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作文】2024年高考语文最新名校模考卷作文题汇编(全国通用)
2024年高考名校一模作文汇编22(主题:认知 定位)审题+立意+范文+写作借鉴(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名校一模作文汇编22(主题:认知 定位)审题+立意+范文+写作借鉴(讲义),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考场佳作,写作借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提升文章深度和广度: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科学发现等多领域的素材,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饱满,展现出作者广阔的视野。
3、彰显个人特色:独特的素材选择和运用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和思考角度,使文章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
4、提高写作效率:积累的素材可以直接应用于写作中,减少构思和寻找例子的时间,提高写作速度。
2024年高考名校一模分主题作文汇编22(主题:认知 定位)
审题+立意+范文+写作借鉴
积累范文三百篇,高考作文不犯难,作文不要想着押题考中,而要多想着储备材料。名校一模作文,多读多记多得。
1.(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定位”本指确定方位、场所或界限的意思,现在不但有地理学上的意义,还有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意义。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题目要求围绕“定位”这一核心概念进行联想与思考,并从多个角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展开论述。在审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定位”的基本含义,即确定方位、场所或界限,然后进一步思考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深层含义和应用。
一、理解概念,明确范围
“定位”在地理学上指确定某一地点或物体的具体位置,而在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领域中,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社会学上的定位可能涉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经济学上的定位可能与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相关,哲学上的定位则可能涉及人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定位。
二、选择角度,深入剖析
在选择写作角度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世界等层面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例如,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谈论如何在人生不同阶段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也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角色定位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探讨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定位对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三、明确文体,合理布局
根据题目要求,文体可以是议论文、记叙文或散文等,但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合理的篇章布局。例如,如果选择议论文,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谋篇布局;如果选择记叙文,则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定位相关的故事,来表达对定位的理解和感悟。
【参考立意】
1.找准人生定位,续写时代华章。
2.精准定位,成就自我。
3.以精准定位为基,以奋楫笃行为剑。
4.定青春之位置,铸泱泱之大国。
【考场佳作】
跨越人生三境,成就完美定位
千年前,哲人柏拉图曾发出振聋发聩的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仿佛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探寻。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如何为自己绘制一幅精准的人生定位图,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呢?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要想精准定位人生,必经人生之三境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追寻正确的人生方向。
人生如同攀登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需要仰望星空,追寻那正确的方向。袁隆平以一生耕耘,坚守田间,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让亿万人民摆脱饥饿之困;钟南山则以医者仁心,直面疫情,勇担重任,守护国人的健康与安全。他们二人,如同璀璨的星辰,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追求。让我们以他们为镜,追寻正确的人生方向,勇攀高峰,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认识自我,看清世界,立足合理的人生定位。
在追寻人生方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认识自我,看清世界。“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黄大年深知自己在科技领域的卓越造诣,更洞察到国家在这方面的迫切需求。因此,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国投身科研事业。在科研道路上,他从不盲目跟风,而是立足自己的专业特长,紧密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选定研究方向。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黄大年的事迹深刻告诉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自我,准确把握世界大势,才能立足合理的人生定位,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他的人生轨迹不仅彰显了个人价值的实现,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成就小我,升华大我,探索高远的人生目标。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要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关注个人成长,更应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钱七虎作为防护工程专家,将专业特长与国防需求结合,为国家安全防护作出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启示我们,个人成长与国家繁荣密不可分,只有融入国家战略需求,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并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因此,我们应学习钱七虎精神,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相连,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正确的人生定位,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指引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只有找准人生定位,树立高远志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因此,让我们在跨越人生三境的过程中,不断探寻、认识、超越自我,最终成就完美的人生定位。
