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总分:70分总间:60分钟)
可能涉及到的相对原子质量:N-14 O-16 Fe-56 C-12 K-39 Mn-55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 4月13日,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的哈尔滨2025年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倒计时300天主题活动在哈尔滨大剧院举行。下列说法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 火炬选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降低重量,燃料使用氢燃料
B. 制冰技术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川冰技术”的名字就很有科技感
C. 强大的网络直播系统,让我们在家观看赛如同身临其境
D. 黑科技-石墨烯发热材料。助力冬奥,“这个冬天不再冷”
【答案】C
【解析】
【详解】A.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氢燃料属于化学范畴,不符合题意;
B.利用二氧化碳制冰属于化学范畴,不符合题意;
C.网络直播系统不属于化学范畴,符合题意;
D.石墨烯发热材料属于化学范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下列教材中的实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肥皂遇到硬水起浮渣B. 电解水
C. 明矾入水形成胶状物D. 简易净水器净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硬水中加肥皂水,硬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与肥皂水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明矾入水形成胶状物,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简易净水器净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3.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B. 玻璃管不用水润湿,连接仪器
C. 液体药品的取用D. 氢气验纯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应左物右码,该选项不正确;
B.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橡皮塞内,此选项不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时,伸入液体前,应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再伸入试剂中吸取液体,图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胶头排出里面的空气,该选项不正确;
D.用试管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此选项正确;
故选D。
4. 下列物质用途正确的是
A. 氦气用于磁悬浮列车B. 氧气用于炼钢
C. 液氮冷冻机D. 活性炭制铅笔芯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氮气能用于磁悬浮列车,不是氦气,故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用于炼钢,故正确;
C.由于液氦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液氦(而不是液氮)可用于制造冷冻,故错误;
D.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可用于制铅笔芯,不是用活性炭,选错误;
故选B。
5. 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排列的一组是
A. 木炭、水、胆矾B. 金刚石、四氧化三铁、硬水
C. 稀有气体、五氧化二磷、空气D. 硫、硫酸铜、冰水混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炭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胆矾是CuSO4·5H2O,属于纯净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金刚石是碳单质,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合物,硬水是由水和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属于混合物,此选项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氩气等,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合物,空气属于混合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硫属于单质,硫酸铜属于化合物,冰、水是同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 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的间隔,部分酒精分子占据了水分子的间隔,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
B.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水银体积膨胀的原因是原子间隔变大,水银是由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此选项错误;
C.分子在任何条件下都在运动,温度升高加快分子运动的速度,所以阳光下,衣服干得快,此选项错误;
D.氢气和液氢都是由氢分子构成的物质,只是状态不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此选项正确;
故选D。
7. 下列应用和相应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A.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 氧化反应
B.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P+5O22P2O5 化合反应
C. 碳在氧气中燃烧:C+O2CO2 化合反应
D. 电解水:2H2O2H2↑+O2↑ 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但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拉瓦锡用汞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不是红磷,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但条件为通电,正确的为,且该反应为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小德和小强为了能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化学中的概念,做起了“反正话”的游戏。下列“反正话”小德和小强都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但不属于单质,是混合物,故错误;
B.含氧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如碳酸中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C.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D.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纯水,如酒精也是无色液体但不是纯水,故错误;
故选C。
9. 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g
B.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都由碳原子构成
C. 木炭 与活性炭都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在生产生活中都有所应用
D. 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电极
【答案】C
【解析】
【详解】A、C60的相对分子质量=12×60=720,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省略不写,说法错误;
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由碳元素组成,金刚石、石墨由碳原子构成,C60是由C60分子构成,说法错误;
