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展开解析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窗前的小杏树
①第一眼看到小杏树开花,我悄悄说了句:“从此算是住进杏花村啦。”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我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
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升起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兴奋地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春分后第三日,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
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前,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晨起后从树篱上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无需放大镜,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
④小杏树其实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
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白生生的木茬裸露出来。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
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的了不起。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陈海强。有删改)
1.作为小杏树成长的见证者,文中“我”的心情也随着小杏树的成长而变化,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思维导图。
2.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体会其写景状物的妙处。
(1)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虚实结合)
(2)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句式运用、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
3.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从文中的小杏树身上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1.①兴奋;②小杏树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吹掉/小杏树会不会失去青杏(小杏树的繁花被风吹掉/小杏树失去青杏/小杏树经历大风的考验);③不安(惴惴不安);④小杏树探身起舞 2.(1)实写了小杏树蓓蕾含苞待放的样子,又运用想象,把眼前的蓓蕾想象成舞台上的帷幕,虚实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蕾欲绽时的饱满,体现了作者对小杏树花开的期待。
(2)运用拟人的修辞,“赶着趟儿”“大大方方”“热热闹闹”赋予杏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杏花竞相绽放、花开繁盛的情景,富有活力和情趣。 3.示例:①小杏树面对大风临危不乱,启示我们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很多考验,我们应该临危不乱,处变不惊;②小杏树生存环境差,阳光也被大树遮挡,但是依然顽强生存。这启示无论我们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都不要失去希望,而应该认认真真地面对生活;③小杏树经过风的洗礼仍坚强存活,启示我们面对挫折和磨难,只有不屈不挠,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根据第②段“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起床后兴奋地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可知,当“我”看到小杏树逐渐开花的时候,内心是兴奋的;
②根据第⑥段“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可知,一场大风,让“我”十分担心小杏树的情况,担心它的花是否被刮掉,担心它的果实是否会掉落;
③根据第⑥段“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我有些惴惴不安”可知,面对大风的侵袭,“我”内心是惴惴不安的;
④根据第⑦段“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可知,当“我”看到小杏树经历风暴依然探身起舞时,内心是感动的。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
(1)“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是实写,描写了小杏树蓓蕾含苞待放的样子。“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借用舞台帷幕的意象,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展现了小杏树即将绽放的生机与活力,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而实写的句子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蕾欲绽时的饱满。作者对于花开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对小杏树开花的期盼。
(2)这句话通过生动的词语运用和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短句的运用,生动地描绘了杏花盛开的场景。“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词语和排比句式,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的热闹景象。“赶着趟儿”“大大方方”“热热闹闹”把杏花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赶着趟儿绽放了”表现了杏花争相开放的情态。“开得大大方方,开得热热闹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杏花开放时的繁盛情景,进一步强调了杏花的热烈与大方。这种表现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美丽与热闹。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杏花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分析。
根据第④段“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足有合抱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可知,小杏树虽然身处逼仄之地,被高大的树木所遮挡,但它依然能够一年年地努力开花结果。这启示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坚强和毅力,努力克服;根据第⑥段“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儿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颇有些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可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处变不惊,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根据第⑥段“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了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儿呢”,第⑦段“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可知,面对挫折和磨难,要有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不轻易放弃,一定可以战胜挫折,迎接美好的明天。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爱如暖阳
①我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出身贫寒,勤劳善良,贤淑聪明,总是用温暖的爱呵护着她的儿女。
②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身患重病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还留下近千元的债务。当时我们一个五口之家,全靠母亲劳动一天挣1角8分钱维持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还钱和交我的学费,母亲不得不白天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晚上用父亲留下的渔网去河里捕鱼。
③母亲来到河边第一次撒网捕鱼并不顺利,忙活了大半个晚上,网就是撒不开。但母亲没有气馁,又利用中午时间,在堂屋里练撒网。很快,她就能把网撒得很圆。有一天晚上,母亲照例去捕鱼,网一撒下去就觉得抖动得厉害。母亲感觉网住了条大鱼,全神贯注地将网收上岸。谁知那鱼力气特别大,在网里激烈地挣扎。母亲不顾一切地用双手按住摆动的大鱼,突然她感到手中的鱼身圆鼓鼓的、长长的,似乎是条大蛇。惊吓之下,母亲触电般地松开了手,不顾一切地拖着网往家跑。
④母亲虽然被吓得瑟瑟发抖,但为了生计,她还是极小心地将网拖至家门口,用一个大木盆底朝天将网罩住。第二天早上,母亲才壮着胆子将盆打开。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鳗鱼。
⑤天不亮,母亲就把捕来的鱼送到附近镇上菜市场卖掉。母亲就是这样日夜操劳,带领全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⑥高中毕业那年,我想去当兵,民兵营长说,报名体检需要先从我老家开来政审证明才行。父亲从河南逃荒要饭到赣中这个小山村落户,已近40年,从没见他回去过,老家的情况也不了解。而从报名到体检,中间只有10天时间,这么短时间要开来政审证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眼看当兵无望,我难受得掉了眼泪。母亲却抚摸着我的头说:“崽呀,哭有什么用,得想办法。我找你叔去,侄子这么大的事,他不会不管的。”
⑦父亲临终前对我们说过,离家100多里的地方,有我一个亲叔叔。可是由于路途远,交通不便,联系很少。母亲不是不知道其中的艰难,可她一言不发,只是忙着找稻草、做草鞋。
⑧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只身一人去了叔叔家。接下来的那几天,我真正品尝到了魂不守舍、度日如年的滋味。几天后,当母亲手持一根枣树棍,一脸疲惫地回到家时,我叫了声“妈”,已是泪流满面了。母亲却很高兴地说:“崽,你叔亲口答应去老家办证明。”
⑨果然不到一个星期,叔叔就带着老家开的证明来到家里。一进门,叔叔便动情地对我说:“侄儿啊,为了你,你母亲仅靠一根棍子防身,走了那么远的路,我是被你母亲这个举动感动了。你可永远不能忘记你母亲的恩情呀!”叔叔说得热泪盈眶,我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使劲点头。就这样,那年我如愿当上了兵。
⑩到了部队,我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不辜负母亲的期望。光阴荏苒,我由战士提干,继而又具备了家属随军条件。母亲很高兴,主动提出想来部队驻地看我。
⑪来到部队家属院后,母亲每天烧烧饭,逗逗小孙子。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聊聊天,其乐融融。家庭的温暖幸福使我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越干越有劲头。母亲在部队住了5个月后,却提出要回去,我怎么劝都不听。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来部队是为了让我能在部队安心工作,减少对家乡的思念,节省探亲来回路费的开支。看到我工作生活都顺心,她也就放下了对我们小家庭的牵挂,安心地回老家了。母亲就是这样处处为我着想,默默关心着我。
⑫在母爱的激励下,我在部队一直勤奋努力地工作。每当遇到困难和矛盾,我常常会想起母亲遇事时的坚韧智慧,总能想方设法解决。
⑬如今,母亲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但母亲的爱一直深藏于我心底,犹如春日暖阳,给予我温暖和力量。
(作者:韩强毛。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7月19日,有删改)
学校公众号将推送一组主题为“母爱至深”的文章,请你参与推送策划活动。
4.推送公众号需在后台程序输入主要内容,请根据文章补写下面的内容。
5.策划小组准备推送精彩语段的朗诵音频。你认为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字哪一个最具有表现力?重音应该在哪个词上?为什么?