【写作借鉴】
1. 主题提炼与深化:
这篇作文的主题集中在“人生定位”上,通过柏拉图的三问引入,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从追寻正确的人生方向,到认识自我与看清世界,再到成就小我与升华大我,每个部分都紧密相扣,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定位思考框架。借鉴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在写作时先确定一个核心主题,然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展开论述,逐步深化主题。
2. 引用与例证: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引用和例证,如袁隆平、钟南山、黄大年、钱七虎等人的事迹,这些真实、生动的事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述更加具体、形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通过引用名言警句、列举典型事例等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质量。
3. 逻辑性与条理性:
整篇文章逻辑清晰,条理性强。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句和支撑句,使得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有力。
4. 语言优美与表达生动:
文章语言优美,表达生动。例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别康河的水草,归来做祖国的栋梁”等句子,既富有诗意,又能够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结尾总结与升华:
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主题的升华。通过强调“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号召读者在探寻、认识、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成就完美的人生定位。这种结尾既符合文章的整体结构,又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重结尾的总结与升华,确保文章有一个圆满的收尾。
2.(2024·安徽池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冰心在《春水》中有这样一句短诗:“墙脚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著名演员陈道明却认为:“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因为要孤芳自赏,你就必须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原则。至少,它还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材料围绕“孤芳自赏”这一话题展开,给出了冰心和陈道明对“孤芳自赏”的不同看法。冰心在《春水》中通过“墙脚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诗,表达了对“孤芳自赏”的批评态度,认为这种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心态会使人的视野变得狭隘,阻碍了对更广阔世界的认知和欣赏。而陈道明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孤芳自赏已经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因为它要求人们坚守自己的个性和原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人生态度。
在审题时,首先要理解材料中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冰心的观点侧重于“孤芳自赏”的消极面,即它可能导致的视野狭隘和自我封闭;而陈道明的观点则强调“孤芳自赏”的积极面,即它体现了一种坚守个性和原则的态度。
接下来,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思考:
1. 分析“孤芳自赏”的双重性:可以探讨“孤芳自赏”这一行为既可能带来自我封闭和视野狭隘,也可能是一种坚守个性和原则的表现。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得出对“孤芳自赏”的全面认识。
2. 探讨“孤芳自赏”的适用情境:在不同的情况下,“孤芳自赏”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在艺术创作中,适度的“孤芳自赏”可能有助于艺术家保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而在社交场合中,过度的“孤芳自赏”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 思考如何平衡“孤芳自赏”与“开放包容”:在坚守个性和原则的同时,如何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确定了立意和角度之后,考生可以开始构思文章的结构。一般来说,文章可以包括引言(引出话题并简述材料内容)、正文(分析问题、提出观点、举例论证等)和结论(总结观点、强调意义或提出希望)等部分。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同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例证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立意】
1.坚守自我,放眼世界。
2.小我存天地,立身为众生。
3.孤芳自赏不是自傲。
4.做最真的自己,留得清气在人间。
5.保持谦虚心态,追求合作与共赢。
【考场佳作】
孤芳且自赏,人生自芬芳
正如一句广为传唱的歌词所道:“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没有两朵雪花是完全相同的,正如没有两个生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珍贵无比的存在。因此,我们大可孤芳自赏,让生命的芬芳在自我欣赏中绽放。
孤芳自赏,并非自我陶醉,而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深刻认同和对庸俗生活的勇敢反抗。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显得渺小,如同尘埃般微不足道。然而,即便卑微如尘土,我们也不能甘于平庸,成为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复制品。我们要做自己精神世界的王者,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追求。
孤芳自赏,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或许会感受到孤独与寂寞,或许会遭遇到嘲笑与质疑。然而,正是这些困难与挫折,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价值,坚守内心的原则,我们就能在孤芳自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历史长河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无不是在孤芳自赏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屈原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唐寅的“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王尔德的“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斯特里的“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他们或许在世俗眼中是异类,是边缘人,但他们的孤芳自赏却让他们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人类的星空之中。