C、木炭 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都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在生产生活中都有所应用,说法正确;
D、石墨很软,可用作润滑剂,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说法错误;
故选:C。
10. 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是21%B. 海洋中繁衍着无数的水生生物共含有80多种物质
C.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D.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铁
【答案】C
【解析】
【详解】A、正常的空气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是: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错误;
B、海洋中繁衍着无数的水生生物,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不是80多种物质,错误;
C、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正确;
D、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氧、硅、铝、铁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对应的名称不正确的是
A. Fe3O4 四氧化三铁B. FeCO3碳酸铁
C. FeO氧化亚铁D. Fe2O3三氧化二铁或氧化铁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
【详解】A、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化学式对应的名称正确;
B、FeCO3读作碳酸亚铁,化学式对应的名称不正确;
C、FeO读作氧化亚铁,化学式对应的名称正确;
D、Fe2O3读作三氧化二铁或氧化铁,化学式对应的名称正确。
故选B。
12.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 去除水中的泥沙
C. 验证瓶内气体为氧气D. 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瓶中的氧气,但是该反应燃烧放热,氮气等气体跑出去,冷却后,回来的水超过氧气体积,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泥沙与水不相溶,所以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固液分离,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氧气具有助燃性,可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是氧气,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过程中b中溶液变红色,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b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3. 区别下列物质的方法中,不能将本组待区别的物质区别开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粉为红色,氧化铜为黑色,则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区分两物质,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
B.铁粉可以被磁铁吸引,硫粉不行,可以鉴别两物质,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
C.二氧化锰不具有可燃性,木炭可以燃烧,则分别取样在空气中点燃,观察是否能被点燃,可以鉴别两物质,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
D.二氧化碳与氮气都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不合理;
故选D。
14. 下列各组混合物中,所用试剂和方法能将杂质除去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虽然除去了杂质,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水蒸气,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错误;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又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错误;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还需要再过滤,故C错误;
D、铁能被磁铁吸引,木炭粉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D正确;
故选:D。
15. 将菱铁矿(主要成分FeCO3,杂质不含铁元素,也不参加反应)80g,隔绝空气加热到700℃()完全反应后得到固体质量66.8g,则菱铁矿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 18%B. 21%C. 24.5%D. 43.5%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设菱铁矿中碳酸亚铁质量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80g-66.8g=13.2g
菱铁矿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菱铁矿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21%。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化学方程式作为化学学习一项独特的“语言”,能清晰、简明地表示出化学反应的原理。请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事实:
(1)一种金属燃烧后,发出耀眼的白光: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固体混合物制氧气:___________。
(3)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制取两种氧化物:___________。
(4)碳酸钠与盐酸反应___________,此反应___________(填是或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1)
(2)
(3)
(4) ①. ②. 是
【解析】
【小问1详解】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固体混合物制氧气,采用的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该反应是化学变化,所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填是。
17. 2023年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宣布经过科技攻关,在3nm光子芯片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光子芯片的材料以第二代半导体InP、GaAs为传输速度比电子芯片快1000倍。2023年2月3日,中国首量子芯片生产线在合肥正式建成投产。量子芯片主要使用第二代半导体材料SiC和GnN制造,其运算速度是传统芯片的倍,甚至亿倍。
(1)铟元素(I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 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18
C. 铟原子的中子数为49D. 铟原子的核外电子分5层排布
(2)GaAs具有的性质是:①亮灰色,具有金属光泽;②硬度大;③加热到600℃时,外表开始被氧化膜包覆。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_(填编号);
(3)SiC中Si的化合价为+4价,则SiC中C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4)GaN的制备方法是利用Ga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的,其中氨分子是由_______构成的。某物质X的一个分子与一个氨分子含有相同质子数,则X的化学式___________。
(5)请画出与铟元素同一族少两个周期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
【答案】(1)BC (2)①②##②① (3)-4
(4) ①. 氢原子和氮原子 ②.
