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新高考11 地貌形成过程与演变-【临考押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展开2、锻炼同学的考试心理,训练学生快速进入考试状态。高考的最佳心理状态是紧张中有乐观,压力下有自信,平静中有兴奋。
3、训练同学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积累考试经验。模拟考试可以训练答题时间和速度。高考不仅是知识和水平的竞争,也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可以说每分每秒都是成绩。
4、帮助同学正确评估自己。高考是一种选拨性考试,目的是排序和择优,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在整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模拟考试以后,同学们要想法了解自己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第11题 地貌形成过程与演变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考向预测
备考策略
构造地貌
2023全国乙卷6题板块运动
1.以区域地图、示意图、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内力作用,从大尺度的板块运动与小尺度的地质构造两个角度把握板块运动理论,解释全球性地貌的形成,用地质构造理论解释中小尺度地貌的形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是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共同形成的,但常存在主次之分,要学会辨认其中的主要外力作用。
2.考查运用时空思维,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如河流的下蚀和侧蚀,河流阶地的形成等。
3.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而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典型地貌。
2.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23全国甲卷9题内力作用
2023浙江卷(第一次)13-14题地质过程的描述
2023浙江卷(第二次)3-4题地貌与岩石圈
2023福建卷19题古大湖地貌
2023重庆卷9题山地的形成
河流地貌
2023河北卷14-16题河流阶地
2023全国乙卷7-8题流水侵蚀
2023新课标卷7-8题喀斯特地貌
2023浙江卷(第二次)28(1)(3)绿洲与农业
2023江苏卷23(2)题冲积扇
2023重庆卷10-11题河流地貌
2023重庆卷18(4)喀斯特地貌
2023辽宁卷14-16题河流阶地
风成地貌
2023浙江卷(第一次)3-4题雅丹地貌
2023北京卷17(2)题风力作用与岛屿地貌
2023新课标卷9题草毡层地貌的物质来源
2023全国甲卷13题风蚀地貌
2023广东卷18(1)沙丘的成因
冰川地貌
2023海南卷12-13题冰川地貌
考向01 构造地貌
(2023·浙江卷(第一次)13~14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1.常见地质景观形成过程分析思路
(1)沉积岩沉积顺序:越老越先沉积,埋藏越深:越新越晚沉积,理藏越浅。
(2)生物化石:古老生物化石理藏深,高级生物化石埋藏浅。
(3)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人岩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4)岩浆岩旁边多变质岩,是在岩浆高温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海洋中离生长边界(海岭或火山)越近形成年代越晚:离消亡边界(海沟)越近形成年代越早。
(6)断层的判断:看断层面的完整程度,如果断层面把所有岩石断开,且断层面完整,则断层发生时间较晚,晚于其所断开的岩层;如果断层面不完整,则说明断层之后又发生了某种地质活动。
(7)如果两个沉积岩之间有侵蚀面存在,则说明下面的沉积岩先抬升到地表,经外力侵蚀,然后再下沉,最后沉积上层沉积岩。
(8)若某个岩层缺失,则有两种可能:第一是该地岩层处于地壳抬升期,没有接受外力的沉积作用,二是该地本来有该种岩层,但后来地壳抬升,长期经外力侵蚀而消失,一些古老的高原和山脉现在海拔低是因为长期受外力侵蚀作用。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A 14.C
【解析】1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所以选A。
14.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原始水平岩层原理: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岩层。岩层叠置原理:下老上新。切割律又称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考向02 河流地貌
(2023·河北卷14~16题)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形态变化受控于地质构造活动和地理环境变化。下图为华北某盆地边缘河流阶地被断层错断的情景,T1-T4分别为第1-4级阶地面,F为间歇性活动的直立断层,其两侧数据为校正后的阶地面高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差的产生是由于( )
A.北盘上升B.两盘差异上升
C.南盘下降D.两盘差异下降
15.断层F错断阶地的活动( )
A.T1形成之前不明显 B.T2形成之前不明显
C.T1形成之后不明显 D.T2形成之后不明显
16.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 )
A.2米B.3米C.4米D.5米
2.河流阶地的形成条件与特点
形成条件:
(1)先发育一个相当广阔的谷底,
(2)河流向下侵蚀
河流阶地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地壳抬升(间歇性)
外力作用:流水侵蚀(持续性)
判读:
(1)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
