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展开总分值100分
试题范围:必修二第一章至第三章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现象及规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B. 果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和IV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C. 摩尔根用果蝇为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若选择豌豆为材料也可得到同样的规律
D. 红绿色盲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存在祖父→父亲→女儿的途径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叫伴性遗传。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A错误;
B、果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Ⅳ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即在遗传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豌豆没有性染色体,因此,若选择豌豆为材料则摩尔根不能可得到同样的规律,C错误;
D、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控制该病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存在外祖父→母亲→儿子的途径,D错误。
故选B。
2.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摩尔根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基础上
B. 摩尔根做出的假设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试卷源自 来这里 全站资源一元不到!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C. 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之比接近1:2:1
D. 摩尔根让F1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由此判断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分离定律实质)。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是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实验结果,提出问题,A正确;
B、摩尔根所做的果蝇杂交实验的子二代中,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中,于是做出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的假设,B正确;
C、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比例为1:1,C错误;
D、摩尔根让F1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红眼既有雌果蝇又有雄果蝇,但白眼全部是雄性,由此判断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C。
3. 凤仙花的单瓣和重瓣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同学用单瓣植株(植株甲)进行实验:以下四种情况中能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单瓣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单瓣;③用植株甲给另一单瓣植株授粉,子代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3:1;④用植株甲给重瓣植株授粉,子代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1。
A ①和②B. ①、②和③C. ①和③D. ①、③和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①让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①符合题意;
②用植株甲(高茎)给另一单瓣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单瓣,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不符合题意;
③用植株甲给另一单瓣植株授粉,子代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单瓣植株均为杂合子,③符合题意;
④用植株甲给重瓣植株授粉,子代中单瓣与重瓣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④符合题意;
因此能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①和③,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 下列关于分离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遗传
B. 子代配子生活力相同、配子随机结合及个体存活率等条件会影响到子代的性状分离比
C.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F1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
D. 孟德尔解释分离定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发现、适用范围和实质等知识,意在考查全面理解把握分离定律,形成知识系统的能力。
【详解】A、分离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遗传,A错误;
B、子代配子生活力相同、配子随机结合及个体存活率等条件会影响到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是否符合理论比,B正确;
C、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 C错误;
D、孟德尔运用了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B。
【点睛】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三个要点:真核生物,核基因,有性生殖。
只有在子代配子生活力相同、配子随机结合及个体存活率等条件下,子代的表现型比例才会正确反应杂合子产生配子的情况。这也是发现定律的前提。
5.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 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B.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C. 两亲本间的组合D.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而是发生了受精作用,A错误;
B、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发生分离,不会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
C、两个亲本个体可以杂交,不能发生组合,C错误;
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6. 玉米的早熟和晚熟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研究发现纯合的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如图两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实验2的F2早熟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4/5
B. 对两组实验的F1分别进行测交,后代早熟植株所占的比例均为3/4
C. 若让实验1中的F2随机交配,则后代中早熟植株和晚熟植株的数量比是3:1
D. 实验1亲本组合类型有两种,每一种亲本组合的F2中早熟植株的基因型都有两种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2中早熟×晚熟,F1表现为早熟,F2表现为15早熟:1晚熟,是(9:3:3):1的变式,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只有双隐性时才表现为晚熟。因此,早熟品种的基因型有8种,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晚熟品种的基因型为aabb;据此可推知实验1的F1为单杂合子,可能为Aabb或aaBb。
【详解】A、在实验2的F2早熟植株中,纯合子有三种,为AABB、AAbb、aaBB,早熟植株中纯合子占3/15=1/5,故杂合子占4/5,A正确;
B、实验1的F1基因型是Aabb或aaBb,实验2的F1基因型是AaBb,所以对两组实验的F1分别进行测交,后代的早熟和晚熟的比例依次为1:1和3:1,后代早熟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2 、 3/4 ,B错误;
C、实验1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F2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1aabb或1aaBB:2aaBb:1aabb,若让F2随机交配,则后代中早熟和晚熟的性状分离比是3:1,C正确;