惊吓之下,母亲触电般地松开了手,不顾一切地拖着网往家跑。
6.选文第⑨段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坚韧、守护、母爱、成长、怀念、榜样……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两个词语谈谈你的感受。(80字左右)
【答案】4. 晚上捕鱼卖 吃苦耐劳/坚强勇敢 只身为“我” 政审的事奔波 关爱孩子 5.示例:“不顾一切”最有表现力,要重读。“不顾一切” 意思是什么都不考虑,什么都不顾,写出了母亲为了捕到鱼的奋不顾身,也突显了母亲坚韧的品质和对家庭深 厚的责任感。而“触电般”和“松开”更多是表现母亲的害怕。 6.示例:这里“哽咽”是为母亲“靠一根棍子防身,走了那么 远的路”而心疼,为母亲因为自己的事情奔波而愧疚;“只是使劲点头”是感恩最深沉的母爱,表明了作者今后一定会好好孝顺母亲,多陪伴母亲的决心。 7.例如:坚韧、怀念: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本文中的母亲在苦难中支撑起整个家庭,敢于直面苦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家人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我被文中的母亲所感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体谅母亲的不易,应学会感恩母亲。
【解析】4.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①②空:结合第②段“当时我们一个五口之家,全靠母亲劳动一天挣1角8分钱维持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还钱和交我的学费,母亲不得不白天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晚上用父亲留下的渔网去河里捕鱼”可知①空应填:晚上捕鱼卖;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支撑着整个家,体现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和坚强勇敢,因此②空应填:吃苦耐劳或坚强勇敢;
③空:结合第⑧段“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只身一人去了叔叔家。接下来的那几天,我真正品尝到了魂不守舍、度日如年的滋味。几天后,当母亲手持一根枣树棍,一脸疲惫地回到家”可概括为:只身为“我” 政审的事奔波;
④空:结合第⑪段“看到我工作生活都顺心,她也就放下了对我们小家庭的牵挂,安心地回老家了。母亲就是这样处处为我着想,默默关心着我”可知,母亲时刻关心着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着想,因此这里可填:关爱孩子。
5.本题考查朗读和赏析重点字词。作答时从备选加点字词中任选一处来分析即可。
如:“触电般”最有表现力,用来修饰“松开”,“触电般”要重读。这里把母亲受到的惊吓比作触电,夸张地写出了母亲内心的害怕,从而也更能表现母亲的坚韧和勇敢。而“松开”只是一般性的动作描写
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句子。
结合第⑨段“侄儿啊,为了你,你母亲仅靠一根棍子防身,走了那么远的路,我是被你母亲这个举动感动了。你可永远不能忘记你母亲的恩情呀”“我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使劲点头。就这样,那年我如愿当上了兵”可知,母亲为“我”劳累奔波,“我”心疼母亲,同时“我”也被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因此“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使劲点头”通过动作描写,表明“我”非常认可叔叔说的话,也决心要好好努力,永远都不忘记母亲的恩情,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拓展运用。作答时任选两个词语来谈感受即可。
例如:母爱、守护。本文的母亲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子女顺利长大,为了让儿子顺利过政审,不惜长途拔涩,向人求助,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当儿子工作生活都顺心,她也就放下了对儿子小家庭的牵挂,安心地回老家。母亲就是这样处处为我自己的儿女着想,默默关心着儿女。由此我想到母亲在我们人生的成长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母爱是永恒的无私,执着的坚守,不管人生如何百味,命运何等苦涩,她总是全心全意、含辛茹苦、不打折扣地守护着我们。
小畜记
胡成瑶
①我们家曾经养过一只奇丑的猪,脸黑,鼻短,多皱。有一次我实在忍无可忍地对它说:“你真的好丑啊。”它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然后哼出一声浓重的鼻音。我也不懂它的意思,就去跟祖母说了这件事,她大吃一惊,说:“猪也有丑的?我觉得它蛮好。”凡是祖母经手过的东西她都会认为天下第一。
②有段时间,家里养了三十头猪,那个暑假弟弟高考结束,在家当起了“猪倌”。每天伺候三十头猪三顿饭已经是累得够呛,但他苦中作乐,天天观察猪这种生物。
③有一次,他把煮得滚烫的猪食倒进槽里,那丑猪一嘴就又过来,结果烫得嗷嗷大叫,忙不迭地把猪食吐出来。“你猜它有多聪明?”弟弟问我。
④“它用脚在土里刨了几下,刨出新土,然后含在嘴巴里降温。”可是它笨就笨在重复犯过的错误,槽边有个坑,大约就是它长年刨土的结果。
⑤猪比较懒惰,永远是一副虚无主义者的样子。吃饱了哼哼,没吃饱也哼哼,既不满足也无追求。
⑥但是鸡就不一样了,一副乐颠颠的样子,让我都要相信虫子是真的那么好吃,而且它们一律都有一种为虫子献身的牺牲精神。在挖地的时候,锄头常常不小心就挖到鸡的脖子上——因为它们看见一条肥美的蚯蚓就冒死冲上来。在被人一锄头挖得晕头转向之后,它还是没放掉嘴里的那条蚯蚓,躲到一棵茶树的后面去享用。没等眼前的金星散尽,它又冲过来,又一条蚯蚓!
⑦祖母是个“迷信”的人,我们家从来没养过猫,有一天竟然跑来了一只猫。她喜出望外,因为她的理论是一个家败落了连猫都留不住,而一个家要兴旺了就会有猫跑过来。
⑧这只猫凶悍无比,完全不是我们家的风格。没来多久它竟然把别人家的一只猫咬死了,从那以后它就建立了在这一带的霸主地位。只要看见谁家的猫伙食不错,它就赶在别人开饭之前走过去夺人口食。
⑨虽然它在外面声名狼藉,在家里却是温顺可人。它喜欢在我脚背上打滚,或者在小腿上蹭来蹭去,“喵喵”地叫几声,说不出的惹人怜爱的劲儿。它很黏人,有时下雨的深夜里,父亲一个人觉得寂寞,就会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而猫就醒过来,“喵”的一声,好像在说“我就在这里呢”。
⑩二叔家有只狗,养了十七八年,在狗辈中也算是高龄了。因为它的嘴巴是乌黑的,所以取名叫“乌嘴”。
⑪乌嘴在我的记忆中从来不咬家人。我有时三四年回一趟家,回去,它朝我吼两声,我叫一声“乌嘴”,它凑过来,在我的脚边闻闻,就走开了。它记得我。
⑫乌嘴除了看家,还帮弟弟打猎,每年夏天,收获很多野兔子,都做了火锅,下了酒。冬天,它跟着大批人马去深山里打野猪,据猎人说,它是个很好的“赶角”。它负责发现野猪的踪迹,然后把野猪追赶到猎人布下的埋伏点。很多次,猎人们扛着重达一两百斤的大野猪回来,扔在廊下,我们凑过去看,野猪的四个蹄子两两捆在一起,胆子大的用手去戳戳,看它还活着没有。乌嘴在死野猪旁边咻咻地蹿来蹿去,它的鼻息喷到我们的脸上,一副自豪无比的样子。
⑬前几年我回老家,二叔说乌嘴瞎了。我问:“怎么晓得它瞎了?”二叔说:“它到处乱撞,出门都会撞到头。”有一天,乌嘴出去转悠,一天一夜没回来。二叔急死了,到处找,找了一整天,快天黑的时候走到一块茶田,在草堆里发现了它。家乡的茶田像迷宫,天知道它为什么突然心血来潮跑去茶田,它眼睛瞎了,怎么走都撞到茶树,最后卧倒在草堆里,等死。我记得以前它随大队人马去打猎,在一处很陡峭的悬崖走丢了,它就像狼一样嚎叫,最后大队人马回去找到了它。可是这次,乌嘴大概已经没力气叫了。
⑭偌大一条土狗,那天二叔把他像抱婴儿一样抱了回去。从此,它也不敢出“远门”了。第二年,我去二叔家,看见乌嘴,果然它的眼睛没有眼白,眼睛只是黑黑的两个洞。天冷,火炉生起来了,它躺在火炉边睡觉。从它痴肥而安然的样子看,主人把它照顾得不错。
⑮我们乡下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人或者事物总是特别地珍惜,那种绵长的情意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点。
8.阅读全文,梳理小畜的特点,完成下边表格。
9.请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偌大一条土狗,那天二叔把他像抱婴儿一样抱了回去。(从修辞手法角度)
10.文中对祖母的描写虽然不多,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试着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其特点,并简要分析。
1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加点词语的理解。
我们乡下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人或者事物总是特别地珍惜,那种绵长的情意会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点。
【答案】8. 贪吃且聪明 懒惰 凶悍无比 温顺可人 9.比喻的修辞,写出二叔对这条狗的珍视和关爱,也突出了狗的无助和依赖。 10.善良、迷信 11.“我们乡下人”强调了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绵长的情意”指人对动物的关爱和珍惜之情。
【解析】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①由第③段“有一次,他把煮得滚烫的猪食倒进槽里,那丑猪一嘴就又过来,结果烫得嗷嗷大叫,忙不迭地把猪食吐出来”,第④段“它用脚在土里刨了几下,刨出新土,然后含在嘴巴里降温”可知,猪贪吃且聪明;
②由第⑤段“猪比较懒惰,永远是一副虚无主义者的样子”可知,猪比较懒惰;
