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八校中考化学适应性测评卷
展开2024.04
本试卷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Fe-56 Cu-64 Ba-137
选择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19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确定的主题是“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与之相违背的是( )
A. 秸秆露天焚烧B. 废气达标排放
C. 工地洒水除尘D. 禁放烟花爆竹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上提倡绿色化学工艺,要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详解】A、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烟尘和有害气体,做法与主题相违背,故A不正确;
B、废气达标排放不会污染环境,故B正确;
C、工地洒水除尘,可减少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故C正确;
D、禁放烟花爆竹,可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故D正确。故选A。
2. 分类法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
A. 牛奶B. 冰水混合物
C. 纯净的空气D. 矿泉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牛奶中含有水和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C、纯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下列图示操作正确的是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A. 取用NaClB. 称量NaCl
C. 量取H2OD. 溶解Na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取用药品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试剂,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读取液体体积,视线应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4.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下对常见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 氧化物:水、生石灰、五氧化二磷
B. 碱:火碱、熟石灰、纯碱
C. 混合物:煤、食盐水、冰水混合物
D. 天然高分子材料:羊毛、塑料、棉布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水和五氧化二磷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与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错误;
C、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D、羊毛属于天然材料,故错误;
故选A。
【点睛】氧化物的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应注意碱类的通性是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5.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
B. 溶液的pH:
C. 利用金属的年代:
D.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故选项排序错误;
B、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呈酸性,溶液的pH<7;食盐水显中性,溶液的pH=7;石灰水显碱性,溶液的pH>7,故选项排序错误;
C、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是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然后才有了铝制品,故选项排序错误;
D、观察化学式可知,它们一个微粒中均含有1个硫原子,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越小的,在该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就越大,则硫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Na2S、Na2SO3、Na2SO4,故选项排序正确;
故选D。
6.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炒菜时油锅起火可放入菜叶灭火,原理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B. 用活性炭、蓬松棉、纱布、塑料瓶等可制作简易净水器
C. 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D. 施肥时氯化铵与熟石灰不能混合使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炒菜时油锅起火可放入菜叶灭火,原理是降低了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故A说法不正确;
B、用活性炭、蓬松棉、纱布、塑料瓶等可制作简易净水器,故B说法正确;
C、硬水软化的方法有煮沸和蒸馏,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故C选项正确;
D、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用时,会产生氨气,使肥效降低,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7. 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硼属于金属元素B. 硼原子有5个原子核
C. 硼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D. 全硼富勒烯团簇(化学式为B40)属于单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硼带“石”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一个硼原子有一个原子核,5个质子,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不是“g”,错误。
D、全硼富勒烯团簇,由一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属于单质,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硫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作用。硫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相互转化。不同温度下硫单质的状态和分子结构不同,S8环状分子的结构为。合理应用和处理含硫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8. 下列有关S8说法正确的是
A. 每个S8分子由8个硫原子构成B. S8是含硫化合物
C. 固态硫单质中S8分子不运动D. S8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
9. 下列有关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火焰比在氧气中更加明亮
B. SO2有刺激性气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会造成酸雨
C. 明矾【KA1(SO4)2·12H2O】可用于消毒自来水
D.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10. 工业烟气脱硫是将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除去,采用“双碱法”脱硫中涉及到如下反应:,该反应属于
A. 分解反应B. 化合反应
C. 复分解反应D. 置换反应
【答案】8. A 9. B 10. C
【解析】
【8题详解】
A、每个S8分子由8个硫原子构成。A正确;
B、S8是硫的一种单质。B不正确;
C、固态硫单质中S8分子不断运动。C不正确;
D、S8是硫的一种单质,所以S8中硫元素化合价为0。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A。
【9题详解】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没有在氧气中更加明亮。A不正确;
B、SO2有刺激性气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会造成酸雨。B正确;