D、据实验1可知有两种亲本组合类型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每一种亲本组合的F2中早熟的基因型有两种,为AAbb和Aabb或aaBB和aaBb,D正确。
故选B。
7. 果皮颜色是甜瓜重要的品质性状,在发育早期甜瓜果皮均为绿色,随着果实的发育,有些始终为绿色。有的逐渐变为黄色或白色。研究者利用不同皮色的建瓜植株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 若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仅由实验一的结果无法确定黄皮隐性性状
B. 由实验二的结果可判断甜瓜皮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实验二中白皮有2种基因型、绿皮有6种基因型
D. 若将实验三所有2绿皮进行测交,测交后代性状比例为2:3:3
【答案】D
【解析】实验一
绿皮×黄皮
子代()发育早期为绿皮
实验二
实验一的取一株进行自交
:绿皮243株、白皮61株、黄皮21株
实验三
实验一的与黄皮杂交
:绿皮42株、白皮19株、黄皮21株
【分析】1、由实验二F1自交得到的F2的比例为12∶3∶1,符合9∶3∶3∶1的变式,说明甜瓜皮色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2、由实验二的结果可知,实验一的F1为双杂合子,故其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且绿皮的基因型可以用(A_B_、A_bb)表示,白皮则为(aaB_),黄皮为(aabb),绿皮的纯合子有两种,AABB和AAbb。
3、实验三实则为测交实验,即AaBb×aabb,后代为2绿:1白:1黄。
【详解】A、实验一不知道成熟后的性状,所以无法确定绿色是性,黄色就是隐性,正确;
B、实验一的自交,中绿皮、白皮、黄皮比例约为12:3:1,属于9:3:3:1的变式,说明甜瓜皮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正确;
C、实验二中白皮为或者,都是2种基因型,绿为和或,有6种基因型,正确;
D、有实验二可知实验一的基因型为,黄皮基因型为,因此实验三的绿皮(或者),交后代2绿:1白:1黄,(或者)测交后代2绿:2黄,因此后代为4绿:1白:3黄,错误。
故选D。
8. 玉米是研究遗传学的常用材料,它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采用 A、B 两株玉米进行如图所示的遗传实验。下列有关图中四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玉米进行杂交实验的基本流程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B. 实验一属于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形成的自交实验
C. 实验二属于同株异花传粉形成的杂交实验
D. 实验三和实验四两个杂交互为正反交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详解】A、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玉米杂交时无需经过去雄过程,其杂交实验的基本流程为:套袋→人工授粉→套袋,A错误;
B、玉米属于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实验一是植株A的雄花给自身雌花授粉,不属于闭花授粉,B错误;
C、实验二是植株B的雄花给自身雌花授粉,属于同株异花传粉形成的自交实验,C错误;
D、实验三是植株A的雄花给植株B的雌花授粉,实验四是植株B的雄花给植株A的雌花授粉,它们均是异花传粉,两个实验互为正反交实验,D正确。
故选D。
9. 基因型为ddEeFF和DdEeff的两种豌豆杂交,在3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
A. 1/4B. 3/8C. 5/8D. 3/4
【答案】C
【解析】
【分析】利用分离定律解题方法: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分解为若干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组合。
【详解】ABCD、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ddEeFF、DdEeff,可以拆分成三个分离定律的组合:dd×Dd、Ee×Ee、FF×ff。亲本杂交后产生这两种表现型的可能性(概率)计算如下:ddE_F_的概率为1/2(dd)×3/4(E_)×1(F_)=3/8;D_E_ff的概率为1/2(Dd)×3/4(E_)×0(ff)=0,即两个亲本杂交的后代中与两个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3/8,不同的概率为1-3/8=5/8,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 某豌豆品种的粒色(黄/绿)和粒形(圆/皱)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中某一对基因纯合时会使受精卵致死。现用黄色圆粒植株自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6∶2∶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控制粒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
C. 子代黄色圆粒植株有四种基因型
D. 自交后代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6
【答案】C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其实质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详解】A、黄色圆粒植株自交后,由于某对基因纯合致死,子代植株分离比为6:2:3:1,该比值为9:3:3:1的变形,表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亲本为双杂合子,A正确;
B、由于子代中黄色∶绿色=2:1,圆粒:皱粒=3:1,可知绿色、皱粒为隐性性状,且控制粒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B正确;
C、由于控制粒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亲本(双杂合子)黄色圆粒植株自交,子代中黄色的基因型只有一种,圆粒的基因型有两种,故子代黄色圆粒植株有2种基因型,C错误;
D、由于控制粒色的基因具有显性纯合致死效应,自交后代中,只有绿色圆粒、绿色皱粒中有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12=1/6,D正确。
故选C。
11.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B. 图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有①②④
C. ④中有 4 条染色体,8 条染色单体及 8 个 DNA 分子
D. 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无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含处在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④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哺乳动物为雄性;又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A正确;B、图中①-⑤依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有丝分裂中期(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有丝分裂后期(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属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有①②④,B正确;
C、④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此时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及8个核DNA分子,C正确;
D、③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四分体,D错误。
故选D。
12. 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有关果蝇有性生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两次,细胞分裂两次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C. 减数分裂完成后,精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4条
D. 减数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Ⅰ时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A错误;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B正确;
C、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完成后,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精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4条,C正确;
D、减数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Ⅰ的后期,D正确。
