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内蒙古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779650/0-17165905439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内蒙古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779650/0-17165905439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内蒙古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779650/0-1716590543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内蒙古卷)(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10分)
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某生物小组为探究环境条件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 300 粒大豆种子,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粒,除变量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及结果如图 所示,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探究可形成三组对照实验
B.说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有影响
C.第1组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
D.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答案】C
【详解】A.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根据柱形图,第1组和第2组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第1组和第3组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第2组和第3组有光和温度两个不同的条件,不能形成对照实验,A错误。
B.根据柱形图,第1组和第2组形成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但实验结果是他们的萌发率基本相等,故说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没有影响,B错误。
C.种子的萌发除满足外界环境条件外,还需满足自身条件。第1组种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还有几粒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种子自身条件不满足,可能是胚已死亡,C正确。
D.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如图中X代表某一生物学概念,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下列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若X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则①~④可分别表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若X为参与化学性消化的消化液,则①~④可分别表示唾液、胆汁、肠液和胰液
C.若X表示蚕豆种子胚的结构,则①~④可代表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D.若X为人体泌尿系统,则①~④可分别表示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答案】B
【详解】A.X植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A正确。
B.人体内X化学性消化的消化液有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是消化液,但是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属于物理性消化,B错误。
C.蚕豆是双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X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C正确。
D.X人体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D正确。
3.烩酸菜是内蒙古地区的一样特色菜式,我国发酵技术历史悠久,《齐民要术》中就有对腌制泡菜的相关记载,“作盐水,令 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着瓮中,令没菜把即止”。大意是 “用浓盐水洗菜,然后将盐水清澈部分倒入泡菜坛,直至将菜浸没”。下列关于腌制泡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于盐水中洗菜”能够杀死蔬菜表面所有的微生物
B.“令没菜把即止”是为了给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
C.制作时要把容器加盖密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细菌、真菌进入
D.乳酸菌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形成乳酸
【答案】B
【详解】A.“于盐水中洗菜”是在浓盐水中清洗蔬菜,盐水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杀死部分不耐盐的微生物,但不能杀死蔬菜表面所有的微生物,A错误。
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生长和繁殖不需要氧气,必须创造无氧的条件。可见,制作时要把容器加盖密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给乳酸菌创造无氧的条件,而不是“防止空气中的细菌、真菌进入”,B错误。
C.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目的是防止外界的空气进入坛内,给厌氧型的乳酸菌创造坛内缺氧的环境;故腌制过程中,不能经常打开泡菜坛盖子确认腌制效果,C错误。
D.乳酸菌是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不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D错误。
4.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B.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C.目中生物间的共同特征比纲更少
D.被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答案】C
【详解】A.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
B.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包含的生物种类最少,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近的,B不符合题意。
C.目比纲的分类单位小,因此,目中生物间的共同特征比纲更多,C符合题意。
D.生物学家在对被子植物分类时,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D不符合题意。
5.茶尺蠖是我国茶区最主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为防治虫害,科学家对茶尺蠖的趋光性进行了研究。科学家将25只活力良好、大小相近的茶尺蠖置于管状的茶尺蠖光行为反应装置中,待其分布均匀后,同时在装置两侧放置实验组光源和对照组光源,观察和统计趋向两侧光源的茶尺蠖数量,每次实验重复四次,制成下图表。(趋向比=实验组茶尺蠖数/对照组茶尺蠖数),以下关于本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茶尺蠖总是趋向光照强度大的一侧
探究的变量是茶尺蠖的趋向比
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茶尺蠖趋向比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D.实验光源的光照强度越大,装置两侧的茶尺蠖数量差异越大
【答案】A
【详解】A.图分析可知,光照强度越大,茶尺蠖分布越多,说明茶尺蠖总是趋向光照强度大的一侧。
