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08 阅读理解之课外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08 阅读理解之课外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第1页
    专题08 阅读理解之课外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第2页
    专题08 阅读理解之课外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 阅读理解之课外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阅读理解之课外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19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俱乘船避难 俱: (2)王欲舍所携人 舍: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
    3.从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答案】1. 一起 舍弃,丢下 2.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3.①有远见,虑事周密;②有气度,能担责任;③讲信用,信守诺言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一同乘船避难。俱:一起。
    (2)句意: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舍:舍弃,丢下。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既已,已经;纳,接纳;以,因为;急,指情况危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后贼追至……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可知,在有人想要搭乘船的时候就担心会遇到麻烦;表现了华歆有远见,虑事周密;
    根据“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可知,在情况紧急时,华歆也没有想舍弃搭乘的人,认为既然选择帮助他,就应该帮助到底,所以依旧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表现了华歆有气度,能担责任,讲信用,信守诺言。
    【点睛】参考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注】①第:只管。②鬻(yù):卖。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6.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4.①随即,不久;②赠送。 5.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6.从“巧断割牛舌案”可知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民做主,从“不持一砚归”中可以看出他为官清廉;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之情。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寻:随即,不久。
    ②句意: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遗:赠送。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至:到;陈:陈述;曲直:是非曲直;欺:欺瞒。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根据注释梳理文字,读懂内容,从包拯的言行来分析其形象特点。
    “青天”是对包拯的赞誉,从文中可知,包拯不仅断案如神,如“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而且为人刚强坚毅,从“恶吏苛刻,务敦厚”可以看出;他还严格要求自己,为官清正廉洁,如“岁满不持一砚归”;“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写包拯为民作主。由此我们可知,“青天”既指包拯为官清廉,更指他为民作主、执法严明,这一称呼表达了老百姓对他的敬仰。
    【点睛】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傅修期为长史,虽威仪不足,而文武有余矣。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能手执鞍桥 执: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书: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傅修期为长史,虽威仪不足,而文武有余矣。
    9.傅永为什么能发奋读书?傅永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7.(1)拿 (2)信 书信 8.傅修期做长史,虽然他威严不足,但文武才干是绰绰有余的。 9.他遭叔父的责备,受到触动,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启示:做人要谦虚谨慎,知道不足积极进取;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能够用手抓住马鞍。执:拿。
    (2)句意: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书:信,书信。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为,做;虽,虽然;仪威,威严;而,但是。
    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阅读启示。
    第一问,结合“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可知: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触动,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发愤读书”。
    第二问,关于启示,可以就“学习能使人不断进步”“学习要坚持不懈”等来谈。
    示例: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要不断学习。学习是可持续的,是要坚持不懈的,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不断成长,不断收获。
    【点睛】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傅修期做长史,虽然他威严不足,但文武才干是绰绰有余的。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清端公成龙令①罗城,拊循残氓②,悉除诸禁,诚意感人,民皆以田赋亲输清端手。清端居罗城久,从仆或散去或死,罗人益怜之,每晨夕,集问安否,间敛金钱跪进,云:“知阿耶③清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耳。”笑谢曰:“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如我受也。”民怏怏持去。比迁知合州,罗民遮道呼号曰:“耶今去,我侪④无天矣。”
    (选自《清稗类钞》,有删改)
    【注释】①令:县级地方行政长官。②拊(fǔ)循残氓(méng):安抚幸存的百姓。③阿耶:“阿”前缀, 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前面, “阿耶” 同 “阿爷”。 ④我侪(chái): 我辈。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 悉除诸禁 悉:
    (2) 罗人益怜之 益: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奉汝父母,如我受也。
    12.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于成龙离开的时候百姓“遮道呼号”。
    【答案】10.(1)全,都(2)更加 11.侍奉你们的父母,就像(如同) 我接受了一样。 12.从于成龙在罗城当县令时安抚幸存的百姓,废除所有禁令,可见于成龙善于为他人着想,爱民如子;从他拒绝了百姓进献的金钱,且对自己生活所需要求不高,可见于成龙清廉、俭朴。于成龙廉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因此他离开时百姓“遮道呼号”。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废除所有禁令。悉:全,都;