故选A。
13. 某生物的体细胞内含有 42 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 和核 DNA 分子数依次是( )
A. 42、84、84B. 84、42、84C. 84、42、42D. 42、42、84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分裂过程:(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的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DNA分子已经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因此,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的某生物,在该时期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分别为84、42、84,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4. 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 )
A. 2 个B. 3 个C. 4 个D. 5 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来自一个精原细胞的精细胞基因组成相同或“互补”。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来自一个精原细胞的精细胞基因组成相同或“互补”,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①④可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②③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⑤来自一个精原细胞,因此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3个精原细胞,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 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C. 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D.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也自由组合。
【详解】A、体细胞中有成对的基因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但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B错误;
C、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重新组合的类型就越多,自然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C正确;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D正确。
故选B。
16. 下图表示的是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的研究方法和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的方法相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B. 摩尔根发现的问题是为什么F2中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C. 摩尔根做出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D. 由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不遵循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遗传图解分析:图中红眼与白眼杂交,F1均为红眼,说明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F2红眼有雌性和雄性,白眼只有雄性,说明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摩尔根和孟德尔的研究方法都是“假说—演绎”法,A正确;
B、摩尔根发现的问题是在 F2中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B正确;
C、为了解释发现的问题,摩尔根做出的假设是控制白眼的基因在Ⅹ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C正确;
D、F2中红眼:白眼=3:1,说明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D。
17.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I、Ⅲ),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该病无显隐性之分
B. 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能发生互换的是同源区段(Ⅱ)
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则女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 若A、a是位于同源区段(Ⅱ)上的等位基因,则在群体中相应的基因型有7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上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Ⅱ上存在等位基因,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Ⅲ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
【详解】A、由于男性中的Y染色体只有一条,故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基因没有等位基因,即位于该区段的基因没有显隐性之分,A正确;
B、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只有同源区段才能联会,能发生互换的一定是同源区段,B正确;
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Ⅰ)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用B表示,则女性患者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或者XBXb,若为后者其女儿可能患病也可能正常,C错误;
D、若A、a是位于同源区段(Ⅱ)上的等位基因,则在群体中相应的基因型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共7种,D正确。
故选C。
18.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果蝇不同,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为ZW,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为ZZ。羽毛的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通过子代羽毛的特征就可以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的杂交组合是( )
A. 非芦花(♀)×纯合芦花(♂)
B. 芦 花(♀)× 非芦花 (♂)
C. 非芦花(♀)×杂合芦花(♂)
D. 芦 花(♀)×杂合芦花(♂)【答案】B
【解析】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为ZW,雄性为ZZ,设控制芦花的基因为B,则对于羽毛颜色性状,群里内的基因型为ZbZb、ZBZB、ZBZb、ZbW、ZBW。
【详解】A、已知羽毛的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性状,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设控制芦花的基因为B,则非芦花(♀ZbW)×纯合芦花(♂ZBZB),子代无论雌雄(ZBZb、ZBW)都为芦花,无法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A错误;
B、芦花(♀ZBW)× 非芦花 (♂ZbZb),子代雌性(ZbW)都是非芦花,雄性都是芦花(ZBZb),可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B正确;
C、非芦花(♀ZbW)×杂合芦花(♂ZBZb),子代无论雌雄都是芦花∶非芦花=1∶1,无法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C错误;
D、芦花(♀ZBW)×杂合芦花(♂ZBZb),子代芦花个体中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根据子代羽毛的特征直接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D错误。
故选B。
19.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致病基因的来源与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分别是( )
A.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 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 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 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1、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男患者的色盲基因来自母亲;父亲的色盲基因只能传递给女儿,不能传递给儿子。