(2)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B 15.C 16.B
【解析】14.读图可知,该地有多级阶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形抬升河流下切侵蚀,稳定后河流泥沙堆积形成阶地的平坦面,然后重复前一过程形成多个阶地,所以此地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有关,CD错误;图中断层F两侧同级阶地面高度存在差异,说明南北两盘抬升速度不同,南盘阶地海拔更高,抬升速度更快,北盘阶地海拔更低,抬升速度更慢,A错误,B正确。故选B。
15.河流阶地在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所以图中阶地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T4、T3、T2、T1,图中T1断层两侧高程相同,因此T1形成之后错断阶地的活动不明显,C正确;T1形成之前出现的T2、T3、T4断层两侧高程均有明显差异,说明T1形成之前、T2形成之前、T2形成之后错断阶地的活动都较为明显,ABD错误。故选C。
16.图中阶地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T4、T3、T2、T1。读图可知,目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为5米,断层F两侧T2的高差2米。T2错断出现在T3之后,因此T2错断使断层F两侧T3的高差加大了2米,故至T2错断前,断层F两侧T3的高差是3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地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考向03 风成地貌
(2023·浙江卷(第一次)3~4题)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3.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搬运 B.搬运风化
C.风化侵蚀D.侵蚀沉积
4.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②风沙强劲③气候极度干旱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岩性条件:
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
(2)环境条件:
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
(3)动力条件:
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C 4.B
【解析】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是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C正确;沉积、搬运不是导致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ABD错误。所以选C。
4.该雅丹地貌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大气不是很稀薄,①错误;该地地表以沙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②正确;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③正确;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④错误。所以选B。
【点睛】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考向04 冰川地貌
(2023·海南卷12~13题)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
13.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4.冰川侵蚀地貌
(1)含义
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2)羊背石的特征
羊背石应是未被搬运而在原地形成的一种地貌景观,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
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即当冰床底部有凸起基岩时,迎冰面以磨蚀为主,背冰面以挖掘拔蚀为主。
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掘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陡坎处岩石有压裂破碎的现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A 13.B
【解析】12.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羊背石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错误。故选B。
【点睛】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第三级阶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海拔高,冰川广布。
(2024·四川遂宁·三模)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远不及南方典型和普遍,但河北秦皇岛市砂锅店地区是一个例外,这里林立的石芽如雨后春笋,挺立于地表,为北方地区所罕见(见下图),主要是巨厚的花岗岩岩墙对该地貌的发育起了关键作用。花岗岩形成于高温高压环境,岩性坚硬致密。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文信息可知,该地( )
A.石灰岩层受过挤压B.发生过岩浆喷出活动
C.经历过断裂活动D.花岗岩形成早于石灰岩
2.石灰岩分布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南北方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是( )
A.地形差异B.岩石类型C.植被状况D.气候特征
