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历史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展开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 型
理论课 复习
实训课□ 习题
其他□( )
授课
时间
课时数
授课
班级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统编版中职历史教科书《中职历史基础模块》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第1课;
本课设置了3个子目:子目一为“政权更替“,该子目讲述了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的状况下,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过程;子目二为“民族交融”,该子目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原因,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子目三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人口迁移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讲述江南第五经济发展的表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各具特色,政权更替频繁,分裂中孕育着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承上启下,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初中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对历史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在讲述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课堂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爱国情怀;中职学生自制力较弱,教师要注意课堂节奏和课堂纪律的把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地图和史料,锻炼从历史材料中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
3.素养目标:
统一和分裂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教学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教学准备(教学资源)
学习通、历史图片、视频
教法
材料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
学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分好小组
课前预习
便于课堂任务的完成
引入
5 分钟
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出三国时期
任务1
10 分钟
(活动、案例等设计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内容)
一、政权更替
1、展示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地图,引出袁绍和曹操的PK
播放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视频并讲述
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分别讲述魏蜀吴的措施
4、展示西晋的形式地图,讲述西晋的建立过程
5、为何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播放八王之乱视频
6、讲述永嘉之乱西晋的灭亡展示东晋的图片,
7、分别讲述南北朝的更替,进行总结
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
观察图片并回答
一山不容二虎,通过曹操和袁绍的PK,吸引学生兴趣,进一步让学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锻炼学生从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播放八王之乱视频,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晋灭亡的原因
任务2
10 分钟
二、民族交融
1、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2、教师讲述民族交融的含义和表现,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3、播放视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内容?并着重讲述文化方面的措施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师讲述
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分析材料
播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视频,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
任务3
10 分钟
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口迁徙的原因和影响?
展示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图片:江南地区的开发农业的表现?
展示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图片
展示江南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
展示变化图,提问,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1.观看案例故事,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分享讨论结果。
2.聆听
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和材料,锻炼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评价总结
5 分钟
教师总结
学生反思
梳理学生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题
提前了解下一课相关历史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
反思与不足:
1.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没有充分参与进来。
2.讲课语音语调起伏较小,不够生动。
板书设计
历史第10课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a href="/ls/tb_c40373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0课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案设计</a>,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93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历史部编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a href="/ls/tb_c403730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a>,共13页。
历史中国历史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中国历史<a href="/ls/tb_c40373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a>,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