(5)
【解析】
【小问1详解】
A、由“金”字旁可知,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49=2+X+18+18+3,X=8,符合题意;
C、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不是中子数,故铟原子的质子数为49,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5层排布,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小问2详解】
①亮灰色,具有金属光泽;②性脆而硬,颜色、硬度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填:①②;
【小问3详解】
SiC中Si的化合价为+4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4)+x=0,x=-4;
【小问4详解】
①氨分子由氢原子和氮原子构成;
②氨分子的质子数为10,所以质子数为10 的物质有甲烷等,化学式为;
【小问5详解】
与铟元素同一族少两个周期的元素的原子是铝原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8. 分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C实验中应该加入___________。
(2)B实验研究了二氧化锰___________作用。
(3)A实验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___________。
(4)三组实验都运用到了初中化学一个重要的实验方法为___________。
【答案】(1)等量肥皂水
(2)催化 (3)多
(4)控制变量法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C的目的是区别等量的硬水和软水,即加入肥皂水,遵循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实验只存在唯一变量,故需要加入等量的肥皂水;
【小问2详解】
实验B采用是否加入二氧化锰做实验,由此可见,本实验的研究方法为控制变量法,通过带火星木条的复燃程度可判断出加了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出氧气的速率更快,由此证明二氧化锰具有催化作用;
【小问3详解】
实验A采用相同滴数澄清石灰水做实验,由此可见,本实验的研究方法为控制变量法,通过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比空气更明显,可知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小问4详解】
三组实验都只存在唯一变量,所以都运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19. 利用空气制取氮肥流程如图所示。
(1)I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___________(填名称)。
(2)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图中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5)已知在温度和压强相同时,气体的密度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请对氮气、氧气、空气的三种气体密度进行排序,用物质名称和“>”进行表示________。
【答案】(1)氢气 (2)
(3)属于 (4)C
(5)氧气>空气>氮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氢气;
【小问2详解】
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和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氮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3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反应前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化合价为-2价,反应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小问4详解】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4:1,则氮气分子与氧气分子的个数比是4:1,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C;
【小问5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气体的密度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所以三种气体密度排序为氧气>空气>氮气。
20. 小小风筝手中牵,化学物质记心间。A、B、C、D、E表示初中常见的五种物质,部分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D为地壳中含量第四位的元素组成的单质,A和B均为气体单质,E为蓝色溶液,且含有三种元素,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1:2。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中质量分数相等的两种元素的符号为_________;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写出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D与过量E反应时,我们可能无法观察到的明显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4)若要进行D与B反应的实验,则要收集较纯净的B应采用的收集方法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Cu、O ②. H2
(2)3Fe+2O2Fe3O4
(3)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4)排水集气法
【解析】
【分析】D为地壳中含量第四位的元素组成的单质,则D为铁;E为蓝色溶液,且含有三种元素,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1:2,则E为硫酸铜;A和B均为气体单质,B能与D(铁)、A反应,A、D(铁)都能转化为C,且B能与C反应,则A为氢气、B为氧气,C为铜,代入检验,推断合理。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E为硫酸铜,硫酸铜中质量分数相等的两种元素是铜、氧,其元素符号为Cu、O;A为氢气,其化学式为H2,故填:Cu、O;H2;
【小问2详解】
B为氧气,D为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填:3Fe+2O2Fe3O4;
【小问3详解】
D为铁,E为硫酸铜,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观察到铁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由于硫酸铜溶液(蓝色)过量,可能观察不到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故填: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小问4详解】
B为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较纯净,故填:排水集气法。
21. 德强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小组成员将63.2g高锰酸钾在试管中加热。当反应生成3.2g氧气时,发现试管有裂痕,需要将剩余固体转移到另一支试管中加热,但是由于不小心,在转移过程中,部分固体洒落在外(假设原试管和棉花上无固体残留)。转移后,继续在另一支试管中加热剩余固体,至完全反应后又生成了l.6g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如果实验中没有出现意外,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
(3)写出求解转移固体前生成的二氧化锰的质量___________g。
(4)洒落的固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占加热前总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5)在阳光的照射下,同学们发现洒落的一部分固体呈现出墨绿色,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出墨绿色的固体应该是___________(填一种物质的名称)。
【答案】(1)
(2)6.4g (3)8.7
(4)25% (5)锰酸钾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锰酸钾在试管中加热生成氧气、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设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
解得:x=6.4g
故填6.4g;
【小问3详解】
设解转移固体前生成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y,
解得:y=8.7g
故填8.7g;
【小问4详解】
理论与实际氧气的质量差为:6.4g-3.2g-1.6g=1.6g
设洒落的固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z,
解得z=15.8g
洒落的固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占加热前总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5.8g÷63.2g×100%=25%;
