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知识点梳理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展开文学常识:出处、作者
重点字词句:
通假字:邪
古今异义:今、博士、但、往事、以为、更、过、见事;
一词多义:当、见、以;
其它:谓、当涂、治经、涉猎、见往事、孰若孤、自以为、益、乃、始、就学、及、过、才略、吴下阿蒙、见事、遂、拜
语气词:邪、耳、乎
三、※侧面描写及其作用(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也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三个人物的形象特征(结合语句):
孙权:善劝、平易近人、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
吕蒙:坦诚直率,能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
鲁肃:真诚、爱才敬才
启示:
1.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进步。
2.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
※五、主旨: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取得成就后受到鲁肃赞许的故事,表现了孙权善于现身说法来达到劝学的目的,也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的道理。
《木兰诗》
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叙事诗)。
重点字词:
1.通假字:“帖”花黄
2.古今异义:户、爷、但、郭、走、迷离;
3.其它实词:当户、何所忆、军帖、十二、爷、市、鞍鞯、辔头、旦、辞、暮、胡骑、戎机、关山、度、朔气、传、金柝、铁衣、策勋、十二转、百千、强、不用、驰、千里足、郭、扶将、当户、理、红妆、著、当窗、云鬓、火伴、扑朔、迷离、傍地、走、安能
4.虚词:唯、为、但
5.成语:磨刀霍霍、扑朔迷离(原指把兔子耳朵提起,雄兔会扑腾不停,雌兔会眯上眼睛,而在地上跑的时候雌雄难辨。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6.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
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或几个句子里的修辞手法。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言简义丰、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文: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鞍鞯、辔头、长鞭等战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士们征战多年,许多人战死沙场,有的幸存者胜利归来。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译文:每间屋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一看,在床上坐一坐。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文: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文章结构:
1.从军前(详写):决定代父从军(1、2段),准备出征、奔赴前线(3段)
2.从军中(略写):征战生活(4段)
3.从军后(详写):还朝辞官(5段),还家团聚(6段)
4.比喻赞木兰(7段):前6段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表达方式,第7段主要运用议论表达方式。
四、重要知识点梳理
1.诗中表现的木兰人物形象归纳:
淳朴孝顺、勇敢坚毅、深明大义、机智谨慎、英勇善战、不慕名利,向往和平安定生活的古代优秀劳动妇女形象。
※2.文章详略安排的用意:
从军原因、出征准备、奔赴前线、还朝辞官、还家团圆是详写;战场厮杀、军旅生活是略写。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突出诗歌主旨:这首诗不重在表现木兰如何作战,而重在表现木兰的高贵品质,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着力刻画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女英雄形象。另外,这样安排详略还含蓄表达了人民对美好、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最后一段以兔子作比的用意是什么?
(1)以兔子静卧时雌雄行为区别明显,而一起奔跑时难辨雌雄,来比喻日常生活中男女特征明显,而在战场厮杀时,要区分出男女就十分困难,生动的比喻赞美了木兰从军多年未被识破的谨慎、机警、勇敢的特点;(2)此句既可以看作是吟唱着对木兰的赞词,也可以看作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从中可见木兰的俏皮风趣、机趣智慧和自豪的情状,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诗歌锦上添花。
4.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顶针(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对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反复: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夸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比喻:最后一段。
主旨
本诗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形象。
※六、理解默写
1.表明木兰替父从军原因的句子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描写出征前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表现军情紧急、疾赴前线(木兰疾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表明边塞寒冷夜景、艰苦战地生活的句子: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战争持久、壮烈(概括木兰多年征战生活)的句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侧面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表明木兰不慕富贵,情重故乡的句子: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写出火伴“皆惊忙”原因的句子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9.“扑朔迷离”出自文中哪个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0.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
文学常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重点字词句
通假字:但手熟尔 徐以杓酌油沥之
古今异义:尝、但
一词多义:射、以、尔、而、因
射:陈康肃公善射(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本领)
以: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凭借)/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尔:但手熟尔(同“耳”,罢了)/尔安敢轻吾射(人称代词,你)
而: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却)/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因:因曰,我亦无他(连词,于是)/为若柳絮因风起(介词,趁着)
4.词类活用:但微颔之 尔安敢轻吾射
5.其他:善、自矜、于、释担而立、睨之、手熟、忿然、酌、乃、覆、徐、沥、自、遣
6.句式:倒装句——射于家圃 反问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重点理解
1.在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中,选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取”“置”“”“酌”“沥”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卖油翁精湛的酌油技艺,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康肃笑而遣之”的“笑”的含义是什么?