C、.明矾[KAl(SO4)2•12H2O]溶于水会形成胶状物,因此可用于自来水的净化,但是不会具有消毒作用。C不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氨气能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应该用碱石灰干燥氨气。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10题详解】
由化学方程式Ca(OH)2+Na2SO3=CaSO3↓+2NaOH,可知四种物质都是至少含有两种元素,则四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符合化合物与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综上所述:选择C。
11. 水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絮凝剂明矾可降低水的硬度
B. 硝酸铵溶于水制成的冰袋可给高烧病人降温
C. 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即得纯水
D. 用150mL酒精和50mL蒸馏水混合配制200mL的医用酒精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明矾净水原理是溶于水时形成的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而沉降,但不能吸附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所以不可降低水的硬度,故选项错误;
B、因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所以用其制成的冰袋可给高烧病人降温,故选项正确;
C、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所以仍为混合物,而非纯净物的纯水,故选项错误;
D、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用150mL酒精和50mL水配制的医用消毒酒精体积小于200mL,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2. 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有良好的导电性
B. 金刚石常用于切割玻璃,是由于金刚石的硬度大
C.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D. 铁制品表面涂“银粉”(铝粉),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有良好的导电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常用于切割玻璃,是由于金刚石的硬度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铝比铁的化学性质活泼,铁制品表面涂“银粉”(铝粉),是由于铝在常温下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能够对里面的物质起到保护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且一段时间后未恢复到原大小,则图中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氧氧化钠和水
A. ①②③B. 只有①②C. 只有①③D. 只有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装置内气压变大,造成气球膨胀且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大小;
②镁和稀硫酸反应能生成氢气,使装置内气压变大,造成气球膨胀且一段时间后不会恢复原大小;
③固体氧氧化钠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使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气球膨胀,待温度冷却之后压强减小,气球又会恢复至原大小;
综上所述,只有①②可以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且一段时间后未恢复到原大小。
故选:B。
14. 向溶液X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溶液X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 Cl-B. C. Ca2+D.
【答案】D
【解析】
【详解】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由题可知,该气体是由溶液X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根据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能结合为氨气和水,故推得X中含有铵根离子即;
故选:D。
15. 分离、检验、鉴别、除杂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与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则将混合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原物质氧气被消耗,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故选项实验设计不合理;
B、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与氯化钠,氯化钡不与NaOH反应,则取样、滴加BaCl2溶液,观察溶液中是否产生沉淀可以判断是否混有Na2CO3,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
C、NaOH能与MgCl2反应生成Mg(OH)2沉淀与NaCl,则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会引入新杂质NaOH,故选项实验设计不合理;
D、CaO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则向混合物中加入水溶解,CaO被消耗,则无法分离,故选项实验设计不合理。
故选B。
16. 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两种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2B.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保持不变
C. 反应物中化合物与单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D. 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化学方程式为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两种化合物甲烷和甲醇的质量比为:(16×2):(32×2)=1:2 。选项A正确;
B、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而非物理性质。选项B错误;
C、反应物中化合物与单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 。选项C错误;
D、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新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D错误。
故选:A 。
17. 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电导率曲线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开始到M点溶液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 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 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大于P点
D. 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不能只说离子数量,分析不正确;
B、M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最低,说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最小,此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析正确;
C、P点和N点的电导率相等,说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相等,因为实验中是向稀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的体积变大,所以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大于P点,分析正确;
D、反应过程中,溶液始终具有导电性,即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分析正确;
