由题文可知,第一步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是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Fe+H2SO4=FeSO4+H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符合置换反应的特点,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反应。
14. 已知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E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单质,C俗称熟石灰,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A、F都是黑色固体,E和F反应后溶液为蓝色,B、G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不同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表示两种物质能够发生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F的化学式_______。
(2)B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为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3)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写出G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D与E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
【答案】(1)CuO (2)用于灭火
(3) ①. C+CO22CO ②. CO+CuOCu+CO2 (4)有气泡产生
【解析】
【分析】C俗称熟石灰,则C为;D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且D和C反应,则D为碳酸钠;A为黑色固体单质,则A为碳;A与B反应,B又与C反应,推断B为二氧化碳,B与G可以相互生成,B、G是元素组成相同的不同气体,则G为一氧化碳,F为黑色固体,E和F反应后溶液为蓝色,则F为氧化铜,E又可以与D反应,则E为一种酸,可以是硫酸,带入验证,推断合理。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F为氧化铜,化学式为CuO,故填:CuO;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B为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用于人工降雨、气体肥料、灭火等,故填:用于灭火(合理即可);
【小问3详解】
由分析可知,A为碳,B为二氧化碳,碳与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G为一氧化碳,F为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①;②。
【小问4详解】
由分析可知,D为碳酸钠,E可以是硫酸,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三、实验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9分)
15.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好化学的保障,实验室用图中的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及物质性质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
(2)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填装置字母),实验结束后应_______(填字母)。
a.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3)装置F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
(4)实验室可选用B、C装置制取CO2,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能用C装置收集CO2的原因是_______。在实验室中能用B、C装置还可以制取一种常见的气体,写出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长颈漏斗
(2) ①. 2KMnO4K2MnO4+MnO2+O2↑ ②. E ③. a
(3)与氧气接触 (4)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③. 2H2O22H2O+O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填: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装置A试管口处放有棉花团,故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故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进行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较为纯净,故选E;
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回流进试管中,使试管炸裂,故填:a;
【小问3详解】
装置F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
【小问4详解】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故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故选装置C;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选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中能用B、C装置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16. “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对化学实验室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下列活动探究。
活动一:探究失去标签的物质的成分
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实验老师告诉大家,该液体只能是过氧化氢溶液、稀硫酸和蒸馏水中的一种。
【分析讨论】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不可能是蒸馏水,由标签可知该液体为混合物,而蒸馏水为纯净物。
【进行实验】
(1)为确定该液体成分,同学们继续进行了如表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同学最终确定该失去标签的溶液是稀硫酸。
活动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2)在实验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充分混合后,未观察到明显现象。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
【假设猜想】
(3)猜想一:溶质有Na2SO4
猜想二:溶质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溶质有______。
(4)【实验探究】
【评价反思】
(5)小组同学对方案1提出质疑,认为该方案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小组同学一致确定猜想三是正确的。
【答案】(1) ①. 二氧化锰 ②. 产生气泡
(2)
(3)Na2SO4和NaOH (4)产生红褐色沉淀
(5)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含有H2SO4(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根据实验结论:该液体不是过氧化氢溶液,所以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没有气泡产生,则说明该液体不是过氧化氢溶液;
根据实验结论:该液体是稀硫酸,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小问2详解】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猜想一:当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有Na2SO4;
猜想二:当硫酸过量时,溶质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溶质有Na2SO4和NaOH;
【小问4详解】
2、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即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氯化铁溶液,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可观察到产生红褐色沉淀;
【小问5详解】
由于硫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方案1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存在硫酸,不能得出结论猜想二成立,故该方案错误。
四、计算题(共6分)
17. 16.8gCu和CuO的混合物中加稀H2SO4充分反应。固体质量随加入稀H2SO4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混合物中CuO质量为_______g。
(2)所用稀H2SO4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4 (2)设:6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
=
=4.9g
×100%≈8.2%。
答: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2%。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混合物中CuO的质量=16.8g-12.8g=4g。故填:4。
【小问2详解】
详见答案。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H4NO3固体和NaCl固体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B
检验集气瓶内收集的是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观察现象
C
除去NaCl溶液中的Mg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
D
分离CaCl2和CaCO3的固体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______粉末
没有气泡产生
该液体不是过氧化氢溶液
取该液体适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______
该液体是稀硫酸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硝酸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成立
2.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______
猜想三成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康宁镇九年制学校教研片中考模拟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康宁镇九年制学校教研片中考模拟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康宁镇九年制学校教研片中考模拟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南安教研联片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南安教研联片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南安教研联片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南安教研联片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