2、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
3、XYY综合症的形成必定是含X的卵细胞和含YY的精子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而来的个体。因此,卵细胞正常,精子异常。含YY的精子异常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后产生的两条YY染色体没有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详解】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干信息,假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bYY),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因此,患红绿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男孩从根本上说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体内两条Y染色体,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的结果,与父方有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某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a表示细胞数目。请判断b、c、d依次代表( )
A. 核DNA分子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
B. 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
C. 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
D. 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a表示细胞数目)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处于减数分裂间期DNA分子未复制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或结束。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d存在数量为0的时期,故d为染色单体数;b在细胞乙、丙中数量都与d相等,故b为核DNA分子数;c在细胞甲、丁中数量都与b相等,在细胞乙、丙中b的数量是c的二倍,故c为染色体数,综上分析,A正确。
故选A。
21. 下列有关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 格里菲思的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C. 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加法原理
D. S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分析】加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减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去除某种影响因素。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格里菲思运用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情况,并未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减法原理是与常态相比,人为的去除某种影响因素,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向细胞提取物添加酶利用了减法原理,C错误;
D、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质是基因重组,即S型细菌的DNA能够进入R型细菌细胞内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正确。
故选D。
22. 下列关于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查哥夫等人在DNA分子结构构建方面的突出贡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分子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B. 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 查哥夫提出了A与T配对,C与G配对的正确关系
D. 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A的量等于T的量、C的量等于G的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衍射图谱,A项错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项正确;富兰克林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衍射图谱,查哥夫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碱基A量总是等于T量、G量总是等于C量”的重要信息,C、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3. DNA半保留复制过程是分别以解旋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个子代DNA分子,在复制起始点呈现叉子的形式,被称为复制叉。DNA连接酶可以将脱氧核苷酸片段连接在一起,如下图表示某DNA分子复制的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复制叉的部位结合解旋酶B. DNA复制过程中一条子链的延伸不延续
C. 前导链和后随链延伸的方向都是由5'端向3'端
D. 在真核生物中,DNA复制是多起点复制同时开始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根据箭头方向可知DNA复制是双向复制;DNA复制需要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所以首先需要解旋酶断裂两条链间的氢键,还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此外还需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和能量。
【详解】A、DNA半保留复制过程是以解旋的两条链为模板,复制叉处进行DNA解旋,所以需要解旋酶,A正确;
B、DNA复制过程中后随链的延伸不延续,后随链先形成DNA单链的片段,之间需要DNA连接酶相连接,B正确;
C、据图可知:DNA两条链的方向是相反的,但前导链和后随链延伸的方向都是由5'端向3’端,C正确;
D、DNA分子复制为多起点双向复制,但不是同时开始的,D错误。
故选D。
24. 选择正确的方法和适合的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B.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差速离心法可以探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C. 利用荧光染色法可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构建物理模型能够概括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1、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一步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详解】A、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一步证明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A正确;
B、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实验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B错误;
C、现代生物技术通过荧光标记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属于构建物理模型,D正确。
故选B。
25. 下列关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的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能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B. 艾弗里及其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得出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C. 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就可以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D.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侵染烟草细胞,可引起烟草出现感染症状,说明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结论是: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能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A正确;
