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广东卷)-化学(全解全析)
展开(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班级、试室号、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a 40 Ba 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记载:“交趾有甘蔗,榨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石蜜”主要的成分是
A.糖类 B.蛋白质 C.维生素 D.油脂
【答案】A
【解析】从甘蔗中提取的“石蜜”,属于糖类,选A。
2.保护环境卫生,学会垃圾分类。快递纸箱属于下列图示中的
A B C D
【答案】B
【解析】快递纸箱属于可回收物,选B。
3.“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下列做法与该理念不相符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 B.废旧电池回收处理 C.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 D.提倡使用一次性纸杯
【答案】D
【解析】植树造林增加绿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符合“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理念,故A正确;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故B正确;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减少水的污染,故C正确;使用一次性纸杯,会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环境保护,故D错误。
4.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熔点高 B.不锈钢的硬度比纯铁小,熔点比纯铁高
C.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 D.铝制品在空气中耐腐蚀是因为铝不活泼
【答案】C
【解析】“真金不怕火炼”是指金的化学性质稳定,A错误;不锈钢的硬度比纯铁大,熔点比纯铁低,B错误;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C正确;铝制品在空气中耐腐蚀是因为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内部铝的进一步氧化,D错误。
5.某学生在配制a%的NaOH溶液时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其中完全正确的操作是
A.取固体 B.称量固体 C.量取水 D.溶解
【答案】D
【解析】用药匙取氢氧化钠固体,瓶塞要倒放,A错误;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进行称量,不能放在纸上,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B错误;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C错误;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D正确。
碳是一种常见的非金属元素,碳材料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形式,全新的碳材料家族成员不断被精准合成,有望发展成为新型半导体材料,在分子电子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回答第6~8题。
6.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精准合成了两种全新的碳材料C10和C14,构成这两种碳材料的粒子是
A.原子 B.离子 C.分子 D.元素
【答案】C
【解析】C10是由C10分子构成的,C14是由C14分子构成的,构成这两种碳材料的粒子是分子,选C。
7.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结构如题7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 B.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
C.这四种物质都是由碳分子构成的 D.这四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答案】B
【解析】金刚石硬度大,A不正确;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B正确;金刚石和石墨、碳纳米管都是由原子构成的,C不正确;这四种物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D不正确。
8.天津大学天津纳米颗粒与纳米系统国际研究中心的马雷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在半导体石墨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成果已于2024年1月3日在Nature杂志网站上在线发布。石墨烯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元素在周期表中及有关原子或离子结构如题8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6 B.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g
C.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③ D.②和④形成的化合物是ClNa
【答案】C
【解析】在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 2,原子核外电子数 = 2 + 4 = 6,A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其单位为“1”,质量的单位才是“g”,B错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题干中提供的结构示意图可知,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也应为4,③符合要求,与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③,C正确;②和④分别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钠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D错误。
9.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答案】B
【解析】冬季用煤取暖,若通风不畅,煤不充分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会导致煤气中毒,因此要注意排气通风,A正确;石墨用于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B错误;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具有碱性,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正确;打开汽水瓶盖时,压强减小,汽水会自动喷出来,是因为气体在水中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D正确。
10.某品牌苏打气泡水的标签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饮料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pH试纸精确测定该饮料的pH B.整瓶口感一致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C.过滤不能分离水和碳酸氢钠 D.能补充运动后流失的水和无机盐