    (2)句意:罗城百姓更加怜爱他。益:更加。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奉:侍奉;汝:你;受:接受。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于清端公成龙令罗城,拊循残氓,悉除诸禁,诚意感人”可知,于成龙在罗城担任县令时,安抚当地百姓,废除所有禁令,由此可见其心怀百姓;结合“间敛金钱跪进,云:‘知阿耶清苦,我曹供些少盐米费耳。’笑谢曰:‘我一人,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甘旨,奉汝父母,如我受也’”可知,有人拿钱财给于成龙,于成龙并未接受,由此可见其勤政廉洁;综上所述,于成龙关心百姓、爱民如子,并且清廉俭朴,因此深得民心,在离开时百姓“遮道呼号”。
    【点睛】参考译文:
    于成龙在罗城当县令的时候,安抚幸存的百姓,废除所有禁令,(他的)诚意令人感动,百姓们都把田地赋税亲自交到于成龙手里。于成龙在罗城居住了很久,随从仆人有的遣散离去,有的死亡,(于是)罗城百姓更加怜爱他,每天早晨和傍晚,集体过来问(他)是否安好,中间(有人) 拿着金钱跪着进献,说:“知道阿爷清贫寒苦,我们(给您)提供一点买盐和米的费用罢了。”(于成龙)笑着拒绝说:“我一个人,哪里需要这么多东西,(你们)可以拿回去交换一些美味的食物,侍奉你们的父母,这就好像是我接受了一样。”老百姓不高兴地拿着(钱)离开了。等到(于成龙)调任到合州做知州的时候,罗城民众拦路呼喊说:“阿爷如今离开,我辈就没有青天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子仪与李光弼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④,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⑤妻子。”子仪趋⑥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⑦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⑧猜忌。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④见诛:被杀。 ⑤贷:宽恕、宽免。 ⑥趋:快步走,表示恭敬。 ⑦仆:用作自己称呼自己的谦词,我。⑧无纤毫:一点也没有。纤毫,极细微。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 初:
    (2)遂同破贼 遂: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
    1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郭子仪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3. 起初 (最初) 于是,就 14.(我)死也是甘心的,只请求您宽免我的妻子儿女。 15.示例:郭子仪与李光弼起先“不相能”,而后郭子仪对李光弼“勉以忠义”且“荐之为节度使”,由此可以看出郭子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计前嫌。
    【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郭子仪起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副将的时候。初,起初。
    ②句意:于是他们一起击破叛贼。遂,于是。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但,只;乞,请求;贷,宽免。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写两人关系紧张;郭子仪晋升后,没有杀掉李光弼,反而“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两人一起击破敌人,为国效忠,体现了郭子仪以大局为重,不公报私仇,心胸宽广(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不计前嫌)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郭子仪起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副将的时候,两人互相看不起,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宽恕我的妻子和儿女。”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动乱,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泄愤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于是他们一起击破叛贼,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猜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访戴
    刘义庆
    王子猷①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第五子东晋书法家。②剡:地名。
    1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问其故 故: (2)吾本乘兴而行 吾:
    17.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结合原文谈谈王子猷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6. 原因 我 17.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口没有进去就原路返回。 18.“开室命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等语句能看出他是一个天性率真、潇洒自适、性情豪放的人。
    【解析】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①大意:有人问他为何这样。故:原因。
    ②大意: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吾:我。
    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经,经过;宿,一夜;方至,才到;造门不前,到了(戴安道家)门口没有进去;返,返回。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中“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可知,通过王子猷访戴安道“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言行,表现了他率性任情的风度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得其所欲
    齐桓公因鲍叔之荐,使人请管仲于鲁①,施伯②曰:“是固将用之也。夷吾③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鲁君欲杀管仲,使人曰:“寡君欲亲以为戮,如得尸,犹未得也!”乃束缚而槛④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
    (节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鲁:鲁国。当时,管仲被囚于鲁国。②施伯:鲁国大臣。③夷吾:即管仲。④槛:古指囚禁押解犯人的车子。这里作动词用,指囚禁押送。
    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欲速至齐 至:
    (2)其所唱适宜走 走:
    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夷吾用于齐,则鲁危矣!不如杀而以尸授之。
    21.选文中管仲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答案】19. 到 跑 20.(倘若)管仲在齐国受重用,那么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给齐君。(语意相近即可) 21.管仲担心鲁国国君追杀自己而想快速到达齐国;管仲唱的歌曲不仅适合奔跑,还能让车夫不易疲倦,能更快到达齐国。
    【解析】19.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是:想尽快到达齐国。至:到。
