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预测试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55756/0-171613016288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预测试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55756/0-17161301629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预测试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55756/0-171613016296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预测试卷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55756/1-17161301654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预测试卷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55756/1-17161301654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预测试卷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55756/1-171613016545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北京市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预测试卷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填空题时,请将每小题的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中对应横线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解答题时,每题必须给出必要的演算过程或推理步骤,画出必要的图形(包括辅助线),
请将解答过程书写在答题卡中对应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Cl-35.5 K-39 Ca-40 Mn-55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 .在下列新年的年俗活动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
A. 扫尘B. 糯米酿酒
C. 剪窗花D. 舞龙舞狮
2.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钠离子:Na- B.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2个氢原子:H2 D.铁元素:fe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A.OB.NC.AlD.Fe
4.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
A.外出随手关灯B.减少使用塑料袋
C.骑自行车出行D.夏天空调温度尽量调低
5.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只有一个地球”,聚焦可持续生活,致力于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理念的是( )
A.深埋处理废旧电池B.垃圾分类投放,资源回收利用
C.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D.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使用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溶解性B.可燃性C.硬度D.密度
7.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B.滴加液体
C.加热液体D.倾倒液体
8.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劳动项目与化学原理关联错误的是( )
A.AB.BC.CD.D
9.下列现象中,不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是( )
A.蓝色火焰B.火星四射C.放出热量D.生成黑色固体
10.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B.蒸发皿C.试管D.燃烧匙
如图是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钾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9B.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10g
C.钾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D.x=1,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
12.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A.熟石灰B.烧碱C.食盐D.铁粉
1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B.取用液体
C.加热液体D.稀释浓硫酸
14 .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B.
C.D.
15.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燃料是废碳再生的“绿色甲醇”,下面是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微观反应示图,
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是C2H6
B.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4
C.该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总数不变
D.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16 .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有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燃烧产生的火焰呈黄色B.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碳单质
C.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D.高纯度氢气可为火炬安全燃烧提供保障
17.向下列物质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 )
A.Fe2O3B.NaOH溶液C.紫色石蕊溶液D.NaHCO3溶液
18.我市今年初中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中,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入铁钉B.取用稀盐酸
C.连接仪器D.处理废弃药品
19.汽车中部分构件的材料如下,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气缸体——生铁B.车体——特殊钢
C.发动机——铝合金D.轮胎——合成橡胶
20.山梨酸(C6H8O2)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下列关于山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山梨酸由碳和水组成B.山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12 g
C.山梨酸由 16 个原子构成D.山梨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9﹕1﹕4
21.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固体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C.氯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D.反应中Cl生成,证明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质量比为2:1B.H2具有助燃性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
第24届冬奥会运用的5G通信技术是一大科技亮点,5G通信芯片是用氮化镓材料制成的。
如图是镓(G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镓元素位于第四周期B.镓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
C.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Ga3+D.氯化镓的化学式为Ga2Cl3
24.利用海水提取镁的工业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沉淀槽中总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CaO+H2O=Mg(OH)2↓+CaCl2
B.在上述流程中,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中和反应
D.由贝壳制取生石灰的反应条件是高温
2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25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混合可得到75g溶液
B.将20℃时的甲、乙两溶液降温到10℃时,甲、乙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为15g
D.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14题,共45分。
【生活现象解释】
(2分)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唐卡的颜料传统上选用珍珠、玛瑙等珍贵的矿物宝石
和一些植物为原料制成。
(1)珍珠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故唐卡要避免与 (填“酸”或“碱”)接触。
(2)玛瑙的主要成分是 SiO2,SiO2中 Si 的化合价是 。
27.(2分)自来水生产过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清水池中盛放的清水属于______。
A.纯净物B.单质C.混合物D.氧化物
(2)上述流程中起过滤作用的是 。
28.(3分)用下图实验装置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
(1)实验1中,仪器a的名称是 ,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2中,观察到木炭剧烈燃烧、放热、 。
【科普阅读理解】
29.(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环氧树脂是一种热固性树脂,化学式为(C11H12O3)n,具有质量轻、电绝缘性能优良、耐腐蚀、粘接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涂料、胶粘剂、建筑等领域,我国环氧树脂的应用领域如图1。
环氧树脂的热导率较低,不利于散热。因此,常把热导率高的纳米材料作为填料添加到环氧树脂中以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研究人员在环氧树脂(热导率为0.16W/m·K)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的六方氮化硼、改性氮化硼、立方氮化硼得到三种不同填料含量的材料。通过实验比较了三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其结果如图2。图中热导率越大,表明材料导热性能越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氧树脂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环氧树脂由 种元素组成。
(2)由图1可知,我国环氧树脂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 。
(3)氮化硼(BN)属于 (填字母序号)。
A.纯净物B.混合物C.化合物D.单质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图2中加入氮化硼的环氧树脂热导率均高于0.16W/m·K,表明在实验研究的填料含量范围内,添加氮化硼可提升环氧树脂的导热性能。 。
②环氧树脂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5)对比图2中的三条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生产实际分析】
30. (2分)工业上常以CH4为原料生产工业原料气H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高温下,转化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变换塔中,H2O变成H2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1.(3分)以空气等为原料合成氨(NH3)、尿素[CO(NH2)2]的简易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1)①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②属于化合反应,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尿素[CO(NH2)2]中含有 种元素。
【基本实验及原理分析】
32. (3分)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操作如下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3)步骤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3. (3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A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B中,生成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3)C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 。
34.(3分)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
(1)该反应中,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为 。
(2)与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
(3)该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35.(3分)利用如图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并研究其性质。
(1)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②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由此并不能得出“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
理由是 。
(3分)
用下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前打开K1,关闭K2,将稀盐酸注入。
(1)关闭K2,打开K1,A中的现象是 。
(2)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关闭K1,打开K2,一段时间后,C中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体现出CO2的性质有 。
37.(3分)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使用氢能可减少碳排放,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氢气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科学探究】
38. (6分)某工厂产生的工业废料中主要含氧化铜和氧化铁,如果不处理,任意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经过处理后可回收铜和硫酸亚铁(不考虑其他杂质对流程的影响),过程①、过程③所加试剂相同。根据下图所示流程回答问题:(已知:)
(1)废料在进行步骤①之前,都要进行粉碎,目的是 。写出过程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任写其中一个即可);
(2)过程②的实验步骤是 。
(3)固体B成分是 。
(4)过程③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
(5)废料处理除了可以防止环境污染,还能起到 的作用。
【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9.(3分)乙炔(C2H2)可用于金属焊接或切割,常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和水反应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 + 2H2O= Ca(OH)2 + C2H2↑。若制得26 kg乙炔,计算参加反应的CaC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原理
A
家务劳动: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
B
社区活动:回收废弃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难降解
C
学农活动:清理鱼塘,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D
学工活动:炼铁高炉将铁矿石炼成铁
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被还原
2024年福建省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福建省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原卷+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福建省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解析卷doc、2024年福建省九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训练试卷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广东省深圳市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轮复习模拟预测练习试卷(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广东省深圳市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轮复习模拟预测练习试卷(原卷+解析),文件包含2024广东省深圳市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轮复习模拟预测练习试卷解析docx、2024广东省深圳市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轮复习模拟预测练习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练习试卷(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练习试卷(原卷+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模拟练习试卷解析版doc、2024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三模冲刺练习试卷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