【答案】A
【解析】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不能用pH试纸精确测定该饮料的pH约为6.5,A错误;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成分均相同,整瓶口感一致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B正确;碳酸氢钠能溶于水,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不能分离水和碳酸氢钠,C正确;由图可知,该瓶饮料中的配料中为:水、食用盐、二氧化碳、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能补充运动后流失的水和无机盐,D正确。
1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下列有关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A.科学态度与责任:NO2、SO2、CO都是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都会形成酸雨,应控制排放
B.科学探究与实践:向某水样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出现大量泡沫,则该水样是硬水
C.科学思维: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间隔增大
D.化学观念:可以添加合适的催化剂,将水转化成汽油以节约石油资源
【答案】C
【解析】一氧化碳不与水反应,不会结合生成酸性物质形成酸雨,NO2、SO2排放到空气中会形成酸雨,A错误;使用肥皂水检验某自来水是否为硬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B错误;水银温度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是因为受热后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C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汽油中含有碳元素,而水分子中只含有氢和氧两种元素,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只起到催化作用,所以水不可能通过催化反应来制取汽油,D错误。
12.题12图是铁元素的价类图,同一条射线上的物质类别相同,同一圆圈上的物质中铁元素化合价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a、d为碱,则d点表示Fe(OH)3
B.用等质量的Fe2O3、b炼铁,b生成的铁多
C.通过复分解反应,可实现转化Fe2O3→e→d
D.若c为FeSO4,加入Cu可实现转化c→Fe
【答案】D
【解析】若a、d为碱,同一圆圈上的物质中铁元素化合价相同,氧氧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则d点表示Fe(OH)3,故A正确;同一条射线上的物质类别相同,由于b与氧化铁在同一射线上,故b为氧化亚铁,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用等质量的Fe2O3、b炼铁,b生成的铁多,故B 正确;同一圆圈上的物质中铁元素化合价相同,则e为氯化铁,d为Fe(OH)3,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均为复分解反应,通过复分解反应,可实现转化Fe2O3→e→d,故C正确;若c为FeSO4,铁比铜活泼,铜无法将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加入Cu不可实现转化c→Fe,故D错误。
13.t1℃时,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升温至t2℃。有关过程和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如题13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KCl
B.t1℃甲烧杯中一定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甲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D.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答案】B
【解析】t1℃时,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硝酸钾,该温度下,将等质量的KNO3和KCl分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甲中固体全部溶解,乙中固体部分溶解,则甲烧杯中的溶质是KCl,A不符合题意;t1℃时,甲中溶质全部溶解,甲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饱和,B符合题意;t2℃时,甲、乙中固体均全部溶解,甲、乙烧杯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均相等,t2℃时,甲、乙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C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硝酸钾,D不符合题意。
14.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CuSO4溶液的性质。
实验Ⅰ: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实验Ⅱ:向CuSO4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出现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Ⅰ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Ⅰ说明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
C.实验Ⅱ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D.实验Ⅱ中沉淀为CuO
【答案】B
【解析】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A错误;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Al丝浸入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l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说明Al能置换出Cu,Al的活动性比Cu的强,B正确;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C错误;实验Ⅱ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实验Ⅱ中沉淀为氢氧化铜,D错误。
15.某兴趣小组以MnO2作催化剂分解不同质量分数的H2O2溶液,测得O2含量随时间变化,有关装置设计和测得结果如题15~1、15~2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
B.该实验不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C.对比c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D.对比b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无关
【答案】D