    (2)句意是:管仲所唱的歌适合马车快步疾行。走:跑。
    2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用(受重用)、则(那么)、以(把)、授(还给)”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结合“管子恐鲁之追而杀之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仲遂于齐”可知,管仲担心鲁国国君追杀而想快速到达齐国,他考虑比较周全,体现了他的智慧。于是对车夫“我为汝唱,汝为我和”,管仲所唱的歌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车夫也不感到疲倦,于是越走越快,管仲也平安到达齐国。这是快速离开鲁国的办法,体现了管仲的智慧。
    【点睛】参考译文:
    齐桓公因为鲍叔牙的极力推荐,派人到鲁国去请管仲。施伯对鲁庄公说:“这一定是要重用管仲。如果管仲为齐国效命,鲁国就危险了。不如杀了管仲,把尸首交还给齐国。”鲁庄公准备杀掉管仲,但齐国的使者说:“我国的君王想要亲手杀死管仲,如果得到管仲的尸体,就如同没有得到他一样。”于是,鲁庄公命人把管仲绑起来装入囚笼中,派车夫用车把他送往齐国。管仲怕鲁君追上来杀了他,想尽快到达齐国,就对车夫说:“我唱歌给你听,你为我和拍子。”管仲所唱的歌节拍轻快,适合马车快步疾行,车夫也不感到疲倦,于是越走越快,管仲也平安到达齐国。
    2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昭公①出亡,至于鄙②,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释】①宋昭公:名杵臼,宋成公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国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宋昭公出亡
    ②谄谀者众也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答案】(1) 逃亡、逃跑 多
    (2)朝内朝外都不能使我听到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3)周围阿谀奉承的人太多了,使得宋昭公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过失。启示:①忠言逆耳利于行,要听得进去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才能进步;③要亲近直率之人。
    【详解】(1)本题考查字义。
    ①句意:宋昭公国亡后出逃。亡:逃亡、逃跑。
    ②句意: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众:多。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内外,朝内朝外;闻,听;过,错误、过失;是以,因此。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与阅读启示。
    根据“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可知,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之一是缺少直言进谏的贤臣,即缺少“法家拂士”。根据“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知,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之二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即“谄谀者众”。宋昭公周围阿谀奉承的人太多了,使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与过失,以至于国家灭亡。
    启示可从“近君子,远小人”“善于听取诤言”等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如:人要成长进步,必须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如果只喜欢听阿谀奉承,最终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点睛】参考译文:
    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
    阅读《书上元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一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②杂揉,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⑤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②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③沽(gǔ):卖酒的人。④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⑤更:又,另。
    2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25.读完选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虽被贬海南儋州,但在上无夜游时仍拥有 (1) 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2) 的人。
    (1) (2)
    【答案】23. 几,几个 大概,原来是 24.但是也笑韩愈(韩退之)钓鱼没有收获,又想要远远地离开,不知道跑到大海的人不一定得到大鱼。
    或: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跑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 25. 喜悦(闲适、快乐) (愉悦) 乐观(豁达)(洒脱)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数:几,几个。故选①。
    ②“盖以诱敌”句意:原来是在诱惑敌人。盖:大概,原来是。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亦,也;欲,想要;走,跑。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根据文中的“予欣然从之”“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可知,苏轼虽被贬海南儋州,但在上元夜游时仍拥有喜悦(闲适、快乐)的心情。因此可知,苏轼并不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当心中有一些愁绪时,会用一种高雅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排遣。所以说,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的跟从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①,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②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③之。育将鬻④己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与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汉⑤,官至太傅。
    (节选自《太平御览学部》)
    【注释】①豕,猪。②蒲,水杨树的枝条。③笞,用竹板、荆条打。④鬻,卖。⑤仕伪汉:在伪汉政权里做官。伪汉政权是东汉末年,自汉献帝始至曹丕废黜献帝前的这一时期。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日夜不止 止:
    ②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 闻:
    27.文中主人公最终学有所成,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
    【答案】26. 停止 听说 27.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从早到晚都不停止。 止:停止。
    (2)句意为:郭子敬听闻了这件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闻:听说。