故选:A。
18. 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 常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
C. 40℃时,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5g
D. 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到6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其晶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所以将35g硝酸钾晶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应为50g+31.95g=81.95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9. 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 FeFeCl3Fe(OH)3
B. CuOCuSO4溶液Cu(OH)2
C. NaCl溶液NaHCO3NaOH
D. BaCl2溶液BaCO3Ba(NO3)2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
【详解】A、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会生成氯化铁,错误;
B、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可以实现,正确;
C、氯化钠、水、氨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碳酸氢钠加热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错误;
D、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氯化钡不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错误。
故选B。
20.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含硫物质循环实现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部分循环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形式至少有四种
B. 反应Ⅰ中每生成64g的SO2,同时生成32gO2
C. 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D. 该过程可实现H2SO4、SO2等物质的循环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该过程中能量转化为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化学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电能,至少四种,不符合题意;
B、反应Ⅰ为硫酸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硫、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64×2):(16×2)=4:1,故每生成64g二氧化碳,同时生成16g氧气,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反应Ⅱ为二氧化硫和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硫酸和硫,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硫酸、二氧化硫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非选择题(共6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根据氢气的特性,其储存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主要有低温液化储氢、高压压缩储氢、碳基材料储氢等,化学法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配位氢化物储氢等。下图是一些储氢材料的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已知:①质量储氢密度=储氢后氢元素在储氢材料中的质量分数;
②体积储氢密度=储氢后单位体积的储氢材补中储存氢元素的质量
(1)碳基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属于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
(2)从分子角度解释低温、高压储氢原理________。
(3)结合图示,下列储氢材料中最理想的是_______。
A. LaNi5H6B. LiAlH4C. Mg2FeH6D. Al(BH4)3
(4)Mg17Al12也是一种常用的储氢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后可得到MgH2和Al。单位质量的MgH2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上图所示,其中温度T1、T2、T3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此“储氢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1)单质 (2)低温、高压使氢分子间隔变小 (3)D
(4) ①. T3<T2<T1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碳纳米管”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碳的一种单质;
【小问2详解】
由于低温、高压使氢分子间隔变小,所以低温、高压储氢;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相同条件下,储氢材料中Al(BH4)3储氢最多,是最理想的储氢材料,故选:D;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单位质量的MgH2分解产生氢气的质量随时间变化中温度T3<T2<T1;
根据题意可知,“储氢过程”中Mg17Al12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后可得到MgH2和Al,所以“储氢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 碳酸锂(Li2CO3)是制备锂电池的重要原料。工业上用锂辉石精矿(主要成分为Li2O)为原料制备Li2CO3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酸浸前将锂辉石精矿粉碎的目的是_____。酸浸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为了探究酸浸槽中的最佳条件,技术人员做了4组实验,酸浸时间4h,其余相关数据见表。
①本实验中 _______(填“BC”或“CD”)两组实验对比能说明温度对锂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
②根据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硫酸浓度对锂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是:其它条件相同时,______。
(3)反应器中加入饱和K2C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
(4)沉锂池中进行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_______。所得到的滤液在农业上可用作_______。
(5)根据Li2CO3的溶解度曲线图,分析洗涤槽中应采用的试剂是_______(填“冰水”或“热水”)。
【答案】(1) ①.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其充分反应 ②.
(2) ①. BC ②. 硫酸浓度越高,锂元素的浸出率越高
(3)增大反应物浓度,有利于硫酸锂转化为碳酸锂
(4) ①. 过滤 ②. 玻璃棒 ③. 钾肥 (5)热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酸浸前将锂辉石精矿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其充分反应;
酸浸槽中Li2O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锂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①根据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通过对比实验要探究温度对锂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保证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故BC两组实验对比能说明温度对锂元素的浸出率有影响;