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酌油技艺的赞许,又显示出他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的尴尬。
3.文章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文章主要通过写卖油翁的酌油技艺,阐明熟能生巧的道理,所以重点写卖油翁酌油;而对陈尧咨射箭,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本文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形神兼备,个性鲜明。
神态描写,如“之”,用笔简练传神,表现了卖油翁不在乎的心理。语言描写,写陈尧咨,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问句,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而写卖油翁,用“无他,但手熟尔”,表现了卖油翁的沉着、冷静和自信。动作描写,如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运用“取”“置”“覆”“酌”“沥”等动词,表现了卖油翁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
人物形象特点:卖油翁——酌油技艺高超、从容自信、不卑不亢;陈尧咨——射箭技艺高超,骄傲自负,傲慢无礼。
5.本文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除了这个道理,你还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观点一:“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即使有专长,也不应该恃技而骄,以免贻笑大方。
观点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停地学习。
观点三: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观点四:要有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
……
※四、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主题突出。
开头虽然赞扬陈尧咨的射技,却没有渲染他的射技如何高超。仅用“十中八九”一笔带过。大量的笔墨都在描述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取”“置”“覆”“酌”“沥”等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地展示了他精湛的酌油技艺,充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剪裁精当,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运用对比,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鲜重点突出。陈尧咨善射但骄傲自矜,不可一世;卖油翁虽然技高一筹,但沉着、冷静、自信,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风范。
※五、主旨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以娴熟高超的酌油技艺告诫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阐明了技艺专长全在于熟能生巧、精益求精,而不应恃技而骄的道理。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有为“诗豪”之称。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点:句式整齐,形式短小,一般用韵,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
二、重点字词句:
1.实词:名、灵、德馨、苔痕、上、入帘、鸿儒、往来、白丁、调、素琴、阅、金经、丝竹、案牍、乱、劳、形、云
2.虚词:则、斯、是、惟、之
※3.一词多义
之:何陋之有/无丝竹之乱耳/水陆草木之花
※4.词类或用
有仙则名:名作动,出名 惟吾德馨:名作形,香气——德行美好
无丝竹之乱耳:形作使动,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作使动,使……感到劳累。
5.重点句子:倒装——何陋之有?
三、重点问题:
※1.结构及主旨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类比、起兴,点明主旨:“德馨”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描写陋室:居室环境—恬静雅致,富有生命力 高尚节操
交往人物—博学 安贫乐道
日常生活—高雅、悠闲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类比、引用,总结全文
※主旨:通过对自己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志向。
※开头写“山”“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以“山”和“水”比喻“陋室”,以“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之人,采用类比起兴的手法,以“山”“水”的成名或灵异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点明了主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
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起兴手法,起兴即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同时这几句也是议论句,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从室主人交往的人物可见他是个怎样的人?
正面:博学、志趣高雅;反面:清高,看不起平民
“素琴”与“丝竹”两种音乐有何不同?
前者指高雅悦耳的音乐,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的高洁志向;后者指官场中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声音,暗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用意?
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因此陋室不陋。
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结有何作用?
引用名人言论,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引用的原句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隐含了以君子自居之意,再次证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道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四、写作特点:托物言志
五、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正面实写突出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反面虚写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爱莲说》
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内容多为作者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阐明道理(如《马说》)。
二、重点字词句
1.实词:可爱、者、甚、蕃、独、予、出、淤泥、染、濯、清涟、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清、亭亭、净植、远观、亵玩、谓、隐逸、鲜、闻、众
2.虚词:之、自、而、焉、者也、噫、何、宜
3.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词类或用:不蔓不枝:名作动,长藤蔓,长枝茎
5.特殊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结构及主旨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总起:从所有花写起,由面到点,自然过渡到要写之花
※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爱莲的原因:A.生活环境: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B.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不树私党;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C.风度气质:亭亭净植……亵玩焉——志洁行廉,端庄自重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三种花与三种人对比反衬,点明莲的比喻意义,表达作者好恶
菊-隐逸者-隐逸避世,逃避现实—叹惋否定(正衬)
议莲 莲-君子-处于浊世,洁身自好—赞扬肯定(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贪图富贵,趋炎附势-讽刺鄙薄(反衬)
※主旨:以“莲”自喻,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的志向。
四、重点问题理解
1.《爱莲说》中三次写到菊、牡丹,这是不是喧宾夺主了?