B、艾弗里在实验中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最终证明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B正确;
C、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只能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细胞中,因为没有对照,所以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科学家发现用烟草花叶病毒的RNA染烟草才能使烟草感染病毒,而蛋白质不能,说明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26. 假说—演绎法进行DNA复制的研究时,用14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2次,下列叙述错误( )
A. 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子一代1/2分布在轻带,1/2分布在重带
B. 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子二代1/4分布在轻带,3/4分布在重带
C. 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子一代1/2分布在中带,1/2分布在重带
D. 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子二代1/2分布在中带,1/2分布在重带
【答案】C
【解析】
【分析】用14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的培养基中培养,按照半保留复制原则,复制n次后,生成2n个DNA分子,含有14N的有2个,全部含有15N,只含有15N的是2n-2个,只含有14N的是0个。
【详解】A、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子一代2个DNA分子,1个只含有14N,1个只含有15N,1/2分布在轻带,1/2分布在重带,A正确;
B、如果是全保留复制,子二代4个DNA分子,1个只含有14N,3个只含有15N,1/4分布在轻带,3/4分布在重带,B正确;
C、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子一代2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14N一条链15N,都在中带,C错误;
D、如果是半保留复制,子二代4个DNA分子,2个是一条链14N一条链15N在中带,2个只含15N在重带,D正确。
故选C。
27. 某研究小组用下图所示的6种卡片、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成功搭建了一个完整的DNA分子模型,模型中有4个T 和6个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代表氢键的连接物有24个
B. 代表胞嘧啶的卡片有4个
C. 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38个
D. 理论上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以模型制作为背景,考查DNA分子结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特点,结合DNA分子结构多样性分析判断。
【详解】搭建了完整的DNA分子模型,模型中有4个T 和6个G,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配对有两个氢键,G、C配对,有三个氢键,共含有氢键4×2+6×3=26,A错误;在此模型中A有4个,C有6个,B错误;该模型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是20个,每个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有一个,脱氧核苷酸脱水缩合连成长链,相邻的脱氧核苷酸间是脱氧核糖和磷酸相连,20个脱氧核苷酸形成两条链,每条链中含有10个脱氧核苷酸,需要的链接物为9个,共20+9×2=38,C正确;由于A-T碱基对,C-G碱基对的数目已经确定,因此理论上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数少于410种,D错误。
28. DNA的一条链中(A+G)/(T+C)=0.4,上述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是( )
A. 0.4B. 1.0C. 0.6D. 2.5
【答案】B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在整个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即T=T,G=C,则(A+G)/(T+C)的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 下列有关计算中,错误的是( )
A. 32P标记的噬菌体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的1/4
B. 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1条链上A+T的比例为35%,则第3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780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
D. 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不含放射性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2/2n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3代,产生8个噬菌体,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总数为1/4,A正确;
B、某DNA片段有3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比例为35%,则整个DNA分子中A+T的比例也为35%,进而可推知C=G=195,则第三次复制该DNA片段时,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195×4=780个,B正确;
C、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中染色体均被标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由于分开的子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所以形成的四个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不能确定,C错误;
D、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复制n次,子代DNA共有2n个,其中有标记的是2个,占2/2n,D正确。
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和复制的知识,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过程和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30. 关于人体细胞中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中并非全部片段都含有遗传信息
B. 细胞中三者数量最多的是基因
C.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或RNA片段
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线粒体中也有DNA的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
【详解】A、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DNA分子中并非全部片段都含有遗传信息, A正确:
B、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或两个DNA,一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三者中,在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基因,B正确;
C、在人体细胞中,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错误;
D、在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线粒体中也有DNA的分布,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某植物花瓣中含红色物质的花为红花,含橙色物质的花为橙花,含白色物质的花为白花。其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且A存在时,B不表达。相关合成途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红花的基因型有______种;橙花的基因型是______。
(2)现有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若干,为探究上述2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设计思路如下:可选取基因型为______的白花植株与基因型为______的纯合红花植株杂交得到F1,让F1自交得到F2。(不考虑互换)