【解析】图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过氧化氢溶液进入容器,气压增大,A正确;该实验一直有二氧化锰,不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B正确;对比c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即相同时间产生氧气越多,氧气浓度越大),C正确;对比b点和e点,氧气浓度升到24%用的时间,e比b时间长,说明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能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是因为反应时间不同,D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 18~21小题各 10分,共55分。
16.I.音乐陶冶人的情操。美妙的旋律打开聆听者的心灵之门,动人的音符描绘理想的世界。
(1)一曲《中国娃》,“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掺假”。豆腐富含的营养素是 ① ,大豆研磨成豆浆发生的是 ② (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一曲《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从微观角度解释在花园中能闻到茉莉花香的原因: ③ 。
(3)一曲《南泥湾》,“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让人感受到陕北的无限好风光。种植庄稼需要NH4Cl、NH4NO3、KNO3、KCl等化肥,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④ 。
II.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铁锅炒菜更有利于人体健康,原因是可以提供微量元素铁,预防 ⑤ 疾病;铁制品在空气中易生锈是因为铁与 ⑥ 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2)水基型灭火器是家庭常备灭火器,灭火时产生泡沫喷射在可燃物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使火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⑦ 。
【答案】I.(1)① 蛋白质(1分) ② 物理(1分) (2)③ 分子在不断运动(1分) (3)④ KNO3或硝酸钾(1分)
II.(1)⑤ 缺铁性贫血(1分) ⑥ 氧气和水(1分) (2)⑦ 隔绝氧气(或空气)(1分)
【解析】I.(1)制豆腐的原料是大豆,大豆富含蛋白质,所以豆腐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大豆研磨成豆浆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在花园中能闻到茉莉花香;
(3)复合肥是指在成分中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或含其中任何两种元素的化学肥料。NH4Cl只含氮元素,属于氮肥;NH4NO3只含氮元素,属于氮肥;KNO3同时含有氮、钾两种元素,属于复合肥;KCl只含钾元素,属于钾肥。
II.(1)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故提供微量元素铁,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铁制品在空气中易生锈是因为铁与水、氧气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2)水基型灭火器在喷射后,成水雾状,瞬间蒸发火场大量的热量,迅速降低火场温度,抑制热辐射,表面活性剂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隔离氧气。
17.【科普阅读】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高碳)、石油(中碳)、天然气(低碳)为代表的化石燃料仍占主导地位,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同时产生CO2。CO2是巨大的碳资源,也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的低能耗捕集、转化和利用正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通过CO2耦合化石能源的转化利用技术,将CH4与CO2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为H2和CO,达成碳减排。重整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会产生积碳反应,而使其失去催化性能,需要同时进行消碳处理,如题17~1图所示。研究人员测试了积碳对不同催化剂的影响,并通过灼烧除碳,使催化剂恢复性能,某两种失效催化剂除碳时,测得固体质量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如题17~2图所示。
(1)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生成葡萄糖(C6H12O6),其化学方程式为 ① 。
(2)我国科学家以CO2为原料人工合成葡萄糖的过程中,会发生反应2 CO2 + 2 H2O R + 2 O2,其中R的化学式是 ② 。
(3)CO2与CH4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
(4)重整过程中,两种催化剂表面“积碳”较多的是 ④ (填“催化剂a”或“催化剂b”)。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⑤ 气体。
(5)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情况如题17~3图所示。500~600℃范围内,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其原因可能是 ⑥ 。
【答案】(1)① 6 CO2 + 6 H2O C6H12O6 + 6 O2(2分)
(2)② C2H4O2(2分) (3)③ CO2 + CH4 2 H2 + 2 CO(2分)
(4)④ b(1分) ⑤ 氧气或O2(1分)
(5)⑥ 500~600℃范围内,不利于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消碳反应消耗的碳少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2分)
【解析】(1)植物光合作用即水和二氧化碳在光照、叶绿素的条件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化学方程式6 CO2 + 6 H2O C6H12O6 + 6 O2。
(2)化学方程式左边,碳原子个数2个,氧原子个数6个,氢原子个数4个;化学方程式右边,氧原子个数4个,所以R中应有碳原子个数2个,氢原子个数4个,氧原子个数2个,即R的化学式为C2H4O2。
(3) CH4与CO2在高温条件下催化重整为H2和CO ,化学方程式未CO2 + CH4 2 H2 + 2 CO。
(4)据图2可知,重整过程中,两种催化剂表面“积碳”较多的是b。通过灼烧除碳,使催化剂恢复性能,所以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氧气。
(5)由于500~600℃范围内,不利于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消碳反应消耗的碳少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所以500~600℃范围内,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
18.I.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
(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制取较大量CO2,你选择的仪器是 ① (填序号)。
(2)如图,沿烧杯壁向其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现象为 ② 。