然而,孤芳自赏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自我封闭。我们仍然需要与他人交流,需要欣赏他人的优点,需要汲取他人的智慧。毕竟,这个世界是多元而丰富的,有无数有趣的灵魂、伟大的头脑和美丽的心灵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敬仰。在孤芳自赏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让自己的思想在交流互鉴中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孤芳自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让我们在孤芳自赏中绽放生命的芬芳,在交流互鉴中汲取智慧的养分,用一生的智慧去探索、去追寻那个更加美好、更加真实的自我。让我们在孤芳自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让生命的芬芳在自我欣赏中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写作借鉴】
1. 独特的开篇方式:
这篇作文以一句广为传唱的歌词作为开篇,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也很好地为后文的展开铺设了基础。这种方式可以使读者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使用类似的开篇方式,如引用名言、诗句或歌曲,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深度。
2. 清晰的观点阐述:
作者在阐述“孤芳自赏”这一概念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意义。作者指出,孤芳自赏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对平庸生活的反抗。这种深入的剖析使得观点更加鲜明,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 丰富的例证支撑:
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的例子,如庄子、屈原、唐寅、王尔德和斯特里等。这些人物的故事和名言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得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使用类似的方式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引用名人故事、历史事件或专业知识。
4. 平衡的论述结构:
作者在论述孤芳自赏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强调了与他人交流和互鉴的重要性。这种平衡的论述方式使得文章更加全面和客观,也避免了观点的片面性。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论述的平衡性,既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不同看法或问题。
5. 深刻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孤芳自赏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读者在孤芳自赏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和超越。这种深刻的结尾不仅总结了全文的内容,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结尾的撰写,力求使文章有一个圆满的收尾。
3.(2024·重庆·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境
爱德华·斯托勒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读了上面这首诗,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你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题目给出了爱德华·斯托勒的短诗《境》,要求考生在阅读这首诗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下面,我们将从材料解读、立意角度、文体选择、标题拟定等几个方面,为考生提供审题指导。
一、材料解读
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诗歌《境》的内容。这首诗通过露珠在不同物体上呈现出的不同色彩和形态,表达了环境对事物表现的影响,也暗示了人应该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露珠在枫叶上呈现红色,是因为枫叶的红色影响了露珠的颜色;在荷花上则显得苍白透明,这是因为荷花与枫叶的颜色不同。这种变化体现了露珠随环境而变的特性。
二、立意角度
1.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可以从露珠在不同环境中颜色变化的现象出发,探讨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表现和发展。比如,在不同的文化、社会或教育背景下,人的性格、行为和价值观都可能产生变化。
2. 适应与变化:露珠能够适应不同环境,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可以引申为人也应该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3. 保持本真:尽管露珠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颜色,但它始终是露珠。这可以启发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真和初心,不被外界所迷惑。
三、文体选择
题目并未限定文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立意选择合适的文体。议论文可以深入剖析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适应环境;记叙文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环境的理解和体验;散文则可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或生活场景,抒发对环境的感悟和思考。
四、标题拟定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应该简洁明了地概括文章的主题。例如,可以选择“境由心生,色随境变”、“露珠之境,人生之鉴”等标题,既符合诗歌的主题,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参考立意】
1.环境影响人的成长,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
2.借助环境让自己变得更出众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本性。
3.借助外物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4.找准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考场佳作】
找准位置,绽放光彩
在浩渺的宇宙中,每个生命都如同一颗独特的星辰,其光芒与色彩皆因所处的位置而异。虎啸于深山,尽显其威猛;鱼翔于浅底,展现其灵动;驼走大漠,诠释着坚韧;雁排长空,描绘着自由。世间万物,各有其位,唯有找准位置,方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仿佛沾染了秋日的热烈;而在荷花上,露珠却呈现出泪滴似的苍白,透露出夏日的清冷。这告诉我们,位置对于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和价值。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因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而名垂青史。王昭君,那位纤纤女子,为了国家的和平与百姓的福祉,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黄沙漫漫的征途。她的背影在历史的长廊中显得如此坚韧与伟大,她的选择让她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绽放了耀眼的光彩。卧龙先生诸葛亮,他在等待中审时度势,一旦遇到明主刘备,便决然出山,辅佐其成就霸业。他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明白在何处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如果我是山,我愿成为那巍峨耸立的高峰,让山花在我的怀抱中绚烂绽放,让我的价值在阳光的照耀下得以完美展现。如果我是水,我愿成为那奔腾不息的江河,让船只扬帆远航,让鱼儿欢畅嬉戏。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才能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让心灵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舞蹈。
