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1)-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展开1、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 2、使用好恰当的工具书和语文课本
3、书写工整规范 4、大量积累生动活泼的信息
5、勤于练笔 6、尝试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
7、考点知识各个击破
(1)基础知识 (2)古代诗文的复习 (3)现代文阅读复习 (4)语言运用
8、作文备考———“先死后活”。总之,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一定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东一榔头西一槌,而要依照考点,在老师的指导下
9、勤于动笔,规范训练(作文)几多耕耘,几多收获,以上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我热爱教育事业,我将继续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使太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①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②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③谓之曰:“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④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⑤,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龙兴:称帝。②沮:破坏。③逆:迎接。④子房:这里指张良。⑤混壹:统一天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非常 A 之事 B 故C 非常 D 人 E 之所及 F 陛下 G 断 H 自I 圣心 J 彼 K 亦 L 何所 M 能为 N
【答案】BFJ
【解析】“非常之事”这里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选B;“故非常人之所及”解释说明前文的“非常之事”,之后断开,选F;“陛下断自圣心”与“彼亦何所能为”两句主语不同,其间断开,选J。
【译文】不平凡的事,要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做什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堂,古代帝王宜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泛指读书人。文中选用该词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D.斧钺,指用于作战的兵器,象征军权和统治权,后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采用此词原意”错误,斧、钺通常被联称,二者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而且是军权和统治权的象征。但其在文中指刑罚,并非原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主孝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孝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主孝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阻止讨伐南齐,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
C.魏主孝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说这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他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
D.魏主孝文帝到达洛阳后,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曲解文意。“魏主孝文帝到达洛阳后,仍有大臣反对迁都”错误,魏主计划迁都落阳,担心大臣不服从,宣称讨伐南齐,想借此胁迫大臣同意南迁。到达洛阳后,李冲等人反对,但其反对的是南伐,并不是迁都。相较于南伐,众人同意迁都。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4分)
【答案】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呢。”
【解析】“久之”,过了很久。“解”,解气,气消。“志”想法。“何伤”宾语前置句,有什么伤害(关系)呢?
(2)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苍生之幸也。(4分)
【答案】现在陛下如果停止南伐的谋略,迁都洛阳,这是百姓的幸事。
【解析】“苟”,如果,表示假设。“辍”,停止,放弃。“苍生”,百姓。“此……也”判断句。
5.魏主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平城环境恶劣;(1分)②平城是用武之地,不适合用教化来治理;(1分)③迁都洛阳有利于移风易俗,统一天下。(1分)
【解析】原因有离开平成的原因,迁到洛阳的原因。原文:第一处,魏主(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意思是平成天气严寒,六月飞雪,环境恶劣。第二处,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意思是平城是用武之地,不适合用教化来治理。第三处,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意思是迁都洛阳有利于移风易俗。
【参考译文】
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为都城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常下雪,经常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文武大臣不愿服从,于是议论讨伐南齐,想借这个机会胁迫文武大臣(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斋戒,让太常卿王谌占卦,结果是《革》,文帝说:“‘商汤和周朝武王革命,这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没有什么卦象比这更吉利啊。”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你为何说不吉利?”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才说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变化莫测?”孝文帝变脸发怒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打击我军的士气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呢。”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文帝迎上去对拓跋澄说:“刚才在明堂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人人竞相议论,阻止我的大计,所以用声色俱厉来恐吓文武百官罢了,想必您明白我的意思。”于是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的举动,确实不容易。只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迁徙到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将改变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我想趁此机会把都城迁到中原,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在中原建都,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兴旺昌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常俗贪恋旧地,我这样做一定会使他们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要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做什么?”孝文帝说:“ 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啊!”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大雨连绵不止。魏文帝身穿战袍,手持马鞭骑马而出,群臣在战马前跪拜磕头。尚书李冲等大臣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您一个人想做。”文帝大怒,说:“我正想征服四方,希望统一天下,而你们这帮儒生,屡次怀疑我的大计。朝廷的斧钺有使用的时候,你不要再说了。”文帝晓谕群臣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动静不小,但师出无功而返,让后人怎么看我?我世世代代居于北方,想把都城迁到中原。如果不想继续南伐,就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上前说:“现在陛下如果停止南伐的谋略,迁都洛阳,这是百姓的幸事。”当时众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确定了迁都洛阳的大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文本一: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