3.该山丘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成为北方典型的原因是( )
A.气温偏高B.降水偏多C.花岗岩挤压D.地下水富集
【答案】1.A 2.D 3.D
【解析】1.结合地貌地质图可知,石灰岩层出现倾斜,说明受到挤压,A正确;花岗岩为侵入岩,说明此处发生过岩浆侵入活动,B错误;结合地质剖面图可知,图中没有断层线,C错误;花岗岩侵入石灰岩,花岗岩形成晚于石灰岩,D错误。故选A。
2.石灰岩分布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南方发育明显,北方发育不明显主要受气候特征影响,南方降水量更大,溶蚀作用更强,D正确;同为石灰岩分布地区,地形、岩性相差不大,AB错误;植被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植被状况差异不会直接导致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C错误。故选D。
3.气温不是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因素,且西南侧气温偏高,A错误;两地均未处在迎风坡处,降水相差不大,B错误;西南侧也受到花岗岩挤压,C错误;花岗岩岩性坚硬致密阻隔地下水流失,使得东北部地下水富集,喀斯特地貌发育,D正确。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岖不平,岩石绚丽,奇峰林立,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2024·天津·一模)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下图为某地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处( )
A.因流水堆积成山B.因地壳抬升成山
C.因流水下蚀成谷D.因地壳陷落成谷
5.该地区最后一次地壳抬升可能出现在( )
A.晚白垩纪B.晚侏罗纪
C.早侏罗纪D.中三叠纪
【答案】4.C 5.A
【解析】4.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处的等高线向高值处凸 出,说明该地为山谷,易发育河流。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 断,甲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背斜顶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因此该地最可能是受流水下蚀作用形成的山谷,C正确,A错误。图中没有信息显示甲处有地壳运动,BD错误,故选C。
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地壳抬升会使得该地区海拔升高,岩层较新,结合图中信息可知, K2为晚白垩纪,岩层新海拔高,因此经历了最后一次地壳抬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沉积岩越往下岩层越老,形成 时间越早;侵入岩晚于其侵入的岩层,喷出岩晚于其切穿的岩层;变质岩往往晚于其周边的岩浆岩。
(2024·广东广州·二模)3.5亿年前的岩浆活动在苏格兰爱丁堡一带形成数条熔岩颈,岩性坚硬致密。第四纪冰期时,冰盖前缘的古冰川侵袭爱丁堡一带,松散的沉积物被侵蚀殆尽,熔岩颈出露地表。熔岩颈附近地表一侧是陡峭的斜坡,一侧是缓坡。爱丁堡古城修筑在熔岩颈和缓坡上。下图示意爱丁堡一带的地质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古冰川在爱丁堡一带( )
A.流向东北,流速减慢B.流向东北,流速加快
C.流向西南,流速减慢D.流向西南,流速加快
7.爱丁堡古城选址主要考虑( )
A.地质条件稳定B.用地空间充足C.防卫功能突出D.地下水埋藏浅
【答案】6.A 7.C
【解析】6.冰碛物为冰川堆积地貌,据图可知,冰碛物从熔岩颈由右侧逐渐向左侧堆积,图中右侧为西南方位,则正相对的左侧为东北方位,故古冰川由西南流向东北,且冰碛物下面的地形坡度由右向左侧逐渐降低,则其流速应逐渐减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由材料“熔岩颈附近地表一侧是陡峭的斜坡”可知,该地易守难攻,防卫功能突出,C符合题意;该地有岩浆活动,地质不稳定,A错误;该地多坡地,地形不平坦,用地空间不充足,B错误;该地选址在坡地和地下水关系不大,材料中没有地下水位信息,D错误。故选C。
【点睛】四纪大冰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动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是地质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别被称为冰期和间冰期。
8.(23-24高一上·新疆乌鲁木齐·期末)北京市某中学利用假期时间到甲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途经一处“石林”景观,平地而起,形态各异,岩石多具有水平纹理。随后同学们查找资料,发现我国有些区域地表没有树木,却也成林。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据此完成下题。
图示地貌的类型,连线正确的是( )
A.甲——河流地貌B.乙——风成地貌
C.丙——海岸地貌D.丁——冰川地貌
【答案】8.B
【详解】8.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纬度较高,是古冰川覆盖之地,由冰川作用形成了当地的“石林”景观,不是河流地貌,A错误;从形态判断,乙地为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属于风成地貌,B正确;丙为冰川侵蚀形成的冰川地貌,丙地居内陆,不是海岸地貌,C错误;丁地为喀斯特石林地貌,不是冰川地貌,D错误。故选B。
(2023·山东枣庄·模拟预测)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西南部,昆仑山东段,公园内现代冰川、冻土和古冰川地貌分布广泛,其中比较典型的古冰川地貌是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和冰水沉积(指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营力,由砾石和砂粒组成的沉积物)。下图示意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垭口东侧南坡冰水堆积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每个冰碛垄的形成,都说明经历了一次冷暖交替,图示地区经历的冰期次数至少有( )