位置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并非只有身居高位、手握重权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李白,那位傲骨铮铮的诗人,他并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于是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了长安城。他在诗坛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歌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苏轼,同样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他却在黄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写下了众多传颂千古的诗篇。他的豪放与豁达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此,我们应该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是铁,就要经历烈火的洗礼,才能铸就锋利的宝剑;是石,就要经受风浪的打磨,才能变得棱角分明。只有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才能像那面朝大海的朵朵花儿一样,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马在山中,船在海上。让我们怀揣梦想与信念,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探寻、不断尝试,直到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在那里,我们将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考场佳作】
这篇作文《找准位置,绽放光彩》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例证,阐述了找准个人位置对于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性。在阅读这篇作文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借鉴:
一、生动的比喻和具象化的表达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虎啸深山,鱼翔浅底”等,使文章更具画面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不同事物在不同位置上的表现。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运用类似的比喻和具象化的表达,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引用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
文章通过引用王昭君、诸葛亮、李白、苏轼等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展示了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典故和故事,来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深度。
三、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这篇作文的逻辑非常清晰,作者先通过露珠在不同位置上的表现引出主题,然后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找准位置的重要性。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保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整篇文章的语言优美,表达流畅,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文章更具文采。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重语言的锤炼,力求表达准确、流畅,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五、结尾点题,深化主题
作文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马在山中,船在海上”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找准位置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探寻、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结尾方式既点明了主题,又深化了文章的意义。我们在写作时,也应该注意结尾的处理,力求使文章有一个圆满的收尾。
4.(2024·上海杨浦·二模)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
对此,你是否认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审题指导】
一、理解关键词语
首先,我们要明确“空白之心”和“想象的灵魂”这两个关键概念的含义。
“空白之心”通常指的是一种没有先入为主观念、没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心态,它类似于一种纯净、开放的思维状态。这种状态有助于摆脱成见和束缚,为新的思考和想象提供空间。
“想象的灵魂”则是指想象能力的核心或精髓,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它能够让我们超越现实,构建出全新的世界和观念。
二、分析材料观点
材料中的观点是,只有拥有“空白之心”,才能获得“想象的灵魂”。这里暗含了一个因果关系,即“空白之心”是获得强大想象能力的前提或条件。我们需要思考这个观点是否成立,以及为什么成立或不成立。
三、确定写作角度
针对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1. 赞同观点:可以从“空白之心”如何有助于我们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思维、拓展想象空间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具体事例或理论支持来论证这个观点。
2. 反对观点:可以认为想象并不完全依赖于“空白之心”,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和灵感,甚至有时候已有的认知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表达想象的内容。
3. 辩证看待:可以认为“空白之心”对于某些类型的想象是必要的,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想象则可能不是必需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例如,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中,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对想象的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立意】
1.真正伟大的心灵与想象当是纯真无伪的。
2.想象应当是从现实里爆发出来的渴望。
3.不失赤子之心,不忘想象本真。
【考场佳作】
谁持彩练当空舞?
人是永不满足的生灵,即便身处现实的繁华盛景之中,内心仍旧渴望那片未知的想象之海。甚至当现实为我们提供了无可挑剔的满足,我们仍旧对想象怀有难以名状的向往。
人总爱截取生活的片段,似乎将某一事物神化,便能捕捉到一丝浪漫的气息。一个人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往往忽视其背后的艰辛付出,而更愿意将其归功于那“天赋异禀”。同样,当一个人似乎拥有了想象的灵魂,我们也常常将其归因于那“空白之心”。
然而,空,并不意味着无。世人眼中之“空”,往往误解为虚无,实则大谬。真正的“空”,是不被现实所束缚,是心灵的无限拓展与超越。而白,也并非简单的无色,它乃是绚烂至极后的回归,是七色光交融后的纯净与深邃。
孔子曾言:“绘事后素。”想象,便是那从无中生有的神奇力量。它不拘泥于现实的轨道,而是勇敢地冲破束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只有那空白的纸张,才能给予想象以自由的翅膀,让它尽情翱翔于无尽的宇宙之间。
你问我东晋的风流何在?我说,风流就在那“空白之心”中。你问我新亭之悲何来?我答,悲就悲在那“执着”于空白之心的固执。我们只见阮籍穷途而哭,却未解其所向;我们慕刘伶之酩酊大醉,却未知其所求。诚然,以空白之心捕获了想象的灵魂,但岂能将此视为想象的唯一来源?