II.化学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在百二河五堰段取河水,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对水质检测、水的净化、水的组成进行了项目化学习。
任务一:检测水质
【查阅资料】i.水的检测指标包括色度、浑浊度、气味、硬度、肉眼可见物等。检测方法包括看、闻、尝、品、查,更详细的指标需要通过精密的仪器测定。ii.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国家有关水的硬度的标准为:
【初步检测】同学们取少量河水,用便携式水硬度检测仪测得该自来水的硬度为311.2 mg/L,说明该河水属于 ③ 。
任务二:净化水
河水转化为自来水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但是自来水送到用户过程中仍可能被污染,因此很多公共场所使用直饮机。
(1)超滤膜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 ④ 操作。
(2)活性炭滤芯具有 ⑤ 作用,除去颜色异味的同时也除去重金属离子。
(3)紫外线灯管照射是为了杀菌消毒。直饮机使用方便,只要将其与自来水管对接,截留清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细菌,微生物等)便能得到直饮水,直饮水属于 ⑥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任务三:验证水的组成
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
(1)b管中得到的气体是 ⑦ 。
(2)以上实验可以证明水的组成,若要证明水的组成,还可以进行的实验方案是 ⑧ 。(含操作和现象)
【成果分享】通过实践小组的合作,同学们学到了水质检测的方法、了解净水机的原理,学习了根据“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来探究物质的组成,今后可以通过化学手段对更多的物质进行探索。
【答案】I.(1)① ①②⑦⑧(2分) (2)② 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1分)
II.任务一:③ 硬水(1分) 任务二:(1)④ 过滤(1分) (2)⑤ 吸附(1分) (3)⑥ 混合物(1分) 任务三:(1)⑦ 氧气或O2(1分) (2)⑧ 点燃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有水雾生成(2分)
【解析】I.(1)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制取较大量CO2应选择较大的反应容器,选择的仪器有: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集气瓶,故选择的仪器为①②⑦⑧;
(2)如图,沿烧杯壁向其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可燃不助燃,可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II.任务一:取少量河水,用便携式水硬度检测仪测得该自来水的硬度为311.2 mg/L,由国家有关水的硬度的标准可知,该河水属于硬水。
任务二:(1)超滤膜可以除去难溶性的杂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所以活性炭滤芯具有吸附作用,除去颜色异味的同时也除去重金属离子。
(3)直饮水中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
任务三:(1)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b管的气体体积比a管少,所以b管的气体为氧气。
(2)点燃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有水雾生成,可以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为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19.某校化学实验室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两种。该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取样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生石灰样品成分的化学式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1: ① 猜想2:CaO、CaCO3 猜想3:Ca(OH)2、CaCO3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出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反思评价】
④ 经过讨论,发现通过②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 ⑦ 。
⑤ 通过小组合作,最后得出样品中肯定含有CaO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⑧ 。
【应用交流】生石灰要 ⑨ 保存。
【答案】 ① CaO、Ca(OH)2(1分) ② CaO或氧化钙(1分) ③ 酚酞溶液(1分) ④ 取②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1分) ⑤ 有气泡产生(1分) ⑥ 有CaCO3(1分) ⑦ 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使溶液显碱性(1分) ⑧ CO2 + Ca(OH)2 = CaCO3↓ + H2O(2分) ⑨ 密封(1分)
【解析】【提出猜想】综合题干中信息“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两种”以及“猜想2:CaO、CaCO3 猜想3:Ca(OH)2、CaCO3”可知,猜想1为CaO、Ca(OH)2;
【设计实验】实验①: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壁,发烫,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说明样品中含有氧化钙;
实验②:将实验①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因为酚酞遇碱变红;
实验③:取实验②中的少许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可证明有碳酸钙,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
【反思评价】④经过讨论,发现通过②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使溶液显碱性;
⑤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 CaCO3↓ + H2O;
【应用交流】生石灰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要密封保存。
20.水产养殖中常用过氧化钙(CaO2)作供氧剂。CaO2•8H2O是一种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和乙醇,且不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加热至130℃时逐渐变为无水CaO2,实验室可用碳酸钙制取CaO2•8H2O,再经脱水制得CaO2,其制备流程如题20图所示。
(1)反应2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 + H2O2 + 2 NH3•H2O + 6 H2O = CaO2•8H2O↓ + 2 X,该反应要在低温下进行的原因是 ① 。
(2)操作a的名称是 ② ,副产品的一种用途是 ③ 。
(3)“水洗”的目的是 ④ ,“乙醇洗”的目的是 ⑤ ,烘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⑥ 。
(4)过氧化钙能作为水产养殖中的供氧剂,是因为过氧化钙在水中会缓慢放出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⑦ 。