文本二: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
【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6.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3分)
彼见孔子A为师B圣人传道C必授D异才E故谓之F殊。
【答案】BCE
【解析】“孔子为师”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圣人传道”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授异才”动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故”表结果的副词,其前断开。
【译文】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好信师而是古”中“信”意思是“相信”,与《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
B.“用意详审”中“审”意思是“周密”,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含义不同。
C.“不能尽解”中“解”意思是“解决”,与《师说》中“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解”含义相同。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答案】C
【解析】
A.正确。相信;确实,实在。含义不同。句意:喜欢相信老师,推崇古人/确实值得高兴啊。
B.正确。周密;觉得,觉察。含义不同。句意:尽管构思周密/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C.错误。理解;解答。含义不同。句意:不能完全理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
D.正确。都是“到”的意思。句意:孔子到武城/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充认为,圣贤们文中写的东西未必全都正确;匆忙中说的话也不能都对,所以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
B.王充用七十弟子向孔子学习时不能追问责难孔子的事实反驳一般评论者的观点,认为七十弟子未必胜过今天的儒生。
C.文本一作者以禹追问和责难皋陶为例,说明追问和责难能够让道理说得更明白,讲得更深刻,强调问难的重要性。
D.子游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反驳孔子,指出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能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王充对子游持赞赏态度。
【答案】A
【解析】张冠李戴。“当今的学者才会追问和反驳先贤”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时人不知难”“时人不知问”,说的是当时的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4分)
【答案】考察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
【解析】案,考察;违,违背;伐,矛盾。注意“上下”“前后”的翻译方法。
(2)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4分)
【答案】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解析】二三子,你们这几个人,学生们;是,正确的,对的;前言,前面(刚才)说的话;戏,开玩笑。
10.王充强调问难的原因有哪些?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概括。(3分)
【答案】原因:①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一定全对;②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假设论证。
【解析】确定范围,在第一、第二段。原因,原文:第一处,在第一段,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意思是圣贤的言论和文章不一定全对。第二处,在第二段后,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意思是追问和问难能让观点更深刻、道理更明白。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皋陶的例子,说明问难得意义)、道理论证(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假设(对比)论证(使当今有孔子之师;使无孔子)。
【译文】
文本一:
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相信老师,推崇古人,认为圣人贤人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圣贤的说法,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
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学者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当年皋陶在舜的面前陈述治国的道理,说得肤浅粗略而不透彻。经过禹的追问和责难,原来肤浅的话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于这样追问和责难,才使皋陶的话因受激发而说得更深刻,被触动而讲得更明白了。
孔子笑子游弹琴唱歌,子游引用孔子以前说过的话来反驳他。直到现在考察《论语》的原文,孔子的言论中还有很多类似讥笑弹琴唱歌的文句,但他的弟子中却很少有像子游那样敢辩驳的,所以孔子的话,始终有些像死结一样无法解开。由于七十弟子不敢辩驳,现在的儒生,就不能切实讲清孔子言论的是非了。
凡做学问的方法,不在于有无才能,难就难在敢于反问老师核实道理,确定是非。问难的方法,不一定要面对着圣人,赶在他活着的时候。现在解说圣人的道理来教人的人,不一定要圣人教过的话才敢说。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追问责难孔子,对道理有什么损害呢?果真有传授圣人学业的才智,反驳孔子的说法,又有什么不合理呢?追问孔子的言论,反问不理解的词句,世上如果有才高智深的人出现,而他们又是能回答问题解释疑难的人,一定会肯定我通过责难追问讲清是非的做法。
文本二: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道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注:春秋吴国人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学生,以文学着称。他在担任鲁国武城首长时,用礼乐教化百姓。有一天,孔子到武城,听到武城一片弦乐歌声,便微微笑说: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以此来调侃子游,治理武城这么一个小地方,还须大费周章地动用礼乐教化吗?子游听后则回答说:我曾经听老师您说过:做官的学道,就会爱恤人民;老百姓学道,就会容易接受指挥。孔子立即向同行弟子表示子游的话是对的,自己刚才不过是说笑罢了。后来割鸡焉用牛刀被用来比喻处理小事,毋需大才。
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3)-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5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3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专题05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3学生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2)-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2)-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5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2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专题05文言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解析专训2学生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专训(1)-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专训(1)-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文件包含专题03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专训1教师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专题03文言概述与分析考点解析专训1学生版-2024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