【小问5详解】
高锰酸钾的颜色为紫红色,锰酸钾的颜色为墨绿色,二氧化锰的颜色为黑色,故填锰酸钾。
22. 德强八年级化学兴趣小组想要测定某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注:样品中除二氧化锰外,只有碳单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一定量的样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氧气,使碳单质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2来进行分析测定。
Ⅰ.制备干燥的氧气
(1)如果选择图(一)装置来制备氧气,比较三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装置特点,所选方法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该___________(填字母)。
A.将固体加入到液体中 B.将液体加入到固体中
(2)已知:浓硫酸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干燥剂,用图(二)装置既可以收集氧气,又可以干燥氧气,若利用充满水的烧瓶来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下同)端通入;若在烧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干燥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端通入。
Ⅱ.通过反应测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3)已知: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X+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4)图(三)是用干燥纯净的O2与样品反应来测定二氧化锰质量分数的装置,装置③中装有碱石灰(主要成分为NaOH和CaO),其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___________(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进入装置②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
(5)为验证图(三)中装置②已将CO2吸收完全,可在装置②与③之间加入图(四)装置进行验证,则图(四)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___________。
(6)称取5.0g二氧化锰样品进行实验,图(三)中装置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1.1g,则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Ⅲ.知识延伸
(7)②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与我们学过的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的反应十分类似,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都含有相同的阴离子,这种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____。实验时同学们都见到过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但我们继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了。下列图像_____能正确表达沉淀的变化规律。
【答案】(1) ①. ②. B
(2) ①. a ②. b
(3)Na2CO3 (4)CO2 (5)澄清石灰水
(6)94% (7) ①. OH- ②. C
【解析】
【小问1详解】
该图的发生装置适用于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所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时应选择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应该将液体加入到固体中,通过控制过氧化氢溶液的滴加速率来控制氧气的生成速率;
故答案为:;B
【小问2详解】
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利用生成的气体使装置内压强升高而把水从瓶中排出,氧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气体聚集在容器上部,a端进气使气体无法逸出而瓶内压强增大,水从b端排出;干燥气体时,气体要通过浓硫酸后再出来,故气体应从b端通入,从a端排出;
故答案为:a;b
【小问3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反应前:钠原子有2个、氧原子有4个、碳原子有1个、氢原子有2个,反应后:氢原子有2个、氧原子有1个,故X的化学式为Na2CO3;
故答案为:Na2CO3
【小问4详解】
碱石灰既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影响探究结果,因此在本装置中,增加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③,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故答案为:CO2;
【小问5详解】
检验混合气体是否还含有二氧化碳,可以选用澄清石灰水,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混合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
【小问6详解】
图㈢中用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装置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1.1 g,所以增重的量即为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即吸收了二氧化碳质量为1.1g,其中含C元素质量=,即混合粉末中含有0.3g木炭粉,则含有黑色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故答案为:94%
【小问7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NaOH、Ca(OH)2都是碱,溶液中都含有OH-;实验时同学们都见到过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但继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浑浊的石灰水又变澄清了,所以,沉淀的质量先增加后减小;
故答案为:OH-;C选项
事实
解释
A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不断运动
B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C
阳光下,衣服干得快
温度高,分子才运动
D
氢气和液氢都可以作燃料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
小德
小强
A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是单质
B
氧化物中一定含氧
含氧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C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一定会有其他物质生成
D
纯水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纯水
A
B
C
D
选项
待区别的物质
区别方法
A
区别铜粉和氧化铜
取样,观察固体颜色
B
区别铁粉和硫粉
磁铁吸引
C
区别二氧化锰与木炭
分别取样在空气中点燃,观察现象
D
区别二氧化碳、氮气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物质
杂质
方法
A
CO2
H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B
KClO3
KCl
加入MnO2加热
C
H2O
臭味物质
加入活性炭吸附
D
木炭粉
Fe
用磁铁吸引
2024年哈尔滨市德强学校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和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哈尔滨市德强学校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和答案,共7页。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学校中考一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学校中考一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学校中考一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学校中考一模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学校初中部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12月份素养测评化学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德强学校初中部2023-2024学年上学期八年级12月份素养测评化学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