B.本实验探究光照强度对茶尺蠖的趋光性是否有影响,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其它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C.分析可知,趋向比=实验组茶尺蠖数/对照组茶尺蠖数,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茶尺蠖趋向比的增长速度逐渐减少,比例越来越小,故C错误。
D.实验光源的光照强度越大,装置两侧的茶尺蠖数量差异越小,因为光照强度更趋于相似,故D错误。
第 = 2 \* ROMAN II卷(非选择题 共20分)
本题共2小题,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20分。
6.(10分)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慧农业,逐步在农业生产、流通、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控制系统对大棚内的温度、水分、二氧化碳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如图1是大棚内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图;图2是叶肉细胞示意图,1~6表示叶绿体、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尖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2)图1中,当光照强度为f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2中的过程 (填数字)(2分)。图1中,当光照强度为d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3)光合作用主要在细胞中的 内进行。蒸腾作用能够促进植物将 从根部运输到茎、叶等器官。
(4)是探究大豆种子呼吸作用产物的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了 。如果该实验将大豆种子改为菠菜,则必须放在 环境中,其目的是 (2分)。
【答案】
(1)蒸腾作用
(2) 1、2、5、6(2分) 等于
(3)叶绿体 水和无机盐
(4)二氧化碳 黑暗 防止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实验效果(2分)
【详解】(1)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其中一部分被植物体利用,其余的绝大部分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由此可知,根尖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
图1中,当光照强度为f时,甲植物呈现从外界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状态,则甲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来自于外界空气和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的,过程2和过程6,同时叶绿体产生氧气去往外界空气中和供给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即过程1和过程5,因此当光照强度为f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2中的过程1、2、5、6;图1中,当光照强度为d时,表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甲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可见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因此,光合作用过程主要在细胞中的叶绿体中进行;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还能降低温度。根据分析可知,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将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运输到茎和叶等器官。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向玻璃瓶内倒入清水,玻璃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就进入了澄清的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证明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如果该实验将大豆种子改为菠菜,则必须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因为在光照下,菠菜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会影响实验现象和结果。
7.(10分)人体是各器官、系统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如图是人体部分器官和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经过e吸收的葡萄糖,由血液运输到大脑的组织细胞过程中最先到达的心腔是 (2分)。
(2)血液中的葡萄耕最终在胰腺中胰岛分泌的 的调节下可以迅速进入组织细胞,现在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 (填“注射”或“口服”)该物质进行治疗。
(3)人进食经消化吸收后,血液内葡萄糖明显升高,为了保持 的稳定,胰岛分泌某种物质。吃饭不说笑是为了避免食物进入 而影响呼吸过程。
(4)图中兼具排泄和调节体温的生理活动是 (填字母),二氧化碳和少量水蒸气可以通过 系统排出人体。
(5)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时发生了b过程,此时血液的变化是 (2分)。
【答案】
(1)右心房(2分)
(2)胰岛素 注射
(3)血糖 气管
(4) g 呼吸
(5)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2分)
【详解】(1) 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途径小肠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所以最先到达心脏的右心房。
(2)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在进入血液的d胰岛素的调节下,迅速进入组织细胞,被消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胰岛素是蛋白质,用于治疗糖尿病病人,如果口服胰岛素,在胃里会被胃蛋白酶分解,降低药效,所以只能注射。
(3)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经过血液等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胰岛素是由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人的咽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道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会厌软骨犹如铁路上的道岔,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的动作无所适从,导致食物“呛”入气管。
(4)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图中①肺,②是肾脏,因为血液过滤产生原尿后一部分重新吸收进入血液,所以②是肾脏。③皮肤,皮肤具有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作用,通过活动g完成的。二氧化碳和少量水蒸气可以通过①肺的呼吸运动排泄出去,只有呼吸运动的水是气态的。
(5)血液流经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吉林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吉林卷)(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如图为胎盘和脐带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河南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河南卷)(解析版),共18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哈尔滨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哈尔滨卷)(解析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