③由第⑧段“这只猫凶悍无比,完全不是我们家的风格”可知,猫凶悍无比;
④由第⑨段“虽然它在外面声名狼藉,在家里却是温顺可人”可知,猫在家里却是温顺可人。
9.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表达效果。
“像抱婴儿一样”将土狗比作婴儿,生动形象写出二叔对这条狗的珍视和关爱,也突出了狗的无助和依赖,增强了读者对场景的感受,使人们更加关注和同情这条狗的命运。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
由第①段“我也不懂它的意思,就去跟祖母说了这件事,她大吃一惊,说:‘猪也有丑的?我觉得它蛮好。’凡是祖母经手过的东西她都会认为天下第一”可知,她对家中的动物都非常关心和照顾,尤其是对那只丑陋的猪,她认为它非常好,可见其充满爱心,善良。
由第⑦段“祖母是个‘迷信’的人,我们家从来没养过猫,有一天竟然跑来了一只猫”可知,祖母是一个迷信的人。
1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我们乡下人”这个词语强调了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不仅仅是指地理位置上的乡村居民,更是指那些拥有共同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情感纽带的人们。文章中通过对祖母、弟弟、二叔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家乡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他们不仅关心家人,还关爱身边的动物,如猪、鸡、猫、狗等。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体现了家乡人的纯朴和善良。
“绵长的情意”指人对动物的关爱和珍惜之情。如在祖母眼中猪蛮好,没有丑的;“我们”和凶悍的猫相处和谐;大队人马找眼瞎的狗;二叔像抱婴儿一样抱回狗,并把它照顾得不错。这种情感不是短暂的,而是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点。这种持久的情感体现了家乡人对待生命的尊重和对待家庭的热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榆树情怀
刘文波
①“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小时候读韩愈的《晚春》,觉得灰头土脸的杨花榆荚也跟着缤纷的桃李斗春比美赶热闹,委实有点儿自讨没趣。百花如淡妆浓抹的当家花旦,是春的主角,怎么都好看。而榆树则是年老色衰的老旦,再怎么卖弄也是忸怩作态。
②然而,待到饥肠辘辘之时,母亲们端出一碗青绿爽口的榆钱儿粥,或者是一筛子榆钱儿饭团子,孩子大人们没有不欢呼雀跃的。榆钱的实诚只有用肚子来评价才有说服力。这让原先低看了榆钱儿的我们,自觉口是心非了,哪有占了人家的好处还低贱人家的,那就是乡里人骂的白眼狼了。榆钱儿貌丑却可充饥,如同沐着烟火过日子的乡下娘子,浆衣做饭,理家耕织,样样上手,将寡淡的日子调理得有条不紊。
③在乡下,到处都可以看到榆树的身影。没有杨柳的婆娑风姿,没有松柏的挺拔高俊,榆树像是忙完农活的农人,或蹲或踞,毫不起眼地散居在茅屋草垛之间。榆树跟农夫一起吐纳山川四时之气,渐渐长得阴郁繁盛。人们会在某一个春天发现,那一树榆钱儿,吐绿绽翠,胜却繁花无数,出落得毫不俗气又毫不张扬。井台农田、房前屋后,因为有了它,像极了一幅幅养眼养心的中国写意水画。榆树是农人质朴的芳邻。
④榆树长得慢,而且木性坚硬,难砍难伐。所以在乡下被称作“榆木疙瘩”。但“榆木疙疼”如似乎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一份灵气与神性,因此,比起榆木比其他矫情的树更能接近神祇。早期的榆木家具多以供奉为主,宽厚坚韧的榆木被做成祠堂庙观里的供桌、供案,成为最接近神灵的宠儿,传达倾听着虔诚的人们发自肺膝的与神灵的低语,而且在木匠眼里,榆木因其木性坚韧、材幅宽大、变形率小,实属上好的木材,与南方的榉木有“南榉北榆”之称,榆木成了世人眼中的美男子。
⑤榆树就这样贴近着庄稼汉的日子,并让日子有情有义。
⑥生活中有些迂讷笨拙之人,固执不开窍,让人急不得躁不得,因此也被叫作“榆木疙瘩”。其实,“榆木疙瘩”是掏心窝子的实诚,是 ,是有情有义的灵性。最浮躁的往往最肤浅,最内敛的往往最深挚:张扬浮照来经不起时光的磨洗,只有默默无闻、恪守质朴才能恒久长远。这一点,榆树以自己的生前身后事,向误读它的人们做了颠覆性的告白,而且做得比任何树和人都好。
(有改动)
12.文末说“这一点,榆树以自己的生前身后事,向误读它的人们做了颠覆性的告白”,它的“颠覆性告白”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13.文章开头引用韩愈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请将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空白处补充完整,使之构成排比句,并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15.同为托物言志类的文章,本文和《一棵小桃树》在托物言志的具体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2.①榆钱虽然貌丑,却可在困难时用来充饥。②榆树虽然平凡,但为乡村增添了诗情画意。③榆木虽然成材慢、难砍伐,却可以做成祭祀的家具。 13.欲扬先抑(对比),先引用韩愈的诗句,突出“我”最初对其貌不扬的榆英的不屑,为后文写“我”对榆英的赞美作铺垫,增加文采。 14.补写:是毫不张扬的质朴。突出了榆树的实诚、质朴、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对做人朴实无华品质的赞美;并与第③段所写榆树的特点相照应。 15.本文分别描绘和赞美了榆树实诚、质朴、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对质朴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的高度赞美;《一棵小桃树》通过叙述小桃树的艰难成长经历,抒发自己面对困难时坚韧顽强、不懈追求的人生感慨。
【解析】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第②段“待到饥肠辘辘之时,母亲们端出一碗青绿爽口的榆钱儿粥,或者是一筛子榆钱儿饭团子,孩子大人们没有不欢呼雀跃的。榆钱的实诚只有用肚子来评价才有说服力”“榆钱儿貌丑却可充饥,如同沐着烟火过日子的乡下娘子,浆衣做饭,理家耕织,样样上手,将寡淡的日子调理得有条不紊”可知,榆钱虽然貌丑,却可在困难时用来充饥;
结合第③段“榆树像是忙完农活的农人,或蹲或踞,毫不起眼地散居在茅屋草垛之间。榆树跟农夫一起吐纳山川四时之气,渐渐长得阴郁繁盛。人们会在某一个春天发现,那一树榆钱儿,吐绿绽翠,胜却繁花无数,出落得毫不俗气又毫不张扬。井台农田、房前屋后,因为有了它,像极了一幅幅养眼养心的中国写意水画。榆树是农人质朴的芳邻”可知,榆树虽然平凡,但为乡村增添了诗情画意;
结合第④段“榆树长得慢,而且木性坚硬,难砍难伐”“早期的榆木家具多以供奉为主,宽厚坚韧的榆木被做成祠堂庙观里的供桌、供案,成为最接近神灵的宠儿,传达倾听着虔诚的人们发自肺膝的与神灵的低语”可知,榆木虽然成材慢、难砍伐,却可以做成祭祀的家具,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一份灵气与神性。
1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开头段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作答:内容上,引出叙述内容;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欲扬先抑等;结构上,照应标题、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深化主旨,为下文做铺垫等;引用古诗词还可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本文开头引用韩愈的《晚春》,通过诗句中对杨花榆荚的描写,自然引出下文中对榆树的关注,故为下文做铺垫;同时诗句中对杨花榆荚的贬低与后文对榆树的赞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引用诗句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14.本题考查句子补写和赏析。
结合第⑥段画线句子“榆木疙瘩”是掏心窝子的实诚,是 ,是有情有义的灵性”可知,这里概括了榆木的精神品质。结合第②段“榆钱的实诚只有用肚子来评价才有说服力”可知,榆木实诚;结合第③段“榆树是农人质朴的芳邻”可知,榆木质朴;结合第④段“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一份灵气与神性”可知,榆木有灵性;据此句子可以补写榆木质朴的特点,按照“是+四字词语+榆木特点(两字)”的格式,示例:是默默坚守的质朴。这个排比句总结了榆木的实诚、质朴、有灵性的可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像榆木一样朴实无华的人们的赞美,同时照应了文章第③段“榆树是农人质朴的芳邻”。
1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对比阅读。
结合本文第③段“阴郁繁盛”“吐绿绽翠,胜却繁花无数,出落得毫不俗气又毫不张扬”可知,描写了榆树的形态;结合第②段“待到饥肠辘辘之时,母亲们端出一碗青绿爽口的榆钱儿粥,或者是一筛子榆钱儿饭团子,孩子大人们没有不欢呼雀跃的”可知,描写了榆木的作用;结合第②段“榆钱的实诚只有用肚子来评价才有说服力”,第③段“榆树是农人质朴的芳邻”,第④段“有着属于它自己的一份灵气与神性”可知,描写了榆木实诚、质朴、有灵性的的品质;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榆树的形态、作用、品性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达对榆树的赞美和敬仰。