    2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内容可知,主要讲述王育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据此可知,王育最终学有所成的关键是:苦学苦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不因贫穷等外界不利环境而动摇意志。
    【点睛】参考译文:
    王育小时候是一个孤儿,很贫穷,作为别人家的苦工,负责放牧猪羊(牲畜),其地点离学堂很近。王育时常都有空闲的时间,他就收集柴草卖掉,请书生帮他抄书。后来王育截断水杨树枝条当笔来学习,从早到晚都不停止。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他的雇主鞭打他。王育准备卖身以偿还牲畜的损失,这时郭子敬听闻了这件事,他对王育的行为表示赞赏,因而他代王育偿还了牲畜的损失,并且供给衣服和食物,使王育与他的子女一起上学。于是王育渐渐能够博通经史,后来在伪汉作官,直到太傅的职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银 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燕④之。“曰:“燕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选自《国朝献征录》)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 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 ④燕(ruò):点燃,焚烧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丰庆为河南布政使
    ②顾谓令曰
    2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30.联系全文分析,丰庆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28.担任;对……说 29.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 30.清廉正直;做事讲究方法策略。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翻译。
    (1)句意: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为:担任。
    (2)句意:回头并对县令说。谓:对……说。
    2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重点字词:汝:你。易:换。
    3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要先读懂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判断。
    根据“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可知,丰庆不接受白银铸成的蜡烛,不收受贿赂,可看出他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
    根据“汝烛不燃,易可燃者”可知,丰庆没有直接戳穿县令的行贿做法,而告诉他“自今慎勿复尔”,可看出他是一个做事讲究方法策略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明朝天顺年间,丰庆担任河南布政使一职,按照规定巡察各县,有一个地方的县令是个大贪官,听说丰庆要来了,十分害怕,就把银子熔铸成蜡烛的样子送给丰庆,丰庆先前并不知道这是银子,后来才知道是,一会,侍者来拿蜡烛,丰庆故意说:“点燃蜡烛。”“侍者说:“点了,可是不能燃。”丰庆笑着说:“不能燃怎么能当蜡烛呢?”仍旧把它装在先前的筐子中,第二天,全部还给县令,并对县令说:“你送的蜡烛不燃,换成能燃的吧,从今后千万别再这样了。”县令出来后,更加害怕了,就辞官走了,丰庆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②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③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
    (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握: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
    3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灌率武勇结屯林中 屯 :
    (2)寻命筑城泰州 寻:
    3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
    33.陈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的事例加以分析。
    【答案】31. 驻扎 不久 32.陈灌建造学校房屋,聘请老师,选拔才智出众的弟子跟从学习。 33.陈灌是一个有勇有谋、爱民如子、重视教育的人。他利用自家的树木和田地保护了家乡的百姓,展现了他的勇气和谋略;他创办学校,聘请老师,选拔才智出众的子弟跟从学习,教化百姓,体现了他爱民如子、重视教育的品质。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1)句意:灌率勇武之士驻扎于林中。屯:驻扎。
    (2)句意: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寻:不久。
    3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建:建造。学舍:学校。延:邀请。选:选拔。俊秀子弟:才智出众的弟子。受业:跟随老师学习。
    3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从“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和“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可以看出:陈灌是一个有有勇有谋的人。从“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可以看出:陈灌重视教育。从“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可以看出:陈灌爱民如子。
    【点睛】参考译文: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元末,世道不宁,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起,灌率勇武之士驻扎于林中,盗不敢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攻占武昌,灌到营前拜见太祖,谈话间,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为湖广行省员外郎,后升为大都督府经历,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当时,明朝初建,由于长期战乱,《诗》《书》长久废置不读。陈灌建造学校房屋,聘请老师,选拔才智出众的弟子跟从老师学习。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创立“户帖”,以便查核居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①。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注释】①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次,编次。当行,在征发之列。
    3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长而益精 ( )
    (2)木兰乃易男装 ( )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3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木兰的形象。
    【答案】34. (1)更加 (2)更换 35.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36.木兰是一位孝敬父母(代父从军)(替父从军)、武艺高强、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女(巾帼)英雄。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为:长大后技术更加精深。益:更加;
    (2)句意为:于是木兰便更换男装。易:更换。
