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1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2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7页。
    1.本试卷共10页,5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闭卷考试,请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或答题卡上。
    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使用答题卡时,请认真阅读答题须知,并按要求去做。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诵读经典,师从圣哲;漫步诗苑,撷翠寻芳。学校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撷,诗词之芳
    1.下面文字是古诗诵读社团小羽撰写的主持词开场白,请帮助她完成。(4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佳作如林,影响深远。先秦的《诗经》中就有表达对爱情求而不得的怅罔的名篇《蒹葭》;唐朝的柳宗元在失意时不仅写下了《小石潭记》,也写下了绝句《江雪》;到了现代,诗的精神不仅在文人雅士的笔下流淌,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回荡,小城夜色里jiǎ jié( )的月光是诗的色彩,安塞小伙儿腰间鼓声的páng bó( )气势是诗的韵律。诗能言志,能咏怀,也能抒情。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能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力量。
    (1)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
    (2)请根据拼音写出文段中相应的词语。(2分)
    jia jié________pang bó________
    【活动二】寻,先贤之思
    2.下面是文学社小桐的探究成果,请你帮忙补全。(8分)
    诗词一直是文人用以传递情感的载体,诗中的优美景致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般雄伟壮丽;如《桃花源记》中的“中无杂树,③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生机蓬勃、美不胜收;诗中传递爱情的百般模样,如《蒹葭》中的“蒹葭萋萋,⑤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般忧伤惆怅;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⑥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般率真热情;又似《子衿》里“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⑧___________________”般痛苦煎熬。
    【活动三】品,古人之情
    3.翰墨飘香社团的小洪同学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专题编纂一本诗集,请帮助他完成。(10分)
    材料一: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①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④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该试卷源自 全站资源不到一元,每日更新。 ⑤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材料二:
    腰封也称“书腰纸”,图书附封的一种形式,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腰封主要作用是装饰封面或补充封面表现的不足。
    (1)小洪同学拟把材料一中的诗收入诗集,并打算按照情感的不同进行分类,请根据下面提示,把相应的诗句序号填在相应类别后的横线上。(4分)
    劝勉安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依惜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阅读材料二,帮小洪为该诗集拟写几句推荐性的文字作为诗集的腰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洪同学拟邀请校园文学社的王老师为诗集写一篇序言,请你作为代表邀请王老师,你会如何表达,请写下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共16分)
    又是一年粽飘香
    ①五月的清愁像一泓流泉,淡淡地漫过我的心间。我如故乡飘落的一枚树叶,在这人声鼎沸的地方悄然滋长着无尽的乡愁。
    ②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我站在冷藏柜前,心游离着,脚步踟蹰着,眼睛却在粽堆里漫不经心地寻找着。
    ③我在寻找什么呢?是寻找一种似曾相识,还是寻找储藏在时光暗河里的那段记忆?亦或是,我只是想重温一段过去?寻觅了好久,最终还是失望地走开了。尽管面前的粽子玲珑剔透,软糯如玉,仿佛一口咬下去就会甜腻到心里,但却少了一份天然与湿情!
    ④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包几斤糯米粽子给我们解馋。糯米是自家种的,天然环保,入口润滑,回味悠长;粽叶是在大姨家采摘的,新鲜的叶子,如二月初绽的新绿,捧到手里就有了小小的喜悦。这份喜悦,是记忆里永不凋谢的三月。即使花谢了,柳枝萧条了,岁月溜走了,这喜悦依然还在。
    ⑤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放下所有的农事,搀上干净的衣服,将煮好的粽叶拿到天井里,又将称好的糯米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调好食用碱,一并拿到天井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母亲的身上,柔和,清雅。母亲熟练地做着这些,我像尾巴一样跟着她进进出出,如过年一般,喜滋滋的心态不言而喻。
    ⑥一切就绪,母亲终于坐下了。她先将粽叶三分之一处折成漏斗状,将调制好的糯米用汤匙一点一点地放进“漏斗”里,直到“漏斗”饱满,轻轻一压就会溢出米来,再用筷子一点一点地扎紧。筷子扎的时候要轻巧,不然戳穿粽叶就前功尽弃了。扎好后,母亲用剩余的粽叶一层一层地将其包裹起来,裹成锥形,然后用粽绳牢牢系紧。整个程序精细、繁琐,母亲做来却是那样的专注!