《一棵小桃树》以小桃树的生长经历为线索,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小桃树的命运紧密结合,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经历风雨仍然顽强生存的小桃树的故事。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后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赞颂了小桃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揭示了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坚韧顽强、坚持不懈,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贩夫风景
钟晓阳
①只要是夏天,“豆腐花”的吆喝声便一路路炽炽烈烈要断不断的,坡下喊到坡顶,然后又一跌一宕地滚回去。卖豆花的是个瘦瘦小小的中年人,每回见他,总觉得真是少见的瘦,露在短裤下的腿干巴巴的,叭叭叭像鸭子的走步。大概喊惯了,声如洪钟,如一条线直冲七重天。高亢的吆喝声中,暖烘烘盛满一碗往回端,总觉着手里捧着一朵云,它在阳光下笑得好开心。
②流动雪糕车是浅鲜的绿,一汪一汪都是它耀眼的绿。车子像那种上发条的玩具,发条上满了,车子便一边行一边撒碎碎的音符,像一个流浪小孩的歌唱,唱自己的生涯,倾诉他多么欢喜地来,又多么欢喜地走。雪糕车一停,四面八方的小孩子都围拢来,这时候太阳也陪着笑,一蹦一跳地热络,于是冰淇淋一滴滴猛淌,小孩赶忙舔救,手指、掌心、臂弯……舌头伸得长长的;不知不觉中,就这么兴高采烈又狼狈不堪地舔去了童年。
③棉花糖不常来,来了挨近卖冰淇淋的,没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卖冰淇淋的聊。他非常喜欢小孩,逗得他们咯咯地笑,更叫人想起童话里的善心老艺人,在街头做木偶戏给小孩们看。买棉花糖,一支空棒子绕着轮子转,轮子嗤嗤地吐丝,绕成一个头大的球,比小孩的头还大,粉红色,又是一朵天上的云霞。但幻灭极快,咬一口,便没了,仅仅留下糖液在齿缝间。额上、鼻尖、下巴,沾得黏黏的。
④糖炒栗子较远,得下好一段坡路。老远就听到炒栗子声,一铲铲尽是跳跳脱脱的冬阳,热辣辣的、香炽炽的。冬天在栗子香中竟也不冷了。卖栗子的是个年轻小伙子,通常都赤着肩膊,大北风中也只一件单衣。人老老实实的,也不和谁搭讪,要多少给多少。我反而喜欢这样的交易,不言不笑中,自有人间情味。他是个有商业道德的,我吃遍那么多摊子的栗子,终归是他的好。
⑤一贩一风景,风景总和生活同在,去欣赏去体会,就会有一份感动,一份欣喜。
(有改动)
16.文中描绘了哪几道贩夫风景?请简要概括。
17.文章第1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请简要赏析。
高亢的吆喝声中,暖烘烘盛满一碗往回地,总带善手里振着一朵云,它在阳光下笑得好开心。
18.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6.卖豆花的中年小贩的叫卖声如洪钟。②流动雪糕车吸引小孩子买雪糕。③卖棉花糖的小贩做棉花糖的过程就像做木偶戏,很有趣。④年轻小伙子不言不笑,但卖的糖炒栗子最好。 17.①把一碗豆花比作一朵云,形象地描绘出豆花的洁白和柔嫩。②写豆花在阳光下笑得开心,生动、含蓄地写出孩子们买豆花时的开心。 18.①总结全文。②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希望。
【解析】16.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①段“‘豆腐花’的吆喝声便一路路炽炽烈烈要断不断的,坡下喊到坡顶,然后又一跌一宕地滚回去。卖豆花的是个瘦瘦小小的中年人,每回见他,总觉得真是少见的瘦,露在短裤下的腿干巴巴的,叭叭叭像鸭子的走步。大概喊惯了,声如洪钟,如一条线直冲七重天”可概括为:卖豆花的中年小贩的叫卖声如洪钟。
根据②段“流动雪糕车是浅鲜的绿,一汪一汪都是它耀眼的绿。车子像那种上发条的玩具,发条上满了,车子便一边行一边撒碎碎的音符,像一个流浪小孩的歌唱,唱自己的生涯,倾诉他多么欢喜地来,又多么欢喜地走。雪糕车一停,四面八方的小孩子都围拢来”可概括为:流动雪糕车吸引小孩子买雪糕。
根据③段“棉花糖不常来,来了挨近卖冰淇淋的,没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卖冰淇淋的聊。他非常喜欢小孩,逗得他们咯咯地笑,更叫人想起童话里的善心老艺人,在街头做木偶戏给小孩们看”可概括为:卖棉花糖的小贩做棉花糖的过程就像做木偶戏,很有趣。
根据④段“老远就听到炒栗子声,一铲铲尽是跳跳脱脱的冬阳,热辣辣的、香炽炽的。……他是个有商业道德的,我吃遍那么多摊子的栗子,终归是他的好”可概括为:年轻小伙子不言不笑,但卖的糖炒栗子最好。
1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根据第①段画线句“高亢的吆喝声中,暖烘烘盛满一碗往回地,总带善手里振着一朵云,它在阳光下笑得好开心”把一碗豆花比作一朵云,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豆花的洁白和柔嫩;“它在阳光下笑得好开心”将豆花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含蓄地写出孩子们买豆花时的开心。
1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内容上,⑤段“一贩一风景……就会有一份感动,一份欣喜”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人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希望。
结构上,结合①段写卖豆花的中年小贩的叫卖声如洪钟、②段流动雪糕车吸引小孩子买雪糕、③段卖棉花糖的小贩做棉花糖的过程就像做木偶戏很有趣、④段年轻小伙子不言不笑,但卖的糖炒栗子最好等可知,“一贩一风景,风景总和生活同在”一句总结全文。
丰硕的麦粒
段吉雄
①麦穗从黄到熟几乎是眨眼之间的事。
②躺在槐树下打盹的人们梦才做了一半,就听到一阵阵翻滚的声音,似是有巨大的浪涛袭来,不断冲击着有些松懈的身体。睁开眼,翻浪的麦浪便闯入眼中。麦穗高擎着,麦芒金光闪烁,它们被风推着,前呼后拥,金色渐渐包围了闲逸和宁静。
③镰刀早就磨好了,刀刃银光闪闪。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村子里已经有动静了,那些尖锐的麦芒此刻正在睡觉,天亮后经过阳光的一番撺掇,会比针尖还扎人。饭就先不吃了,耽误时间。当然,坐在麦田里,可以不用吃饭,那些沉甸甸的麦穗能把人看饱。
④割麦,大概是人们向大地致敬的最虔诚的姿势了。大地毫无保留地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们,把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孕育成了丰硕的果实,供养着人类,让他们得以繁衍生息。
⑤男人奓开左手,从右至左一扒拉,一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一划拉,麦子便脱离了大地,麦茬如刀切般光滑齐整。其实,他们割麦甚至不用看,凭着感觉在一呼一吸之间就揽下了一怀沉甸甸的喜悦。
⑥田野里人渐渐多了起来,但都隐藏在麦浪里,看不到彼此,只有“哧啦哧啦”声在田野里窜动、碰撞。此时,站在山顶往下看,这片金色的麦浪里,每个人都在奋力地挥舞着手臂,脸上都流淌着笑容。麦浪被来自不同方向的镰刀吞噬着,原本方方正正的地块正在变得奇形怪状。
⑦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一大早就热浪滚滚。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女人挑来了担子,桶里是头年做的黄酒掺兑着刚从井里汲起的凉水。等不及用碗,男人用手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直接将头伸进桶里牛饮起来。沁凉的井水加上醇浓的黄酒,惬意烦着皮肤一寸一寸蔓延到全身。喝足了,才感觉到饿了,竹篮里松软的馒头还留着热气,拿起来三两口就吃上一个。女人放下担子,就抄起镰刀走进了那片金色的麦浪里。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哨兵一样盘立在地中央。
⑧稻场上,壮实的麦垛一夜之间从土地里长了出来。
⑨一块光滑如镜的地面上,不知谁家的麦子正摊晾在上面,像烙着一个厚厚的圆饼。中午时分,一个戴着草帽的男人牵着一头老牛出现了,牛身后抱着一个石磙。老牛踏上那厚厚的麦层,从最外沿开始,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磙从麦层上面碾过,一粒粒晒干的麦籽一个翻身便蹦了出来,没入厚厚的麦秸层中。筒状的麦秆变成了细碎的麦秸,下面铺满了金黄的麦粒。
⑩三四个人一字排开,女人们扬起木杈把麦秸挑起,把隐藏在里面的麦籽彻底清理出来。细碎的麦秸又被人们垛成了一个圆形的垛子,等到冬天,它们会被人们背回家,在牛栏里、灶膛里继续发挥作用。寒冬,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麦秸,梦里都是艳阳高照。
⑪一大堆麦粒和麦糠被聚拢到了一起,像小山一样。男人坐在树荫下吸着烟,喝着冰凉的井水,看似悠闲自得,实际上他是在等待一场风的到来。在这个抢收的季节,风是大自然派来的得力帮手。早已入定的老槐树突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身子,男人觉察到了,他站起身来,铲起半锹麦粒,寻找风的方向。风徐徐刮来,逐渐趋于稳定。是时候了!他屈膝弯腰,铲起一锹麦粒朝脑后甩去,风恰好赶到,把较轻的麦糠吹到一旁,麦粒则在空中继续飞行,到两三米外徐徐坠落。男人只管挥动着手臂,并不回头看,他知道那些麦粒落下的位置,手腕在掌握着力道呢。女人戴着草帽,光着脚,拖一把扫帚上场了,她要把那些飘落在麦粒上的细糠扫去。一粒粒麦籽打在帽子上,落在身上.像石粒打在身上一样生疼,女人顾不得这些,挥舞着扫帚。
⑫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浸润着圆圆的麦堆。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
⑬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
——《光明日报》
19.文章③——⑩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
20.你们班举行朗通比赛,你选用这篇文章参赛,你将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篇文章?