    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及句式的翻译。本句中注意:
    为:做;可为之事:可做之事。
    3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少习骑,长而益精”可知木兰武艺高强;“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可知木兰孝敬父母;“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可知其驰骋沙场、奋勇杀敌。
    【点睛】参考译文:
    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长大后技术更加精深,时值可汗点兵,她的父亲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次此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于是木兰便更换男装,给马在集市配好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作战驰骋沙场十二年之久,屡建奇功。哈!男子可以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3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衡①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②有梨,众争取啖③之,衡独危坐④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⑤之如此。后,衡病重而卒。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⑥文正。
    (节选自《元史•许衡传》,有改动)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道:路,道路。③啖:吃。④危坐:端坐,正坐。⑤化:教化,感化。⑥谥:加给谥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或问之
    ②亦不睨视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3)结合选文,举例说明许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①有人;②斜着眼睛看。
    (2)人们赠送的(东西),(即使)有一点儿不合乎道义也不接受。
    (3)许衡是一个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惑,淡泊名利,品行方正,受人爱戴的人。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有人问他。或:有人。
    ②句意: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睨:斜着眼睛看。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句中重点词:遗:赠送;一毫:一点;弗:不。
    (3)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人物言行进行分析。
    根据“独危坐树下自若”的神态,“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的语言,可以看出许衡做事有原则,能抵得住诱惑的人,坚守住内心的义。“帝欲相之,以疾辞”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行。“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表现他品行方正,受人爱戴。
    【点睛】参考译文:
    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庭院里有棵果树,(每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他们的家人感化他们像这样。后来,许衡得了重病去世,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苏轼《东坡志林》)
    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为人认所著履 为:
    (2)即与之 与:
    39.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
    40.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此虽小事,然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38. 被 给 39.又有沈麟士也被邻居认出所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吗?” 40.示例一:同意。因为沈麟士体现出宽容豁达的处事态度。示例二: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为: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为,被;
    (2)句意为:就给他了。与,给。
    3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为,被;著,穿;履,鞋子;卿,你。
    40.本题考查学生表达观点的能力。
    文中刘、沈二位在处理别人“认履”这件事上,都表现了一种世所罕见的高风,但也有不同:
    根据“刘凝之为人认所著履,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可知,刘凝之干脆“不肯复取”,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
    根据“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非卿履耶?’笑而受之”可知,沈麟士为人认屐时,能够“笑曰”,邻人还屐时,仍能“笑而受之”。表现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结合以上分析,得出观点即可。示例如下:
    示例一:同意他的说法,“处事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因为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
    示例二:不同意他的说法。因为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但是,刘凝之干脆“不肯复取”,态度冷漠些,却也能表明自己不愿被人误会的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刘凝之被人指认说自己穿的鞋是这人的,就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他。那人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把刘凝之的鞋子送还回来。刘凝之不肯再要了。沈麟士也被邻居指认说自己穿的鞋子是邻居的。沈麟士笑着说:“是你的鞋。” 就给他了。邻居后来找到了丢失的鞋子,送回来沈麟士的鞋,沈麟士说:“不是你的鞋吗?”笑着收下了。这虽然是小事,但是处世应当像沈麟士,不应当学刘凝之。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几,几个:②数目,数量;③多次,屡次;④计算,查点。
    (1)数:
    盖自笑也
    关联教材
    盖以诱敌(《狼》)
    (2)盖:

    相关试卷

    专题12 阅读理解之名著阅读(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阅读理解之名著阅读(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25页。

    专题11 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阅读理解之综合性学习(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24页。

    专题10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共37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8 阅读理解之课外文言文(解释版)2023-2024学年七下语文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全国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