②根据A组和B组实验对比,变量是硫酸浓度,得出硫酸浓度对锂元素浸出率的影响是:其它条件相同时,硫酸浓度越高,锂元素的浸出率越高;
【小问3详解】
反应器中加入饱和K2CO3溶液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浓度,有利于硫酸锂转化为碳酸锂;
【小问4详解】
沉锂池中为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是过滤操作;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碳酸钾与硫酸锂反应生成碳酸锂和硫酸钾,然后过滤,得到滤液中含有硫酸钾,硫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在农业上可用作钾肥;
【小问5详解】
根据Li2CO3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碳酸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洗涤槽中应采用的试剂是热水。
23. 某酸性含铜废水(主要含CuCl2,还有少量HCl)有多种处理方法。
(1)方法一:向废水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将所得金属回收处理得产品。
①加入铁粉的目的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气体,其化学式为______。
②过滤所得金属的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
(2)方法二:向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70℃条件下充分反应,得碱式碳酸铜。
①加入Na2CO3溶液后,废水的pH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②碱式碳酸铜有多种组成,可表示为Cu(OH)x(CO3)y,x和y需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
③若反应温度过高,会生成一种黑色固体。该固体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3)方法三:用生石灰或石灰石调节废水的pH。向1L废水中分别加入两种物质,测得废水的pH随加入固体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生石灰与水反应的产物是______(填化学式)。
②加入石灰石调节废水的pH,溶液的pH始终小于7,原因是______。
③每吨生石灰的价格约为460元,每吨石灰石的价格约为130元。联合使用生石灰和石灰石,将这两种物质先后加入1L废水,调节废水的pH至约为7,经济效益较好的可行方案为______。
【答案】(1) ①. Fe+CuCl2=Cu+FeCl2 ②. H2 ③. Fe、Cu
(2) ①. 增大 ②. x+2y=2 ③. CuO
(3) ①. Ca(OH)2 ②. 石灰石与废水中少量的HCl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少量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pH小于7,因此,溶液的pH始终小于7 ③. 先加入12g石灰石,再加入4g生石灰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向废水中加入过量铁粉,目的是使废水中的氯化铜与铁粉反应,置换出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Cu+FeCl2,故填写:Fe+CuCl2=Cu+FeCl2;
②过量铁粉除了与氯化铜反应,还与废水中少量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H2),故填写:H2;
③铁粉与氯化铜反应,置换出了铜(Cu),由于铁粉过量,因此,过滤所得金属的成分中一定有铁(Fe),故填写:Fe、Cu。
【小问2详解】
①废水中的少量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显酸性,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于大部分二氧化碳的逃逸,使得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随着碳酸钠溶液的过量,溶液显碱性,pH更大,故填写:增大;
②碱式碳酸铜(Cu(OH)x(CO3)y)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氢氧根离子化合价为-1,碳酸根离子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故填写:x+2y=2;
③反应温度过高,碱式碳酸铜可能受热会分解产生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物中只有氧化铜为黑色固体,氧化铜化学式为:CuO,故填写:CuO。
【小问3详解】
①生石灰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故填写:Ca(OH)2;
②石灰石与废水中少量的HCl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少量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pH小于7,因此,溶液的pH始终小于7,故填写:石灰石与废水中少量的HCl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少量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pH小于7,因此,溶液的pH始终小于7;
③分析图像知,pH为5时,与稀盐酸反应消耗的石灰石为12g,而与同样的稀盐酸反应消耗的生石灰为20g,可以看到此过程选用石灰石成本更低;分析图像,pH为5-7时,消耗24g-20g=4g生石灰,就完全中和了盐酸,成本最低;石灰石不能达到pH=7;因此最优方案为:先加入12g石灰石,再加入4g生石灰,这样成本最低。
24. 从海水中获取的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1)组成。
构成NaCl晶体的微粒为Na+和______(填离子符号)。
(2)提取。
①1000克海水含有27.2克NaCl,则海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______。
②海水晒制的粗盐中含有MgCl2、CaCl2和Na2SO4等少量可溶性杂质和泥沙。为除去可溶性杂质,将粗盐样品溶于水,可依次加入过量______和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搅拌,煮沸得NaCl溶液。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
(3)应用。
①通过电解饱和NaCl溶液制备NaOH,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②电解熔融NaCl可得到金属Na和另一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拓展。
I、“侯氏制碱法”生产纯碱的过程中,碳酸氢钠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原理是:
NH3+CO2+H2O═NH4HCO3,NaCl+NH4HCO3═NaHCO3+NH4Cl。兴趣小组在常温(20℃)下设计并完成了如图1所示实验。
[已知20℃时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溶解度为36.0g、21.0g、9.6g、37.2g。]
①实验1、2所得溶液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_(填实验序号)。
②实验3的锥形瓶中出现白色浑浊,经检验为NaHCO3。写出用稀盐酸检验NaHC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侯氏制碱法的生产流程如图2所示:
①实际生产中沉淀池内的温度不能太高,原因是______。
②图3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母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NH4Cl和少量NaCl,利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可提纯NH4Cl,理由是______。
③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NaCl和______。
Ⅲ、测定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纯碱产品中常混有少量氯化钠,兴趣小组设计如图4所示两种方案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根据方案1,实验测得CO2的质量为0.88g。根据方案2,实验测得BaCO3的质量为3.94g。请任选其中一种方案与相关数据,计算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Cl- (2) ①. 2.72% ②. 蒸发结晶 ③. 氢氧化钡溶液 ④. 除去反应生成的NaOH和过量Na2CO3
(3) ①. H2 ②.