21.请赏析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
那些尖锐的麦芒此刻正在睡觉,天亮后经过阳光的一番撺掇,会比针尖还扎人。
22.请结合上下文品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女人放下担子,就抄起镰刀走进了那片金色的麦浪里。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哨兵一样伫立在地中央。
23.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农人的特点。
【答案】19.时间 说明麦子收割的顺序 20.喜悦 21.说明人们起得早,割麦子的辛苦 22.对女人动作的连续描写,反映出女人对割麦子的熟悉和熟练 23.不怕辛苦 勤奋
【解析】19.本题考查记叙顺序。
第③段“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饭就先不吃了,耽误时间……”,人们鸡叫三遍早早起来去割麦;第⑦段“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一大早就热浪滚滚。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女人挑来了担子,桶里是头年做的黄酒掺兑着刚从井里汲起的凉水……”,太阳出来了,男女老少都参与到割麦的行列中;第⑨段“中午时分,一个戴着草帽的男人牵着一头老牛出现了,牛身后抱着一个石磙……”,中午时分,麦子割好,用石磙碾麦子。由此可以看出,这几段采用了时间顺序,说明麦子收割的顺序。
20.本题考查感情基调。
本文用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麦子丰收时人们忙碌地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人们面对丰收时的喜悦与满足之情,例如第⑨段“一块光滑如镜的地面上,不知谁家的麦子正摊晾在上面,像烙着一个厚厚的圆饼”“石磙从麦层上面碾过,一粒粒晒干的麦籽一个翻身便蹦了出来”,第⑫段“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浸润着圆圆的麦堆。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第⑬段“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等内容都可以看出人们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所以朗读时应该用喜悦的感情基调去朗读这篇文章。
2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第③段中画线句“那些尖锐的麦芒此刻正在睡觉,天亮后经过阳光的一番撺掇,会比针尖还扎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亮后麦芒的尖利,联系上句“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村子里已经有动静了”,人们天不亮就准备去割麦,说明人们得趁早起割麦,表现了人们割麦的辛苦。
2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第⑦段“女人放下担子,就抄起镰刀走进了那片金色的麦浪里。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哨兵一样伫立在地中央”,“放”“抄”“走”连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女人对割麦子的的熟悉和熟练;“拢”“绑”是老人捆绑麦子的熟练动作。说明大家都在抢收小麦,说明又是一个丰收年,表现出作者对丰收的礼赞。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文章第③段“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村子里已经有动静了,……饭就先不吃了,耽误时间……”农人天不亮就起床割麦子;第⑦段“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一大早就热浪滚滚。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男女老少不怕天热,一齐出动割麦子;第⑨段“中午时分,一个戴着草帽的男人牵着一头老牛出现了,牛身后抱着一个石磙……”中午是最热的时候,农人也顾不上休息碾麦子。从以上内容里都可以看出农人不怕辛苦,不怕劳累,勤劳的淳朴本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美的外婆
依雁
①乡下也有雅致的生活,许多年后,我回忆寄居在外婆身边的童年生活时,对这一点印象颇深。
②外婆说,院子里一定要有花,要有草。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而当蝴蝶、蜜蜂飞来,我就觉得乡下的生活能把一个小孩子的孤独寂寞酿成蜜。
③外婆的院子里有菊花、水仙、芍药……都是一些容易成活的花,外婆甚至还在院中挖出了一个小小的水池,在里面种上藕,夏天便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可供观赏。
④外婆院子里的凤仙花开得特别繁茂,爱美的姑娘们过来采花瓣染指甲,把整个村子里姑娘的指甲都染红了,汲水、洗衣、淘米时,片片红指甲灿若云霞,让人不由得看呆了。我的指甲也染成红的了,玩泥巴时,红指甲配黄泥,外婆看着我笑,我有点害羞,将手指深深地埋入柔软的黄泥中。
⑤爱花的人穿衣服也不马虎,我没有新衣,外婆就把旧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有棱有角放在衣橱里,拿木瓜来熏染,让衣服染上一丝淡淡的香味。这样一熏,穿起来更俊更美了。清贫的生活里很难在衣服上锦上添花,外婆就在衣服的破处绣上一朵花,或者把补丁变成一朵花。今天回忆起来,外婆还真有点诗人气质呢。
⑥小时候,舅舅们吃饭时总会将米粒撒到桌子上,更出格的是他们常常用筷子故意敲击碗沿发出刺耳的声响。外公骂了又骂,他们还是不改。外婆察觉出其中的一些秘密,悄悄收去所有的粗瓷餐具,换作细瓷的,细瓷餐具白得像雪,外面还印着逼真的娇嫩花朵,画很美,像三月里的桃花。第一次用这些餐具吃饭时,外婆郑重其事地说,买这些碗和盘子整整花去了外公半个月的工资。她还问我们这些碗和盘子你们觉得好看不好看?我们说好看,真的好看啊!外婆说,那就高高兴兴地多吃一碗吧。奇迹出现了,此后舅舅们再也不将米粒随意地撒到碗外面,也没有用筷子敲击餐具了,他们甚至还学着清洗碗筷,将碗上的花朵洗得水灵灵的,一尘不染。
⑦后来,我无意间在一本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即使是一个青花瓷碗,也要做得花团锦簇,似乎米饭是盛在花朵中,令人内心怀着感激,不敢浪费……”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婆,在众多的餐具中挑选出那样的碗和盘碟,她的那颗慧心是多么细致、多么美啊!
⑧因为爱美爱生活,外婆就连放在暗处的大床也要工匠在上边雕出一些花样图案……这就是我的外婆。
⑨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赞美自己神往的古城时这样写道:“城市是一座整体的艺术品,不是展览馆中的孤悬在墙壁上的欣赏对象,而就是你日日使用的碗碟、柜子、拉手等一切家什,从童年到晚年,人一生都被雅致的氛围熏陶着,寓教于乐,寓教于人生。”其实我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从童年生活开始就接受着外婆美的教育,尽管那不是刻意的,但对我一生的审美取向,却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
24.“乡下也有雅致的生活”中的“雅致”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补充完整。居住的小院充满生趣;① ;衣服干净整齐熏染香味,补丁处绣上花;② ;暗处的大床也雕出花样。
25.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从加点词的角度)
(2)汲水、洗衣、淘米时,片片红指甲灿若云霞。(从修辞的角度)
26.文中第⑤段为什么说外婆“还真有点诗人气质”?
27.第⑥段写了哪两处对比?
