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展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 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相对更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关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应关注评价与观点、情感与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研判】
1.诊断测试
请从所学过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选择一篇,为同学解析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传达出来的观点、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2.数据分析(测试样本为两个教学班,共计109位学生)
(1)评价与观点:81%的学生能够找出其中的评价性语句,但不能从评价中凝练观点。
(3)情感与表达:69%的学生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缺少对作品所表达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分析。
3.前测分析
根据前测试题完成情况的统计,可以发现学生有表达方式的积累,基本能够准确找到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但无法从深入分析语句中体现的观点;能够感知作品的情感,却缺乏情感表达方式的关注。具体情况如下:88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81%)能够找出作品中的评价性语句,75位学生(约占测试人数的69%)能够感知到作品的情感,但都停留在浅表,无法深入细致地分析。
【学习内容确定】
依据前测反馈的情况可知:学生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性思维,但还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如无法从评价性语句中提炼出观点,无法从情感把握中透视其情感表达的方式。因此,梳理主要观点、解析情感主旨是本专题设计的学习内容。
【设计背景】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修身正己”,选编的五篇课文分属于写人记事散文、小说、议论说理文和文言文,从不同文体、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华美德的表现形式。在学习中,要重视略读方法,关注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重视学生个人见解,以此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目的。写人记事散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素描叶圣陶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了他的君子之风;小说《驿路梨花》善于剪裁加工情节,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故事中表现了善良朴实、助人为乐的公德之美;议论说理文章《最苦与最乐》善于提炼理性观点,梁启超在严密的逻辑中指出“尽责”的快乐;文言文《陋室铭》和《爱莲说》则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高洁的志趣和道德追求。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学生能圈点勾画出课文中简洁生动、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每篇课文至少摘抄积累5个词句。
2.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和绘制出结构图,并能完整、准确地复述出课文故事。
3.学生能通过确定阅读重点、抓住标题等方法略读文章,每篇课文阅读时间不多于5分钟。
4.学生能仿照“秒懂百科”,给有关美德的词条下定义。
二、思维目标
1. 通过对课文进行缩写和扩写,锻炼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想象力。
2. 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提炼总结写人叙事散文在拟题、选材、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并将总结出来的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去。
三、价值目标
1. 能以叶圣陶、梁启超、周敦颐等人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追求为标杆,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2. 能自觉地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美德代言,在责任、公德等道德修养方面有所提升。
核心任务:以“中华美德”为主题,设计一期年级(或班级)微信公众号。
【课段安排】
【第一课段】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小事而立大德的至情文) (2课时)
【第二课段】15 驿路梨花(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2课时)
【第三课段】16*最苦与最乐(人生的责任与意义) (2课时)
【第四课段】17 短文两篇 (2课时)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
陋室铭(一间陋室,一世豪情)
【单元任务单】
任务单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概要
任务单2:《驿路梨花》阅读概要
任务单3:《最苦与最乐》写作思路
[参考答案] ①具体生活情境 ②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③正反
任务单4 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
任务单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莲?写出了莲哪些特点?
【课时安排】
第20课 外国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
——生存智慧的诗意探究
教学目标:
1.了解弗罗斯特的生平及作品,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具体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和思考,学会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了解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代表作】《新罕布什尔》《诗歌选集》《又一片牧场》等。
【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1912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生活,而选择了诗歌创作。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写的就是这一重要的人生选择。
【字音字形】
【理解词语】
【读课文】
播放音频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新课精讲】
1.全诗分为四小节,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象征:两种不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作者借自然界的道路表达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难以选择。
品读——探究写法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充满挑战和艰辛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第二节:写诗人最终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它更诱人、美丽,富有挑战性。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但仍留恋未选择的路。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内容上,诗人不说他选择的那条路的结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结构上,照应首段,形成回环之美。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分析讨论】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应该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地知道:不能同时涉足,要作出正确选择(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
2.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吸引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我们的选择才需要慎重。
3. 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诗人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延绵不尽的路,已无缘踏足那条“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是无法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恐怕”表达了诗人的惆怅心情。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 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
5.人既然写了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却把诗题和重点定为“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即是选择。
感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深化主旨——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写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课堂总结】
这首诗采用象征的手法,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写作特色】
1.运用象征。
全诗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出来。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2.含蓄清新,蕴含哲理。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看似平易,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路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意象。诗人选择了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路,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比较阅读】
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未选择的路》一诗中,诗人用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贴切形象,意味深远。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就一事物写一首小诗,注意要赋予其象征意义。
【拓展延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设计人
学校
年级/册
七年级 下册
单元
第四单元
篇目
文体
事件
评价性词句
人物品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篇目
文体
要素
内容概括
《驿路梨花》
人物
情节
环境
角度
句子
特点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不旁生枝节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庄重、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获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4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未选择的路获奖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课时安排,学习过程,罗伯特·弗罗斯特,课后延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及反思,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读 · 品味,再读 · 领悟,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