(4) ①. 1 ②. ③. 防止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④. 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 ⑤. 二氧化碳##CO2 ⑥. 采用方案1,设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则
解得x=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96.4%。
采用方案2,设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y,
则
解得y=2.12g
则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96.4%。
【解析】
【小问1详解】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号为Na+、Cl-;
【小问2详解】
①1000克海水含有27.2克NaCl,则海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因为氯化钠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所以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蒸发结晶;
②海水晒制的粗盐中含有MgCl2、CaCl2和Na2SO4等少量可溶性杂质和泥沙。为除去可溶性杂质,利用氢氧根离子除去镁离子,利用钡离子除去硫酸根离子,利用碳酸根离子除去钙离子和过量的钡离子,将粗盐样品溶于水,可依次加入过量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会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会与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与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然后搅拌,煮沸得NaCl溶液;加入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反应生成的NaOH和过量Na2CO3;
【小问3详解】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钠原子、2个氯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已知物中有2个钠原子、2个氯原子、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X中有2个氢原子,化学式为H2;
②电解熔融NaCl可得到金属Na和另一种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钠元素和氯元素,反应后有钠元素,故另一种单质中一定含有氯元素,即为氯气,氯化钠通电分解生成钠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I、①由于20℃时,氯化钠和碳酸氢铵的溶解度分别为36.0g、21.0g,则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和碳酸氢铵的质量为3.6g、2.1g,水的密度为1g/mL,则10mL水的质量为10g,则结合图中所加入固体的质量,实验1向10mL水中加入3.6g氯化钠固体,实验2向10mL水中加入1.6g碳酸氢铵固体,则可知实验1形成的溶液为饱和溶液,实验2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②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①由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则沉淀池内的温度不能太高,防止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②由图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铵;
③由流程可知,该流程中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可循环利用;
Ⅲ、见答案。
25. 为研究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用砂纸打磨铝片和铜片,“打磨"的目的是______,然后再将打磨干净的铝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写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小芳将打磨干净的铝片放入浓氯化铜溶液中,看到有大量气泡逸出,还有“白色沉淀"这一现象出现。
【提出问题】铝片与浓氯化铜溶液反应出现的白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AlCl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②CuCl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乙醇;溶于浓盐酸且溶液变褐色;溶于浓氨水且溶液变蓝色。
【提出假设】假设a:该白色沉淀可能含有CuCl;
假设b:该白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
假设c:该白色沉淀可能含有Al。
【设计实验】取白色沉淀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得出结论】由实验①可判断假设c不成立,再结合实验②③的现象可得出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
【反思评价】为探究铝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CuCl的条件,小组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分两步:Cu2+Cu+Cu。当反应恰好生成 CuCl时,铝与铜离子的个数比为______。
【答案】(1) ①.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②. 2Al+6HCl=2AlCl3+3H2↑
(2) ①. 无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得到褐色溶液 ②. 浓氨水 ③. CuCl和AlCl3 ④. 1:3
【解析】
【小问1详解】
铜、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形成氧化膜,先用砂纸打磨铝片和铜片,“打磨"的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然后再将打磨干净的铝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反应的现象。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2AlCl3+3H2↑;
【小问2详解】
设计实验:
①根据假设c不成立,则白色固体不含铝,所以加入浓盐酸无气泡产生。又根据A1C1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CuCl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乙醇,溶于浓盐酸且溶液变褐色;而实验②中固体部分溶解,说明含氯化铝,实验③得到蓝色溶液,说明含氯化亚铜;所以加入浓盐酸后,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呈褐色;
③由上面分析可知,固体中含有氯化铝和氯化亚铜,结合题中信息(A1C13易溶于水和乙醇,CuCl溶于浓氨水且溶液变蓝色),以及实验③的现象(固体溶解,得到蓝色溶液)可知,实验③操作中加入了适量的浓氨水;
得出结论:
由实验①加入浓盐酸无气泡产生,可知固体中不含铝,所以假设c不成立;由实验②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固体部分溶解,说明含氯化铝;实验③加入适量浓氨水,固体溶解,得到蓝色溶液,说明含氯化亚铜。综上可知,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CuCl和AlCl3;
反思评价:
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分两步:。当反应恰好生成 CuCl时,根据化学方程式Al+3CuCl2=AlCl3+3CuCl可知,铝与铜离子的个数比为1:3。