28.文章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有什么含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24. 采花瓣染红指甲 吃饭的餐具精致美丽 25.(1)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写出外婆家门前花朵多、香甜,充满生趣。(意近即可)(2)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姑娘们的红指甲比作灿烂的云霞,写出了爱美的姑娘数量多,劳作场面绚丽壮观。(意近即可) 26.外婆不但爱美,爱花,还能把清贫的生活过得像一朵花。如在破旧的衣服里绣上一朵花。(意近即可) 27.外婆和外公教育方法的对比;舅舅们吃饭前后态度的对比。 28.作者认为应当进行美的教育,接受美的熏陶,寓教于乐,寓教于人生;而外婆美的教育,对作者一生的审美取向,有着潜移默化、非同凡响的影响。(意近即可)
【解析】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题干提示“居住的小院充满生趣”,找到第②段“外婆说,院子里一定要有花,要有草。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和第④段“外婆院子里的凤仙花开得特别繁茂,爱美的姑娘们过来采花瓣染指甲,把整个村子里姑娘的指甲都染红了”可知,记叙外婆居住的小院花红柳绿、充满生趣之后,“雅致”体现在爱美的姑娘们来采凤仙花瓣染红指甲;
②根据题干提示“衣服干净整齐熏染香味,补丁处绣上花”,找到第⑤段“爱花的人穿衣服也不马虎,我没有新衣,外婆就把旧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有棱有角放在衣橱里,拿木瓜来熏染,让衣服染上一丝淡淡的香味。这样一熏,穿起来更俊更美了。清贫的生活里很难在衣服上锦上添花,外婆就在衣服的破处绣上一朵花,或者把补丁变成一朵花”和第⑥段“外婆察觉出其中的一些秘密,悄悄收去所有的粗瓷餐具,换作细瓷的,细瓷餐具白得像雪,外面还印着逼真的娇嫩花朵,画很美,像三月里的桃花”可知,记叙外婆衣服干净整齐熏染香味,补丁处绣上花之后,“雅致”体现在外婆家吃饭的餐具精致美丽。
25.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语句“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是叠词,运用叠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红红绿绿”给读者以一大片、满目都是的感觉,形容出外婆家院子里的花朵之多,“香香甜甜”则给人以花朵清香扑鼻、甜蜜美好的感觉,两个叠词,充满生趣。
(2)语句“汲水、洗衣、淘米时,片片红指甲灿若云霞”,将“姑娘们用凤仙花染的红指甲”比作“云霞”,姑娘们的指甲本来都是小小一块儿,但是红指甲连成一片像是壮观的云霞,生动形象地写出爱美的姑娘多,同时,在“汲水、洗衣、淘米”的热闹场面下,姑娘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云霞般的红指甲更体现出劳作场面的绚丽壮观。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②段“外婆说,院子里一定要有花,要有草。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可知,外婆爱花,院子里种的花草把院子装点的格外美丽,像诗人一样热爱美好的事物;
根据第④段“外婆院子里的凤仙花开得特别繁茂,爱美的姑娘们过来采花瓣染指甲,把整个村子里姑娘的指甲都染红了”可知,外婆爱美,院子里的凤仙花吸引着爱美的姑娘们过来采花瓣染指甲,像诗人一样追求美和欣赏美;
根据第⑤段“爱花的人穿衣服也不马虎,我没有新衣,外婆就把旧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有棱有角放在衣橱里,拿木瓜来熏染,让衣服染上一丝淡淡的香味。这样一熏,穿起来更俊更美了。清贫的生活里很难在衣服上锦上添花,外婆就在衣服的破处绣上一朵花,或者把补丁变成一朵花”可知,虽然生活清贫,外婆会把旧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给衣服熏香,在破旧的衣服里绣上一朵花,把清贫的生活过得像一朵花,像诗人一样不因外界条件艰苦改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能给人带来积极的能量。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⑥段“舅舅们吃饭时总会将米粒撒到桌子上,更出格的是他们常常用筷子故意敲击碗沿发出刺耳的声响。外公骂了又骂,他们还是不改”和“外婆察觉出其中的一些秘密,悄悄收去所有的粗瓷餐具,换作细瓷的,细瓷餐具白得像雪,外面还印着逼真的娇嫩花朵,画很美,像三月里的桃花”可知,在面对舅舅们吃完时的不良习惯时,外公是用骂的方法,外婆是用引导的方法,这是外婆和外公教育方法的对比;
结合第⑥段“此后舅舅们再也不将米粒随意地撒到碗外面,也没有用筷子敲击餐具了,他们甚至还学着清洗碗筷,将碗上的花朵洗得水灵灵的,一尘不染”可知,在外婆换餐具之前,舅舅们吃饭时总会将米粒撒到桌子上,常常用筷子故意敲击碗沿发出刺耳的声响,换餐具之后,舅舅们再也不将米粒随意地撒到碗外面和用筷子敲击餐具了,甚至还学着清洗碗筷,这是舅舅们吃饭前后态度的对比。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画线句子“其实我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从童年生活开始就接受着外婆美的教育,尽管那不是刻意的,但对我一生的审美取向,却有着非同凡响的影响”着重强调了外婆美的教育对“我”的人生的非凡影响,结合第⑥段“她还问我们这些碗和盘子你们觉得好看不好看?我们说好看,真的好看啊!外婆说,那就高高兴兴地多吃一碗吧。奇迹出现了,此后舅舅们再也不将米粒随意地撒到碗外面,也没有用筷子敲击餐具了,他们甚至还学着清洗碗筷,将碗上的花朵洗得水灵灵的,一尘不染”和第⑨段“从童年到晚年,人一生都被雅致的氛围熏陶着,寓教于乐,寓教于人生”可知,外婆把粗瓷餐具换成精致的细瓷餐具,她美的教育让舅舅们改掉了不良的吃饭习惯,甚至还建立了新的清洗碗筷的好习惯,由此可见,美的教育确实能够寓教于人生,作者认为,进行美的教育是应该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同时寓教于乐,对其人生会有好的引导和积极地影响;
联系第①段“乡下也有雅致的生活,许多年后,我回忆寄居在外婆身边的童年生活时,对这一点印象颇深”、第②段“当外婆的院子里真的红红绿绿、香香甜甜时,清贫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变得闪亮起来。而当蝴蝶、蜜蜂飞来,我就觉得乡下的生活能把一个小孩子的孤独寂寞酿成蜜”、第⑦段“我不由得想起了外婆,在众多的餐具中挑选出那样的碗和盘碟,她的那颗慧心是多么细致、多么美啊”和第⑧段“因为爱美爱生活,外婆就连放在暗处的大床也要工匠在上边雕出一些花样图案”可知,尽管外婆不是刻意的,外婆爱美爱生活的印象深深地根治在“我”心中,许多年以后,“我”依旧能记起外婆美的教育的那颗细致、美丽的慧心,外婆美的教育的熏陶,对作者一生的审美取向,比如爱花、用美好的方式教育孩子、热爱生活等,都有着潜移默化、非同凡响的影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选自《青春美文》)
29.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与父亲有关的事件。
3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1.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32.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29.父亲冒雨去拦水;父亲劝相邻要节约用水;父亲把雨水全往山塘里赶;年纪大了的父亲病痛缠身。 3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作珠子,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斗笠上雨水四散、纷纷点点洒落在人身上的动态过程,从侧面写出风大的特点,表现出父亲不畏风雨的精神。 31.(1)责任心强:来雨时,村人都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2)甘于奉献: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3)顾全大局: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 32.(1)“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2)表现文章主要内容(或揭示主题),写的是关于父亲与雨的故事。(3)突出主旨 , 表达了父亲对雨的深厚感情,表现父亲的精神品质。
【分析】2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③段中的“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④段中的“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可以概括为:父亲冒雨去拦水;依据⑤段“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可以概括为:父亲把雨水全往山塘里赶;依据⑦段“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可以概括为:父亲劝相邻要节约用水;依据⑧段“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可以概括为:年纪大了的父亲病痛缠身。
3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由“雨水像珠子”可知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是将雨水比作珠子,这样的话可以写出雨水的四溅的样子;由“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可知这写出了雨水被风吹的到处散落,也是突出了风的大。侧面表现出父亲不惧风雨的坚强品质。
3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②段“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③段“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可知,来雨时,村人都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可见父亲是一个责任心强的人;
依据④段“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可知,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可见父亲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
依据⑦段“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可知,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可见父亲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
32.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依据全文所叙述的几件事情“父亲冒雨去拦水;父亲劝相邻要节约用水;父亲把雨水全往山塘里赶;年纪大了的父亲病痛缠身”可知,都跟“雨”有关。所以,“雨”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依据全文所叙述的几件事情可知,都是关于父亲与雨的故事,不仅与标题照应紧密,而且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全文通过雨中父亲的表现,体现了勤劳、淳朴、负责、热情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及其优秀品质的高度赞美之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驾照的。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了,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又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于是我态度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终于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家庭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沈姐的语文课堂。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治。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11期,有删改)
33.第①段加点词语“医治”的意思是 。
34.阅读文章①—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35.赏析第⑨段画线句语言的妙处。
36.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答案】33.从苦难生活中获得乐趣 34.(1)“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
(2)“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
(3)“我妈”边做家务边学会了五笔打字。
(4)“我妈”学会用微信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3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好学的母亲比作“行走的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知识渊博和好学的特点。母亲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她都会抓紧一切机会努力学习,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夸赞。 36.“一生都在成长”是指母亲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超越,表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点明文章的中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33.本题考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
“我又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医治”的意思是治疗。此处指妈妈用各种学习来应对苦难的生活。结合第⑧段“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第⑨段“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治”,第⑩段的“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可知:母亲在学习中获得了乐趣,获得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面对任何困苦处境她依然能够自治。因而“医治”的意思就是“我妈”从苦难生活中获得乐趣,获得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
