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含答案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19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0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2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3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4含答案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1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限时练21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研究表明,当乙烯利浓度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甲叶片为下层叶,乙叶片为上层叶
B.光照强度大于N时,光照强度不是限制甲、乙叶片光合作用的因素
C.光照强度为N时,甲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大于乙叶片的
D.光照强度为M时,甲叶片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解析:对比甲、乙曲线可知,甲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高于乙叶片,故甲叶片为上层叶,乙叶片为下层叶;光照强度为N时,乙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则光照强度大于N时,光照强度不是限制乙叶片光合作用的因素,此时甲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光照强度是限制甲叶片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光照强度为N时,甲和乙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甲叶片的呼吸速率大于乙,故此时甲的实际光合速率大于乙叶片的;在光照强度为M时,甲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甲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产生)、细胞质基质(细胞呼吸第一阶段
产生)。
2.研究表明,当乙烯利浓度在0.004%时,拟南芥保卫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据此将0.004%作为乙烯利的最有效浓度。检测0.004%的乙烯利对拟南芥保卫细胞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南芥保卫细胞含有一定水平的内源NO,0.004%乙烯利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的NO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最终测得拟南芥气孔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乙烯利既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营养物质,配合浇水适时施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B.该实验前,已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目的是为了除掉内源NO
C.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关
D.加入0.004%的乙烯利后,每段时间的气孔变化情况与未加乙烯利的趋势都一致
解析: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作为营养物质;实验前应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排除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干扰;由图1可知,0.004%乙烯利处理的30 min内,保卫细胞的NO水平逐渐增加;由图2可知,0.004%乙烯利处理的30 min内,拟南芥气孔关闭程度增大,由此推测,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由图2可知,在5~15 min时,加入0.004%的乙烯利后,气孔开度变小,未加乙烯利的植株的气孔开度变大,因此并不是每段时间的气孔变化情况两组的趋势都一致。
3.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对某个林窗在40年间物种种类进行统计绘制的柱形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
A.0~20年间该群落内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下降
B.0~40年间草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
C.30~40年间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可定期合理砍伐木材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D.在林窗演替过程中,植物和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都发生改变
解析:图中各个时间段统计的是物种的种类数,而不是某个种群的数量,因此据图可知,0~20年间该群落内草本植物的物种种类数逐渐减少,但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下降;影响植物数量的因素主要是光照,0~40年间由于乔木增多,在竞争中占优势,故草本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30~40年间,生物多样性降低,所以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砍伐木材,这有利于群落的发展;在林窗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发生改变,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也发生改变。
4.《尚书》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孽”提到酿酒必须要用酒曲。酒曲是以谷物为原料,破碎加水压制而成的。酒曲富含酵母菌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经水浸泡活化后投入蒸熟的米即可用于酿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A.酒曲中霉菌分泌的蛋白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B.夏季气温升高,需用煮沸的水浸泡酒曲以防杂菌污染
C.酒曲经水浸泡活化有利于提高酶的活性和酵母菌的代谢
D.酿酒过程中,待蒸熟的米冷却后才能加入酒曲
解析: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用煮沸的水浸泡酒曲会将酒曲内的微生物杀死。
5.水稻(2n=24)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国。某些水稻品种存在着彩色基因,彩色水稻的叶色和穗色,除了野生型绿叶和绿穗以外,还具有其他颜色。彩色水稻除能观赏外,产出的稻米还可以食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植株的性状表现及数量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色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穗色中的显性性状是 。
(2)控制叶色和穗色的基因之间 (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
。
(3)科研人员在研究中获得了紫穗植株突变体,已知紫穗性状由一对隐性突变的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对彩色水稻的穗色进行基因定位(减数分裂Ⅰ后期,未配对的染色体随机分配)。
①单体(2n-1)可用于对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以野生型绿穗植株为材料,人工构建水稻的单体系(绿穗)中应有 种单体。将紫穗突变体与水稻单体系中的全部单体分别杂交,留种并单独隔离种植,当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时,可将紫穗基因定位于 上。
②三体(2n+1)也可以用于基因定位。请设计实验,利用水稻穗色纯合的野生型三体系植株对紫穗基因进行定位。
实验思路:将
分别杂交,留种并种植F1,使其随机受粉,收集种子并单独隔离种植F2,观察F2的表型及比例。
结果分析:当 时,可对紫穗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让两种纯合的彩色水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单独分析F2每一对性状,绿叶∶黄叶≈15∶1,绿穗∶白穗=3∶1,可知控制水稻叶色的基因有2对,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绿叶、绿穗是显性。
(2)F2中绿叶∶黄叶约为15∶1,绿穗∶白穗为3∶1,如果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性状分离比应为绿叶绿穗∶绿叶白穗∶黄叶绿穗∶黄叶白穗=45∶15∶3∶1,与实际结果不相符,因此控制叶色和穗色的基因之间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①假设控制穗色的相关基因用R、r表示,水稻是二倍体,共有
24条染色体,12对同源染色体,单体是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构建单体时每次只需缺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因此共需构建12种单体;若单体缺少的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相应的基因,则其基因型为RO(O表示缺少相应的基因),那么紫穗(rr)与野生型绿穗单体(RO)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绿穗(Rr)∶紫穗(rO)约为1∶1。
②用三体进行基因定位时,若多出的染色体含有穗色基因,则紫穗基因型为rr,三体绿穗纯合植株基因型为RRR,F1的基因型为1/2Rr、1/2RRr;1/2Rr产生的配子为1/2×1/2R、1/2×1/2r,1/2RRr产生的配子为1/2×1/6RR、1/2×1/6r、1/2×2/6Rr、1/2×2/6R;因此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5/12R、4/12r、1/12RR、2/12Rr,后代表现为紫穗rr的概率为4/12×4/12=1/9,其余个体全部表现为绿穗,占8/9,因此F2出现绿穗∶紫穗约为8∶1。
答案:(1)两 绿穗
(2)不遵循 F2中绿叶∶黄叶约为15∶1,绿穗∶白穗为3∶1,如果控制两种性状的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性状分离比应为绿叶绿穗∶绿叶白穗∶黄叶绿穗∶黄叶白穗=45∶15∶3∶1,与实际不符
(3)①12 绿穗∶紫穗约为1∶1 该单体所缺少的同源染色体上
②紫穗突变体与三体系中的全部三体植株 F2出现绿穗∶紫穗约为
8∶1性状
绿叶绿穗
绿叶白穗
黄叶绿穗
株数
221
80
1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7实验与探究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4调节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3遗传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