    ⑦我蹲在母亲身边,如痴如醉地看着。母亲的嘴角往上轻轻扬着,浅浅的笑容在眉眼里铺展,流溢;她挺直的鼻梁上,已满是细密的汗珠,远远看去,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在淡淡的光晕里,母亲竟然是那样的美丽,美得如一幅素净的画,在我心里不停地跳跃,无限地放大……
    ⑧粽子的香味很快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来不及等到它冷却,捡肥实的捞起一个剥去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
    ⑨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粽子,它的清香永远盘踞在记忆的最深处。母亲温情的姿势也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梦里,清晰如昨……
    ⑩母亲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包过粽子,粽子也就成了一种怀念。没到端午节,我们也会在街上胡乱买一点,算是应了节日。街上的粽子口味繁多,香的、甜的、肉的、素的等等,多如繁星,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只是这些粽子披上了商业的外衣,就成了节日的装点,多了些浮华与世俗。虽然一样的香糯,但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
    ⑪去年,偶尔闻到那久违了的香味,便寻香找去,见是一个老妈妈推着车子在沿街卖粽子。老妈妈慈眉善目,湿和少言,像极了当年的母亲。温情的泪水在眼眶里打旋。我忙掏钱买了几斤。迫不及待地回家煮熟,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还是香,糯还是糯,却依然少了那一股浓郁的味道。
    ⑫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4.作者回忆了与粽子有关的几件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赏析第⑫段画线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这浓郁的味道,是记忆深处永不飘散的温馨。它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母亲的味道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多处运用间接抒情,阅读第⑦段,请找出相关文字,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认为超市的粽子远没有母亲包的好吃,但是却花笔墨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8~10小题(12分)
    美丽的晕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牵”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8.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请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品味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根据提示回答问题。(4分)
    “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显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1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怒,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环永之治①百里,黄溪最善。黄漠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开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②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③不可状④。其略⑤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⑦石下。
    (节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
    【注释】①治:州府所在地,简称“治府”。②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③殆:几乎。④状:形容。⑤略:大概轮廓。⑥黛蓄膏渟:形容乌光油亮。⑦会:聚集。
    1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3分)
    12.请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乙两文中都写到鱼,甲文写鱼是从侧面烘托出小石潭的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作者写鱼的用意是什么?(2分)
    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乙文: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贬谪后寄情山水的情怀,但同中有异,请分析两篇文章流露感情的不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5.结合颔联内容,说说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与一般离别诗在感情表达的基调、内容上,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5分)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请结合阅读情况,完成题目。
    17.请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2分)
    18.对喜欢诗词歌赋的同学,有人建议可选择其中的《第四》《辞赋第十一》进行组合阅读。你同意吗?结合阅读此名著的方法和内容,说说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共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注视大海,热爱自然;注视弱势群体,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注视清洁工,表达感恩之情;注视老师,敬佩其敬业精神;注视母亲,感受温情;注视爸爸,想到责任;注视梅树,感受迎风傲雪的精神;注视月亮或者星空,感慨人生……
    根据上面的文字提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我从未这样注视过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4分)(1)(2分)罔 惘;憾 撼(2)(2分)皎洁 磅礴
    2.(8分)①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③芳草鲜美 ④落英缤纷⑤白露未晞 ⑥窈窕淑女⑦君子好逑⑧子宁不来(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3.(10分)(1)(4分)①④;②③⑤
    (2)(3分)示例1:一聚一别,一喜一悲,离绪千种,期待一次重逢。示例2: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纵有千般不舍,也要学会告别。(扣住主题,语言精炼有内涵,有文采。)
    (3)(3分)示例:王老师您好!我是翰墨飘香社团的小洪,这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我打算以“古诗中的离情别绪”为主题编纂一本诗集.想邀请您为这本诗集写一篇序言,可以吗?(围绕话题,称呼、用语文明得体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16分)
    4.(4分)(1)小时候,每年端午,妈妈给“我们”包粽子;(2)小时候,“我”蹲在母亲身边看她包粽子;(3)母亲去世后,每年端午节“我们”胡乱买一点粽子;(4)去年,“我”寻香买粽子。(每点1分,意对即可)
    5.(4分)因为它是是母亲辛勤劳动的成果,带着母亲对孩子的温情,味道特别浓郁。(意对即可)
    6.(4分)第⑦段运用神态描写,写淡淡光晕里的母亲“嘴角上扬”“笑意浅浅”,汗珠“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美得如一幅素净的画”等,写出了母亲神情的专注,表现母亲的勤劳、温柔,也将“我”对母亲爱和怀念隐藏在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对即可)
    7.(4分)对超市的粽子进行细致描写,表明超市的粽子虽好,但因为披了商业的外衣而缺少一份天然与温情,所以“我”依对母亲包的粽子念念不忘,以此衬托(对比)母亲包的粽子清香味美。(意对即可)
    (二)(12分)
    8.(4分)文章先解说“晕”的概念,再追溯历史,说明我国很早对“晕”进行观察和记载;接着解释成因;最后说明作用,人们可以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一点1分,意对即可)
    9.(4分)不能删去。“显著”是程度上的限制,意思是“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天气变化程度明显的占80%,可能还有不明显的变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就成了“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天气变化的占80%,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
    10.(4分)这段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我们的祖先对“晕”的观察和记载历史与欧洲人的记载历史作比较,突出我国对“晕”的研究历史悠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意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11分)
    11.(3分)(1)离开(2)②(3)像,好像(每词1分)
    12.(2分)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13.(2分)乙文中通过写水中鱼儿聚集,表现出黄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意对即可)
    14.(4分)甲文流露了作者被贬后的失意和孤凄悲凉的感情,乙文则表现了作者较为旷达的心境。
    (二)(4分)
    15.(2分)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意思对即可)
    16.(2分)一般离别诗多是基调低沉,情感悲伤,而这两句诗显得昂扬向上,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表达了乐观开朗豪放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四、名著阅读(5分)
    17.(2分)①友谊的特质是平等的、双向的。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18.(3分)示例:同意。这种阅读方法属于选择性阅读,读整本书,特别是读《经典常谈》这种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将这两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五、作文(共50分)
    22.略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乃记之而去
    词语推断法:人去楼空
    (2)由东屯南
    查阅词典法:①方向,同“北”相反。②向南走。③古代乐舞名称。
    (填序号)
    (3)来若白虹
    课内迁移法: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原句
    释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锉平、雕琢、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
    ①_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
    ②_______

    相关试卷

    08,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8,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7页。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漯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