3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①段“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终于把驾照拿到了手”,可知:“我妈”在68岁时拿到驾照。
结合第⑤段“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可概括为:“我妈”喜欢看书,平时也写一些作品,在爸爸的指点下学着投稿,屡有作品发表;
结合第⑥段“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可概括为:“我妈”边做家务边学会了五笔打字,几天后能见字拆字;
结合第⑦段的“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可概括为:“我妈”学会用微信发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3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了“行走的百科全书”。而“百科全书”本义是记载各种知识的书籍,以此来形容母亲的全能形象,凸显她的知识渊博;
结合第⑧段“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房间;跟人谈话,会努力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可知,母亲勤奋好学,抓紧每一个机会努力学习,完善自己的人,同时也写出我对母亲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之情。
36.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结合第①段的“我妈是68岁时拿到驾照的”和第④段“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可知:题目中的“一生都在成长”指的是母亲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她一直在学习知识从而不断成长;
结合第⑩段的“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可知:作者想要用母亲“一生都在成长”的故事,赞美母亲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
标题和结尾⑩段的“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相呼应,其中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就是母亲自我成长的过程,是“一生都在成长”的表现;
标题“一生都在成长”,其中“一生”表现成长的时间很长,这样写带有悬念的,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校刊《青春》开辟了好文荐读版块,推荐了小说《祖父的河流》,请你阅读并完成任务。
祖父的河流
布伦达·库珀
①我开始建造河流。就是那条河流,祖父的河流——10岁时他带着我顺流而下,然后在我16岁和25岁时又带我去过两次的那条河流。
②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络档案里查我有关他的数据,找出了20年前他使用过的旧版二维地图信息软件,然后成功地把数据转化成三维的,展示了堤坝的变换和河水的枯竭过程,再绘上枯萎的树和死去的动物。结果不太让人满意。我坐直身体,抬头仰背,双腿着地,双手平伸,要不放弃算了,我想。
③祖父花了六年的时间试图挽救河流。然后又花了十年在河流上游下游来回漫游,想找出失败的缘由。最后一次旅程,我25岁,他70岁,我们坐在河中央的红色小木船上。一条死鱼从小船旁边漂过。“你为什么要留下?”我问他。
④“我得挽救它。”
⑤我看着河面上肚皮上翻的死鱼没说话。
⑥祖父转过头去没再看我,打破沉默开始说话。“我在为你绘制河流的地图。我无法挽救河流,但我可以为它留下一份记录。”他指着那堆我们一直随身携带的微型照和机。耀眼的阳光像钻石般在它们上方闪闪发光。
⑦那次旅行之后,我决定重造河流。
⑧而且我要重造的是我年轻时的河流,我第一次踏入的那条河流。
⑨我利用智能软件从祖父在《自然地理学》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找到一些旧照片,又花了两天多的时间扫描、处理、修复这些古老且透薄的2D照片,证实河水里原来确实生长着几英尺长的香蒲,它们有的紧紧缠绕成一团,有的像褐色的旗子一样飘荡在水面上。
⑩我把河水像素调高一点,仔细看,能看出河岸洼地上布满小块的湿地。
⑪嗅觉软件生成池塘、雪松、雾,并通过指令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我加上了一点低沉而洪亮的蛙鸣,希望这种感觉能把我带回儿时小女孩的记忆中。我倒在睡椅上,让河水把我包围,冲刷着我。
⑫在有表面张力的露珠上,我加了一些四散爬行的水蜘蛛,用数字蜉蝣喂它们。我伸出手指。虚拟水面泛起一圈涟漪,在眼前荡漾开去。水蜘蛛围绕着它爬行,舞蹈。
⑬最后,在梦中我又回到了童年时代,记忆中祖父的声音还是那么清晰有力,好像河水一直间歇不断地奔腾流淌了40年。“它们再也不会流淌了。河水流得实在是太慢了。”
⑭我注视着他热切的蓝眼睛,想起他放在我肩上的手。祖父仔细查看水势,尽量让小船避开在白浪里翻滚的暗礁,这个一直对我很温和的男人用力攫住我的肩。当他充满力度做这个动作时,阳光照在他稀疏的棕发上,身下的独木舟在剧照地摇晃。“潘妮,这是你的遗产。我们从你那里偷走了它。记住它,潘妮。记住顺流而下的小溪,洁净、浑圆的岩石,还有水蜘蛛。”记忆中他的声音勾起了很多细节。
⑮我一样一样把它们加进去。
⑯漂在一根浮木上的乌龟。
⑰微风拂面凉飕飕的感觉。
⑱一只伪装成香蒲的鹭鸶。
⑲血管中的纳米体检器提醒我该睡觉了,没有医生的允许,我不能不理会它。我颓然倒下,睡了两天一夜,睡梦中我看到了海龟、鹭鸶和蜻蜓。
⑳祖父生日那天早上,我把设计好的河流揣在上衣口袋里带去给他。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他干枯的小草坪。他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等我,明亮的眼神像蓄满一河波纹的蓝色水面。他笑着站起来扶住我,胳膊有些颤抖。我突然有点憎恶这个事实,他今天100岁了。
㉑打量的间歇,我注意到他手臂的纳米体检器今天早晨显示的又是黄色。谢天谢地,至少没发出闪烁警报信号。
㉒一只白色的大风扇为厨房送着凉风,看样子他还没吃过早餐。他打开开关坐下,咖啡的香气开始在空中弥漫,他满足地吸一口气,这是我记忆中的早晨。
㉓坐在他身后,我扶着他的肩膀,喉咙有些发硬。我从口袋里掏出眼镜,为他戴上。
㉔他的声音很苍老。“这是什么?”
㉕我的声音有点发颤。“你看嘛。”
㉖眼镜中出现的景象激活了他。虽然我不能看到他看到的景象,但我知道河水正包围他,浸过他的脚踩。他按住膝盖,呼吸变急促。虚拟现实眼镜是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我把视网膜调换到虚拟模式。现实景象从背景中淡出。我进入了他所在的河流程序中,看到空空的门框中出现三只小乌龟。他紧紧攥住我的手。
㉗我把眼睛转向真实的世界。
㉘一滴老泪顺着他的脸颊流淌下来。
(选自《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
37.祖父的河流流淌着我的记忆,你梳理了选文情节,将下面的思维图补充完整。
38.结合选文,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所蕴含的心理。
“潘妮,这是你的遗产。我们从你那里偷走了它。”
39.下列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看着河面上肚皮上翻的死鱼没说话。——我默然将视线投向死鱼,暗示我此刻并不认为祖父能够挽救河流。
B.“它们再也不会流淌了。河水流得实在是太慢了。”——祖父失望的预言与第二段中提到的河水枯竭相照应。
C.我的声音有点发颤。“你看嘛。”——我不正面作答而故意使声音颤抖,是为了设置悬念,吸引祖父的好奇心。
D.一滴老泪顺着他的脸颊流淌下来。——祖父的泪既感动于我的用心,又包含对现实中不可再现的小河的怀念。
40.校刊《青春》设有“传奇人生”“守护家园”“美好童年”“人工智能”栏目,你认为本文推荐给以上哪个栏目最合适?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37.(1)祖父花十年时间想找出失败的缘由。(2)“我”利用智能软件重造年轻时的河流。 38.祖父认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留在子孙的遗产,可是人类的行为却破坏了它,导致河流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偷”字蕴含祖父对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痛心和无法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的愧疚之情。 39.C 40.推荐给“守护家园”栏目最合适。
理由:本文通过写祖父试图挽救河流,祖父为我绘制河流地图,“我”用智能软件重造年轻时的河流送给祖父等内容,表达了我们应该守护人类美好家园,保护优美自然环境的主旨。
【解析】3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③段“祖父花了六年的时间试图挽救河流。然后又花了十年在河流上游下游来回漫游,想找出失败的缘由。”和第⑥段“我在为你绘制河流的地图。我无法挽救河流,但我可以为它留下一份记录。”可知(1)答案为:祖父花了十年时间想找出失败的缘由;
根据第⑦段“那次旅行之后,我决定重造河流。”和第⑳段“祖父生日那天早上,我把设计好的河流揣在上衣口袋里带去给他。”可知(2)答案在⑦至⑳段之间,根据第⑨段“我利用智能软件从祖父在《自然地理学》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中找到一些旧照片”至第⑫段“在有表面张力的露珠上,我加了一些四散爬行的水蜘蛛,用数字蜉蝣喂它们。我伸出手指。虚拟水面泛起一圈涟漪,在眼前荡漾开去。水蜘蛛围绕着它爬行,舞蹈。”可知(2)答案为:“我”利用智能软件重造年轻时的河流。
38.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遗产指死者留下的财产;借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根据第⑬段“它们再也不会流淌了。河水流得实在是太慢了。”和第⑭段“记住它,潘妮。记住顺流而下的小溪,洁净、浑圆的岩石,还有水蜘蛛。”可知河流现在不是之前的样子了,已经枯竭,遭到了严重破坏,祖父认为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应该留给后代子孙的,“偷”字带有贬义,蕴含祖父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痛心,同时表达了祖父对无法将美丽的自然环境留给后代的愧疚之情。
3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C.“我”用智能软件重造了年轻时的河流,在祖父生日当天送给他,声音颤抖是因为太激动和兴奋了,并不是“故意使声音颤抖”。
故选C。
40.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分析。
推荐给哪个栏目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本文讲述了祖父多年前试图拯救河流,失败后又花了十年时间寻找缘由,最后无奈为“我”绘制河流地图。“我”长大后利用智能软件重造年轻的河流,在祖父生日当天送给他。文章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人们应该守护人类美好的 家园,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所以“守护家园”栏目更加符合。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这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天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里的其他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暗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作者:丁立梅。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41.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42.语言品味。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43.请选第②段或第⑩段的画线句的其中一句,分析其中的作用。
44.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41. 抄写《诗经》 收到礼物 美妙(丰盈、痴迷) 感动(感恩、温暖) 42.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 43.示例一:选第②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我”读书时愉悦的心情。
示例二:选第⑩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了看书清雅的环境,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44.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
示例一:是图书管理员。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的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示例二:是身边的男生(女生)。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着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分析】4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内心感受:愉悦”,找到第⑥段“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第⑦段“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可知:抄写《诗经》让我心情愉悦;
第二空,根据题干提示“内心感受:猜疑”,找到第⑥段“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第⑩段“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可知:我收到了《诗集传·楚辞章句》这份礼物时,对此“我”很好奇;
第三空,根据题干提示“故事情节:阅读书籍”,找到第③段“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书籍”,第⑤段“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可知:阅读书籍让我的内心变得丰盈;
第四空,根据题干提示“故事情节:珍藏礼物”,找到第⑪段“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可知:这份礼物一直被我珍藏,它让我心中温暖。据此梳理,仿照示例概括作答即可。
4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其中“贪心”是指贪得无厌,不知足的意思,这里贬义词褒用。结合第⑥段“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可知:由于没有钱买书,“我”不但读书,还用抄书的形式来拥有这本书。“贪心”一词表现“我”痴迷和热爱读书。
4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作用。