(5)水产养殖中用的CaO2常含有杂质CaO,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会随CaO含量的增加而 ⑧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① 防止过氧化氢及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受热分解以及浓氨水挥发(1分)
(2)② 过滤(1分) ③ 用作氮肥(1分)
(3)④ 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NH4Cl等可溶物(1分) ⑤ 除去固体表面的水(1分) ⑥ CaO2·8H2O CaO2 + 8 H2O(2分)
(4)⑦ 2 CaO2 + 2 H2O = 2 Ca(OH)2 + O2↑(2分) (5)⑧ 增大(1分)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1个Ca、2个Cl、24个H、2个N、10个O,反应后有1个Ca、16个H、10个O,则2X中有2个Cl、2个N、8个H,X中由于1个Cl、1个N、4个H,化学式为NH4Cl;
过氧化氢和氯化铵受热均会发生分解,该反应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其主要原因是防止过氧化氢及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受热分解以及浓氨水挥发;
(2)操作a实现了固液分离,名称是过滤;
氯化钙和过氧化氢、氨水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和CaO2·8H2O,故该流程得到的副产品是氯化铵,氯化铵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可用作氮肥;
(3)氯化钙和过氧化氢、氨水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和CaO2·8H2O,用“水洗”的目的是:除去固体表面粘附的NH4Cl等可溶物;
乙醇能与水任意比互溶,“乙醇洗涤”的目的是除去固体表面的水;
烘烤过程中CaO2·8H2O脱水,得到CaO2,化学方程式为CaO2·8H2O CaO2 + 8 H2O;
(4)过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CaO2 + 2 H2O = 2 Ca(OH)2 + O2↑;
(5)过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在过氧化钙样品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会随CaO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21.为了测定某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取200 g该Ba(OH)2溶液样品加入烧杯中,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测得烧杯中溶液的电导率(电导率越高表示溶液的导电性越好,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越高)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关系如题21~1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未加入稀硫酸时,溶液的电导率高于A点的主要原因是 ① ,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主要是 ② 。
(2)计算该Ba(OH)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③
(3)盐酸和硫酸具有相似的性质,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 ④ 。其他条件相同,将稀硫酸改为7.3%的稀盐酸,请在答题卡的题21~2图上画出烧杯中溶液的电导率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趋势曲线。 ⑤
【答案】(1)① Ba(OH)2是碱,在水分子作用下解离为自由移动的Ba2+、OH-(1分) ② Ba(OH)2或氢氧化钡(1分)
(2)③ 解:设该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x ……0.5分
……2分
……1分
x = 17.1% ……1分
答: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7.1%。 ……0.5分
(3)④ H+或氢离子(1分)
⑤ (2分)
【解析】(1)Ba(OH)2是碱,在水分子作用下解离为自由移动的Ba2+、OH-,因此未加入稀硫酸时,溶液的电导率高于A点;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硫酸钡难溶于水,A点时,氢氧化钡还未完全反应,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钡;
(2)硫酸解离出的H+、SO42-分别与Ba(OH)2解离出OH-、Ba2+反应,生成难解离的H2O和难溶的BaSO4,导致烧杯内溶液中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浓度逐渐减小,当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刚好完全反应时,测得的电导率至接近于零,利用此时横坐标和题干数据可以进行计算,具体见参考答案。
(3)盐酸和硫酸具有相似的性质,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都能解离出氢离子;盐酸代替硫酸进行实验时,反应生成难解离的H2O和易溶且易解离的盐BaCl2,因此刚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电导率一定大于零,其余变化趋势与原图中类似,具体见参考答案。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冬季用煤取暖,注意排气通风
血红蛋白与CO结合,会导致中毒
B
石墨用于电极
石墨质软
C
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a(OH)2具有碱性
D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类别:弱酸性饮料,pH≈6.5
配料:水、食用盐、二氧化碳、柠檬酸、碳酸氢钠等
类别
极软水
软水
中硬水
硬水
高硬水
以CaCO3浓度计/(mg/L)
0~75
75~150
150~300
300~450
450~700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样品于烧杯中,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烧杯壁发热
样品中有 ②
②
将①中液体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 ③ 。
溶液变红
有Ca(OH)2
③
④ 。
⑤
⑥
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安徽卷)-化学(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安徽卷)-化学(全解全析),共11页。
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化学(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北京卷)-化学(全解全析),共20页。
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徐州卷)-化学(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押题预测卷02(徐州卷)-化学(全解全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实验与探究题,科学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