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测试题
展开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训练
【基础练习】
1.读大气受热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根本热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时,下列达到最大值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B.bC.cD.d
(2)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
②逆时针
③上升
④下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能力提升】
3.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西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B.5时C.13时D.17时
(2)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小B.北高南低,梯度大
C.南高北低,梯度小D.南高北低,梯度大
4.左图为2021年11月8日某时刻某区域海平面天气形势图,右图为虚线框内不同高度气温分布状况图,Ⅰ、Ⅱ、Ⅲ代表不同高度,a~h为气温数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差异B.气压梯度力C.下垫面性质D.地转偏向力
(2)图中表示近地面及其气温关系的是( )
A.I、af>g>hC.I、a>b>c>dD.Ⅲ、e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大于冬季
②郊区大于城区
③冬季大于夏季
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B.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C.东西走向,南高北低D.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7.熏烟驱霜是指霜冻来临前点火生烟,以减轻霜冻冻害(如甲图所示)。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完成下面小题。
(1)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
A.削弱大气逆辐射B.削弱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
(2)乙图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量约占入湖总水量的94.8%,蒸发量约占出湖总水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呈上升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材料二 图甲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图乙为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说明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A; (2)C
解析:(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④,其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①。
(2)当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时,大气向外辐射的能力也最强,即此时的③达到最大值。
2.答案:(1)D;(2)A
解析:(1)本题考查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的形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切线,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差约30°,由高压指向低压,为风向;c垂直于风向,应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D项正确。
(2)本题考查大气的运动。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乙为低压中心,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③正确,④错误;c为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乙水平方向气流应为顺时针辐合,①正确,②错误。
3.答案:(1)D;(2)A
解析:(1)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西北漂,近地面应是刮东南风,然后逐渐转向西南,到高空应逐渐转变为东北风,由图可知,17时时,近地面刮东南风,到高空逐渐转变为东北风,D正确;1时、5时、13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C错误,故选D。
(2)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度500ml以上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4.答案:(1)C; (2)D
解析:(1)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应该强,而乙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应该弱,但图中显示乙地有六级以上大风,甲地风力相对较小,表明气压和气压梯度力不是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因素,B错误;气温高低并不直接影响风力大小,A错误;图中甲位于陆地,乙位于海洋,乙地摩擦力较小,因此下垫面性质是造成甲、乙两地风力差异大的主要因素,C正确;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不影响风的大小,D错误。故选C。
(2)读图可知,图中虚线框内是冷锋系统,西北是冷气团,东南是暖气团,锋面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气温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因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图中等温线数值的大小排列是:a5.答案:(1)B;(2)A
解析:(1)本题考查影响大气散射辐射的因素。根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呈正相关。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呈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②错误,④正确。
(2)本题考查大气的散射作用。
6.答案:(1)B; (2)C
解析:(1)材料中提到,“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可知山风主要出现在夜间,图中显示,9点之前,风向以偏南风为主,故正确答案为B。
(2)图中显示晚上山风以南风为主,白天谷风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附近南面为高坡,北面为低谷,得出山谷呈东西走向,且南高北低的地形特点,故正确答案为C。
7.答案:(1)C; (2)B
解析:(1)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C项正确。
(2)读乙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B项正确。
8.答案:(1)冬季。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小,白昼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理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解析:大气水平运动与湖陆风
(1)由图可知,12月份湖风和陆风的风速都较小,且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因此湖陆风最弱的季节为冬季。原因可从湖泊面积、湖面结冰状况、昼长、冬季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2)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白天陆地气温更高,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选项
分析
结论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
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所以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
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
×
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雪后天晴时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
×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复习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训练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