我一直在探寻,那想象的灵魂究竟源自何处?我想,你或许也同我一样,感到困惑。你不解,为何曹雪芹能描绘出大观园的繁华盛景;你不明,为何《西游记》的奇幻世界能跃然纸上;你困惑,《离骚》中那瑰丽的想象,究竟从何而来?我想告诉你,想象的灵魂并非源自空白,即便你加上“之心”二字,亦不能改变其本质。它源于倾听,倾听万物之声,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唤。
人啊,何其愚昧!我们妄图窥探他人的灵魂,却往往只抓住飘渺的影子。人啊,何其勇敢!我们不断前行,追问自己为何渴望那想象的灵魂。是为了抚慰受伤的心灵?还是为了满足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那“桃花源”不过是现实的倒影,而谁又不想成为那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齐天大圣?原来,想象的灵魂在于反思,反思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
空白之心,固然是我们触摸想象灵魂的常见姿态,但想象之魂的真正源泉,却在于我们倾听万物的声音,感受世界的多彩与丰富。不要执着于空白之空白,而应倾心于世界之多彩。因为,多彩不仅是想象的源泉,更是想象的未来与归宿。
让我们怀揣一颗多彩之心,去追寻那属于自己的想象之魂。让想象的彩练在广阔的天空中尽情舞动,绽放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绚烂与辉煌。
【写作借鉴】
1. 深入剖析主题:
本文深入探讨了“空白之心”与“想象的灵魂”之间的关系。文章没有简单地接受或否定某一观点,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展现了作者对于主题的独特理解和见解。这种深入剖析主题的写法,有助于提升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 引经据典,增强说服力:
文章中引用了孔子的话“绘事后素”,以及关于曹雪芹、《西游记》、《离骚》等文学作品的讨论,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种引经据典的写法,能够展现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使文章更具权威性。
3. 反问与设问,引发思考:
文章多次使用反问和设问的手法,如“你问我东晋的风流何在?”、“你不解,为何曹雪芹能描绘出大观园的繁华盛景?”等,这种写法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4. 情感与哲理交融:
文章在探讨主题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情感的表达。如“人啊,何其愚昧!我们妄图窥探他人的灵魂,却往往只抓住飘渺的影子。”等句子,既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也展现了作者对于想象之美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情感与哲理交融的写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
5. 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文章结尾部分点题,强调了“让我们怀揣一颗多彩之心,去追寻那属于自己的想象之魂”的主题思想,既回应了文章开头,又升华了主题。这种结尾点题的写法,能够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主题更加鲜明。
5.(2024·安徽·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一表明,人类的深层历史一方面是向外界山海步履不停地“寻觅”;一方面是对内在脑力持之以恒地“进化”。
对此你有何感悟?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本次作文题目基于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一,要求考生对“人类的深层历史一方面是向外界山海步履不停地‘寻觅’;一方面是对内在脑力持之以恒地‘进化’”这一观点进行感悟,并据此展开写作。
首先,考生需要准确理解题目中提到的“向外界山海步履不停地‘寻觅’”和“对内在脑力持之以恒地‘进化’”两个方面的含义。前者可以理解为人类对外界的探索、对未知的追求,包括科技进步、地理发现、文化交流等方面;后者则指人类对自身智力、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在审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深层含义:题目要求考生思考的是“深层历史”,这意味着考生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或现象层面,而应深入挖掘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2. 关联现实与未来:在探讨人类的“寻觅”与“进化”时,考生可以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思考人类如何在不断“寻觅”与“进化”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3. 明确立意:考生应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可以是对“寻觅”与“进化”的赞同与推崇,也可以是对其意义的深入探讨,或者是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展望。
【参考立意】
1.跨山越海,让寻觅扩充人生边界。
2.优质提址,让认知主动“更新升级”。
3.寻山海开拓边界,促认知提升境界。
4.内外兼修,成就辉煌。
【考场佳作】
向外寻觅以自强,向内进化以厚德
有人说,人类的深层历史一方面是向外界山海步履不停地“寻觅”;一方面是对内在脑力持之以恒地“进化”。诚哉斯言!人类历史的发展,无非“向内”与“向外”两个方向。向外,我们步履不停,不断寻觅、探求、发现新世界;向内,我们审视自我、批判扬弃,不断“进化”出新自我。于个人而言,也同样如此。依我之见,吾辈青年既向外“寻觅”,开拓眼界,丰富人生,又向内“进化”,完善自我,厚德载物。
向外“寻觅”,能开拓视野,促己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大潮。
诚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以语冰”,要想凌霜傲雪,必须突破夏虫视野之局限;要想展鲲鹏之志,必须突破榆枋障目,俯瞰九霄,方能自强不息。曾经清王朝闭关锁国,魏源著《海国图志》,打开国人看世界的眼眸,开启自强之先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广为流传,地球村时代已向我们招手。吾辈青年唯有积极向外寻觅、开拓,才能不自囿于视野的局限,明时代之变,立时代潮头,发时代新声!