A.3次B.4次C.5次D.6次
10.冰碛垄形成时,气候( )
A.一直变暖B.一直变冷C.波动频繁D.相对稳定
【答案】9.C 10.D
【解析】9.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形成的弧形垄岗状地貌,图中主要分布着5个冰碛垄,也可能存在部分早期冰期堆积物已经被侵蚀或覆盖的情况,每个冰碛垄的形成,都说明经历了一次冷暖交替,据此可推测该地区至少经历过5次冰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冰碛垄形成在冰川的末端,只有气候相对稳定,搬运的物质才能长期在同一位置堆积,D正确;气候变暖、变冷、波动变化都不利于冰碛垄的形成,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2024·广东佛山·二模)白垩纪时,陕北地区气候干旱、该地区形成中细粒径红色砂岩层.晚白垩纪-新近纪,该地区地壳抬升,峡谷发育,流水侵蚀形成壶穴,后在内外作用下壶穴演变为波浪峡谷,形成古丹霞地貌。第四纪时,风成黄土大量堆积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最终发育成一片美丽的黄土覆盖型丹霞地貌。下图示意陕北丹霞地貌不同地质时期的发育特征。完成下面小题。
11.构成陕北黄土覆盖型丹霞的主要岩石是由( )
A.地壳运动岩浆凝固而成B.黄土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波浪峡谷风化堆积而成D.风力搬运砂粒固结而成
12.由晚白垩纪-新近纪到第四纪的陕北丹霞地貌发育过程,可反映该区域经历了( )
A.流水多次向下侵蚀B.气候湿润程度增强
C.风蚀地貌不断出现D.地层持续断裂下陷
【答案】11.D 12.A
【解析】11.根据材料可知,第四纪时,风成黄土大量堆积于古丹霞地貌之上,最终发育成黄土覆盖型丹霞,因此其主要是由风力搬运砂粒固结而成,D正确;其主要是由风力搬运砂粒固结而成,应属于沉积岩,与岩浆冷却凝固和变质作用无关,AB错误;黄土是外来物质覆盖,与波浪峡谷风化物质无关,C错误。故选D。
12.根据材料可知,晚白垩纪该地区地壳抬升,峡谷发育,流水侵蚀形成壶穴,反映了该区域经历了流水多次向下侵蚀,与风力侵蚀无关,A正确,CD错误;白垩纪时,陕北地区气候干旱,气候湿润程度并未增强,B错误。故选A。
【点睛】丹霞地貌形成过程:湖泊沉积形成红色砂岩,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侵蚀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
(2024·辽宁辽阳·二模)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地形复杂,以雄、险、秀、幽、奇为特色。其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周边有出露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地貌时有发育。如图为云台山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图及红石峡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与云台山主体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花岗岩B.玄武岩C.片麻岩D.石灰岩
14.图示红石峡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作用—流水作用—地壳抬升—岩浆侵入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剥蚀出露—流水作用
C.沉积作用—剥蚀出露—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剥蚀出露—流水侵蚀
【答案】13.D 14.B
【解析】13.据材料可知,云台山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据材料“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周边有出露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地貌时有发育”可知,红色砂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往往在地壳深处,需要地壳抬升至较高处;花岗岩为侵入岩,出露地表剥需要蚀出露;花岗岩峰林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图示红石峡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剥蚀出露—流水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的成因类型有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冷凝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沉积岩:外力作用下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变质作用下形成。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
(2024·河北·模拟预测)冰碛丘陵是冰川退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某研究团队考察中发现,青藏高原东南部波密县境内的波堆藏布谷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特殊冰碛丘陵。考察队员推测,冰川向前运动处于停滞状态时,前端与主冰川脱离开逐渐消融,冰川表面差异消融导致碎质物质沉积,形成高达数米的特殊冰碛丘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造成冰川前端表面差异消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质构造不同B.光照强度不同C.海拔高度不同D.辐射吸收不同
16.对冰碛丘陵的形成过程排序合理的是( )
A.③②①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答案】15.D 16.A