①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则A和a与B和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若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则A和a与B和b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1) ①. 6 ②. aaBB、aaBb
(2) ①. aabb ②. AABB ③. 红花∶橙花∶白花=12∶3∶1 ④. 红花:白花=3:1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红花的基因中一定有基因A,因此红花的基因型共有6种 (AABB、AABb、 AAbb、 AaBB、AaBb、Aabb)。橙花表达的条件是含有基因B,然而由题可知,基因A存在时,B不表达,所以橙花的基因型只有aaBb、aaBB两种。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红花的基因中一定有基因A,因此红花的基因型共有6种 (AABB、AABb、 AAbb、 AaBB、AaBb、Aabb)。白色物质在酶2的作用下变成橙色物质,含橙色物质的花为橙花,因此橙花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小问2详解】
为探究上述2对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应将白花植株(aabb)和纯合的红花植株(AABB)杂交,得到F1为AaBb;
①若A和a与B和b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F1能产生四种配子为1AB、1Ab、1aB、1ab,自交后代为红花(9A_B_、3A_bb)∶橙花(3aaB_)∶白花(1aabb)=12∶3∶1;
②若A和a与B和b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连锁,F1产生的配子为1AB、1ab,自交后代为红花(1AABB、2AaBb):白花(1aabb)=3∶1。
32.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其共同的特征是凝血酶生成障碍。血友病通常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某人被确诊患有血友病,医生对他进行了家系调查,发现他的外祖父和父亲都为血友病患者,下图是该患者家庭的血友病调查结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患者的血友病基因来自父亲还是母亲?_____。与他的外祖父患病是否有关?_____。
(2)如果该患者的姨妈想生育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不患血友病的概率是多少?_____
(3)如果该患者的姨妈刚刚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多少?_____
【答案】(1) ①. 母亲 ②. 有关 (2)3/4 (3)1/2
【解析】
【分析】伴X隐性遗传病遗传特征为:隔代交叉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患者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传给女儿。
【小问1详解】
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故该男性患者的血友病基因来自母亲,而他的母亲表现正常,外祖父患病,故母亲的血友病基因来自他的外祖父,该患者与外祖父患病有关。
【小问2详解】
由于患者的的外祖父是患者,且其姨妈表现正常,因此其姨妈一定为携带者XAXa,其姨妈与正常男性XAY婚配,若想生育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3/4。
【小问3详解】
姨妈为携带者XAXa,其姨妈与正常男性XAY婚配,若该患者的姨妈生了一个男孩,其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2。
33. 甲图中 DNA 分子有 a 和 d 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出 DNA 复制方式是_____。
(2)甲图中,A 和 B 均是 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 B 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 A 是_____,B 是_____。
(3)图甲过程在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_____,进行的时间为_____。
(4)乙图中,7 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填序号)交替连接 而成;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DNA 分子复制时,在有关酶的作用下,以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_____为原料,按 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6)若亲代 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 100 对,A+T 占 60%,则该 DNA 分子复制 4 次,共需原料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_____。
(7)若将含 14N 的细胞放在只含 15N 的培养液中培养,使细胞连续分裂 4 次,则最终获得的子代 DNA 分子中,两条链都含 15N 的占_____ 。
【答案】(1)半保留复制
(2) ①. 解旋酶 ②. DNA聚合酶
(3) ①. 细胞核、线粒体 ②. 间期(或有丝分裂前的间期)
(4) ①. ⑤⑥ ②. 氢键
(5)4种脱氧核苷酸 (6)600个
(7)7/8
【解析】
【分析】DNA 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1)DNA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 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 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 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 的复制是指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复制开始时,在细胞提供的能量的驱动下,解旋酶将DNA 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然后,DNA 聚合酶等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细胞中游离的 4 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条子链。随着模板链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也在不断延伸。同时,每条新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小问1详解】
从图甲可看出DNA复制时,解旋酶打开一段链,DNA聚合酶以母链为模板合成一段子链,即从甲图可看出 DN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小问2详解】
甲图中,A 和 B 均是 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 B 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 A 是解旋酶,催化氢键的断裂,B是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之间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小问3详解】
图甲过程(DNA的复制)在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进行的时间为间期(或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小问4详解】
乙图中,7 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由⑤(脱氧核糖)⑥(磷酸)交替连接 而成;DNA 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小问5详解】
DNA 分子复制时,在有关酶的作用下(解旋酶,DNA聚合酶),以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 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小问6详解】
若亲代 DNA 分子中碱基总数为 100 对,A+T 占 60%,则G+T 占40%,G=C=20%,故亲代DNA分子中含有40个G和C,该 DNA 分子复制 4 次,共需原料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24—1)×40=600个。
【小问7详解】
若将含14N的细胞放在只含15N的环境中培养,使细胞连续分裂4次,子代DNA分子数是24=16个,因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两条链都含15N的DNA分子是14个,则最终获得的子代DNA分子中,两条链都含15N的占14/16=7/8。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生物期中试题: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生物期中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