向内“进化”,能回正道路,护己心灵澄澈,把稳精神之舵。
恩格斯有言,“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要想烈火长燃而不息,唯有定期查看,添柴通风;要想航船坚定前进而不迷航,唯有定期调整,瞄准航向。先贤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如樊锦诗,扎根大漠,梦爱遗迹;如钟南山,高龄出征,毅然逆行,无不是找准了理想后的向内审视提升自己,才找到了稻田里、敦煌中、白大褂上闪耀的光芒,并为之奋斗终生。吾辈青年,唯有认真向内审视、进化,才能不自毁于方向的迷失,补足精神之钙,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向外“寻觅”和向内“提升”,此二者得兼,方能迎小我之成长,进而馈大我以芬芳。相反,偏执其一者难成大业,向外“寻觅”而不向内“审视”者,犹如无头苍蝇,如某些艺人只知道追求外在光鲜亮丽,却遗忘内在道德与法律底线,难逃唾弃;餍于向内“提升”而不目向外“寻觅”者,犹如井底之蛙,如某些老牌企业,只知因循守旧,却不谋求创新,终被时代大潮所淹没。可见,于吾辈青年而言,向内与向外,犹如鸟之双翼俱振,方可高飞!
揆诸当下,信息浪潮汹涌澎湃,部分青年被裹挟无所适从。或沉迷碎片化短视频而无法专注,失去向外“开拓”的广度而困于信息茧房;或堕落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向内“提升”的深度,而初心不在。诚如莎翁所言,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融化世间的黑暗。
吾辈青年,唯有拓展向外“寻觅”与向内“提升”的广度与深度,方能如火炬划破黑暗,迎接人生之光明。人民日报有言,“人生是永恒的选择”,愿你我都能选择向外“寻觅”与向内“提升”,两者兼容相济,方能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写作借鉴】
1. 引言与观点提炼
本文开篇即引用材料中的观点,并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即“向外寻觅以自强,向内进化以厚德”。这种开头方式既紧扣材料,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引导读者进入文章的主题。
2. 分论点设置与论证
在阐述观点时,文章设置了两个分论点:“向外‘寻觅’,能开拓视野,促己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大潮”和“向内‘进化’,能回正道路,护己心灵澄澈,把稳精神之舵”。这两个分论点分别从对外和对内两个角度展开论证,使得文章结构清晰,论证充分。
3. 引用与举例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多次引用名言警句,如庄子的“夏虫不可以语冰”、恩格斯的“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激情”等,这些引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同时,文章还通过举例,如袁隆平、樊锦诗、钟南山等先贤的事迹,进一步论证了观点的正确性。
4. 对比论证
在阐述“向外寻觅”和“向内进化”的重要性时,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对比偏执其一者和两者兼得者的不同结果,强调了两者的重要性。这种对比论证的方式使得观点更加鲜明,论证更加有力。
5. 联系现实与展望未来
文章在结尾部分,联系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指出了部分青年面临的问题,并引用了人民日报的话来强调选择向外“寻觅”与向内“提升”的重要性。这种联系现实的方式使得文章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读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名校一模作文汇编07(主题:思辨感悟)审题立意范文写作借鉴(讲义),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考场佳作,写作借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名校一模作文汇编06(主题:文化交流)审题+立意+范文+写作借鉴(讲义),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考场佳作,写作借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名校一模作文汇编05(主题:规则法治)审题+立意+范文+写作借鉴(讲义),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审题指导,参考立意,考场佳作,写作借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