【解析】15.冰碛丘陵属于冰碛地貌的一种,是冰川消融后表碛、中碛、内碛沉落于底碛上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面形态,冰川消融主要受温度高低的影响,所以造成冰川前端表面差异消融的主要原因是吸收太阳辐射的不同导致表面温度差异进而引发消融差异,D正确;冰川前端在地质构造、光照强度和海拔方面差异小,不是造成表面差异消融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16.冰碛丘陵是指冰川消融后,由冰碛碎屑物堆积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形态。由材料可知“冰川向前运动处于停滞状态时,前端与主冰川脱离开逐渐消融”,冰川前端断开并脱离冰川的部分为死冰,死冰挟带有大量的冰碛物,在死冰融化后,死冰中的冰碛物集中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在融化过程中死冰的厚度会逐渐减小形成起伏不平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形成后,在流水等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下,高度会不断下降,所以冰碛丘陵的形成过程排序合理的是③②①④,排除BCD,故选A。
【点睛】冰川沉积物的特点:杂乱无章,大小混杂;分选性差,磨圆度差。
二、综合题
17.(2024·广西玉林·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地理研学小组到涠洲岛鳄鱼嘴进行研学,他们提前查阅资料得知,鳄鱼嘴位于涠洲岛最南端,火山地质遗迹和海蚀地貌丰富。研学过程中,同学们被鳄鱼嘴海岸的海蚀地貌深深吸引,他们发现在陡峭的海蚀崖不同高度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海蚀穴,最靠近海平面的一级海蚀穴在涨潮和风浪大时还会被海水淹没,仔细观察发现海蚀穴里还有一些磨圆度较好的黑色砾石。图为研学小组绘制的涠洲岛位置和鳄鱼嘴古海蚀穴示意图。
(1)推测鳄鱼嘴海蚀崖上三级古海蚀穴形成的先后次序并简述其原因。
(2)分析海蚀穴①里磨圆度较好的黑色砾石的形成过程。
(3)研学小组结合当地特征认为未来鳄鱼嘴海岸可能会发育较多海蚀拱桥,请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先后次序:③②①。原因:海平面多次下降或地壳多次间歇性抬升。
(2)火山喷发形成黑色的玄武岩;玄武岩被风化、侵蚀掉落海洋并被海浪或潮汐搬运到海蚀穴;在海浪的长期拍击下,砾石与海蚀穴壁不断摩擦形成磨圆度较好的砾石。
(3)鳄鱼嘴处于夏季西南风的迎风坡,风浪大,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强;靠近火山口遗址,历史上火山喷发导致周围岩石破碎,易被侵蚀;现今海蚀崖上已发育多级海蚀穴;鳄鱼嘴向海突出,同时遭受两个方向的海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被蚀穿连通,成为海蚀拱桥。
【分析】本题以涠洲岛鳄鱼嘴为材料,涉及海岸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海水的波浪、潮汐等机械作用不断冲击岩石,使得岩石逐渐被侵蚀形成海蚀穴。当海平面下降或者地壳抬升时,原有的海蚀穴会被抬升到更高的位置,位置越高的海蚀穴形成的年代约早,所以图示海蚀穴形成最早的是③,其次是②,最后是①。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黑色砾石来自于岩浆活动,应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黑色玄武岩;玄武岩遭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形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被外力作用带到海蚀穴中,在海蚀穴中沉积下来;受到海水的冲击,砾石相互之间以及砾石与海蚀穴壁不断碰撞摩擦,边角被碰撞掉,形成磨圆度较高的砾石。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涠洲岛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鳄鱼嘴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对海岸的侵蚀作用较强;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靠近火山口遗址,历史上的岩浆活动,导致周围的岩石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海蚀崖上已经形成了多级海蚀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鳄鱼嘴向海洋方向凸起,容易遭受两个方向的海浪作用,导致两侧海蚀穴不断遭受侵蚀,使得海蚀穴被蚀穿连通,形成海蚀拱桥。
18.(2024·山东淄博·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俗称“敦煌雅丹魔鬼城”,主要由风力在湖(河)相沉积地层上侵蚀形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雅丹地貌群落。地质公园在中更新世晚期是古罗布泊的滋滨。地层中有深厚的湖相沉积层,晚更新世来自北面山地的暂时性洪流,带来大量砾石覆盖在湖相沉积层之上。晚更新世中晚期古疏勒河干流曾自东向西流经地质公园,后因构造运动而改道,在干涸的古疏勒河河道上逐渐发育了雅丹地貌。地质公园南北两侧地层中存在湖相沉积物,但没有发育雅丹地貌。图为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区及周边地质剖面示意图。
(1)简述古疏勒河为敦煌雅丹地貌形成提供的物质条件。
(2)在图中方框内用箭头分别表示断层两侧断盘的运动方向,并说明此次构造运动对雅丹地貌形成所起的作用。
(3)雅丹地质公园内北部片区的雅丹垄槽大致呈南北走向,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侵蚀搬运砾石层,使湖相沉积层出露;沉积大量河相沉积物。
(2)
地势抬高(沉积地层高于侵蚀基准面);(疏勒河改道,)河湖相沉积物裸露;沉积物脱水变干;产生裂隙(节理);(易受风力侵蚀)。
(3)暂时性洪流冲刷出南北向的沟槽;偏北风 (西北风/北风/蒙古高原下坡风/盛行风)沿沟槽继续侵蚀(或与沟槽一致)。