结合第②段“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可知:交代了阅览室非常幽香的环境,结合第⑦段“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可知:这里的“深深浅浅,缠绵不绝”的花香烘托了人读书时的愉快心情。从结构上来看,照应了题目“幽幽七里香”。
结合第⑩段“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第②段“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第⑦段“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可知:此段描写窗外的花香与上文的花香形成个照应,也照应了题目“幽幽七里香”。
结合第⑨段“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第⑩段“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可知:我收到一份神秘的礼物,我却不知道是谁送的,如“幽幽地吐着芬芳”的花,烘托了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44.本题考查内容拓展。
示例:可以认为是图书管理员,结合第⑤段“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第⑥段“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第⑦段“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等内容,可推测送“我”礼物的人是图书管理员,他虽然表面上很冷漠,但是他非常关心“我”,在“我”摸黑下楼梯时,他叮嘱“我”要小心一点,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
结合第⑤段“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第⑨段“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可知:图书管理员可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内容安排来看,“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图书管理员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示例:可以认为是身边的男生或女生送的,结合第⑩段“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可知:在阅览室时,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他(她)知道我爱书。看我的衣着知道我没有什么钱,所以才会在毕业时送我书,温暖“我”的人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信
宗璞
①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覆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
③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④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那时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的。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⑤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⑥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斥和提醒!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⑦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闪着红光。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
⑧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秋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⑨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母亲平凡清白的人生一样。
⑩柳枝在绿着,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文章有删改)
45.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围绕“柳”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46.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7.文中两次写到猫死,作者这样写分别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8.文章以“柳信”为题有什么好处?
49.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曾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45.(1)少年时,杨柳绿上枝头,“我”总是兴高采烈。(2)抗战时期,小花猫之死,杨柳给“我”以希望。(3)母亲去世、狮子猫被打死,柳树给“我”心灵上的慰藉。 4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杨柳”比作“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轻盈、明亮的特点,突出对春天杨柳的喜爱之情。 47.(1)第一次写小花猫的死,侧重表现“我”对死亡的认知,对生命死亡的悲伤,母亲对“我”的安慰,反衬柳树给“我”精神慰藉和希望。
(2)第二次写狮子猫的死,主要是为了反衬母亲去世带给“我”的沉重悲伤,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安慰自己的人了。 48.(1)柳枝透露春的信息、生命的信息,给人以生机和希望,暗示文章的主旨;(2)以柳喻人(象征),目的是以柳树的平常普通来表现如像母亲一样的平凡清白的人,表达对母亲的怀念;(3)以柳为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49.示例:作为园中花木的幸存者,无论历经了怎样的变故或灾难,柳树总是尽自己的本分,用枝头的绿意传递着生机与希望,表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在生活中,人也和花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面对磨难,我们要像柳树一样,即使平凡普通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
【解析】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②段“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可以概括事件为:少年时期,每当春天到来,杨柳绿上枝头,作者因此总是兴高采烈,心情轻快。
根据文章第③至⑤段“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可以概括事件为:抗战时期,小花猫之死让作者心情沉重,但柳枝上突然出现的嫩芽却给作者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根据文章第⑥至⑧段“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可以概括事件为:在母亲去世和狮子猫被打死后,作者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但深秋时节柳树依然绿着,给了作者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4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首先,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柳”比作“雾”。这种比喻不仅使得杨柳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还赋予了杨柳轻盈、明亮的特点。通过比喻,我们可以感受到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仿佛一层淡淡的雾霭,既朦胧又明亮,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其次,这种比喻还突出了作者对春天杨柳的喜爱之情。通过比喻,作者将自己对杨柳的情感表达得更为细腻和深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春天杨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综上所述,第①段画线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杨柳的形象,突出了杨柳轻盈、明亮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杨柳的喜爱之情。
4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③段可知,这里写出了小花猫之死给“我”带来的悲痛,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小花猫的离世让“我”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母亲用猪肝拌饭试图唤醒小猫,但小猫依然没有动静,这进一步加深了“我”的悲伤。然而,母亲的安慰和劝解,使“我”在悲伤中得以宽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根据第⑦段可知,这里写出了狮子猫之死给“我”带来的沉重悲伤。狮子猫是母亲喜爱的宠物,它的离世不仅象征着母亲离去的又一现实,更让“我”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能够安慰自己的人了。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助,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沉重和悲伤。同时,作者还通过描写狮子猫在母亲房门外等待却等不到母亲回来的情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伤的情感。
4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柳信”寓意着柳枝透露出的春的信息和生命的信息。柳树作为春天的象征,在寒冷之后最先萌发新绿,这种新生的生机和希望正好暗示了文章的主旨。通过描绘柳树的形象,作者传递出对生命力和希望的赞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其次,以“柳信”为题,作者还运用了象征手法,以柳树比喻人。柳树虽然平凡普通,但它坚韧不拔、生命力顽强,这正好象征着像母亲一样的平凡清白的人。通过描绘柳树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同时也赞美了那些在生活中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人们。
最后,以“柳信”为线索组织材料,使得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文章通过描写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的柳树形象,串联起作者对母亲、对生活的回忆和感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逐渐领略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文章以“柳信”为题,不仅寓意深刻、象征意义丰富,而且能够贯穿全文、组织材料,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49.本题考查看法和认识。本题需要结合宗璞《紫藤萝瀑布》中的名言“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以及本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感悟。这一题目旨在引导考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智慧,结合个人生活体验,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回答时,考生应首先理解并阐释宗璞名言的含义,即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生命本身是持久而强大的,它不会因为一时的困境而停止前进。接着,考生需要联系本文内容,特别是文中关于柳树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描写,以及作者通过柳树所表达的对生命的敬畏和怀念之情。最后,考生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一些个人经历或感悟,展示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希望,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生命的美好和价值。这样的回答既能体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又能展示考生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体验。
示例: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告诉我们,生命虽会遭遇不幸,但其长河却永无止境。结合本文,我深感柳树便是生命的象征,无论四季如何更迭,它始终绿意盎然,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在我的生活中,也曾有过低谷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我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挑战中汲取力量。就像柳树在寒冬中依然保持绿意,我也相信,只要心中有光,生命便能绽放出无尽的光彩。生命的长河确实无止境,它充满了未知与可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用爱去拥抱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途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呵护女儿的事件
母亲的形象特点
白天挣工分①
②
③
坚韧智慧
来部队驻地看“我”,让“我”安心工作
④
小畜
特点
猪
奇丑
①
②
鸡
乐颠颠
猫
③
④
故事情节
阅读书籍
(1)
(2)
珍藏礼物
内心感受
(3)
愉悦
猜疑
(4)
专题13 写作(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写作(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17页。
专题12 阅读理解之名著阅读(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阅读理解之名著阅读(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25页。
专题11 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