作者三次写到菊、牡丹主要是来衬托莲花,并不是喧宾夺主。开头写菊、牡丹,然后引出自己“独爱莲”。这是用别人的喜好来陪衬自己的喜好,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自己人品的高洁。
第二次是写菊、牡丹自身的特性:菊为隐逸者,牡丹为富贵者,而莲是君子。这里对三种花进行了概括性的揭示。作者把莲放在最后说,突出了莲在自己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而菊、牡丹只起陪衬作用。
最后作者又回到“爱菊”“爱牡丹”的角度再次申明自己的“莲之爱”,进一步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虽然三次写到菊和牡丹,但每次都是为陪衬莲而写的,菊和牡丹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映衬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形象和品格,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志向,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鄙弃和厌恶。
五、写作特点:
※ 1.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托物言志”就是借某事物表达自己的志趣、意愿、理想。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陋室铭》托“陋室”表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爱莲说》托“莲”表达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当时趋炎附势、贪图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感叹和鄙弃。
2.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塑造形象
文章从头到尾采用衬托写法,用菊花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都是为了突出莲的形象。另外,文章从多方面直接描写莲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了莲的美好和象征意义。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突出文章主旨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在文章中均有所见。开篇记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季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出了世态炎凉;继而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亵玩焉”,突出了莲高洁、单纯、雅致的形象:卒章议论,赞赏莲的君子风范;抒情贯串全篇,意在明志。
六、理解性默写:
1.《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境相反的句子是:出淤泥面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描写莲生长环境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爱莲说》中描写莲花正直,不旁逸斜出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感慨世上知音甚少)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文学常识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从中可见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二、重点字词翻译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开头两句诗人俯仰古今,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像燕昭王一样)的圣君。 后:后世,未来。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独自。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诗句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两句俯仰古今,前代的贤君已经不复可见,后来的圣贤君主也来不及见到,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2.“念天地之悠悠”:写登台远眺,但见天地广阔,想到时间久远。“念”字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
3.“独怆然而涕下”: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4.诗句互为映照,前两句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表现空间的广阔,在浩茫宽广的宇宙空间的衬托下,突出诗人孤独、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更反衬出作者的孤单渺小,烘托其寂寥悲苦的心绪。全诗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三、主旨
诗人登上古代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的幽州台,凭今吊古,反观自身遭遇,引发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寥和悲苦的心绪。
四、写作特点
1.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2.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的影响,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音节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望岳》
一、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此诗为作者青年时作品。作者科考落第,但并未灰心,为了增长见识阅历开始了七年的漫游,南游吴越,北游齐赵,一天登临五岳之首——泰山,写下此诗。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重点字词句理解
岱宗:泰山,诸山所宗,故称“岱宗”。 夫:强调疑问语气的语气词,无实义。 如何:怎么样。
齐鲁:泰山横跨齐鲁大地。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山色无边无际)。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山的南北两面。(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昏晓:黄昏和早晨。 割:分。 荡胸:心胸摇荡。 曾云:曾,同“层”;重重叠叠的云。 决眦:决,裂开;眦,眼角。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以致眼角几乎要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绝顶:最高峰。 小:显得矮小。
诗句理解: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之景。第一可以问句起,“青未了”句作答,运用设问修辞,概写了诗人眼中的泰山,借区域之广来表现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诗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之势。上句写的是泰山的神奇秀美,“钟”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似乎造物者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割”字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泰山之高大,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雄姿,为实写。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细望之所见,诗人抓住对云、鸟两个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阔,将实景和自身的感受融为一体。
※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整首诗的主旨句, 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不畏困难、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终有一天施展抱负,实现人生理想的强烈愿望,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了引发古今有志之士共鸣的千古诗句。
※三、主旨
通过描绘泰山,赞美了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秀美的景色,表达诗人不畏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俯视一切的气概。
四、写作特点
1.观察角度适当,描写层次清晰:由远望总写泰山形象,到近望突出泰山秀美高大,再写细望之景,表达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阔,最后由望到感,抒发壮志。
2.运用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象宏大,神采飞扬: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前一句运用拟人手法,虚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有感;后一句通过夸张,突出的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生命力。
3.借景抒情:在描绘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抒发出豪迈情怀。
五、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写作者远望泰山,总括泰山巍峨雄伟景色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中近望泰山,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泰山的秀美、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中写细望泰山,抓住景物细节表达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望岳》中化用孔子的名言,表达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人,故又世称“临川先生”;溢号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道劲清新,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初涉宦海,借登飞来峰寄托壮怀。后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了万言书,实行了变法,这首诗也常被看作实行改革的前奏。
二、重点字词句理解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此指塔很高。 闻说:听说。 不畏:不怕。
望眼:远眺的视线。 自缘:缘,因为。只是因为。 身:置身。
飞来山上千寻塔: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前两句的写景为后两句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喻指奸佞小人,而诗人却“不畏”,并且在下一句指明原因“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这两句诗是全诗精华,蕴含深刻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或:站得高看得才远,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事物假象所迷惑),议论抒情,直抒胸臆,升华主题。
三、主旨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诗。诗人借写登高望远的景观和感受,以理入诗,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表达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立志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和胸襟。
四、写作特点
1.虚实结合
2.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