【分析】本题以甘肃敦煌雅丹地质公园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风力堆积地貌、地质构造等内容,考查学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 根据所学知识调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详解】(1)据图可知,晚更新世来自北面山地的暂时性洪流带来的大量砾石覆盖在了湖相沉积层之上,使得湖相沉积层不能裸露地表接受风力侵蚀,故不能发育雅丹地貌。但是古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经地质公园,流水的侵蚀作用使得河床处的砾石被搬运、湖相沉积层裸露;同时河流搬运的沉积物在湖相沉积层之上堆积,形成河相沉积物。这都为雅丹地貌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2)根据材料可知,古疏勒河干流在晚更新世中晚期曾经改道,判断雅丹地貌下部岩体曾经抬升,古判断该断层线左侧岩体相对上升、右侧岩体相对下降,如图所示:
由于构造运动使得地壳抬升,河流下方的河湖沉积物得以裸露;在太阳辐射、风力侵蚀作用下沉积物脱水变干、产生裂隙,使其容易受到风力的侵蚀作用,为雅丹体的形成进一步发育创造了条件。
(3)雅丹垄槽的走向与裂隙方向和盛行风向有关。根据材料可知,晚更新世有来自北面山地的暂时性洪流,洪流方向自北向南,会冲刷出南北走向的沟槽;该地位于我国甘肃省,冬季盛行偏北风,会导致沟槽进一步遭受侵蚀变宽,最终形成南北走向的雅丹垄槽。
19.(2024·浙江台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螺髻山地势陡峻,无现代冰川作用,却拥有世界最大的古冰川刻槽遗迹。螺髻山古冰川刻槽发育在岩性特殊的火山碎屑岩上,为古冰川流动时携带岩块刻蚀两侧基岩而成。图1为螺髻山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螺髻山冰川地貌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域内部实施了优化设置,划分为核心区(保护地质遗迹)、试验区(中彝药材开发和濒危动植物繁育)及旅游区三大功能区。
(1)说出图2中甲地貌的形态特征。
(2)分析螺髻山古冰川刻槽数量众多、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
(3)简述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实施功能区划的合理性。
【答案】(1)两壁陡立;谷底开阔;(横剖面)为U型;呈西南—东北走向;从上游向下游(或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窄。
(2)(历史上气候寒冷,)古冰川发育广泛;(地势陡峻,)冰川运动速度较快,冰川刻蚀(侵蚀)作用强烈,(刻槽数量众多);火山碎屑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或岩性较硬),且无现代冰川作用,(古冰川刻槽保存完整)。
(3)因地制宜设置保护和开发功能区;较大程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保护核心地质遗迹和濒危动植物;利于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本题以螺髻山为背景背景,涉及古冰川刻槽形态、刻槽数量众多、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实施功能区划的合理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地理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甲为古冰川刻槽,是古冰川流动时携带岩块刻蚀两侧基岩而成,由于两壁受冰川的侵蚀,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成U型的剖面;由图可知该刻槽呈西南—东北走向;形状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窄。
(2)第四纪冰期,古冰川发育广泛;当地崎岖,坡度大,冰川运动速度较快,冰川刻蚀(侵蚀)作用强烈,导致刻槽数量众多;冰川发育在火山碎屑岩上,火山碎屑岩抗风化能力较强,使刻槽经历长时间也能保存下来;加上无现代冰川作用,使古冰川刻槽能保存完整。
(3)由材料“划分为核心区(保护地质遗迹)、试验区(中彝药材开发和濒危动植物繁育)及旅游区三大功能区。”可知,保护区因地制宜设置保护和开发功能区;更好地保护核心地质遗迹和濒危动植物;同时,又能较大程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适度发展旅游业;很好的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押新高考04 人口与城市-【临考押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押新高考04 人口与城市-【临考押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押新高考04人口与城市-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押新高考04人口与城市-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押新高考03 地域文化-【临考押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押新高考03 地域文化-【临考押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押新高考03地域文化-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押新高考03地域文化-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押新高考01 乡村振兴-【临考押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 这是一份押新高考01 乡村振兴-【临考押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文件包含押新高考01乡村振兴-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原卷版docx、押新高考01乡村振兴-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临考题号押题新高考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