26. 同学们对铁及其化合物的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一:铁的应用
(1)《天工开物》中记载:取盐井水“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煎炼时利用铁釜的________性,生活中,铁粉常用作脱氧剂,原理是________。
探究二:(羟基氧化铁)在化工、建筑、医药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2)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信息表明,火星上存在,从而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其理由为________。
(3)活性可除去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并获得,原理如下。
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气体相比,除去的优点为_______。
探究三:碳酸亚铁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做补血剂、阻燃剂、催化剂,还可用于皮革生产。
(4)碳酸亚铁在空气中受热发生的反应为,它可以做阻燃剂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
(5)的制备。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通过与反应制取。
实验步骤如下:
a.检查装置气密性,添加药品,并将导管末端插入中水面以下;
b.装置中打开,关闭制取硫酸亚铁,并将整个装置内的空气排尽;
c.操作开关,将中溶液导入中产生沉淀;
d.将B中混合物分离提纯,获得纯净的碳酸亚铁产品。
步骤中应打开开关________(选填“”、“”或“”),并关闭其他开关,反应过程中控制装置温度在左右,原因为________。
(6)的含量测定.为确定某样品中的含量,称取固体做如图实验.
(其它杂质与稀硫酸不产生气体;碱石灰是和的混合物)
①反应结束后,缓缓通一段时间的目的为________。
②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增重,则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③如果去掉装置,会使实验结果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答案】(1) ①. 导热 ②. 铁生锈消耗氧气
(2)FeOOH 中含有氢、氧元素
(3)FeOOH 可循环利用
(4) ①. 反应消耗氧气
②. 生成二氧化碳可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5) ①. K2 ②. 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6) ①. 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被F中的碱石灰全部吸收 ②. 11.6% ③. 偏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煎炼过程是利用热量将水蒸发得到晶体,则需要容器可以导热,所以利用铁釜的导热性。铁和氧气、水接触可生锈,会消耗氧气,所以铁粉常用作脱氧剂。
【小问2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FeOOH 中存在氢、氧元素,水中存在氢、氧元素,所以可推测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
【小问3详解】
氢氧化钠和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钠和水,从流程图可知,FeOOH除去H2S的过程中FeOOH开始投入后又生成,可循环利用,所以优点是FeOOH可循环利用。
【小问4详解】
碳酸亚铁和氧气反应消耗氧气,可降低氧气浓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阻止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小问5详解】
开打K1后硫酸流下,且硫酸会将长导管液封。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的氢气通过K3进入B,排净空气。将A中液体导入B中,则液体可从长导管通过K2进入B中,则需要打开K2,关闭其他开关,生成的氢气无法排除,将A中溶液压入B中。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过程中控制 B 装置温度在 50℃ 左右,原因为防止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小问6详解】
①碳酸亚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F被碱石灰吸收,F增加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进一步计算出碳酸亚铁的质量。所以反应结束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将DE中残留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F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被F中的碱石灰全部吸收。
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根据FeCO3+H2SO4=FeSO4+H2O+CO2↑可知,生成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碳酸亚铁中碳元素的质量相同,则碳酸亚铁的质量为。则样品中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
③如何去掉G,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可能被F吸收,导致测量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则计算出的碳酸亚铁的质量偏大,碳酸亚铁的质量分数偏大。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O2中混有的少量N2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B
检验NaOH溶液是否混有Na2CO3
取样、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
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D
分离CaCO3和CaO的固体混合物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组别
矿酸比
硫酸浓度(%)
温度(℃)
锂元素浸出率(%)
A
1:1
90
100
70.34
B
1:1
98
100
73.89
C
1:1
98
150
78.24
D
1:3
98
200
85.53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加入适量浓盐酸
______
②
加入适量无水乙醇
固体部分溶解
③
加入适量______
固体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昆山市六校中考联考(一模)化学试题(一模+一模):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昆山市六校中考联考(一模)化学试题(一模+一模),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昆山市六校中考联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昆山市六校中考联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八校中考化学适应性测评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八校中考化学适应性测评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八校中考化学适应性测评卷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八校中考化学适应性测评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