3.寓理于景:该诗在描写景物中,含有深刻的理趣。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作者的政治思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神情状态,都得到了充分反映。这首诗阐发哲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其二,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五、理解性默写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中反映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登飞来峰》诗中用比喻表现诗人敢于斗争,立志实现远大抱负,相信改革必胜的豪情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或语意双关,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的句子。或借景抒情说理的句子)
4.《登飞来峰》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游山西村》
文学常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300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品有《示儿》《诉衷情》等。
写作此诗时,陆游因积极支持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愤而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后,心情是复杂的,苦闷和激愤交织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二、重点字词句理解
莫笑:不要笑话。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 浑:浑浊,不醇厚。 丰年:丰收之年。 留客:款待客人。足鸡豚:菜肴丰足。足,备足。 山重水复:山峦重叠,溪水曲折。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明艳。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存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允许。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随时。 叩门:敲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也是非常丰盛的。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农家朋友的家门。
句子赏析
1.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 颔联描写的是山行情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几经探寻忽又开朗,便到达山西村。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3.颈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热闹的风俗场景,古朴的民风,从中不难体会出作者对古老淳朴乡土民风的赞美,对吾土吾民的热爱。
4. 尾联抒写诗人游玩归途之中的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以后随时可来感受淳朴、热情民风,与农家人民亲切交谈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农家田园生活的热爱。
三、主旨
※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描述了作者游历山西村的见闻感受,赞美了淳朴、热情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向往。
四、写作特点
主线突出,层次分明: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理解性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 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4.《游山西村》中现在常被用形容事情看似无法进行了,然而忽然又有了转机的诗向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诗中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表现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的句子是: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6.诗中由自然画卷进入风情,描摹了南宋初年农村风俗画卷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7.诗中对家乡淳朴生活产生欣慰之情,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惶恐不安,与所游之境恰相吻合的句子是: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
一、文学常识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已亥杂诗》等,《己亥杂诗》共315篇,多是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
《己亥杂诗》写于清道光十九年,这一年四月,龚自珍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在此期间写成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二、重点字词句理解
浩荡:广阔、壮大。离愁如江水一样广阔无垠。 离愁: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白日斜:夕阳西下。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东指:向东指。作者由京返杭,起初一段路是向东走的。 即:走向,奔向远方。 天涯:离京都遥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译文
满怀无限的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诗句赏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写景,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有离开的不舍、落寞,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也有去意已决的坚持和轻松、洒脱,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2.后两句抒情、议论,以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联系自己,运用比喻修辞,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三、主旨
本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情感,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四、写作特点
1.将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有机结合。
2.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五、理解性默写
1.《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己亥杂诗》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以落花为喻,自然的融入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活板》
一、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简介: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钱塘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重点字词句: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huò) 持就火炀之(yáng) 字平如砥(dǐ) 更互用之(gēng)
木格贮之(zhù) 兼与药相粘(zhān) 燔土(fán) 用讫(qì) 以手拂之(fú)
重点字词句理解:见课下注释
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不若燔土(像)
3.一词多义
印eq \b\lc\{(\a\vs4\al\c1(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刷),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 若
为eq \b\lc\{(\a\vs4\al\c1(唐人尚未盛为之(做),满铁范为一板(作为),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算作,算是)))就 eq \b\lc\{(\a\vs4\al\c1(瞬息可就(完成),持就火炀之(靠近)))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用来)
则以纸帖之(动词,标记)
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印 以
通假字
活板:板同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药稍镕:镕同熔,熔化
特殊句式:
被动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为……所……:被……,表被动)
三、重点理解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
明确: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板印刷做铺垫。
(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明确:交代了活板印刷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3)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活板的下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段交代活板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至今”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板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收存。
(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版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②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③说明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哪里:
字活:“每字为一印”。
排版活:“密布字印”。
印刷活:“一版……一版……”“更互用之”。
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
拣字活: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奇字做法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拆版活:火令药镕,手拂印自落。
主旨
本文详细介绍了毕异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优秀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27919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优秀学案设计</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物卡片,探寻悲剧原因,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08_t4/?tag_id=42" target="_blank">孙权劝学学案设计</a>,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助读,课文解析,文章结构,知识拓展,课后习题,核心命题解读,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诫子书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0755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诫子书学案</a>,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